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英雄故事

第一章 奔赴新的战场

第一章

奔赴新的战场

“三八线”,原本只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纬度线。可是,美国人硬是将它划成了一条军事分界线,赋予其政治意义。因此,它成了南、北朝鲜相互争夺的一条生死线。

一边是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一边是唇亡齿寒的边疆危机。中国的领导人在建国后,第一次面临如此艰难的决定。救,还是不救?救!几十万人民军队,由南到北、从西向东,浩浩荡荡地集结在鸭绿江边,只待一声号令: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伴着嘹亮的志愿军军歌,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新的战场。

祸起北纬38°

“三八线”,原本是朝鲜半岛上的一条自然纬度线——北纬38°。虽然这条长约300公里的无形的线,将朝鲜半岛分为面积大体相同的两个部分,但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意义。不过,这条纬线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人为地定为一条军事分界线。这条军事分界线,硬是将统一的朝鲜分成了朝鲜(北朝鲜)和韩国(南朝鲜)两个国家。从此,朝鲜骨肉分离、血脉阻隔,时至今日仍没实现南北统一、家人团聚。

最早提出将北纬38°定为军事或政治分界线的国家是日本和俄国。1896年,日本和俄国密谋瓜分朝鲜,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线”为界划分朝鲜。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沙皇也曾做出决定,俄国只控制“三八线”以北区域,对日本在“三八线”以南任何地方登陆不加干涉。令人欣慰的是,这两次划分均因双方利害冲突而未能实现。

20世纪30年代,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为首的法西斯联盟,无耻、野蛮地将铁蹄踏向世界各个国家,企图用暴力与血腥征服世界。以中国、苏联、英国、美国等国家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面对侵略勇猛地予以反击,整个世界都陷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中。这场全球性的战争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朝鲜,作为亚洲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无法幸免于这场战争。朝鲜自古以来都是处于半封闭状态,只与中国存在经济、文化交流。因不常征战,朝鲜的军事力量也极为薄弱,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根本无法招架。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始,朝鲜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备受日军惨无人道的**与压迫。

1945年8月,一直在亚洲与太平洋地区肆意妄为的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在受到苏联出兵东北的猛烈打击和“吃”了两枚“美国制造”的原子弹后被迫投降。全世界备受法西斯国家侵略摧残的人们终于看见了希望的曙光。

“二战”即将结束、反法西斯同盟国即将胜利之际,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中国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在《开罗宣言》中声明,“决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朝鲜自由和独立”。这个声明给苦难中的朝鲜带来了一丝安慰和曙光,朝鲜人信心满满地期待着。然而,等来的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结果。

1945年2月,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的苏、美、英“三巨头”——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聚集在黑海的海滨小城雅尔塔,就战后世界格局的划分进行会谈。在雅尔塔会议过程中,“三巨头”各怀鬼胎,都想在战后分得最多的既得利益。在这次会议中,“三巨头”除了一致决定对日宣战外,还就朝鲜的托管问题进行了商谈。在“三巨头”中,苏联和美国是最有发言权的。为此,斯大林和罗斯福在私底下会面,就朝鲜的政治真空问题进行了商议。

8月8日,苏联对日作战开始后,决定同时进攻朝鲜。为此,苏联曾征询美国的意见。而此时,美国并不打算配合苏联的行动,因为它想利用苏联对朝作战后,自己独占朝鲜。可美国没想到,自己的这步棋走错了。日本在苏联的强攻下,很快就投降了。与此同时,苏联已经解放了朝鲜的罗津和清津两个重要港口,随时可能席卷整个朝鲜半岛。而美国的军队,还在位于千里之外的冲绳岛。如果苏联一鼓作气,解放朝鲜全境,那么美国将完全丧失朝鲜半岛这个“缓冲带”。这下,美国开始着急了。

为了阻止苏联独占朝鲜半岛,美国想出了一个法子,那就是尽快在朝鲜半岛上划定一条军事分界线,让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可是,这条军事分界线到底定在哪儿呢?

在朝鲜半岛上划定一条军事分界线的任务,交给了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三部协调委员会。

8月的一个仲夏之夜,钟表的时针已经指向了午夜11点。位于华盛顿的一栋大厦里,仍旧灯火通明、一派繁忙的景象。美国的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三部协调委员会的成员正在召开紧急会议,商议日本军队在朝鲜的投降问题以及受降区域的划定问题。夜渐渐深了,没有人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将日本军队在朝鲜的投降区域划到什么位置,既能满足美国国务院提出的政治要求,又能符合美军暂时远在冲绳岛的军事现状,而且还要考虑到苏联方面能否接受?这的确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时针滴滴答答指向了凌晨一点钟,会议一直保持着激烈争论的氛围。可是,终究没有拿出一个可行性方案。有人支撑不住了,开始收拾桌上的会议文件,准备回去睡上一觉再继续讨论。继而,与会人员接二连三地走掉了。唯独助理国防部长约翰·麦克洛伊还精神抖擞、劲头十足。他叫住了正要离开的陆军参谋处参谋腊斯克上校和另一名年轻的参谋。两位年轻的参谋又重新坐在了会议桌前。

麦克洛伊直截了当地说:“让你们两个人留下,就是要你们尽快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给你们半个小时的时间!”

“半个小时?”两位年轻的参谋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异口同声地追问了一下。

“是的,没错,我希望三十分钟后拿到你们的方案。”麦克洛伊再次重申。

两位年轻的参谋只好打起精神,走到会议室隔壁的一间休息室,商量起所谓的“可行性方案”。两人将一张朝鲜地图铺在桌子上,直勾勾地盯了好长一段时间。对于这幅地图,两人是陌生的。他们从来没有关注过这样一个小国,更没有亲自踏上这样一片土地。该如何来划定一条既符合自己国家利益,又能让苏联接受的军事分界线?两个人对着地图发了一会儿呆,为难地连连摇头。突然,腊斯克的眼前一亮,他发现在朝鲜半岛狭长的版图上,有一条明显的北纬38度线。这条自然纬度线将朝鲜半岛大体分成了两半。重要的是,朝鲜的首都汉城被划在了美国部队的受降区。

时间的沙漏渐渐地接近底部,腊斯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同伴,继而得到了赞同。于是,腊斯克拿起一支红笔,快速地在朝鲜地图上沿着北纬38度线重重地画了一笔。就这样,朝鲜半岛被人为地分成了两半,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瞬间被两名年轻的美国参谋划成了两半。

三十分钟的决定,导致朝鲜人民半个多世纪的骨肉分离,至今也没能结束这种状况。“三八线”不是“柏林墙”,说推倒就推倒了。它的存在,势必会造成朝鲜半岛的动荡不安;它的存在,为南、北朝鲜之间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很快,腊斯克的方案在次日的会议上得到了三部协调委员会的通过,又得到了美国新总统杜鲁门的批准,继而毫无障碍地得到了苏联的同意。

于是,这样一条原本没有任何政治、军事含义的纬度线,变成了南、北朝鲜的分界线。分裂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就此产生了。

事实上,这条军事分界线是不合理的,以美国人自己的话说:“是任意武断的,有悖于自然的国界”。这条随意画出的界线没有经过任何政治或是自然地理上的研究与考察,它从概念上截断了75条溪流、12条河流,并且穿过了181条小路、15条大路、104条乡村土路、8条高级公路和6条铁路——整个朝鲜半岛像是被人野蛮地撕裂开来。

接下来,这条任意妄为的“三八线”很快被苏联所接受,并在关于日军投降的总字第1号命令中正式确定:以“三八线”为界,命令朝鲜地域中,三八线以北的日军向苏联军队投降,以南的日军向美国军队投降。

获得了“三八线”以南朝鲜地区托管权的美国,开始建立南朝鲜军政府,把日本殖民统治的原有体制和行政机构全部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在美国看来,朝鲜半岛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毫不起眼的小岛国,而是美国“在亚洲的整个成功都决定于此”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

这种近似于殖民的托管必定不会被朝鲜人民所接受。面对此起彼伏的抗议声,狡猾的美国倒打一耙,把责任全部推给了苏联,自己在一旁默不作声,但暗中已经开始积极建立亲美政权。

1948年5月10日,美国不顾众多朝鲜民众的反对,将自己亲自挑选的总统人选李承晚扶上“大韩民国总统”的宝座,在南朝鲜建立起一个单独的政权,也就是现在的韩国。同年12月,美国又操控联合国决议,不顾苏联等国家的反对,迫使联合国承认了这个充满了政治利用、不符合当时民意的政权。

美国积极在南朝鲜建立亲美政权的同时,居于北朝鲜的人民也选出了他们的新领袖金日成。金日成是当时德高望重的抗日人民领袖,备受朝鲜人民推崇。面对美国在南朝鲜制造的分裂政权,金日成在众多朝鲜政党、社会团体以及苏联的支持下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他自己被选为内阁首相和国家元首。

自此,一片本该完整的土地,一个本该统一的政权,只因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被硬生生地分裂为两个完全对立的国家。

隔岸烽火正浓

朝鲜半岛上的同一个民族,出现了两个意识形态完全不一样的政权。站在北朝鲜身后的支持者是苏联,而站在南朝鲜背后的则是美国。自此,朝鲜完全陷入南北分裂的格局。

本是同根生的一个民族,却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没有人敢打包票说,这两个国家会相安无事地和平共处,包括美国人和苏联人。美国驻南朝鲜大使约翰·穆乔曾说,战争是早晚的事,说不定就在哪天早上。

1950年,按照最初约定,美国与苏联将结束对朝鲜半岛的“托管”,分别从南朝鲜与北朝鲜撤军。美国虽然按照规定从南朝鲜撤军,但在临走前向李承晚统治集团提供了1.1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并为南朝鲜扩宽了仁川到汉城、汉城到釜山以及经过金浦机场和横断“三八线”的战备公路,扩建了以金浦机场为中心的飞机基地,修建了几个重要港口,同时还沿着“三八线”构建了几百公里长的战壕、交通壕。可以说,美国并不是真正从南朝鲜撤离,而是转为了远程调控,想借南朝鲜之手统一朝鲜半岛。

大韩民国的总统李承晚没有让美国失望,美国离开后不久就向世界公开表明“要用战争解决南北分裂问题”。面对多次与南朝鲜的交涉和谈失败以及南朝鲜的公开挑衅,以金日成为首的北朝鲜政权当然不会示弱,坚决表示会抗争到底,用武力统一朝鲜。但金日成也考虑到开战所存在的忧患:南朝鲜的军队在美国的帮助下从数千人猛增到15万人,其中包括8个步兵师、6145人的海岸警卫队、1965人的空军、4.8万规模的警察部队,还有数之不尽的各种先进武器装备;再看北朝鲜,北朝鲜此时只有经过抗日战争洗礼的8万人,武器装备落后,空军方面更是薄弱。两方交战,北朝鲜必定会陷入困境。

南朝鲜身后有实力雄厚的美国撑腰,金日成自然也要找到牢靠的支持者。很显然,苏联是最佳的“靠山”。金日成直接向苏联提出了北朝鲜的安全问题,并要求苏联给予军事援助。当时,斯大林考虑到美国可能会横加阻拦,便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随后,金日成又派特使来到北京,向毛泽东介绍了朝鲜半岛岌岌可危的局势。毛泽东当即表示,如果一旦发生战争,中国会派军队和北朝鲜并肩作战。不过,毛泽东也明确地表示,不希望看到朝鲜内战爆发,主要原因是国际形势不允许,加之中国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全国统一的任务,实在是抽不出多余的力量来支持北朝鲜。

就在金日成的特使秘密访华后,斯大林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他决定向金日成提供军事援助。一来是因为斯大林对金日成的信任,二来是因为国际形势悄然发生了改变,美国已明目张胆地提出会干涉朝鲜内政。

1950年3月30日,金日成来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并达成了协议:苏联将以有偿的方式向北朝鲜提供军事援助,北朝鲜以9吨黄金、40吨白银和1.5万吨其他矿石,换取苏联价值1.38亿卢布的武器装备。

经过苏联的帮助,北朝鲜最终完成了战争前的军事武装,包括朝鲜人民军8万余人,其中陆军5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机械化旅、2个炮兵团,空军拥有各种飞机74架。除由中国返回的2个师外,陆军部队全部装备苏式武器,执行苏军编制。另外,还有4.1万余人的警备部队。

南、北朝鲜的战前准备都已完成,看来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1950年6月24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朝鲜的梅雨季节已到来,天空下起了大雨。南朝鲜的前线指挥和美国的军事顾问正在享受周末,根本没有想到金日成正在指挥军队向“三八线”附近开赴。那天夜里,滂沱大雨下个不停。突然,一声声闷响从“三八线”上传来,顿时火光冲天,映红了黑漆漆的夜,也打破了朝鲜半岛的宁静。

1950年6月25日,随着一声枪响,无数炮弹从“三八线”上空划过——朝鲜战争爆发了。

未雨绸缪兵先行

朝鲜内战期间,美国打着“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的幌子借机参与了进来。

1950年6月30日,杜鲁门下令,将美国驻日本的地面部队投入到朝鲜内战战场上。接着,他又于7月7日下达了全国征兵令,决定扩充美国的战斗部队,使美国的海陆空三军的总人数达到200多万人,以便用更大的力量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同日,杜鲁门还宣布,将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开赴朝鲜内战战场,任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总司令。

“联合国军”总部设在日本的远东军总部,由远东军总部行使“联合国军”总部的权利。“联合国军”主要由16个国家的军队组成,美军占90%以上,英国为2个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1个旅,还有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荷兰、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联邦、卢森堡等国家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了1个排到1个营。除了美军在朝鲜内战爆发后的第二天即入朝外,“联合国军”的其他部队到了8月才开始入朝,最晚的直到1951年5月才到达朝鲜半岛。

“联合国军”的介入,让朝鲜内战的性质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一场朝鲜半岛内战,演变成为多国参加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加之后来中苏两国的支援,从而导致了这场内战的升级。有人甚至大胆地提出,朝鲜战争算得上第2.5次世界大战。

就在美国宣布入朝作战的同时,杜鲁门还大言不惭地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以保持台湾的中立性。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大大影响了新中国收复台湾的进度,也干涉了中国的内政和国家的统一进程。这样堂而皇之的举动,中国人民自然是无法容忍的。为此,就在杜鲁门发表声明的当天,毛泽东和周恩来就杜鲁门无耻的声明公开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1950年6月28

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他指出:“中国人民早已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

同日,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代表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发表声明,抗议、谴责美国侵略台湾和在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行径,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不管美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本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

尽管美国在朝鲜半岛上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可“联合国军”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厉害,反而总是在吃败仗。金日成指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于三天之内攻陷了汉城。为了阻止朝鲜人民军进入汉城,南朝鲜军队还愚蠢地对汉江大桥进行了爆破。结果,爆破并没有实施彻底,中间的车道完好无损。朝鲜人民军经过快速抢修后,将坦克开进了汉城。在这起爆破事件中,很多通过汉江大桥逃生的百姓和南朝鲜士兵都无辜丧命。

汉城沦陷后,李承晚的部队退到了水原,一边组织力量进行抵抗,一边坐等美国援军的到来。不过,一个星期后,朝鲜人民军再次打赢水原之战。7月7日,大田战役开始,金日成亲临前线指挥。美国出动了具有超级战斗力的老牌部队——被人们称为“水陆两栖的第八集团军”。谁曾想到,相较于美国第八集团军,朝鲜人民军力量如此悬殊,却还是活捉了大田的前线指挥官威廉·迪安。半个月后,大田战役以朝鲜人民军的胜利而结束。

进入8月,朝鲜人民军对釜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进攻。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朝鲜人民军节节取胜,将美军和南朝鲜军赶到了洛东江以东的狭小地带,南朝鲜90%以上的地区得以解放。

虽然朝鲜人民军从战争爆发开始,一直到1950年8月,始终处于胜利的态势。可是,中国领导人敏锐地察觉到,美国的武装干涉,很可能造成朝鲜内战的持久性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复杂化。一旦美国开始反扑,不但朝鲜半岛的形势要发生逆转,很有可能威胁到中国大陆的安全。故而,未雨绸缪很有必要。

假如美国对北朝鲜进行反扑,中国大陆最先受到冲击的将是与朝鲜接壤的东北地区。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在东北地区加强国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军委曾作出指示,全国的国防重点是天津、上海、广州三个点。这三个点也是为解放台湾做铺垫的。如今,国际形势发生了改变,中国的国防重点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

当时,东北地区是全中国最先解放的地区,所以那里的军事布防力量也最为薄弱。大部分的兵力都调到了华北、中南一带作战,仅留下一些地方部队维护秩序。可见,这样的军事力量是不足以保护东北的,一旦中央作出援朝指令,更没有雄厚的力量出兵援朝。

1950年7月7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召开了国防会议。会上,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议组建东北边防军,开赴东北地区驻防。

在《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中,对部队调动作出了这样的指示:

决定以部署在中原地区,作为国防机动部队的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部,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第40军7月10日开始,已由广州车运出发,直接开到辽东的安东(今丹东),24日全部到达;第38、第39两军主力,7月15日,分由河南的信阳、漯河出发,8月1日以前,集结于辽东的辽阳、风城、安东地区,第38军在湘西桃源地区剿匪的第114师和第39军在广西宜山地区剿匪的第115师,解除剿匪任务,8月4日前到达辽阳集结;第42军解除农业生产任务,7月30日从齐齐哈尔地区出发,8月1日到达吉林的通化、辑安(今集安)集结;炮兵的3个师于7月31日,分别集结于本溪至安东、通化至辑安两线:另调在上海和广州的共4个高射炮团,到安东、水丰、辑安地区集结,调工兵2个团到安东集结等。所有上述部队,8月5日前全部到达指定地区。除第40军已开始车运外,其余部队的车运计划,责成军委作战部、铁道部和总后勤部拟制,经军委批准后实施。此外,从苏联购买已抵达哈尔滨的飞机,编成3个团,原计划置于南京、徐州,改为置于沈阳、安东和吉林的敦化训练。

这份决定经毛泽东同意后,中国人民军队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大运兵就开始了。周恩来担起组建东北边防军大运兵的指挥大任。他坐镇北京,对大运兵中的每个细节都落实到位,保证每个环节的顺利运转。如此一项重大的任务,在周恩来的指挥下,以高速度、高效率的方式运转着,中间没有出现一个纰漏。

鉴于朝鲜半岛的严峻形势,周恩来又于9月3日提出,将东北边防军的力量扩充70万人。毛泽东考虑过后,给予了“同意”的批准。

在军队大运兵的同时,后勤工作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为了保证如此多的士兵到东北后,能保证生活、训练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也是煞费苦心。当时,初步的后勤工作准备是这样的:步机枪弹药按5个基数,炮弹按20个基数准备,各先行运抵各个地区2个基数和5个基数,每团携带炸药2000斤;从第四野战军和东北地区共抽调汽车1000辆,从东北地区动员大车4000辆,担任运输;按31万人员、3万牲口、1000辆汽车、4000辆大车,准备3个月的粮草、汽油,在部队完成集结前,先运送保障1个月的粮草、汽油;由总后勤部赶制朝鲜人民军式服装,每人单衣、棉衣各1套,另准备其他装具;接收容本军和人民军共4万伤员准备医院,准备5000副担架,等等。

一时之间,兵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东北,火车、汽车日夜兼程,川流不息。如此大的动作,很难不引起国际上尤其是美国的注意。可是,周恩来从一开始就强调,这项军事行动必须保证绝对的机密,不能向外界透露一点风声。他一再强调:在我们未准备好之前,切勿打草惊蛇。这样,我们就能争取出手即胜。

由于保密工作出色,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和军方间谍在东北地区多次进行侦察,也未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从他们手上掌握的情报来看,不是自相矛盾就是不明就里,因而美国人断定中国是不会参与到朝鲜内战中的。事实上,中共中央领导人坐镇北京,运筹帷幄,早已将70万大军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运到东北地区,担任起保卫东北并随时可能出兵援朝的任务。

东北边防军的组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定,为保卫中国的国防安全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争取了军事上的主动,为后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准备了必要的军事力量。

毛泽东决意出兵

“联合国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是个十足的战争狂。他到了朝鲜战场后,就开始了对北朝鲜的猛烈进攻。他先是派飞机炸毁了北朝鲜所有的交通要道,而后为了切断朝鲜与中国的补给线,又炸毁了鸭绿江上所有的桥梁,甚至狂妄地将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边境,严重侵犯了中国领土、领空。

至1950年8月中旬,美国投入到朝鲜半岛上的地面部队达到7万余人,包括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个海军陆战旅。美国的第八集团军改由沃尔顿·沃克中将为司令员统一指挥。同时,“联合国军”也开始陆续进入朝鲜,配合美军的侵略作战。

尽管美国的兵力一直在增加,可美军却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朝鲜人民军将美军和南朝鲜军压到了釜山防御圈内,令他们毫无反抗的机会。为了扳倒失败、被动的局面,美军一面利用釜山防御圈内的兵力负隅顽抗,一方面计划着从朝鲜人民军的侧翼进行大规模的登陆进攻。

很快,一个阴险的计划在“联合国军”总司令迈克阿瑟的心中形成。他决定,“将于9月中旬左右,派遣部队从仁川港登陆,打朝鲜人民军一个措手不及”。他的这一计划,被报告给了远在大洋彼岸的五角大楼。8月28日,麦克阿瑟的登陆作战计划被批准了。

为了实施仁川登陆计划,美国陆军当局批准麦克阿瑟以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组成第10军,由麦克阿瑟的参谋长阿尔蒙德担任军长。为解决美军兵力不足的问题,麦克阿瑟从南朝鲜征召了8600余名新兵补入美第7师。最终,第10军集结时,兵力达到7万人,其中陆战第1师2.5万余人,步兵第7师2.48万余人。此外,还抽调了230余艘军舰和近500架飞机进行支援配合。

9月15日,麦克阿瑟坐镇登陆舰队,亲自指挥部队进行仁川登陆。尽管这像一场赌博,不过麦克阿瑟的运气还不算坏,美军第10军登陆成功了。后来,这一事件被称作美军上的“军事奇迹”,麦克阿瑟也被美誉为“军事天才”。

美军第10军登陆仁川后,兵分两路,海军陆战队第1师攻打汉城,步兵第7师向南切断人民军的后路。9月16日,位于釜山防御圈内的美军配合美军第10军,开始反攻,至9月23日,全线突破朝鲜人民军的防线,向北进行。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不得已实施战略撤退。此后,朝鲜半岛上的局势发生逆转。

9月28日,美军海军陆战队1师攻占汉城。9月30日,美军第8集团军和南朝鲜军队全部抵达“三八线”附近。为了庆祝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战绩,杜鲁门还专门给麦克阿瑟发来了贺电。此时,在朝鲜半岛的“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总数已超过33万人,另外美国远东空军的兵力已达3.6万余人,远东海军也达到了5.9万余人。

如今的态势,恰恰印证了毛泽东在批准成立东北边防军时的看法。他认为,朝鲜内战一旦由美军介入,就不会轻易地以朝鲜人民军的胜利而结束。相反,一定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

就在美军准备越过“三八线”继续北进时,周恩来于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周年的报告中,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美国当局发出了警告:“中国人民密切地关心着朝鲜被美国侵略后的形势。……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可是,美国一意孤行。他们自信,中国目前没有能力与美国抗衡。10月1日,南朝鲜军沿着东海岸地区越过“三八线”北进。

同日,北朝鲜首相金日成与副首相朴宪永联名写了一封求援信,并派朝鲜劳动党中央常务委员、朝鲜内务相朴一禹将信秘密送到毛泽东手里。

金日成在这封求援信上写道: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

您对于为自己祖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的朝鲜人民深切的关心,百方援助,我们谨代表朝鲜劳动党,表示衷心地感谢!

现在,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我们朝鲜人民解放战争的今日战况,是在美国侵略军登陆仁川以前,我们的战况不能说不利于我们,敌人在连战连败的情况下,被我们挤入于朝鲜南端狭小的地区里。我们有可能争取最后决战的胜利,美帝军事威信极度地降低了。于是美帝国主义为挽回其威信,为实现其将朝鲜殖民地化与军事基地化之目的,即调动了驻太平洋方面陆海空军的差不多全部兵力,遂于九月十六日以优势兵力,在仁川登陆后继续占领了京城。

目前战况是极端严重了,我们人民军虽然对于登陆的敌人,进行了极顽强的抵抗,但对于前线的人民军已经造成了很不利的情况。

……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要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我们向您提出以上意见,盼望即予指教!

敬祝

健康!

金日成

朴宪永

一九五〇年十月一日于平壤

当毛泽东阅读完这封来自邻国的求援信后,这位叱咤风云的伟人陷入长久的沉默之中。他知道,他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

中国人的骨子里带有强烈的同情心和使命感,看到友邦受到欺辱,自然是不会隔岸观火。再者,中国人早就明白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的道理。因此,当时的中共中央对援助朝鲜的问题也早有考虑和研究。可是,中共中央终究是不愿意打这场仗的。因为,新中国本身就面临着许多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和不可预知的各种困难。

首先,西藏和台湾及一些沿海岛屿还没有解放,祖国统一的任务尚未完成,国内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还很重。其次,华北、华南、西南和西北等解放地区的匪患严重,尤其是湖广一带。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留在大陆的特务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一直在进行着各类反革命活动,整个社会的治安非常不稳定。再次,新中国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国内经济需要恢复,各项事业需要重建,国家的经济能力还很薄弱,新土改也才刚刚开始。除此之外,国内的失业人员人数众多,教育文化事业也亟待恢复。

除了国内原因外,国际因素也有很多。新中国刚刚成立,还未得到西方国家的一致认可。若是与世界头号大国抗衡起来,很有可能得不到外援。到时候,恐怕会造成国内更大的危机。另外,美国军队是世界上装备最先进、最现代化的军队。他们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训练有素,可谓常胜之师。而中国人民解放军,虽然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可是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空军和海军也是初具雏形,还不具备作战能力。

鉴于此,中共中央对是否出兵援朝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0月1日当晚,毛泽东紧急召集政治局的成员和有关方面的领导人到中南海开会。会议的中心议题即是否出兵援朝。这次会议并没有留下会议记录,主要是因为毛泽东想让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会议开到凌晨,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一方面是这个问题实在是难以决断,另一方面是在争取最后一线希望,希望美国不要扩大战争,避免中美双方交战。

10月2日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着重讨论朝鲜当前的局势和中国是否出兵的问题。会后,毛泽东起草了一份电报,向斯大林透露了中国决议出兵援朝的消息,还附上了希望苏联给予支援的武器装备的建议。不过,这封电报拟好后,并没有被发出。随后,毛泽东又起草了一封电报,发了出去。在这封电报中,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军队援朝后可能出现的困难,旨在试探苏联的态度,主要目的是希望苏联也能出兵援助或者武器援助。另外,毛泽东在电报中还提到了,即将派周恩来和林彪到斯大林休假的地方,与斯大林谈谈出兵的事情。

10月3日,毛泽东再次接到金日成的紧急求援电报。看来,

朝鲜半岛的局势已经相当紧张了,北朝鲜的困境也越来越明显了。时间不等人。毛泽东于第二天再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政治局的成员对出兵援朝这件事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支持出兵,一部分人则不支持。

会上出现这两种意见,也是很正常的。困难都摆在眼前,能不出兵最好还是不要出兵。可是,即便美国在占领朝鲜后,不对中国发动攻击,也会对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不断骚扰。这是美国人强烈的占有欲而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况且,东北地区的工业是新中国恢复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若是遭到破坏,那么中国的建设也无从谈起。所以,朝鲜的危机也就是新中国的危机,中国的领导人不可能坐视不管。

中央政治局会议延续到10月4日接着召开。这天,远在西安主持西北事务的彭德怀被召回了北京。对于朝鲜问题,他也一直密切关注。在出兵援助这个问题上,他是坚决主张出兵的。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地意识到,美国极有可能将战火延伸到中国的土地上,而且会阻碍台湾的和平统一进程。

在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与会人员全面分析了朝鲜局势和新中国面临的问题,权衡利弊之下,全体政治局成员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10月5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署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彭德怀挂帅出征

中国既然已经做出决定,帮助北朝鲜,出兵共同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的侵略,那么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就是军事部署问题:由谁来挂帅远征朝鲜。

关于这个问题,在10月4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前,毛泽东就已经开始思考,并确定了最合适的人选——身经百战的彭德怀将军。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0年10月4日那天,彭德怀正在西安主持局长以上干部会议,商讨大西北的经济发展问题。彭德怀与各位领导正讨论得热闹,一位中央办公厅同志打断了这次会议,并报告彭德怀,毛主席已经派专机准备接他去开会。

彭德怀见这么着急叫他去北京开会,猜想有可能与朝鲜有关。彭德怀没有多问,吃过午饭,没和妻子告别,就直接坐飞机赶往北京。

当彭德怀赶到北京中南海的会议大厅时,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会议上,几位戎马一生,见识过无数大场面的领导个个神情严肃。彭德见此情景,心想:看来会议上探讨的一定是个十分艰难的问题。

彭德怀来到会场后,大家向他解释了一下会议探讨的内容。不出所料,果真是关于朝鲜问题的。当时会议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从长远角度出发,表示应该出兵支援朝鲜;另一派是从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出发,表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出兵。彭德怀在会议上并没有表态支持哪一方。会议进行了很久也没有讨论出结果,几位领导人准备第二天继续。

当晚,彭德怀辗转难眠,思考着会上所讨论的问题。到了第二日,也就是10月5日,彭德怀在会议前到中南海与毛泽东见了个面。彭德怀明确地向毛泽东表态:支持出兵。

毛泽东看到彭德怀的这个态度很高兴,因为他也认为出兵才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同时也是最正确的选择。毛泽东试探着询问彭德怀:“由你挂帅出征,如何?”

彭德怀毫不犹豫地表示:“可以!”

关于支持“出兵”的理由,彭德怀曾在自己的自述中这样写道:

……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胃口,向它让步是不行的。我把主席的四句话,反复念了几十遍,体会到这是一个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指示。我想到这里,认为出兵援朝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决定,而且是迫不及待的……

在当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向大家表示道:“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否则,等美国占领了整个朝鲜,将来的问题会更复杂。如果美国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摆在我们家门口,它想发动侵略,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与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设。”

彭德怀的这次发言让许多犹豫的同志也坚定了出兵的决心,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中央终于做出了出兵的决定,并授命彭德怀亲自指挥这场战争。

说到这里,这其中还有一个“师出有名”的小插曲。事情是这样的,在做出出兵的决议后,各位领导人开始思考要以什么名义出兵比较合理,以在名义上避免与美国等国家造成正面对战。毛泽东与周恩来建议的名字是“支援军”,支援朝鲜人民的意思。但是民主人士黄炎培老先生否定了这个提议,他说:“支援军那是派遣出去的。谁派出去支援?国家吗?我们是不是要跟美国宣战?”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毛泽东听后觉得言之有理,将“支援军”改为“志愿军”,意思是中国人民志愿帮助朝鲜人民,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宣战。以黄炎培的话来说,就是“师出有名则战无不胜”。事实证明,这个“志愿军”的名号,的确起了很大作用,限制了战争规模的扩大,英、法、美等国家也纷纷表示这不是与新中国的战争。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署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命令全文如下:

彭、高、贺①、邓、洪、解②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各级领导同志们:

(一)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之炮兵一师、二师、八师。上述各部须立即准备完毕,待令出动。

(三)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工作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同志的事务,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调度指挥并负责保证之。

(五)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即共产党)、其他民主党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和政治纪律,这是保证完成军事任务的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基础。

(六)必须深刻地估计到各种可能遇到和必然会遇到的困难情况,并准备用高度的热情,勇气,细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目前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于我们有利,于侵略者不利,只要同志们坚决勇敢,善于团结当地人民,善于和侵略者作战,最后胜利就是我们的。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一九五〇年十月八日

注释:

①彭,指彭德怀。高,指高岗。贺,指贺晋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前司令员兼参谋长。

②邓,指邓华,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洪,指洪学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解,指谢方,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参谋长。

之后,毛泽东致电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让他转告金日成: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至朝鲜境内帮助你们反对侵略者;由彭德怀同志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工作及其他在满洲境内有关援助朝鲜的工作,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负责;请你即派朴一禹同志到沈阳与彭德怀、高岗同志会商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作战有关的诸项问题。

同日,斯大林也将中国准备出兵援朝的情况通报给了金日成。

金日成得知中国出兵援助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高兴。他一方面命令在“三八线”以北的人民军部队坚守阵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动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出动越快越好。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开始从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和辑安(今集安)三个口岸出发,秘密渡过鸭绿江,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歌声伴征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这首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正是高唱着这首歌,离开祖国,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这首歌的歌词不长,但和铿锵有力的曲调交相辉映,使整首歌充满了摧枯拉朽般的强大力量。

在硝烟与炮火间,有多少战士曾在心中高唱着这首歌英勇奋战?在异国寒冷的星夜下,有多少战士是唱着这首歌来怀念祖国的亲人?在家中摇曳的烛光下,有多少人唱着这首歌牵挂着战场上的亲人?

歌声寄托思念,歌声激发勇气,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更是承载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以及爱国情怀。它是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心中所迸发出的呐喊。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的作词人是麻扶摇。他当时在志愿军炮兵一师第二十六团五连任指导员。他对音乐并不了解,也从未想过要创作什么歌词。比起歌词,他更喜爱的是诗歌。要问他为什么成了这首军歌的词作者,这还要从中国志愿军开赴朝鲜前夕说起。

1950年10月,毛泽东发布了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全国军队进行招兵,各地的军营立刻呈现出一幅火热的场面,报名处被申请参战的战士堵得水泄不通。志愿军炮兵一师也是同样一幅情景。

报名的战士如此多,气氛如此热烈。这让麻扶摇很是欣慰。看到举着申请书,大声说着“我要报名”的战士们,他仿佛看到了新中国美好的未来。晚上,麻扶摇坐在书桌前,仔细阅读着战士们写的参战申请书。许多战士文化程度不高,字写得歪歪扭扭,还有许多错别字,但他们努力写好一笔一画,以此表达出自己的决心与忠诚: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保卫和平,保卫国家,就是保卫家乡。”

“打败美国野心狼!”

桌上的台灯发出昏黄的光,映照在战士们的申请书上,每一个字仿佛都被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色,显露出最真挚可亲的情感。麻扶摇想,世界上还有比这些更美的字吗?

麻扶摇被战士们的壮志豪情所感染,连夜将战士们申请书上的语言整理在一起,加以修改,写出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出征诗。

第二天,麻扶摇所在的部队举行出征前的誓师大会。麻扶摇作为五连的代表,在主席台上发表出征誓词。麻扶摇怀着激动的心情,站在众指战员面前,宣读誓词。誓词读完后,他没有立刻离开,接着拿出自己昨晚写的诗,大声地朗诵起来:

雄赳赳,气昂昂,

横渡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华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麻扶摇声音刚落,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首诗虽然简短,用词朴素,却深深震撼了台下每一名官兵的心,燃起了他们的斗志。之后,这首诗又被抄写在部队的黑板报上。许多战士都利用休息时间去黑板报那里观看,有的还将它抄下来,以便随时阅读。

10月19日,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从祖国出发奔赴朝鲜战场。这时,麻扶摇的这首诗已经传遍整个志愿军队伍,战士们也正如诗中所说的那样“雄赳赳,气昂昂”地横渡了鸭绿江,为和平,为祖国,奔赴到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

当时,行军队伍中有一个名叫陈伯坚的新华社记者。他在与战士一起行军生活的过程中发现,战士们常念一首诗,于是他将这首诗抄记了下。这首诗就是麻扶摇所写的那首。陈伯坚认为,这首诗风格虽不华丽,却极符合战士们的心境,将所有志愿军战士,甚至是中国人民的决心与斗志都强烈地表达出来了。他又仔细阅读了几遍,给这首诗做了几处修改:将“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把“中华的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把“美国野心狼”改为“美帝野心狼”。修改后,整首诗更加富有韵律,更为铿锵有力。陈伯坚将修改后的诗引用在他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一文的开头部分。

就这样,麻扶摇这首诗又很快地在祖国的普通百姓间传开。许多人读着这首诗,祝福着战场上的中国志愿军。

不过,即使麻扶摇这首诗已经家喻户晓,但仍旧只是一首诗歌。麻扶摇这首诗究竟如何变为一首军歌的呢?这其中还少不了一个人功劳,那就是作曲家周巍峙。

1950年11月26日,周巍峙前去田汉家做客,顺便汇报工作。汇报完工作后,他与田汉一边喝着茶,一边闲聊起来。周巍峙无意中看到桌子上的人民日报,上面一篇关于抗美援朝的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引起周巍峙注意的报道就是陈伯坚引用麻扶摇的诗作开头的那篇。周巍峙将这篇报道上所引用的诗仔仔细细地阅读了两遍。他将报纸拿给田汉看,说:“您看,这首诗很有意思,我想把它谱上曲。”

田汉看了麻扶摇的诗后,也很赞同周巍峙将这首诗谱上曲。周巍峙在心中默念着这首歌颂志愿军的诗词,血与火的战场画面不断在他眼前闪现。他内心激荡不已,灵感如泉涌,等不及回家,他立刻提笔开始谱曲。

整个创作过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没有遭遇任何瓶颈,这也许是周巍峙一生中最快乐、最畅快的一次音乐创作。为了让诗歌更富有音乐感,他将诗中的“抗美援朝鲜”改成了“抗美援朝”,并选用歌词中的“打倒美帝野心狼”作为歌名。回到家后,周巍峙又郑重地用行书抄写了一遍曲谱和歌词。看着这首被赋予了新生命的词曲,周巍峙内心激动不已,禁不住在家中哼唱起了这首歌,边唱边感受到了志愿军的英雄气概、必胜决心以及乐观的革命精神。

12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首歌曲,并迅速席卷全国。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在传唱这首歌。

这首歌家喻户晓后,它的名字也渐渐起了变化。因为这首歌音调铿锵有力、节奏坚定,将志愿军的精神淋漓地展现了出来,有的地方就将这首歌命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3年,这首歌曲获得了几个奖项,文化部就把歌曲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从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成为了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胜利之音、精神之音!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