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从怎样看到怎样做

第三章 认清重大问题 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动力源泉

第三章

认清重大问题 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动力源泉

这一章,我们来集中谈谈党员的政治理想与政治信念问题。

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政治组织。作为这个政治组织中的一员,共产党员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共产党员的身份定位本身就包含着理想信念方面的要求。之所以称为共产党员,就是因为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和信念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是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式变成‘理想的力量’。”同时,理想和信念又是指引人们发展的正确方向的明灯。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指路明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2012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谈到共产党员保持思想纯洁的时候,强调指出:“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地办好今天的事情,又不能忘记远大目标。党员和党的干部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神圣感。”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并保证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把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作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保证。共产党员只有按党的要求,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才能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才能以自己一贯的言行去影响、带动周围的群众。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不确定、不坚定,就决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动力之源

中共十八大鲜明指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说到底,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政治坚定。从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言与行来看,有的出现了与此相悖离的情况,这样的强调值得每个共产党人对照和警醒。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话平白而意义深远,切中要害,每个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都应深思切念,精神上不能“缺钙”。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始终是共产党员能够按照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内在动力。因此,坚定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事业的信心,是共产党员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合格”的根本体现。这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动力之源。

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思想灵魂。从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无论作为党的整体,还是作为党员的个体,都始终努力走在工人阶级前列,走在中华民族的前列,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走在社会发展趋势的前列。正是在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的感召下,广大共产党员总是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使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历史和时代的舞台上不断有所作为。虽然中国共产党也有过痛苦曲折的经历,但是由于具有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不仅善于总结经验,而且能够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勇敢、公开地解决和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巨大凝聚力和战斗力。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稳定繁荣的发展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同时也使党具有了更广泛、更深厚的群众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政党是否先进,归根结底要靠党员是否合格、是否先进来体现。这种“体现”,从根本上说,就是政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否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合拍;而这种“合拍”,最终必须落实在每个具体的党员身上。所以,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当前特别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压力和动力,转化为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实际表现和具体行动。

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核心。对每一个党员来说,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才能真正解决思想入党的问题,才能有昂扬的斗志、蓬勃的朝气,始终如一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党的宗旨上做出表率。倘若理想信念不牢固、不坚定,势必意乱神迷,行为出轨,最终走向反面。因此,必须充分意识到理想信念对一名党员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重要精神支柱。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不惜牺牲,他们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但是,今天,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党内一些人在思想上出现了困惑迷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在各种利益、**面前把持不住自己,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甚至成了党和人民的罪人。这种由于理想信念动摇导致腐败的例子很多,不能不引起深思和警惕。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在走向刑场时,就痛悔地说,自己之所以腐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界观出了问题,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在“最后的忏悔”中,也坦陈自己的堕落犯罪是由于放松了自我改造,政治信仰动摇,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由此可见,能否始终如一地坚定理想信念,是关乎党员是否合格的重大问题。因此,广大共产党员只有毫不动摇地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坚信马列主义、坚信毛泽东思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眼界开阔,胸怀坦荡,工作有方向,学习有**,生活有目标,也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动力支撑。回顾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奋斗历程,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关键一点,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始终坚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明确了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忠实地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列主义旗帜,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遵守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楷模;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忠于职守的楷模;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楷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灵魂,是党的每个成员能够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内在的动力支撑。

二、在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

有人说,理想是天,现实是地,要使“天”与“地”相接,靠的是脚踏实地的奋斗。而对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天”,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就是“地”,因此,在现阶段,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埋头苦干实干巧干,就一定能够推进共产主义事业的进程,实现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

大家已经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着艰难曲折。上个世纪末苏东一些国家的政治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世界政治风云的突变,也给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带来较强的思想冲击波,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曲折,一些党员在思想上产生了迷惘、困惑和忧虑,有些人因此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信心不足,有的人甚至动摇了自己的政治信仰。这就表明,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必须对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有个清醒正确的认识。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透过世界政治的复杂变幻,在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及其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坚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百年实践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从莫尔的《乌托邦》出版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与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至今已有一个半多世纪;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社会制度,从列宁创建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到现在还不足百年的历史。而无论是作为现实运动,还是作为社会制度,整个20世纪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较量、斗争的世纪。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四件大事,震惊了世界。这四件大事基本上勾勒出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百年轨迹。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散尽处,崛起了包括苏联、中国、朝鲜等国家组成的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三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发生政治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空前严重的“大挫折”。四是“剧变”之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审时度势,坚定信心,把握住时代主题,努力追赶世界发展潮流,实行改革开放,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使社会主义出现了“新局面”。

在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腥风血雨之中。列宁领导苏联人民从事着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创造性伟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其后,列宁的事业由斯大林继承,逐渐形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上崛起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从此形成两极冷战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从社会主义国家一出生,世界上一切反动势力就纠集在一起,用尽军事进攻、政治干涉、经济封锁、冷战对峙、和平演变等种种手段,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因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与经济政治建设都是在与西方发达垄断资本主义的艰难较量、不懈斗争中推进的。

二战后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飞跃,逐渐把世界推进到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为了适应时代前进带来的新挑战,世界各国都围绕增强国力的目标掀起改革热潮。在世界的改革潮流中,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提出改革的问题,苏东一些国家在改革中转变方向,由否定以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到全盘否定历史、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从而在改革中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结果导致政权夭折、政党解体。经过两年多的政治剧变,苏东地区9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分裂与重组,形成了27个政治取向已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开创出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欣欣向荣,造就了20世纪最壮观的奇迹之一,给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越南、老挝、古巴、朝鲜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各自的改革发展,已经或正在取得明显的积极效应,社会主义事业在这些国家继续推进。

概括起来看,社会主义在20世纪既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辉煌,也以自身的严重挫折而在世纪末再一次震惊世界。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就是“大挫折”与“新局面”同时并存。正确分析发生挫折的原因,认真汲取经验教训,从而把“新局面”发展成21世纪社会主义的新辉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进程曲折的复杂原因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其具体的原因和规律可循的,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挫折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在加深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苏东巨变、社会主义进程发生曲折的原因作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与思考。

人们平时总是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实也正是如此。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讲,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就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看,无论哪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要经过相当的艰难曲折过程。在中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最后确立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经过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几百年的厮杀。在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英国经历了48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法国则经过了86年的反复较量。以一种剥削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尚且经过如此的反复斗争,而彻底消灭私有剥削制度,建立崭新的公有制社会,更是异常艰难,决不可能一帆风顺。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生长过程中,经历曲折、局部失败乃至暂时的倒退,都是不足为怪的历史现象。因此,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但我们要相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不可违抗的历史规律。曲折是正常的,局部的、暂时的失败也是难免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大方向”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当然,苏东巨变、社会主义进程出现曲折的许多原因,我们应该认真去研究、去思考、去分析。目前,学术理论界在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归纳起来看,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一直是处在与强大的资本主义相斗争的不利于新的社会制度健全、完善和发展的环境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现当代人类社会剥削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死搏斗。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长期存在,构成了20世纪整个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大背景。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起,整个全球的反动势力就纠集在一起,不惜一切力量来扼杀社会主义。它们起初的直接军事围剿、武装干涉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社会

主义阵营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使整个世界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帝国主义不仅用武力难以消灭社会主义,而且社会主义的存在与强盛日益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生存和统治。因此,它们结成反对社会主义的所谓“神圣同盟”,先后采用冷战对峙、经济封锁、思想渗透、和平演变等手段,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把社会主义国家重新纳入资本主义的体系,成为它们的附庸。以和平演变为主要手段,打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是国际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长期既定战略。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利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和在发展中遇到困难的时机,对苏东国家发动强大的思想攻势。一方面,它们加紧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渗透,支持前苏联、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派进行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另一方面,它们在苏东国家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改革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施加强大的政治压力,诱使这些国家的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在上述步骤得手后,更是直接插手苏东国家的内部事务,最终迫使这些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垮台。

同样,西方敌对势力从新中国一成立起,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阴谋颠覆活动。20世纪50年代初的美军侵朝战争、60年代的反华包围圈与经济封锁、政治孤立,都是为了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渠道、以各种手法输入他们的意识形态,一刻也没有停止“西化”、“分化”的图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的几次大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之间的斗争,其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明确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和政治保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强化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抵制和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才一次次打破了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企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从国际阶级斗争这一原因看,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仍然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坚持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观察国际局势,学会在同资本主义打交道,学习、吸收它们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一切文明进步成果的同时,时刻保持坚定而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决抵制与批判资产阶级的一切反动政治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保持共产党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纯洁性,粉碎它们的和平演变阴谋。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建立在原来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有着更加特殊的困难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有关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中,有“两大突破”:一是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所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实行国际联合,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同时胜利的论断。20世纪初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实践证明,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和国家首先“单独”取得胜利,而不是同时胜利;二是突破了原先认为的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先胜利的认识,而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第一个突破的主要原因是时代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作出的论断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与和平发展阶段,基于对当时的经济状况与阶级矛盾、经济斗争的分析而作出的。而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帝国主义阶段时,由于垄断这一根本特征,决定了资本主义内在固有矛盾的表现有了新的变化,由此无产阶级革命的时间空间环境条件都有改变,因此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第二个突破是由于上述变化带来帝国主义各类矛盾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更为尖锐,由此造成革命条件、时机的成熟,因而革命首先发生在落后国家并取得胜利。革命发展顺序上的这一颠倒,也给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性难题: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列宁多次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搞社会主义“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继续比较困难”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因基础差、起点低,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同时,由于缺乏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这种探索就显得更加艰难。

第三,在落后国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发生失误甚至出现曲折都是难免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人只能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地丰富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从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角度提出过有关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指出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从未也不可能对未来社会做具体的描绘。列宁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之初,基本上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本本”去做的,但实践表明行不通,于是他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实践中学习,从眼前生动的实践中探索。列宁说过,我们初次从事新的事业,聪明才智从哪里来呢?我们这样试试,那样试试。我们曾经随波逐流,因为那时分不出正确的东西和不正确的东西,要做到能够区分是需要时间的。列宁还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作几千次尝试。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经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一想法并不现实,于是他坦率地承认俄国共产党人犯了一个错误,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指出,对于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俄国共产党人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后来,列宁在病榻上回顾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做了一个结论性的判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对社会主义的看法的“根本改变”,就其实质看,就是在俄国的实践中去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实践同样表明,由于中国共产党人以前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才走了许多弯路。然而,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努力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才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后所肩负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使命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党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未能正确地理解,所以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就长期得不到纠正。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因此党的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发展生产力上,而是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改变生产关系,核心问题是维护计划经济体制,进而维护所谓的“一大二公三纯”,甚至搞“穷过渡”、“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并没有取得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本来应该有的进步,加上十年“**”的严重灾难,几乎把国民经济拖到崩溃的边缘。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邓小平同志在《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一文中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他在《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中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很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和苏东党教训的反思,由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认识到,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就是两条: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生产力的实际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由以上回顾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经历一个从没有经验到取得经验、从不够完善到比较完善、从相对幼稚到比较成熟的历史过程。列宁曾经把社会主义形象地比喻成一座未经勘探、人迹罕至的高山,意思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在奋斗和探索的过程中,走弯路、有失误、受挫折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而正是这些失误和挫折锻炼了我们,使今后的路可以走得更好一些。因此,在苏东剧变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就说过:“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苏东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根本原因是执政的共产党自身出现了问题。事物发展的规律表明,客观原因只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而事物变化的关键在内部原因。治国兴邦,关键在执政党。执政党如何作为,将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同样是面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遏制、分化、瓦解、进攻,同样是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样是进行改革以解决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同样要在改革中承受各种经济困难和政治压力,苏东党垮了,但中国共产党却巍然屹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欣欣向荣,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党自身必须坚强有力。因此,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说,必须在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政治上高度统一,行动上步调一致。只要把党建设好,使党真正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使党同人民群众结成钢铁般的结合体,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卓有成效,那任何敌对势力都奈何不了。从这一点上讲,建设一个坚强的先进执政党,是每一个党员的职责。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心,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自觉地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战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合格党员,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在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曲折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正确认识、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是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重要思想前提。为此,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首先,要认识到,暂时的挫折不是历史的结局,而只是实现历史发展总趋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尽管不是现在就能看到的,但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揭示基础之上的。历史的进程可以曲折回环,但历史的前进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一个头脑清醒的共产党员,决不能因为苏东国家的剧变而悲观失望,无论在什么样的挫折面前,都要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透过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矢志不渝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其次,要认识到,苏东社会主义政权的垮台,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实践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实践模式,虽然体现和包含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但因为体制上存在严重弊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不仅不能发挥作用反而被严重扭曲以至变形了。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对这一模式进行改革。但对这一模式的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方向,不是背离社会主义,而是要从自身体制上进行完善。由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从制度到体制上采取了“彻底摧毁”,结果导致了社会主义在前苏联、苏东国家的最终夭亡。而中国的改革,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同时改革原来存在严重缺陷和弊端的体制与机制,结果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要认识到,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仍然光明。苏东剧变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与朝鲜、古巴、越南等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创了新局面,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希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柳暗花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不同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的苏联模式,并且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中,一种新的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正在逐步形成。实践证明,这一新的社会主义体制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对每个中国共产党员来说,谁都没有理由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失去信心。

三、在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本质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能不谈到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如果不能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往往就会产生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当然也就会影响到理想信念坚定的程度,影响到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

过去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总是大讲特讲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但实际情况是,20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使得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这使一些人产生思想困惑,从而怀疑马克思主义结论的科学性。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综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论述,我们认为,在这方面,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起,资本主义已经有370多年的历史。从那时至今,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本主义孕育、成长并最终取代封建主义的阶段,即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的英国产业革命,为期约100多年;第二阶段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约150年;第三阶段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19、20世纪之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期约50年;第四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的当代资本主义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肯定过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正是生产力这个强大的武器,使得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但是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必然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发生尖锐的矛盾,现代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在重重矛盾中被迫进行调整和改革,发生了一些明显的新变化,从而延缓了资本主义的衰老。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生产力层面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增长速度比战前要快得多,在世界经济中仍居“中心”和支配的地位。二是从生产关系层面看,发达国家已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内进行了大调整。股份制与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干预作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占有的局限性,从而缓解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三是从阶级状况层面看,产业结构、阶级结构以及劳资关系都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劳资矛盾仍然存在,并且在继续加深;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劳资矛盾在总体上的表现趋于缓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当代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已经出现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数量大幅度减少,劳动者队伍出现了知识化、脑力化、白领化、多层次化的新趋势。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工人持股”、“工人参与管理”等改良主义措施,使过去的劳资尖锐对立、阵线分明的情况复杂化了、模糊化了。四是从上层建筑和法制层面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已经是趋向成熟的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这些国家多党议会民主制比较稳定,公民权普遍进一步扩大,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有很大发展。国家法制完备,法律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因素大大加强,除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制约外,大众传媒成

为监督和约束政府的强大舆论,成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这些在客观上缓解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阶级矛盾,协调了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有效地起到巩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作用。五是从社会管理层面看,管理机制比较成熟,国家的经济社会职能不断扩大。当代资产阶级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社会安全理论”、“社会机制理论”,普遍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使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体现,缓解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对保障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六是从国际层面看,新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大量新产品、新技术和劳动服务,拓展了贸易空间,导致了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正确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看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同时,我们要对这些新变化产生的原因作出理性的、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真正坚定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信念,从而打牢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思想基础。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这些新变化既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的产物,也是科技革命成为生产力高度发展加速器的结果。在当代人类历史上,高科技对生产力加速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新的科学技术,谁就可以降低产品成本,获得竞争优势。这势必造成资本对新技术的不懈追求,在整个社会就表现为一次次的科技革命的发生。二战以后,当代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已经由20世纪初的20%-30%,增加到目前的70%左右。

第二,这些新变化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注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节有很大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干预作用越来越大,这实际上是吸收和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1929年世界爆发全球性经济大危机。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36%,世界贸易额减少2/3,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而在这次危机爆发前,前苏联制定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立即引起西方经济学家的注意。1929年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泰勒提出了“指导计划”的新概念。美国新总统罗斯福上任后,采纳国家干预、政府进行计划调控的建议,开始实行“罗斯福新政”。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理论上总结了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措施的经验,提出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二战后,凯恩斯的理论被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普遍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市场竞争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得以减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波动性、自发性、破坏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这些新变化是建立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世界人口中只占很小比例,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5%,国土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0%。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大大地扩展了西方资本的运作空间,发达国家资本大举进入第三世界国家,其获得的利润率相当高,是西方国家获得高额利润的重要来源。世界市场的开辟,为西方的产品提供了新的市场,世界贸易的迅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发达国家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跨国公司在第三世界的投资建厂,为西方提供了大量廉价资源和其他初级产品。目前,西方的能源和工业原料的绝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而且价格极其低廉。

第四,这些新变化也包含着工人阶级通过进行斗争而使资产阶级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节的因素。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资本主义造成巨大压力,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进行改良主义的调整和让步。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批判,找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病根,使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可以接受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某些理论观点,对资本主义开出疗救药方。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对资本主义是个极大的启发,由此才有了罗斯福的新政和凯恩斯的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从社会发展上讲,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所形成的强大社会压力,迫使资产阶级作出适当让步,在社会民主权利、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管理方式方面,都做了改进、完善。可以说,正是工人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虽然这种进步是以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面貌出现的。

(三)在正确把握资本主义新变化本质的基础上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内在固有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像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两面性。从总体上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它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最高的生产力,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只是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比作一个垂死病人的“回光返照”,无论怎样努力,最终也还是逃脱不掉死亡的命运。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决不会因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

第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以私有经济为基础。股份制经济并没有改变企业的私有性质。股份制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运营方式,它是客观中性的东西,但是股份制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里,就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属性。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股份制虽然提高了资本社会化的程度,但充其量不过是降低了资本私人集中的程度,而没有改变资本的私有性质,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没有变。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实质并没有改变,雇佣地位没有变。从所有制关系看,工人阶级仍然是与劳动资料相分离的雇佣劳动者,工人手中持有的股票只不过是工资转化而来的货币凭证;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关系看,两者的对立和差别不是缩小而是更加强化和扩大了;从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看,尽管国家的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但资产阶级间接地依靠财富上的巨大差别,使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少数人以金钱操纵政治。

第二,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而这一矛盾的存在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最后崩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发达国家时而激烈、时而缓和,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因为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展而不仅表现为本国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还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问题上的尖锐斗争,表现为超强大国称霸世界与世界人民反霸权维护民族平等的斗争。二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市场竞争的无序与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要求的矛盾,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这一矛盾对立在全球经济生活中显得日益突出。跨国公司受利益驱动,只是按照资本扩张和攫取利润的要求与规律运作,而根本不会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考虑生产经营。这就使得全球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趋势有所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结构性危机:如原料危机中最突出的是石油危机;生产危机中最突出的是传统工业的危机;资本危机中最突出的是金融投机所造成的危机,等等。这种结构性危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周期性危机往往同时并存、相互交织。

第三,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清醒地得出一些有利于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的历史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当代资本主义更趋向成熟,因此它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生命力,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要比我们过去想像的长得多、复杂得多、曲折得多。因此,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精神准备。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奋斗。对此,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也作了进一步强调,他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因此,他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二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又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使它开始向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过渡。这种调整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现实的形式”和完备的基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而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因此列宁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极。三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无法改变它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这一点连美国的资产阶级报纸都承认。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列宁和全球化》,这篇文章的最后说:“随着培养资本主义的政治秩序的破裂,资本主义——至少是由全球经济代表的处于高级阶段的资本主义——可能崩溃。尽管列宁建立的帝国已经解体,但他可能笑到最后。”不管资本主义变出多少花样,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而且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资本集中愈演愈烈,基本矛盾只能更加尖锐化。国家干预经济并没有克服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经济危机接连不断,甚至二战以后的频率还高过战前。截至上世纪末,美国发生了10次,英国8次,日本7次,德国6次,法国5次。事实说明,金玉其外的资本主义,灯油已快熬干,熄灭只不过是迟一天或早一天的事情。

四、在正确认识当前党内反腐败问题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

毋庸置疑,当前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某些行业、某些部门还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对这个问题,不应该回避,要有一个正确的分析。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对党内腐败问题的模糊、不正确的认识,成为当前影响少数党员不能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和政府不能完全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不治之症”,因此对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信心不足。由此看来,正确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对于澄清这种模糊认识,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十分必要。

谈到腐败问题,我们不能不从腐败现象产生的复杂原因来认识腐败的本质。当前,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少数党员和干部确实存在着腐败现象,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腐败现象,有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影响将长期存在,总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借鉴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现代文明成果,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会乘隙而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新旧体制转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牵涉到各种利益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也会给腐败现象滋生以可乘之机。这些年来,有些地方、有些单位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人中滋长,也是腐败现象得以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我们必须看到当前腐败现象的高发多发,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有现象,对此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灰心丧气。这好比一个人身上长了瘤子,动动手术,切除就是了。

当然,我们既要看到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又要有现实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止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并尽可能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

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对党能够治理腐败的问题充满信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是坚持彻底反腐败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摆上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实行坚强有力的领导,确立了正确的反腐败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工作思路,形成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取得了明显成效。1992年,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对这个问题进一步作了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并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作风。

我们应该看到,近年来,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稳步推进,与经济生活和群众利益相关的各种不正之风得到明显治理,反腐倡廉治本的力度不断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构成犯罪的腐败分子受到法律的惩处。特别是中共中央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一批党内法规,推进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党内监督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这是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深入贯彻,全党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从中央纪委等有关部门前不久对21个省区的调查结果看,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在提升,大多数群众对反腐败成效表示认可。被调查者中有69%认为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遏制,68.9%对反腐败斗争表示有信心。这充分表明,那种认为“腐败是不治之症”的观点是错误的,对实现共产主义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够坚定、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心不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这支队伍的生命力持怀疑态度,是毫无根据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党动手,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腐败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并逐步得到克服,党必将不断克服自身的矛盾和问题,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总之,理想信念问题,对共产党员来说,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这是贯彻灵魂的东西,是影响党员政治生命的东西。2005年初,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讲话。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都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