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

实施中华民族凝聚力工程的方式与载体_二、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趋势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始终在继承发展和变革创新中向前运动,在当代它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和时代化趋势。这三大趋势,既与中华民族发展史一脉相承,又同二战后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图景密切相关,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1、国际化发展趋势

一般地说,国际化应该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一体化的问题,一般是以经济为基础,政治为主导,文化上有影响,三者缺一不可。这种“重大影响”必须是积极的、进步的、向上的,应成为世界历史进步的促进剂,决不能起破坏作用。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国际化趋势是指:在国际化成为现代国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进一步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在国际社会产生普遍性的重大影响,并从国际社会汲取宝贵的财富来进一步振兴中华,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里的关键在于树立真正的开放观念、拥有健康的开放心态、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世界交往格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文化交流。

2、现代化趋势

现代化作为近代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进程,泛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以商品经济为机制,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化、政治民主化、观念理性化世俗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传统到现代的全面变革过程,是人的解放和人的个性不断获得的过程。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代化趋势是指:适应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中华民族不断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现代变革,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现代化的国际大背景中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有新的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发展总是受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则使这些因素更为积极有利,从而推动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发展。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向现代化的转化,不是一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统一,而是指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活的灵魂与现代化的统一;不是把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铸造成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是用后者取代前者,而是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所以,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出发,运用批判理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东西,吸纳世界文化中的文明成果,增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萌生的先进观念,达到中华民族精神的自我创新。

3、时代化趋势

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主题和特征,是由该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提炼而成的,而各国的国情和发展水平又不相同,因此,要准确判断和概括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非易事。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代化趋势是指: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促使自身随时代及其实践的发展而继往开来,民族凝聚力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的。在和平与发展的现代,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处于极好的发展时期,其前景令人鼓舞。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必将促进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焕发生机。社会价值体系既对作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凝聚起导向作用,又对整个民族聚合起整合作用。第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必将拓展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领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华各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目标指向是凝聚中华民族,努力实现并维持国家的统一和强盛。第三,紧跟时代步伐的强烈愿望将推动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走向辉煌。当代中华民族将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克服来自“左”或右的错误,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动向,不断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中华民族凝聚力将朝着国际化、现代化、时代化的趋势发展,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跻身世界现代民族之林。

三、实施中华民族凝聚力工程的方式与载体

所谓凝聚力,一般是指团体 (或群体) 的凝聚力,它是指团体 (或群体) 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关联以及以其团体 (或群众) 组织的目标认同的程度。“凝聚力”与“工程”都是借用自然科学的概念。但是,统一战线要启动的“凝聚力工程”并非自然科学的某一学科之称,而是一项“凝聚人心”的形而上的特殊工程。

根据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受制于该民族社会的发展变化之规律,本世纪统一战线要启动“凝聚力工程”,就必然要按照21世纪的社会发展特点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趋势,创建相应的方式与载体。

1、坚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则,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国际化、现代化和时代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了开放性和互动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依照“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的工作特征,坚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则,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力量而努力奋斗。

(1)促进民族团结,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族都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团结是统战工作的主题。在任何时候,统一战线都是为了大团结、大联合的目标,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把各个方面包括把不同层次、不同见解的人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首先,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和铸造“中华一体”的共同价值观,实现个体内聚力与整体凝聚力的协调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复合国家,在精神文化方面,为中华各民族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就是“中华一体观”,即承认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各民族都是中国的一分子,认同这一整体,归依这一整体。这种“中华一体观”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政治一体观”延续和发展,已成为各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统战工作必须加强这种中华一体观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各民族对整体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使之成为一种凝聚中华民族内在的、深层的精神力量。

其次,正确处理个体民族内聚与民族整体凝聚的关系。每一民族都有其内在的内聚力,这种力量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之一,这种内聚力在表现为对内认同的同时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外排他性,对中华民族这种复合民族来说,如何处理好个体民族内聚与民族整体凝聚的关系,实现个体内聚力与整体凝聚力的协调融合,是一个既意义重大又颇为**的课题。对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引导,使这朝着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方向发展。为此,统战部门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一体观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在肯定民族意识之合理性的同时,引导民族自我意识与多民族社会整体意识的趋同与协调,使民族意识的增强成为民族发展进步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动力,以利于祖国统一,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坚决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的旨在破坏民族团结、恶化民族关系和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

第三,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深深蕴涵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之中并且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历代优秀代表人物的言论和行动中,也通过各种文化产品中理想的、高尚的主人公形象表现出来。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维系着国家统一,成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团结和发展、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此,统一战线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使之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在统战工作的各个方面;二是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利用实践中的各种有效载体,生动活泼地开展活动;三是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带头人。

(2)团结海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时期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的基石。这一构想的提出,既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为最大限度地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及一切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建立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海外统一战线工作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

一是全面准确地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增强港澳人民对大陆的向心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港澳统战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局、港澳工作的大局,要大力宣传贯彻基本法,用基本法统一港澳社会各界认识,用基本法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同时,也要按照基本法的精神,维护特区的社会制度,协调社会关系,努力促进港澳的繁荣和稳定。必须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

二是加强对工商和专业界中上层人士的联系与团结,以司法人员和大律师公会为重点,加大对法律界的工作力度;对传媒、社工、教育界和大专学生要加强工作,力争有新的突破;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同公务员的交朋友工作。在推动港澳工商、专业界与内地交流合作过程中,加强与他们的联系;鼓励和协助港澳社团,在互不隶属、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原则下,与内地正常交往。要寓交谊于经贸活动之中,寓政治思想工作于交流交往之中,通过长期深入细致的工作,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感情。抓紧培养各界新的代表人物、特别是中青年人才,逐步实现爱国爱港爱澳力量的新老交替,保持港澳统一战线的连续性、稳定性。

三是积极推动对台工作,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加大对台湾同胞的工作力度,增强他们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心,要不断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台湾科技、资金、管理方面的优势,促进大陆基础性项目和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的发展,同时要积极为大陆企业和经济组织到台湾投资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加大与台湾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注意发挥台商的特殊作用,尤其要重视中小台商的群体作用,不能只看到投资额大小或行业价值而忽视中小台商在祖国统一中的政治作用。通过组织和推动台湾同胞到内地参观、访问、考察,邀请内地专家学者来港讲学、举办展览等,帮助台湾同胞了解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建设成果,促进人心回归;利用内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等资源,加深台湾同胞、特别是青少年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感情。争取最大多数台湾同胞拥护祖国统一,在两岸人民中培养和建立深厚的民族感情,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深入岛内民心打下深厚的社会及心理基础。

2、以“文化统战”为载体,建立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加大对外交流形式和力度。

文化统战的实质是“人心统战”。统一战线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最主要的就是挖掘民族之“根”的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粘合剂”,是统一战线实现不同政治力量联合深层基础。所以,统一战线要进一步拓展视野,观察世界发展大势,更好地确立多视角、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发展格局。

(1)充分发挥海外同胞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向心力。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华人与中华民族有着天然的关系,长期以来,他们生活和工作在世界的各个地方,与当地民众和政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对民族的向心力以及与其他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关系着中华民族凝聚力整体力量的增强和发挥。这就要求海外统战工作要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来实施开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工程。

一是进一步加大“爱国主义”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做好他们下一代的工作,夯实“爱国主义”的政治基础,强化他们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采取经常性的“走出去,请进来”和其他联谊交友的有效方式,广泛宣传中国改革开发的伟大成果,与他们沟通感情,寻求共识,化解隔膜以增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华人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和亲和力。

二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追求中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赖以产生的重要思想因素和功能所在。强调统一的整体,维护整体利益的意识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十分深入人心,要把它培养成为其自觉的道德基准,而且发展为一种政治观。为此,要加大海外华文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和国粹艺术教育的力度,加大海外华侨华人回国观光的规模,积极促进文化、学术、体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双向、直接交流,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嵌入他们的心中。

三是建立和完善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华人的合作机制,既要做好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几千万同胞的工作,也要注重做好海内几千万三胞眷属的工作,特别重视发挥那些海外联系面宽、知识层次高的以归国留学人员为主体组成的社团的作用。一方面要遵循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原则在政治上包容他们,内地的政治性安排也尽可能为他们的代表人士留有席位。另一方面应通过加强他们与内地专业界的交流,让他们真正理解内地制度的合理性、目前政府正在进行的各领域改革的决心、措施以及今后的发展目标,同时支持和激励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地,自觉地向当地国际友人宣传中国改革开发的伟大成果,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2)创新海外统战工作方式,加强社团和民间组织的国际交流。

近年来,我国的社团及民间组织发展迅速,并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倡导互助友爱、疏缓就业压力、反映公众诉求、推进公益事业、化解社会矛盾、解决贸易纠纷、促进科教兴国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统战部门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一此些内容:

一是继承和发扬我们党进行高层统战工作的优良传统,以大团结、大联合为根本宗旨,通过交友联谊的工作方式,建立健全工作的组织网络作为统战工作的依托,充分发挥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学会、协会和民间社团组织的作用,推动其搞好自身建设,发现和培养上述组织中涌现出来的新代表性人士、社团精英,并通过他们去引导和扩大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和有序政治参与。

二是发挥海外统战工作渠道广、联系面宽的优势,积极推进国内社团和

民间组织与国外相应机构的对**流及广泛合作。重点学习和了解国际社会的社团和民间组织在文体休闲、教育科研、卫生保健、社会福利服务、环境保护、住房与开发、慈善中介、国际援助活动等多方面的运作模式,以及国外对其社团和民间组织管理、监督和合作的方式。使国内的社团和民间组织,特别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民间组织能够尽快成熟起来,在解决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许多其他新的社会问题中发挥出很好的作用。

三是及时归纳和总结国外社团和民间组织的成功经验,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爱国统一战线及其工作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共进,推动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矛盾日益趋向于均衡运动、发展,促进“国家(政府)—经济(市场)—社会(第三部门)”三元权力结构日益趋向相互对称均衡。

3、适应时代化的发展潮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而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统一战线作为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体现和追求的也是一种和谐,在本质上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的。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应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在重构社会价值体系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统一战线要在重构社会价值体系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密切联系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广泛的社会基础。统一战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兼顾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做到时时处处对社会各阶层群众满怀深情,在情感上尊重理解体谅人民群众,在行动上为人民群众谋利、谋富、谋福。一要多反映社情,多关注民生民声。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定位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标上,以收集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为己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倾听民声,把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社会生活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反映给政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理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达到及时、及早、及快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二要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应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进行调研,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党委政府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协调机制和紧急状态预警机制;应积极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又要实实在在帮助广大群众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妥善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第二、采取各种形式启发、教育和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充分认识“价值目标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统一战线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研究探讨为发展服务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努力在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服务方面取得新的成绩。必须要通过坚持和完善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引导同盟者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使同盟者的具体利益得到切实的维护。

第三、“公平正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从公平正义的要求来看,统一战线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支持者、参与者和维护者。统一战线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是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就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议案、提案、专题视察、社情民意反映、大会发言、呈递专报件等形式向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反映,促进问题的及时妥善解决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发挥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党外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土地监察员、人事监督员、环保监督员、人民陪审员的作用,支持特约人员履行职责,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切实发挥特约人员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三是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律师界党外人士的作用,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仗义执言,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使正义得到伸张,公平得到维护。四是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突出优势,在如何扩大就业和帮扶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最低保障制度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增强统筹兼顾观念,巩固社会安定稳定的良好局面。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这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以这五大关系为主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要求。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要做好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要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要加强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与联系,促使他们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二要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做好理顺情绪、稳定思想的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三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协调和指导,进一步密切与宗教界代表人士的联系,坚决抵制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密切关注宗教界热点和突出问题,维护宗教界的稳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要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村发展,搞好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的事件发生。

我们只有协调好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以及各方面成员之间的关系,及时消除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才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统一战线虽然在结构性质、作用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二者的主题都是大团结、大联合,其根本职能都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必然要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其根本目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也应以统一战线为其重要的实现途径。正因为民族凝聚力在其本质上乃是民族的文化共识在民族心理和民族行为层面的折射,也是民族凝聚心理共识和意志觉醒的转化。所以,一旦这种转化在党的统一战线的正确导向下见诸行动,见诸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就能建成维护民族生存和团结、实现民族发展和振兴的“凝聚力工程”。

(此文获2006年北京市统战系统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