第262章 参禅
“朕膺元后父母之任, 并非开堂秉拂之人,欲期民物之安,惟循周孔之辙。所以御极以来, 十年未谈禅宗……”
苗疆与景陵连出祥瑞, 雍正龙心大悦,便在十一月上旬挑了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在园明园中四宜书屋里参禅悟道。
将他那十数个弟子并他们的家眷一并召来, 圆明园中当真好生热闹。
雍正和他的弟子在安澜园正殿中讲道,婉襄与富察氏以及裕妃便在偏殿之中与彼此闲话。
后宫之中已经不再有武晚沐这样的人,孩子们玩耍之婉襄也可以更放心些,偏殿之中炭火暖熏熏, 几乎让她昏昏欲睡。
而自那一日在绛雪轩中长谈之后,婉襄与裕妃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像去岁七月以来的那样冷淡客套了, 往后还要彼此作伴,也不会再有什么矛盾了。
听着断断续续传来的雍正的声音, 裕妃先开了口, “为嘉祥推拒了公主的封号, 也不知你是怎样想的,本宫听了都忍不住要为她打抱不平。”
“难道你不是嘉祥的亲额娘,本宫才是不成?”
婉襄拿了块八珍糕, 她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不睡过去。
“大清的公主大多都嫁到了科尔沁草原上去,万岁爷心疼女儿, 虽然将几个养女嫁给蒙古人, 却也并没有让她们到塞外草原去生活。”
“可时代是会变的,没有什么关系是牢不可破的。”
就算雍正疼爱嘉祥, 无论如何都不会将她远嫁, 若是那时候当政的是乾隆呢?
若是科尔沁求娶, 而乾隆没有成年的女儿呢?
乾隆只有兰牙迭这一个嫡公主,是深爱着的亡妻之女,还不是说嫁便嫁了。
也就是和敬的命还算好,与额驸生育了五个孩子,想来彼此之间感情应当是不错的。
甚至乾隆年间额驸犯了死罪,也因不忍公主守寡之故而被免罪,算是成全了和敬一生的幸福。
这是不可复制的。
“那你未免也忧心地太早了,若是实在不成,早些给嘉祥定下亲事,蒙古人总没有夺妻之理。”
裕妃忘了,她自己都说过的,顺治阴夺人/妻为妃之事。
说是担忧将来嘉祥要被当成工具本来就只是借口,更深层次的原因婉襄没法同她们明言,便想要揭过这话题。
“嘉祥既是公主,便要承担公主的责任,不能只享受这个头衔给她带来的一切好处。到那时,国家再要她出力,她是没有退路的。”
“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拥有,嫔妾只想让她健健康康地成长,有权利对她所面对的一切说‘不’,或者去追逐那些她想要的,而不是凭借身份威逼、唾手可得。”
若努力都被省略,则得到也没有意义。
她这样说,裕妃和富察氏一时之间都无话可说。
末了仍是裕妃道:“原来是你这做额娘的最不想负责任,所以才这样做的。”
而富察氏完全不是这样,即便和敬出降之前她仍然在世,为了国家,为了肩负起一国之母的责任,她只怕也会这样做。
“……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
是雍正的声音,这也是《御选语录》开篇的内容。”
裕妃便是一笑置之,“原来万岁爷都看得这样明白了,额娘与阿玛皆是这样想的,的确不需要本宫和福晋这样的外人多说什么了。”
“本宫就是看不开,觉得应当拥有的东西便必须拥有。爵位也好,财富也好,否则不是白生在皇家一遭,白受了这些苦楚。”
她也把“生在皇家”这件事看作苦楚。
但皇子和公主还是不一样的。
“对了,本宫听说前几日你们府里那个苏格格见了红了。高侧福晋不忙着照顾她,倒赶着让人套马车,急匆匆地跑到圆明园来向宝亲王与你请罪,可有这件事?”
这是宝亲王府的家事,裕妃和熹贵妃又素来不睦。
富察氏只淡淡笑了笑,“裕妃娘娘的耳报神真是灵通。”
这件事连婉襄也没有听说。原来永璜的出生,也是这样一波三折的么?
“你别怨本宫多嘴,本宫虽然同你的额娘多多年不睦的老对手了,但对你,对宝亲王都没有恶意。”
“这些事本宫闲暇时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你们那位高侧福晋的嫌疑最大,也算是苏格格这次命好保住了孩子,那下一次呢?”
裕妃这句话说完,婉襄就知道事情要变得糟糕了。
富察氏那样相信高禾晏,如何能容忍旁人将这样的罪名加诸于她之上。
“裕妃娘娘,这世上万事万物都是要讲究证据的,这样重要的事,如何能在没有证据的时候信口胡乱猜测?”
“禾晏虽然的确到圆明园中请罪,但那也是确认了苏格格身体无碍方才过来的。”
“她既然向儿臣与王爷领了这趟差事,中间出了差错,没有想着隐瞒,而是立时上报请罪,这难道不足以嘉奖么?”
婉襄总觉得她对高禾晏是信任得过了头。
裕妃倒是不慌不忙,即便被富察氏严辞反驳,也并没有恼怒的意思。
“本宫可是听说,苏格格这次见红,是身边的人端错了药。将富察格格经血不行所用的破血的药端给了她。”
“幸而苏格格尝着这味道不对,立时便将喝下去的药吐了出来。见红倒不是因为药物,而是因为惊吓。”
宝亲王府里有问题的药物当真是多。
“饶是如此,宝亲王当夜也并没有从圆明园中赶回去安抚受惊的苏格格,而是歇息在了高侧福晋屋子里……”
裕妃长叹了一口气,“你以为当年潜邸之中本宫与你额娘这一辈斗得激烈么?上好的前程摆在眼前,是个人便会有想法。”
雍正当年还没有被明令指为太子,和如今的弘历更有不同。
“本宫自知无才无德,弘昼也不过是庸碌之辈,早早地惹了万岁爷厌弃,便是这样,也常受人迫害。”
“年正仪看起来够像是个菩萨了吧?潜邸内外,甚至紫禁城中没一个人会说她一句不好,可你回去问问你额娘,她难道没害过弘历?”
“你额娘如今日日吃斋念佛,只怕一提起‘年正仪’这个名字,还是恨得牙痒痒。”
这些于婉襄而言都是已经远去了的刀光剑影,她没有参与过,也当然不想参与。
不要说是雍正曾经喜爱过的敦肃皇贵妃,便是武氏姐妹弄出来的这些动静,也让她疲惫不堪。
只不知裕妃举了敦肃皇贵妃的例子,能不能让富察氏清醒一些。
富察氏没有再回应什么,只是拿起茶盏,却也并不喝,这样安静着。
婉襄只好另外找个话题,“上一次在安澜园里,倒仿佛还是雍正八年的时候,拿住了齐妃与道士贾士芳作恶。”
“一转眼过去这么多年了,好像再没有听到过齐妃的消息。裕妃娘娘的消息灵通些,不知齐妃如今如何了?”
这个问题问旁人,旁人还当真不一定能答上来。
“她老得厉害,自从上一次事发,便隐隐带了些疯症。为本宫请平安脉的太医也在为她治病。“
“只说她见了谁都喊‘弘时’,陷在那慈母之心里走不出来,这一生也不过就是这样了。”
不论齐妃与雍正之间的对错,站在婉襄的立场上,齐妃给她下过毒,为难过她和她的朋友,当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坏人。
但时间的确会冲淡一切,她心中早已经没有当时的那种恨,随着裕妃这些话涌上来的是一种多余的怜悯,她努力地将它们驱逐出去了。
富察氏难得主动地挑起了一个话题,“儿臣听王爷说,皇阿玛让郎画师给嘉祥画了一幅她长大之后的画像。这画像在哪里,儿臣可以看看么?”
这画像在西峰秀色之中好好地收着,不知为什么,婉襄每一次看着画中人,若是稍稍认真些,和她对视,心中就会有一种很奇异的感受。
她当然不完全是长大之后的嘉祥,但冥冥之中婉襄总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好像认识她,或者至少在哪里见过她。
这感觉萦绕在婉襄心上,一连过了数日,她才终于想起来画中人像谁。
是她和尹桢曾经一起拜访过的一个女收藏家,她手里有很多清代的,未曾面世的文物。
那一次他们去拜访她是希望能够说服她,将其中的一部分文物拿出来展览,但很可惜并没有与她达成一致的意见,她给出的理由是:“时机还不够成熟。”
做文物收藏的人,讲得玄学一些,会被文物中蕴含的物质,或者说能量所影响,所以那一天她说的话,婉襄其实并没有如何放在心上。
女收藏家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了,那一天让婉襄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反而是她放在台灯旁边的一张照片,是她年轻时候的样子。
很漂亮,也和嘉祥的这张画作很像。
婉襄一回忆起来,夜间便梦见,梦见了那个女人的眼睛。
她终于回过了身来,“在含韵斋里,若是福晋和裕妃娘娘想看的话,嫔妾这就让人去取来。”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