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党课十五讲

二、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任务

二、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任务

前面主要讲的是从社会发展整体情况对党提高执政能力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而要真正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必须要明确我们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任务目标。只有这样,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才有针对性,也才能真正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健全民主内容、完善法制建设。“民主法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健全民主内容,完善法制建设。需要特别指出,就中国社会发展而言,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都是全新的事业,我们要建设的民主法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是少数人所幻想的、所谓具有普世价值的西方式民主法治。当前,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任重而道远,关键是要把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结合起来、落到实处。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关键是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民主政治建设是其主要内容。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民主政治制度,自由、平等、人权就缺乏制度保障;没有政治上的民主,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而民主又是靠法治来保障的,民主离开了制度和法律,民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善领导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通过依法执政,构建和谐社会;这也要求党员干部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素养,自觉遵守党纪,模范遵守国法,以带头学法、知法、懂法、信法、用法的实际行动示范和影响群众,在勤奋学习、遵守法纪、建设民主法治中保持先进性。广大党员干部承担起这个责任,有利于在全社会尽快树立法治权威,不断增强民主信心;否则,群众就会疑虑重重,使民主法制建设举步维艰。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维护社会公平、倡导社会正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内容和决定了我们必须要维护社会公平,倡导社会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自古以来构建美好社会一个永恒原则和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之处,不仅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在于倡导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与我们共产党人所一贯追求的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们选择了以利益差别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群体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变动加剧,形成了诸如“三农”问题、困难群体和贫困地区等影响和制约社会公平的突出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维护社会公平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这也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捍卫社会公平,以办事公道、为民谋利、奉献社会的工作业绩昭示和宣传群众,在坚持理想信念、维护社会公平上保持先进性。广大党员干部承担起这个责任,就是以实际行动向人民群众表明:人间自有公平在,共产党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以增强群众对实现社会公平的信心和决心;否则,群众就会感到失望,

社会公平正义必将受到削弱。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鼓励社会诚信、倡树社会友爱。“诚信友爱”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鼓励社会诚信,倡树社会友爱。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诚信和友爱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实际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尤其注重和倡导人格、权利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它力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层面根本解决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历史难题。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又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社会诚信和人际和谐方面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如道德失范、行为失信等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利益矛盾增多的情况在不少地区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众文化中的诚信建设,是其症结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解决这些问题,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制度供给、道德规范、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引导和要求人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当前重点要治理社会诚信问题。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社会和谐;没有诚信友爱,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风气,-方面要加强道德教育,增强人民的诚信意识和观念,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使诚实守信者得到社会的褒奖和好处,使失信者遭到社会的鄙弃,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这也要求党员干部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做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克己奉公的模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取信于民、团结群众,在实践宗旨、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保持先进性。广大党员干部承担起这个使命,就是向群众表明:人间自有真情在,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以此推动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否则,社会诚信受到削弱,人际关系更趋紧张。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充满活力”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任何社会的活力都来自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表现为政治活力、经济活力、文化活力和人的发展活力等。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出中国社会的空前活力,但是,多种制约社会活力的因素依然存在。当前,这些问题主要是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社会流动性差和利益分配失当,等等。增强社会活力,关键在于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和创造的社会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愿望得到尊重,活动得到支持,才能得到发挥,成果得到肯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便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也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帮助他人的广阔胸怀和朴实言行激励群众、激发社会活力,在发扬优良作风、贯彻群众路线、做好各项工作上保持先进性。广大党员干部承担起这个责任,就能够赢得人心、凝聚人气,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否则,就会导致人心涣散、人们缺乏干劲、社会缺少活力。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维护社会安定、引导社会团结。“安定有序的基本内容和特

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要维护社会安定,引导社会团结。安定有序是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国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多发期,社会安定成为人们普遍的渴望和需求,可谓稳定压倒一切。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制、机制、规范、秩序、组织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如在些地区或领域,权力运行紊乱、腐败现象蔓延、违法犯罪猖獗、合法权益受损、党群干群以及其他群体之间关系紧张等问题时有发生,危及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来构建和强化社会秩序,同时促进相关社会组织、机制的发育和健全,促进社会管理制度和体制的完善,以保证社会的运行有序;这也要求党员干部要胸怀大局、身体力行,首先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以其表率作用引导和动员群众,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上保持先进性。广大党员干部承担起这个责任,就是顺应人心,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有序运行;否则,人们就会大失所望,滋生出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转变社会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转变社会发展理念,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生态文明新理念,是工业文明长期发展留给人们的深刻思考,也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最重要的经验教训之一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目前的环境和生态形势很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未来20年,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全国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将无力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环境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其中,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生态文化,是解决问题的两大着力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发展先进文化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各种复杂矛盾,一方面通过政策法规等导向,改变旧的发展模式,大力构建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另一方面,通过舆论宣传,培育生态文化,在人们心灵深处构筑牢固的生态道德屏障,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这也要求党员干部要不断更新理念、锐意进取,通过创造性工作,使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以此教育和带动群众,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保持先进性。广大党员干部承担起这个责任,能够促进更多的人转变观念和态度,逐步认同并技身于循环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否则,人们就会犹豫观望,放纵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所谓的生态文明便成为空中楼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