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

统一战线领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统一战线领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孙宝林

我国政党执政的基本结构是典型的合作型政党结构,即除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这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与我国的国情实际相符合的。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性政党结构,一方面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我国进行全面领导,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其他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的作用,创建了一种政党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邓小平同志对这种新型关系作了通俗的诠释,他说:“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在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一概括有三个要义:一是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这是多党合作的前提和政治基础,也是区别于前苏、东一党制和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二是各民主党派是同共产党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三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团结合作。在这三个要义中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处于执政和领导地位是关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决定多党合作的成败。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党在统一战线领域的职能与要求,既是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需要,也是提高参政党参政能力和参政水平的需要;既是推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需要,也是发挥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的需要;质言之,只有从理论上弄清楚统一战线领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才能够在领导统一战线的工作实践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总揽全局的能力。党的十六大提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执政理念,这种执政理念所设定的领导格局是:党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提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通过法律的程序将其变为国家意志,在社会运行中起“中枢神经”的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在要求提高政治方面的执政能力中特别强调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建设问题。并且在要求提高经济方面的能力时,将党的领导的要求概括为26个字,即“把握方向,提出战略,谋划大局,制定政策,推进立法,营造良好环境”。这些要求都包含了充分发挥作为人民当家作主平台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治协作用的思想,为了将我们党的这种执政理念和执政要求在统一战线上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今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非常明确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领导的内涵,提出了加强党的领导的各项要求,特别强调要善于通过广泛深入的协商讨论,使党的主张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共识;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切实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这些要求,尤其是通过广泛深入的“协商讨论”,使党的主张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共识这一条,寓领导与协商之中充分体现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执政理念,实践证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执政理念是符合新时期市场经济发育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的,并取得可喜的社会效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制度设计上既保持了领导的一元性,又体现了结构上的多元性,即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民族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广泛联系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在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格局下,人民政协应该毫无置疑地成为我们党协调的重要的一方。人民政协的主题是——团结和民主,其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政协的主题和职能决定了它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不仅是政治协商的平台和统一战线的平台,而且还是扩大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调整政治关系的独特纽带和整合政治意识的有效途径。这种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派生出人民政协的包容性、智囊性和制约监督功能。总之,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会聚民众、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控利益、协调各方的有效手段。将统一战线用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加以制度化,有利于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独特的政治整和作用。

目前,我们党在总揽全局方面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帮助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尽快地建立起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规范相匹配的参政理念和参政规范。这是统一战线领域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

的特殊要求。

政治引导的能力。所谓政治引导的能力,是执政党发现、聚集和引导一切社会力量来实现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国家发展目标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技能。政党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组建政党有双重要义:首先是主导政治建设,其次是对社会力量予以政治引导。因此,在政治上制定规则,并引导一切社会力量按照其规则实现本党的最终政治目标,既是政党的党性,也是政党的使命。一个政党能否“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引导到本党既定的政治轨道上来,是衡量和考察其执政能力强弱以及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和尺度。一个执政党要想把一切社会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必须建立健全三个机制:一是社会参与机制;二是社会议政机制;三是社会制衡机制。所谓社会参与机制,是指通过社会参与来解决人民权利实现问题。我们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社会参与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主党派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组织,其中一部分人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领导职务的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二是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各级人民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事物管理。所谓社会议政机制,是指人民有权利和义务对国家的政治行为发表见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决策都事先征求并采纳了各民主党派的意见。除制度性的会议协商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还可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的政策性建议,以及采取民主协商会、高层次小范围谈心活动、双月座谈会、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约请中共领导人交谈会等形式。中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也都采取了这些形式,与各民主党派省级负责人进行协商。各民主党派则畅所欲言,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所谓社会监督机制,是指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执政党和政府中的缺点和错误、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提出意见等。在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发挥监督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和加强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对于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在政治引导方面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如何才能做到体制明确、机制合理、组织保证和制度落实,我们党要提出可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尤其是民主监督问题,这是民主党派在其参政职能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就目前而言,在总体上还缺乏有效的举措、合理的规范和科学的程序予以保证。使得我国政党制度设计的长处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才保障的能力。所谓人才保障能力,是指我们党所应具有的建立科学、民主、合法的领导干部选聘制度和组织管理机制,保障国家政权的性质与本党政治价值取向相统一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技能。按照科学、民主、合法的程序选派不同层次政治精英到国家的各级领导岗位,是现今世界民主国家通用做法。从领导人才方面确保国家政权的性质与执政党的政治价值目标相统一、与民意相一致、与世界文明大潮相符合。就一般意义而言,这是执政党必须肩负着这一关键性的历史重任,这是执政党的本质和特殊历史地位所决定的。关于我们党在统一战线上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在领导人才保障问题上,在制度设计上应该具有这样几方面的机制:一是各级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的构成,是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后选人名单,在与同级党委协商后确定后选人名单,然后再放到民主党派会议上选举产生,保证各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素质,体现中国工程师共产党的意志和主张。二是各级民主党派成员到相应的各级人大、政协、政府各部门以及法院、检察院担任领导职务的人选由民主党派推荐,经同级中共党委考核后确定,保证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切实贯彻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意图。三是各级民主党派机关中的共产党员,他们所组成的基层党组织归中共统战部直属机关党委直接领导,发挥这些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党在人才保障方面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要用“大人才”观念选拔任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干部。党内有人才,党外也有人才,都是中华民族的人才;党内有干部,党外也有干部,都是党管的干部。所以对民主党派干部和无党派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必须提上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干部的实职安排,要像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那样有量化的比例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尽快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

利益调控的能力。所谓利益调的能力,是指执政党所应具有的将社会构成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具体利益述求从根本上统一到本党的基本价值取向上来的本领和技能。在一般意义上讲执政党应该是全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合

法代表,要在维护本党和保证本阶级利益的基础上,调控好其他社会阶级、阶层、团体的利益诉求。一要用法律维护和保证不同人群的合法利益;二是要实现不同人群利益的基本平衡,将分配不均控制在民众心理所能接受的程度,做到社会基本公正。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所谓社会主义劳动者,包括各行业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记者、演员、律师、文学艺术工作者、公务员等。这部分人在民主党派成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的属于无党派人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代表着一部分人的利益。所谓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指“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人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部分人在民主党派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的属于无党派人士,代表着一部分人的利益。我们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对他们这些“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把这一部分人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列为我们党统战的对象。所谓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这部分人在一般意义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但这部分人不一定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生活上他们也不一定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的工商业者,有的是靠继承遗产、接受赠予、存款取息等非劳动收入为生的人。这些人在民主党派成员中所占比例不大,其余部分属于无党派人士,也代表着一部分基本群众。从民主党派派和无党派成员的分布不难看出其特点:一是主要集中在知识界,脑力劳动者为主。二是比较分散,具有突出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呈现出多元化,不断有新兴的社会阶层和组织产生,他们有着自己群体内部共同的利益诉求,容易形成利益群体和利益表达机制甚至利益联盟。不难看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利益调控工作,任务是繁难性而艰巨的。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利益调控方面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必须随着社会利益支配重心的转移与利益分配格局的重组,必须要有组织化和机制化解决利益调控问题的新思维、新路径和新举措。

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所谓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是指执政党在控制和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根据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方针政策为新工作提供正确导向与支持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时俱进地建立和健全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二是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国家政权的体制构成和机制运行进行调适和完善,保证政治体制与机制运行的合理化、规范化和有效性,这是当前许多国家执政党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主要举措。同时,执政党为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还经常运用手中所掌握的政治权利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本党的方针和政策,以求长期保持自身的执政地位。

现今,统一战线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成为了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对象。我们党坚持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明确提出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而加强对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团结,调动他们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社团组织激增的现状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崭新课题。新的社会阶层组建的社团和社团中的党外代表人士成为了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我国社团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索定这两个层次的重点,就能够有效地把一大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纳入到我们的工作范围,这是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的需要。

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非公有制企业将成为地方经济的主体和安排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一项十分重要有非常紧迫的任务摆在了统一战线党组织的面前,即创建党建工作的新体制,也就是要在总商会、公司了尚联和行业商会工作机关建立党的组织,将其作为在私营企业开展党的建设的主要平台和加强党的统战工作的主要阵地。

(此文原载于《天津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