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党课十五讲

一、党员干部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中增强政治意识

一、党员干部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中增强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要求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政治是灵魂,政治意识是必备品格。强化政治意识,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满腔热情地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政治意识,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一般意义上讲,党员干部所要增强的政治意识重要包括党性意识、政治路线意识、执政党意识和群众意识。党员干部只有清楚地掌握了什么是政治意识,才能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切实增强政治意识。

(一)党员干部要自觉地增强党性意识

党性意识,就是我们在观察一件事情、处理一个问题的时候,要看看它是不是符合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党性意识就是党的阶级意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本身就是为着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发展,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理所当然是工人阶级的代言人,是人民的代言人,必然是具有工人阶级意识,具有人民的意识。虽然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阶级性是党的根本属性,是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忘记了阶级性,也就忘记了党性,忘记了人民性。从这个角度讲,就我们党而言党性与阶级性、人民性是一致的。

什么是阶级意识呢?阶级意识首先就是人民意识,即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意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动力。人民是我们的母亲,人民是铜墙铁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胜利之本,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阶级意识就是国家意识,即爱国主义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是一种奉献,爱国是一种尊严,爱国是一种信念。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阶级意识就是使命意识。天降大任,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历史的重托就决定了其一刻也不能懈怠。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在新世纪,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就是要使中国人民“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阶级意识就是革命意识。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改造到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发扬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大元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发扬邓小平同志提倡的改革开放的变革创新精神,发扬江泽民同志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抗洪精神,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体察民情,依靠民智,关心民生,谋好民利,顺应民心,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和增强党性意识。

(二

)党员干部要自觉地增强政治路线意识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政治路线是前提,是生命线;领导干部是决定因素。但是,领导干部只有以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为生命,忠实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政治路线,才可能成为“决定的因素”,对事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经济的发展以极大影响。政治与经济的这种辩证关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也就是我们当前的政治路线,能够认清并坚决执行这一政治路线就是讲政治的现实表现。

政治路线的完整内容包括社会制度、领导力量、指导思想、政治保障等等,是一个发展过程,需要根据不断发展着的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不断地健全、发展和完善。社会制度、领导力量、指导思想、政权性质等,一旦确立,就会从根本上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治意识不仅是“政治路线意识”,也是国家意识、制度意识、政权意识、政党意识、理论意识、人民意识。核心是政权,前提是路线,根本在人民。凡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事,凡是涉及国家、制度、政权、路线的事,都是政治,都具有政治意义。

(三)党员干部要自觉地增强执政意识

所谓执政意识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看待每一项工作和事情时,都要从看它是否有利于扩大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所谓执政党,它是代表统治阶级掌握或领导国家政权、负责组织政府的政党。执政党的地位决定了它不再有动摇政权、夺取政权的任务,而是以掌握政权,加强和改善政权,巩固政权作为主要职责。

党员干部增强执政意识,首先要明确执政的基本含义。何谓执政,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唐太宗说“为政若舟行水上”,毛泽东称之为“进京赶考”也有人把它称为“炉上炙”、“坐在火山口”,总之撞钟和尚要惜其钟,又要撞其钟,不能不撞钟,更不能乱撞钟,在其位要谋其政,要勤谋政,要谋好政。执政意识也是领导意识。领导就是领头雁、带头羊、排头兵、先锋战士,就要冲锋在前,吃苦在前;领导就是主管、总领、统帅,就要出主意、用干部,出好主意,用好干部;领导就是服务员、勤务兵、公仆,就要“功名利禄,眼不可热,民生休戚,肠不可不热”,全心全意爱民、为民、富民、安民。执政意识还包括拒腐防变意识、抵御风险意识。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坐稳坐好江山更是难上加难。站得高,固然可能看得远,高屋建瓴,八面临风,一览众山小,但也可能曲高和寡,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高处不胜寒。一是“寒”于内部的自我否定。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高高在上,难逃目空一切,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所谓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物必自腐,然后虫生,苍蝇不钻元缝的蛋,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二是“寒”于外部风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端之,中国共产党处于矛盾的聚焦点。改革开放沧海横

流,市场经济大浪淘沙,西化分化月黑风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新世纪新挑战,唯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牢记拒腐防变的意识和抵御风险的意识,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所有这些都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所必须要牢记并严格遵循的。

(四)党员干部要自觉地增强群众意识

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把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讲政治的根本要求。党员干部强化政治意识,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这是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党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指出,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对群众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指出,讲政治,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从根本立场和党性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切实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对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并由此带来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使我们面临诸多错综复杂、利弊相伴的问题,遇到不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实践表明,妥善处理好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人民内部矛盾,干部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对群众的态度问题、关系问题。对群众态度好,有感情,较难、较复杂的问题也会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反之,对群众态度不端正,较容易解决的矛盾也会因为干群关系紧张变得很难、很复杂。新的形势,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保持与群众的血肉关系,更要加强群众工作,更要注意工作方法,更要关心和体贴群众。实事求是地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对待群众态度和与群众关系上,从根本上说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脱离群众和违反群众意愿及利益的问题,在各级领导干部中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比如,有的领导干部群众观点淡漠,同群众的感情疏远,不懂得党的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有的认为当了领导就比群众高出一头,看不起平民百姓,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有的方法简单,遇到矛盾责怪群众,以领导的姿态去管群众、压群众;有的“做官当老爷”,对群众的困难和疾苦视而不见,漠视甚至侵害群众的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同党的宗旨是根本不相容的。它与其他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许多矛盾更容易激化,甚至对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经受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清形势,明确要求,改进作风,始终不渝地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保持与群众的血肉关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