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41节: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发展阶段的新认识、新见解,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理论酝酿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六中全会)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里虽然已经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阶段,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段话是批判那些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持怀疑论者,强调的重点是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没有展开更详细的论述。在中共十二大上,胡耀邦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这里实际上已经描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质文明不发达,但没有对此展开充分论述。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重申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简要概括了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阐述了初级阶段的精神文化状态,这表明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在进一步深化。但这份决议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仍然没有展开论述。

在这一时期,尽管我们党已经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并在党的若干重要文献中多次重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别是经济方面的特征也有了基本的认识,但这些判断和认识尚未上升到系统理论的高度。因此,这段时期只能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酝酿时期。

(二)系统形成阶段(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到十三大)

尽管我们党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反思和总结,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思想,但这个重要问题当时尚未引起理论界的充分重视,围绕它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不多见。中共十三大报告的起草工作大大推进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进程。此后,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党的十三大报告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吸收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完整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报告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基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同时还需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报告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奋斗目标:"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报告还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贡献。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