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87节: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进展(1)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进展

和现代企业理论创新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困难和争议最多最大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开始,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后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尽管还有一些攻坚任务,但国有企业改革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今后国有企业改革总的说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体制,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基本完善,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一开始,理论界就对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展开讨论。1979年年初,在首都经济学界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中,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认为当前的问题,并不是国家集中太多,而是国家集中不够。第二种认为当前的问题,的确是集中过多,但主要是中央集中过多,应当把权力下放到地方,让一个省或一个市有独立自主权管企业。第三种认为当前的根本问题是企业缺乏自主权,不能发挥主动积极性。在讨论中,蒋一苇提出了著名的企业本位论。他认为,过去的经济体制是按"国家本位"来建立的。它是把全国作为一个单一的经济组织,中央和地方政府作为这个单一而庞大经济组织内部的上层机构,对其直属的分支机构进行直接的指挥。他主张的"企业本位论"与"国家本位论"完全不同,主张以企业为基本经济单位,让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监督下,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应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也就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国家对企业的管理要采取经济手段和实行经济立法等。蒋一苇的"企业本位论"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的,得到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者的赞同,对此后企业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企业本位论"相呼应,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企业从算盘珠转变为能自动调节的经济组织的理论。认为必须改变企业依靠行政机关从外部推动,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则不动的状况,使社会主义企业"自动化"。所谓企业自动化就是企业时时刻刻发挥主动性,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需要。

参见周叔莲、吴敬琏、汪海波《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企业自动调节》,《经济研究》1979年第9期。这一主张,同当时相当流行的认为企业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