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变革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

四、以政务诚信建设为龙头,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四、以政务诚信建设为龙头,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从词语意义来看,“诚”与“信”是相通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 “信,诚也,从人言”。但在实际使用中,它们所表征的意义又有一定的差别。“诚”是指道德主体内在的一种品质、信念,即所谓“内诚于心”。“诚”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等。“信”则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指向,即所谓“外信于人”。“信”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然诺,言行一致。“诚”、“信”合起来使用,则有诚实守信、表里如一、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相统一的丰富内涵。诚信作为一个伦理范畴,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诚实为本,言行一致。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秉承“民无信则不立,商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不威”信念。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更是非常重视诚信体制的建设,将之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并将政务诚信建设放置首位,突出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巩固、强化诚信建设尤其是政务诚信建设的首要位置,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和政府之所以如此关住政务诚信建设,并三令五申,主要是因为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犹如毒瘤正在日益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肌体,甚至成为许多基层社会矛盾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必须以政务诚信建设为龙头、注重社会诚信氛围建设。

(一)政务诚信建设的地位与内涵

诚信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从内容上说,它应该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方面。(1)首要的是政务诚信。党委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是信用体制的制定者、建设者,更是公共信用的执行者、维护者示范者,是整个诚信体制的核心和关键。政务诚信度高,就能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政务诚信缺失,则会增加社会运行成本,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再者,政务如果缺乏诚信,上行下效,整个社会诚信建设就岌岌可危。(2)商务诚信是先导。商务诚信是检验整个社会诚信体制建设成效的指示剂。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活跃的表征形式—商务,它承担了绝大部分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活动,与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3)社会诚信是基础。社会诚信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在全社会形成诚信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不仅仅是保障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公信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更是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公信宗旨所在。(4)司法公信是保障。司法公信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裁判不仅仅要关住裁判案件本身,更要关注因司法裁判引发的社会效应。司法裁判代表国家公权力对社会行为矫枉过正,它对社会产生着较强的暗示效应,人民群众在暗示效应的影响下内化自身的价值标准,规范自身的行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务诚信建设既在整个社会大系统诚信建设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人民幸福的现实需要,又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党委政府的执政水平,是党委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基本途径。

政务诚信的主体是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强调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如何进行政务诚信建设,进而维护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做到“取信于民”。政务诚信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政务机构权责一致,即名与实的问题。政府职能的设置、权力的配置和责任的担当应当一致。比如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划分不清晰、不科学。政府管了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物,但责任风险却推脱给了市场。而同时政府应该管的反而没管,使得市场在运行过程中频频“出轨”。可以说无论是政府职能的“缺位”还是“越位”,都不利于政务诚信的建设。政务机构权责一致是政务诚信的政治基础。十八大后我国开展的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确保政府责权更匹配,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是政务工作人员言行一致,即虚与实的问题。一些政务工作人员说一套做一套,口口声声吆喝“当官要为人民服务”、“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要以人为本”、“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坚决杜绝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等,但事实上却受利益驱动,虚报统计数字、大搞形象工程、掏空了百姓的腰包填充了自己的政绩;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对外严厉批评一些干部买官卖官、吃拿卡要、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行径,背地里却热衷于这些勾当;今天一套明天一套,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不经调查研究大开“空头支票”,既损害了政府形象,又浪费了社会资源。以上诸多政务工作人员所说与所为不一致现象,使得政府难以取信于民,影响政府公信力。政务工作人员言行一致是政务诚信的管理基础。

三是公权力形成与行使一致,即源与流的问题。政府的形成源于公权力的让渡,政府的权力来自公众,公众与政府的关系是建立在彼此信用的基础上。公众期望政府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管理服务公众,实现“公共意志”,增进个人利益。但是政府一旦形成就具有自组织的一些属性,有自身独立的内部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在利益的驱动和公众监督制约机制缺位情况下,公权力的行使就有可能偏离甚至背离“公共意志”,有违初衷。公权力形成与行使一致是政务诚信的法理基础。

(二)政务诚信缺失的根源分析

政务诚信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长期的、多因素合力的叠加共同导致了政务诚信缺失。在追究政务诚信缺失根源时,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来考察,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是文化传统层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缺失政务公开、透明的孕育土壤。一方面从统治者角度来看,自古以来,国以民为本,民乃国之基,治国必先安民。何以安民?无外乎“愚民”与“明民”。但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封建统治者们为了巩固政权,绝大部分默契选前者弃后者,对百姓实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老子曾言:“古之善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而对我国封建制度产生长远而深刻影响的改革家商鞅则主张“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另一方面从被统治阶级角度来看,由于这部分人长期受到的愚民统治,民主政治意识非常淡薄,他们称统治阶级为“官老爷”、“父母官”,自称“草民”、“贱民”、“小民”。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闰土》、《祥林嫂》、《狂人日记》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封建思想对普通百姓的毒害。即使陈胜吴广举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旗,也只是昙花一现。

二是制度层面。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提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非常赞同陈云的“摸论”,并进一步深化提出“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个“摸论”对于新时期人们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开放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成就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辉煌成绩,助推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国际地位明显上升,但同时这个“摸论”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大工程,没有现实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模仿,这就必然导致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会遭遇新情况,会碰到挫折,会走弯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种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规范。政务的不透明、不科学、不规范,政务诚信的缺失追根溯源其实都源于体制机制的缺失不到位,使得很多原本制定的比较科学的措施在现实运行中出了轨、变了味,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社会心理层面。政务工作人员诚信是政务诚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他们既是相关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在某些方面也是这一规则的既得利益者。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相互碰撞、新旧体制双轨混存、体制倒错和逆转、社会阶层利益格局变动等问题凸显,从而引起社会失范现象和失范行为急剧增长。社会失范是因传统价值和传统社会规范遭到削弱、破坏、乃至瓦解,所导致的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无序状态。社会失范会引起人们恐惧焦虑、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致使人们的心理、行为在群体压力下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出现从众现象,政务工作人员也不例外。处在社会系统中的政务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可避免会接触到许多参照群体,这些参照群体或者更有钱,或者更有权,从而引起政务工作人员利益相对剥夺感,为了弥补相对落差,政务工作人员在长期的社会学习中会不断模仿、学习周围他人行为,实现个人行为与公共行为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为官之道”,而这个过程也是滋生“越权”、“渎职”、“贪污受贿”等现象的温床。

四是政府行政技术层面。即政府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及总揽全局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生命周期,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会因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政府的行政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个逐渐累积完善的过程。当前,我国的政府行政相对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府行政尚属新生事物,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都是不可跨越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人们的眼界更宽阔了,参照的对象也越来越多,并且在比较中人们还容易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对比。长此以往人们对政府的社会心理期望与现实政府行政状况存在差距越来越大,民主执政、诚信政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加大提高行政能力水平就是为了正确应对现实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完成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抱怨政务诚信缺失时,人们还或多或少抱有因社会刻板印象引起的政务诚信缺失的假象。社会刻板印象是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一方面,政务工作人员的行为分为公共行为和私人行为。政务诚信主要关涉政务工作人员的公共行为,但是受到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常把公务人员的私人行为也纳入到政务诚信的范围中,认为公务人员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符合政务诚信的标准;另一方面,政务诚信是个群体信用概念,但是在现实中,普通民众经常把某些政务工作人员的不当言行无限放大到整个政务工作人员,以偏概全,“他们这些公务人员都这样”、“现在的政府部门怎么都这样”等都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心态。

(三)政务诚信建设的路径分析

政务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诚信的关键环节。政务诚信的缺失不仅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且会直接降低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影响国际形象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在政务诚信建设中,既要从根源上想办法、出对策,解决深层次问题,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应,从当下社会亟须解决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分批次进行解决,即“标”、“本”兼治,双管齐下。

一是广泛宣传和培育民主政治的意识。意识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培育民众的民主政治意识需要扩大权利意识的宣

传、教育,可以通过纸介媒体、网络媒体多渠道、多主体、全方位进行宣传教育。同时民主是个实践过程,只有为民众提供更多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才能真正促使民众民主政治意识的形成。当前,应继续坚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执政理念,优化政府职能,完善构建民众民主政治意识的制度环境。

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政务工作队伍。政务工作人员素质如何直接映射诚信政务建设如何,对政务工作人员评价直接反应公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评价,基层政务工作人员与公众打交道的最多,涉及面也最广;中高层政务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更牵动公众的神经,影响也最大。所以说无论是基层政务人员还是中高层政务人员都应该严于律己,牢固坚守诚信观念并外化为诚信行为,提升自身的素质,树立“忠诚、廉洁、高效”的政务工作者形象,为建立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服务性政府奠定人才基础。

三是提升党委政府执政科学化水平,推进学习型政党和政府建设。科学执政就是结合我国的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以说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为避免短命政令、荒唐政令,政务工作人员要会学习、勤于学习,使学习成为每个政务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执政理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

四是建立健全政务诚信的考核、监督、制约和惩治机制。党委政府要逐级建立政府信用考评机制,完善政务工作人员政绩考核机制,从根本上阻断非理性政府决策行为的短视行径。对单位部门违反政务诚信的,严格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对政府工作人员个人违反诚信的,严格追究个人责任。同时,既要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层级监督制约和行政系统内部的执法监督制约,又要引入人大、社会舆论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落实人大的质询制度、代表视察制度、听证会制度、问责追究制度,让权力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与风险共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比如,应通过设立政务诚信举报电话、信箱、网站等方式,积极拓展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反映和诉求表达渠道。

五是大力推广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平台之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相对于传统政务,电子政务更公开、更透明、更有效。我国的电子政务自上世纪90年代引进以来,经过艰难的探索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政务诚信建设中,面对网络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党委政府应大力推广电子政务,把规范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类权力运行过程作为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逐步扩大电子政务工作的范围和层次。

(四)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第一,以诚信观念教育为先导。信用经济的发展、诚信社会的建立,需要相应的政治、文化、道德、法律和信息、技术等做基础。健全社会信用,培养公民的诚信品质,是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必须积极构建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思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道德传统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做到说话要守信,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使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成为人们的内在觉悟,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第二,以规范诚信行为为突破。诚信建设是多层次的,政府要建设诚信政府,窗口要建成诚信窗口,企业要建成诚信企业,公民都要做诚信公民。诚信社会的创造不能单靠单个经济组织和个人,要靠社会各个方面。首先,政府要率先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在建设诚信社会中起着主导作用。建设诚信政府,树立政府诚信是重建诚信的首要之举,有了政府诚信这个基础,企业、个人诚信才会越来越好。如果没有诚信政府,就不会有诚信部门,也不会有诚信窗口、诚信企业、诚信学校,当然公民的诚信建设也会受到影响。政府诚信的核心是依法行政,百分之百地兑现政府的承诺,对于不诚信的行为坚决依法处置。要转变行政理念,由任意行政转变到诚信行政;改革行政管理方式,铲除政府失信的根源;发挥政府职能,组织实施诚信重建工程;政府要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整顿信用秩序。其次,突出企业诚信。规范的契约关系、良好的信用观念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前提。诚信是一张名片,是扩大开放的通行凭证,是企业走向市场的一个通行证。再次,恪守个人诚信。对于每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是为人的基本准则,离开了诚实,缺少了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础。有诚实可信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真正立身处世。而对于那些欺世盗名、谎言弥天的人来说,只能自食其果。

第三,以完善诚信制度为载体。从市场经济体制规范的角度出发,多方面建立和完善一套规则和信用管理体系,发挥制度与规则在诚信体系中的刚性他律作用。在重塑诚信社会中,要构筑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和制约监督机制。首先,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循序渐进地建立规范有序,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信用评估标准,使信用评估有可靠的依据,杜绝随意性;健全各种中介组织和机构,如信用评估、资信、担保等机构,负责个人、企业的信用调查、信用评价等工作,为交易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服务,使之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并作为一种重要的信用资源,服务于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资信数据网络。其次,健全制约监督机构。要遏制不诚信行为,从社会环境上推动建立良好的信用,除靠自我约束之外,还必须他律。严格职能监督,强化群众监督,强化舆论监督,加强信用监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