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变革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

一、和谐文化对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导向和支持作用

第七章

和谐文化建设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

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处理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需要全面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等各种方式。培育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一、和谐文化对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导向和支持作用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

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立足当代实践,体现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文化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但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反映现实社会和跟在社会现实后面。如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一样,和谐文化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和谐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超前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发挥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

。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它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和力量,引领现实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毛泽东同志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讲的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强调的是要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这强调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强调的仍然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

对我国来说,未来1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巩固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对社会生活发挥着评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给和谐以肯定、赞扬、褒奖和倡导,鼓励一切和谐事物的发展,促进各种和

谐因素的增长。一个社会要有序协调发展和保持团结稳定,必须形成自身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系。有了主流价值体系,才能为人们提供一整套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形成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才能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习惯、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从而形成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基础。

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它是制度、法律、道德建构的灵魂,发挥着指导的作用,约束和规范着社会生活的秩序,促进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保障现实社会在日益和谐的轨道上运行。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这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它又能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和谐的热情。

所以,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重要内容,又是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必要条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