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卡后郡王是基建狂魔

第37章 水泥路

妆霞纱的买卖就这样谈妥。

至此, 宣瑾瑜才找了个空儿,叫来管纺织作坊的苏嬷嬷, 问起古灵如何。

苏嬷嬷这段时间管着纺织作坊, 对手底下这些人也是一清二楚。“照奴婢看,古灵姑娘聪慧伶俐,做事勤勉负责, 作坊里的织女们对她也信服。”

这便是夸赞的意思了。宣瑾瑜若有所思,问:“那嬷嬷觉着, 若是之后古灵接你的差, 来管理这纺织作坊, 可行否?”

“这有什么不行的?古灵姑娘年轻又有见识,比我这后宅里的老婆子倒是更合适。”苏嬷嬷笑着说。她去管这纺织作坊时, 郡王太妃就也说过,她只是代管,苏嬷嬷年纪也大了,无儿无女, 也乐得跟在郡王太妃身边做点清闲差事,因此也时常留心手下的织女, 看有没有合适的苗子。她也觉得古灵最为适合。

听得苏嬷嬷这样一说, 宣瑾瑜也就有了盘算。她着人唤来古灵。

古淼是跟着宣瑾瑜一起从长都郡城回到的南沧县。因此, 古灵早就得知,郡王爷回了南沧县。

听说郡王爷召见, 古灵也约莫猜到几分,依命来到王府。

“这次长都郡城的慈善拍卖会, 想来古灵姑娘也有所耳闻, 你纺织出来的这妆霞纱立了大功, 自然该赏。你可想好, 要何赏赐?”宣瑾瑜问道。

“回郡王爷话,听闻这妆霞纱所卖银钱尽皆捐给了长都郡城赈灾,古灵只愿为长都水灾略尽绵薄之力,不敢居功。”古灵毕恭毕敬回答,言辞诚恳,这也是她真心所愿。

虽听得古灵这么说,宣瑾瑜自是不会就把赏赐收回,她说道:“既然如此,你就先跟着苏嬷嬷,做这纺织作坊的副管事,学着经营买卖,管理织品。这妆霞纱也由你单独带一组织女来织造。别的金银赏赐,到时候也自有人送到你家。”

古灵一听,连忙说道:“还有一件事要禀告王爷。”

“什么事?你说吧。”宣瑾瑜问。

古灵便把边小娟如何与自己一起栽种仙人掌,一起染线的事情说了个清楚,又说:“小娟之功不再我之下,还望郡王爷同赏。”

“原来是这么回事。”宣瑾瑜琢磨着,说:“那就让边小娟也在纺织作坊里领个差事,具体做什么,你和苏嬷嬷去商量。王府赏赐的金银,也自然会有她一份。”

古灵闻言大喜,心里最后一块大石落地,当即欢欢喜喜谢恩,这才告退。

走出郡王府,古灵只觉得雀跃欢喜。织绣一职事关重大,皇城里专有织造监,统领天下织造一事,一些以织造出名的郡县也有织官。虽然眼下纺织作坊体量还小,但等日后做大,这纺织作坊的管事说不得也会领个县廷府的官差!

一直以来,古灵便梦想和哥哥一样,做个书吏,可不知道为何,她现在却隐隐有个感觉,说不得,自己以后的成就,能更高?

想什么呢?古灵哑然失笑,摇摇头,把脑子里的幻想抛开,她迫不及待地去找边小娟分享这个好消息。

自打妆霞纱拍卖出天价以后,宋冬就火速在打虎山脚的工业区圈出一块地方,给古灵作为胭脂虫的孵养地。丝线一律在此处染织好后,再送到纺织作坊加工。宋冬又让狱掾林齐派出一队人马,日夜巡逻。他一琢磨,干脆对徐福的水泥烧制区也一并从严管理。

在王府休养了两日,宣瑾瑜也来到工业区,看了看宋冬的安排,她也觉得妥当。要紧的是把配方和生产地管控起来,避免被不怀好意的人偷窃。生产出来的水泥、丝线挪去其他地方使用,也不怕泄露机密。

不过宣瑾瑜又加了一条命令:找了个会写字的人,每日登记来往人士的姓名和时辰,并在姓名后按手印。

既然来了工业区,宣瑾瑜也就把徐福叫过来,问起了水泥路的修建情况。

“再有四五日,这水泥路就能完工了。”徐福一脸羞愧:“小道有负郡王爷厚望,万死难辞其咎!”说完,他就要行跪拜大礼来告罪。

宣瑾瑜一摆手,制止了他的行为:“好端端的,不至于这样。”她又说:“这事儿也不能赖你,中间长都郡城的疫情严重,调走了不少生石灰过去,你这儿没了材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徐福闻言,这才松了一口气。宣瑾瑜在长都郡城足足待了一个多月,水泥路却还没修好,不是因为徐福督工不力,而是一多半的生石灰都送往了长都郡城。虽说如此,可徐福还是提心吊胆,担心郡王爷怪罪。好在郡王爷还是体恤下属,并不是无故迁怒之辈。

“若是现在全力产出,修好这条水泥路还需要多久?”宣瑾瑜问道。

“如今水泥已经烧制得差不多,铺设道路还需四五日。不过水泥路修好后还需养护七日,算下来,要半个月后才能动工。”徐福答道。

宣瑾瑜点点头。那日她从长都郡城回来,已经注意到,从长都郡城到南沧县,大半段路已经修成了水泥道。走在水泥路面上,少去许多颠簸。平日里顾忌着道路不平,宣瑾瑜骑术又普通,怕不小心硌着石头折了赤焰的马蹄,宣瑾瑜也不敢放开让赤焰奔跑,但在光滑平整的水泥路上,便少了许多拘束。放开让赤焰奔跑后,宣瑾瑜估摸着,骑马怕是有平时两倍速度。

宣瑾瑜说道:“长都郡守那儿我已经通过气,等你修到郡城处,就可以持我手令找郡廷府要人,到时候长都郡城门前二十里路,由郡廷府出人看护七日,调令百姓改道。七日后,水泥路就开始使用。”

徐福闻言,只觉得最后一个担忧也烟消云散。靠近南沧县城处的水泥路,自有县廷府一路看护,可等靠近长都郡城,又如何是好?既然郡王已经安排打通了关节,徐福就只用依令行事。

没了后顾之忧,徐福带着手下人埋头苦干,就这样,一条宽阔平直的水泥大道终于在南沧县和长都郡城之间成形。

为了养护水泥道路,水泥路面上都铺满了晒干的麦秆,今日便是养护完成的日子,上面的麦秆悉数揭去,露出了底下的水泥路真容。

于是,长都郡出城的百姓们惊讶地发现,郡城外面,出现了一条蜿蜒不绝、好似看不见尽头的宽敞道路!

这道路听说是用那种砌屋子的新材料水泥制成,表面就好似精细打磨的石料一般光滑。以后就算下雨,这道路也不会泥泞难行。不仅如此,整个路面足有两丈多宽,可供郡城最豪阔的马车两辆并行,旁边都还能走上几个行人!

长都郡的百姓们走在水泥路上,只觉得脚底板轻飘飘的,没了那些恼人硌脚的石子,竟还觉得不习惯起来!真是苦惯了,都享不了福!郡城百姓互相取笑着,索性相约去南沧县看看。

反正两城就隔着一百来里,现在又有这么好的路,走上几个时辰,不就到了吗?听说南沧县有不少新鲜玩意儿呢!再说了,两城相距不远,谁家在南沧县没有几个老亲戚?正好走动走动。交通不便的年代,走个一百里路,又是这么平整的宽敞大道,大家不觉得这算什么辛苦。

随着水泥路修通,南沧县城迎来了许多从长都郡城来的客人。在这些好奇前来的郡城百姓中,自然也夹杂着一些嗅见机遇的敏锐商人。

汪为家里做的是牛羊买卖,这可是个精细活儿,草料如何拌,怎么配zhong,怎么接生养小犊子,都有大学问。汪为家祖祖辈辈都做这个,对养牛羊的门道一清二楚。

可是自打长都郡城水灾之后,粮食金贵,就连平日里没人吃的野菜、野草也稀少进来,山上的树皮,草根也被不少人扒走喂自家牲畜。眼看着饲料越来越少,自家牛羊越来越瘦,汪为急得嘴上起了一串大燎泡。他有心想出手一批家里的牲畜,可一时半会儿也找不着这么多大主顾。

听说南沧县城修了一条新路,汪为过去一看,脑中灵光一闪,有了这条水泥路,把自家牛羊赶到南沧县去,好像也不算麻烦?不如去那南沧县看看,有没有人买牛羊?

抱着有没有枣先打它一杆子的心情,汪为带着两个儿子,赶着牛羊往南沧县而去。天边刚有一丝儿亮光,他们就从家中出发,紧赶慢赶的,过了响午,父子三人就组到了南沧县的门口。

到得南沧县,三人一愣,只见县城外竟然已经有了一片集市!原来这段时间从长都郡城过来的人着实不少,也有一些小商小贩,拿担子挑了些南沧县没有的东西,过来做生意。于是,在南沧县城门口,很快形成了一片集市。

守城门的衙役拦住了他们。汪为惴惴不安,可是要收过桥费了?他心里叫苦,可别一天没赚到钱,先要倒贴钱!

衙役却不管那么多,先是问了他们一家三口的名姓,从何处来,这才问道:“你们带这牛羊,可是要贩卖?”

汪为不敢说谎,只得应是。

“你若是去城内贩卖,必须前往城里的集市,在那边交摊位费,五十文一天,或者也可以在这城门口的集市处买卖,摊位费十文一天。若是不想交摊位费,那就在城门口集市外面,自己找个地方摆摊。如果带着牛羊进城,切记不可随处摆摊,必须自行找个院子把牛羊找地方归置好。”衙役说道。

没想到这官爷解释得还挺清楚!汪为心里便没那么害怕,他四处一看,只见城门处集市十分热闹,不少人带了鸡鸭来卖,集市往外,就十分偏僻,没什么人过去,十文一天他也拿的出来,不如先在此处试试,看看再说。

汪为交了十文钱,衙役便带着他们三人前往一处空地,那里立了个木牌,写着甲十号。汪为不识字,但常年做生意,甲乙丙丁,一到十,这些字却还认得。

汪为和儿子们把牛羊圈好,管旁边的邻居要了一些清水喝,就着自家干粮胡乱啃了两口,就开始吆喝叫卖起来。

边家村的村长边杰就是在此时过来的。边家村今年大丰收,粮食卖出去后换来了不少钱,大家衣兜里宽裕了,也爱出来逛逛。眼下已经过了农忙时候,边杰也忍不住出来溜达一圈。

南沧县城门口的集市已经有了小小名声,边杰就来了此处。逛来逛去,鸡鸭这些他家有,不用买,粮食米面也不需要。他挑来挑去,就舍得买了两匹粗麻布,琢磨着给家里人做点新衣裳。那些好看的头发带子,自己媳妇带有些太艳丽,可惜家里也没个闺女可以打扮。

走着走着,边杰却听见了黄牛的哞哞声音,他眼睛一亮,加快脚步,看见了一个卖牛羊的摊子!

牛羊好啊!尤其是牛,那就更好了!边家村太穷苦,整个村子里都找不出一头牛,今年磨面的石碾子都是村里的壮劳力自己拉,犁地自然也是全靠人力。隔壁溪头村仗着有家底,自打郡王爷发了农具后,村里养的三头牛派上了大用场,不管是犁地还是拉磨,都好使!

打那起养牛就成了边杰的一块心病。他一辈子好强,总觉得别村有的,自家村子也得有。可自从有了农具,南沧县城谁不知道养牛的好?县城里本来牛也不多,身价水涨船高,一头牛四两银子,再添点都够买上一亩薄田!

边杰节省惯了,自然舍不得花四两雪花银买一头牛,大不了自家多出点汗,也一样种地。今日见着牛了,他又勾起了念想。走到牛羊摊子前,他左右看看,这家牵出来的牛眼光清亮,体格壮健,看着倒是不错。

“老丈,可是想要买牛?不是我自夸,我们家的牛那真真是没的说!瞧,这头小公牛,刚刚两岁,正是下地的好时候。”汪为一看有人来看牛,也热情起来,立马掰开牛的牙口,给边杰说道。

边杰一看,牛嘴里一对宽阔平整的大牙,确实是两三岁的刚成年的牛。刚成年的小公牛最卖得上价,下地耕田能轻松做个五年八年。边杰犹豫着问:“那你这牛,多少钱一头?”

汪为也犹豫起来。长都郡城饲料价昂,不少人家都把家里的牛羊卖了,牛价下跌,现在也就二两银子。他琢磨着,便先给个郡城里一样的价钱试试。“二两银子一头。”汪为说道,他其实觉得,一两半也未尝不可接受,但开门做生意,汪为还是装出一副你赚大了的神情来。

二两银子!边杰心里怦怦直跳,这可比县城里卖的便宜!他一辈子和农活打交道,虽然自家没养过,那也见过不少牛,他能看出汪为家的牛是健牛。不过老村长到底还是按捺住火热心思,跟汪为拉扯几轮,装模作样说说缺点,然后就掏出二两银子,心满意足牵走一头小公牛。

捏着二两小银锭,汪为还没回过神来。刚刚那老丈,穿着最简陋的粗褐麻衣,踩着的是草鞋,一张脸被日头晒得紫黑,分明是地里刨食的农民,没想到深藏不露,一出手就是二两银子!

刚来没多久就开了张,汪为这下觉得,说不定这南沧县还是自己的福地?他和儿子们也都振作起了精神,吆喝的劲头更足了。

结果,还没吆喝上几声,老丈又带着好几个农民过来,纷纷检查了他家牛的牙口,摸摸牛的身子骨,竟然包圆全部买走了!走的时候,还顺手买了一头羊!

汪为傻眼了。牛比羊价高,足足二两银子一头,因此他今日赶了四头牛,十只羊来,万万没想到,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四头牛卖了个精光!还卖出一只羊!

旁边边家村的村民却是心满意足,到底还是村长厉害,带着我们买到这么便宜的牛,牛还这样好!听得村民夸赞,边杰也是满面红光。

这次来集市,边家村的村民们是互相邀着一起来。边杰刚刚买了一头牛回去找大家伙,村民们一看,村长牵了一头牛回来!自然是七嘴八舌地问。一听只要二两银子,村民们都心动了!

比如边老三家,家里壮劳力多,闺女自从去了纺织作坊做工,又时不时地买东西回来,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了边家村的富户,自然是也想买一头。其他几个村民,来逛这集市也属于有点闲钱的,关系好的两三户人家凑一凑,也够买一头牛。

于是,刚买完牛回去的边杰,又带着村民们,把汪为家剩下的三头牛给买走了。因汪为家羊也不贵,边家村村民一合计,干脆买了一头羊回去,几家一分,吃点肉打打牙祭。

送走边家村的村民,汪为这个新摊子也有了人气,不少人都上来问价,带来的羊一只一只地卖了出去。

瞅见了商机,汪为便日日带着自家牛羊,来南沧县城贩卖。一回生二回熟,他也逐渐打听明白了南沧县的牛羊市场。

南沧县的商税低,若是不想交摊位费,也可以提前找好主顾,把带来的牛羊交易完,主顾牵着牛羊带走,县廷府只要求把牛羊管理好,不可在街上随处摆摊叫卖,必须在固定地方,但能自行处理那就不管。

摆摊则丰俭由人,南沧县城内一共设了两处集市,东边那个离王府近,住的都是南沧县有钱一点的县民,摊位费最高,足足一百文一天,一个月下来,就要三两银子!西边的那个集市靠近南沧县的各个村子,主要做村民们的生意,一天只要五十文,摊位费少一半。当然,最便宜还是城门口的集市,也有很多村民上县城来这儿溜达。

汪为很快就发现,买自家牛的往往是富有的村民,买牛回去是为了干农活。因为自己家的牛养得好,健壮,很快一传十十传百,传出了名气,即使在城门口摆摊,也能卖掉。至于价格,汪为还是继续按二两银子一头卖,和长都郡城一个价,他家祖辈做牛羊生意,更看重口碑。

至于上汪为家买羊的,要么就是村民们一起买一头,回家分食,要么就是要好的县民几家合力买一头。汪为很快下了决定,他花了三两银子在东市租了一个月摊位,让大儿子去那儿开了个羊肉铺子。

三两银子花得汪为心疼,可他想明白一个道理,肉价到底金贵,在城门口卖,无非是赶巧了卖出一两头,实际能天天吃起羊肉的,到底还是得看东市的有钱富户。而卖整羊,又不如散卖羊肉卖得快。每日送几头羊到东市,现宰现卖,附近的富户或多或少,都会来买个几斤吃。

汪为想得没错。即使是郡王府,因为主子统共也就宣瑾瑜和李氏两人,在这个节俭的年代,也不会天天宰羊吃,因为一头羊不赶着吃完,极易放坏。最好就是零买几斤肉,当天吃完。

汪为家的羊肉铺子在东市一开,很快就受到了追捧。他家的羊都是用的新鲜草料喂养,因此羊肉没有一点腥膻味儿,白水煮都香。

这种最上等的羊肉,只用切成大块,和着葱姜往水里一放,等水咕嘟咕嘟一响,就拿小勺子撇羊油沫子。沫子撇得差不多干净了,一盖盖子小火炖上一个时辰,就鲜美不可胜言。后世的泉水羊肉,便是这么个做法。

汪为的羊肉铺子每天可以卖出三头羊,细水长流,能赚不少银子。想买他家牛的老主顾知道后,以后但凡想要买牛,就去羊肉铺子问价,第二天汪为就从长都郡城送来牛,主顾牵走就是。

随着长都郡城和南沧县城的水泥路修通,两地商品互通有无,南沧县县民们能买到的东西是越来越多,而今年丰收的南沧县,也有一部分粮食流通向了县城。至于水泥、香皂、菽豆酱这些特产,也借由长都郡城售卖到了其他各郡。

更快的人员流动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也带来了更多商税。因为赈灾,南沧县廷府花去了不少银子,可道路修通后,库银又迅速充沛起来。于是县廷府又酝酿起了新的利民政策。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