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智慧大全集

第六章 点亮心中那片绿洲犹太人的信仰智慧

第一节苦难历史铸就独特信仰

希伯来王国时期的三代君王(扫罗、大卫、所罗门)都来自南部的犹太和便悯两个部落,因此,引起了住在北部的其他10个部落之间互相猜忌和怨恨。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承了王位。

罗波安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罗波安是一位奢侈好色、嫉贤妒能、听信谗言的无能之君,手下的臣仆也都诡计多端。在他的领导下,希伯来王国的国力由盛而衰。面对人民日益不满的呼声,罗波安不仅不缓和矛盾,来满足人民的要求,反而侮辱斥责他们:

“我父亲给了你们沉重的负担,很好,我作为新国王,打算给你们更重的负担。我父亲用鞭子抽你们,我将用带刺的鞭子抽你们。”

矛盾日益激化,最后北部10个部落拒绝承认罗波安,另外推举了新国王,定都撒马利亚,称为以色列王国。而南部的犹太部落和便悯部落仍然效忠于罗波安,称他为犹大王,首都仍为耶路撒冷。

公元前930年,统一了100多年的犹太人国家从此一分为二。

公元前8世纪,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强大起来,改变了西亚地区的形势。亚述首先迫使以色列称臣纳贡,继而于公元前722年攻陷撒马利亚,10个部落的人民无声无息地从历史上消失了。从此他们被称为“失踪的以色列10个部落”,这至今是一个困扰后人的千古之谜。犹大王国虽继续维持了100多年,却也不比以色列强多少,犹大王国的续存是以向亚述纳贡称臣为代价换来的。

然而,犹大王国的这种状况并没有能够长期存在。公元前605年,亚述被新巴比伦所灭。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与埃及法老尼科争夺巴勒斯坦,尼布甲尼撒二世围攻耶路撒冷18个月,于公元前586年城陷,圣殿遭洗劫,耶路撒冷成为一片废墟。犹大王国的国王、祭司、贵族和工匠数万人被俘,押往巴比伦。

犹太人被作为俘虏押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在这次大流放历程中,他们又一次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东、向西、向南、向北……成为他乡不受欢迎的外来客。

幸运的是,与那些被异族同化的北部10个部落人民不同,被流放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并没有被强制性地分散开来,而是聚集在一起,并且保留可本民族的传统信仰和习俗。他们又渐渐形成了稳定的犹太移民区,此后其后人一直被称为“犹太人”,这也成为整个犹太民族的通称。

最初的时候,由于亡国之民的凄苦生活,犹太人对巴比伦怀有强烈的仇恨情绪。《圣约诗篇》就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巴比伦的儿女们

我们要祝福那些

像你们对待我们那样报复你们的人

把你们的孩子摔在石崖上的人

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又为新兴的波斯帝国灭亡之后,犹太人的状况发生了改变。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居鲁士发现犹太民族的神教思想很适合帝国巩固统治的需要。同时,由于犹太民族十分注重教育,犹太人的化素养普遍较高,这种知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因此,居鲁士对犹太人采用了借重和利用的政策,于是,犹太人以自己民族和宗教保存的优势使自己处于了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之中。

在波斯王的统治下,尽管物质生活很安逸,但精神生活却出现了危机。在这个充满了**的环境下,犹太人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先知们又出现了,他们将犹太民族从精神崩溃的边缘中拯救出来。

这个时期在犹太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

犹太民族在几千年的流亡之中如此顽强地维护自己民族的特性,并从中汲取力量而重新站起来。散居异乡却能忠于自己的民族,这是一种非凡的力量,是犹太民族所独具的,这也正是其他民族与犹太民族的差别之处。

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允许希伯来人返回巴勒斯坦,并支持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复兴犹太教,不愿返回的仍可留在巴比伦,犹太人首批回国的约有4万人。

到公元前516年,返回耶路撒冷的人和留在当地的极少数犹太人联合起来,历经20年,重建圣殿的工程才竣工,史称“第二圣殿”,但它的规模和豪华程度远逊于所罗门圣殿。

公元前445年,波斯宫廷内的犹太裔官员尼希米被授任犹太省省长,且返回耶路撒冷,按祭司对犹太教教义、教规的观点整顿当地犹太自治社团。“大流散”的历史,是犹太民族遭受磨难、历经艰辛的历史,也是犹太人的民族意识经历磨炼的历史。

在“大流散”的历史中,犹太民族熬过了一个个充满辛酸和屈辱的漫漫长夜,但是犹太民族又历经摧残而不变,成为一只振翅于黎明中重生的凤凰。

犹太民族之所以没有在艰难中消逝,主要是由宗教的超然性而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独立性,由民族的忠诚性又促进宗教坚定性的缘故。这也是犹太人杰出智慧的体现。

把摩西十诫当做行动指南

公元前1250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率领衣衫褴楼的犹太人在西奈沙漠中艰难行进,面临饥饿、干渴、疾病、劳累以及强敌追袭拦阻的威胁,不少人怀念起在埃及虽被奴役但终究能维持生存的生活。加之他们多年来在埃及受多神信仰,潜移默化的尊奉信仰产生动摇,以致在征途中摩西隐居修道时,不少人乘机进行偶像崇拜。

为此,摩西不得不在西奈沙漠中停止行进,假托耶和华之命,对离经叛道的人发动了一场“清教运动”,以统一精神信仰。他声称耶和华在西奈山向他传授了十条诫律,作为耶和华与犹太人订立的约法。这十条诫律被刻在石板上,即著名的“摩西十诫”:

一、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可信仰别的神。

二、不可为自己制作和崇拜任何偶像。

三、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尊名。

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前6天做工,第7天歇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做。

五、孝敬父母者,福寿长久。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伪证陷害人。

十、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

摩西让犹太人12个部落在西奈山下设立祭坛,宰杀牛羊,将牲畜的血一半倒在盆中,一半洒在坛上,进行立约仪式。由此摩西初步创立了人类最早的神教犹太教。“摩西十诫”不仅成为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人类最早的法律之一,并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另外,在西奈的流浪行进中,摩西还采纳了岳父叶忒罗的建议,把犹太人分别组成1000、100、50、10人各级规模不等的社会行政单位,选择能人贤者出任千夫长,做为各级的行政首脑,协助摩西进行管理,结束了希伯来各部落混乱无序的状态。

摩西为争取犹太民族的独立、自由,在确立犹太人统一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开创了犹太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成为千百年来犹太民族所尊敬、仰慕的第一人。

第二节暴行下的民族信仰

千百年来,迦南地区之所以受强邻夺掠,最主要的因素是其地处亚欧非三洲的交通要冲。从古埃及到公元2世纪,除希伯来王国时期的短暂兴盛外,犹太人一直处于周围列强和异族的攻掠、奴役和**之下。

之所以说犹太民族伟大,是因其在浪迹天涯的过程中,能吸收异族的精华,发展了超民族的精神观念,逐步将对民族幸福的追求升华为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最初灭亡犹太王国的新巴比伦王国是一个明程度极高的国家,新巴比伦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对犹太民族的明发展有着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造成犹太人第一次大流散。在犹太民族饱受异族欺凌的过程中,他们也从异族化中吸取着有益的营养。

犹太人虽沦为囚虏,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耶路撒冷,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重返故国。

波斯大帝居鲁士为防止埃及和希腊东侵,很快下令释放犹太人重返家园。

由于犹太教有利于波斯帝国的统治,因而得到波斯大帝居鲁士的大力扶植。波斯拜火教的一神崇拜及末日审判、善恶交战、天堂地狱等观念,使犹太教获得新的发展与完善。

犹太人返回家园后,重建了被巴比伦人所毁灭的圣城耶路撒冷和圣殿,还仿效波斯教祭司的教制,建成了以学士为主体的祭司阶层,形成犹太宗教史上最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实体。这种祭司阶层拥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是犹太人民的直接统治者。

著名的大祭司、犹太地区省长尼希米按祭司观点对犹太教教义、教规进行了重新修改和整理,并进行多种纯洁犹太民族的改革,如禁止犹太人与外族通婚等。

公元前331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领东征军占领波斯首都苏撒,灭亡波斯帝国,迦南地区也随之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亚历山大王幼时曾师从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因而犹太民族又被卷入“希腊化”狂潮,造成犹太历史上的第二次大流散。亚历山大死后不久,帝国就四分五裂,犹太民族生活的迦南地区,不到20年就七次易主,最后划入自称埃及王的托勒密的版图。

在这个希腊化时代,无论是已经流散于南欧、北非和西亚各地的犹太人,还是依然留居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希腊明的浸染。公元前3世纪时,希伯来语逐渐退化为一种主要用于祈祷和诵经的宗教语言,希腊语则为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接受、使用,并出现了一批希伯来思想与希腊精神相结合的作品。

在托勒密王朝统治期间,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定居埃及,其中既包括被迫迁来的犹太战俘、奴隶、雇佣兵及家属,也有出于各种原因而寓居于此的犹太工匠、商人、祭司和士。到公元1世纪时,全埃及已有近100万犹太人。总体来说,托勒密王朝在积极推广希腊明的同时,对犹太人还是采取一种比较宽容的政策,也尊重犹太人的传统化和信仰。在托勒密二世在位时,大部分犹太奴隶成为自由人,托勒密三世也在视察耶路撒冷时,到第二圣殿向耶和华献祭。犹太人不仅在宗教事务中享有充分的自由,而且在整个社会化生活中拥有广泛的自治权。

一方面,犹太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对众多非犹太人显示出相当大的魅力,从而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皈依犹太教的浪潮。由于犹太人漂泊异乡,与异族、异教者混居杂处,以往的宗教隔绝状态已有所缓和。往昔曾是犹太人部落神,继而成为民族神的耶和华也逐渐超越民族壁垒,为非犹太人信徒即所谓的改宗者所敬奉,他们同样领受割礼。

另一方面,许多散居异乡,其中主要是埃及的犹太人在坚持其传统宗教信仰的同时,非常热心地学习、掌握希腊语,熟读、研究各种希腊著作,吸收希腊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建立希腊式的露天体育馆、健身馆和戏院,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地中海商业交通中心的亚历山大城,东西方化的汇合达到丰富的体现。这座港口城市既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和希腊明的传播中心,有着收藏丰富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当时世界上犹太人口最为集中的社区。

当地犹太人在此种背景熏陶下,结合本民族的化传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兼具犹太和希腊特征的化。这种化不仅影响了古代犹太哲学,而且对早期的基督教也起过相当大的作用。犹太教希伯来圣经最早的希腊译著《七十子希腊译本》,即是这种犹太希腊化的光辉结晶。

据传说,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二世为能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收藏希伯来圣经译本,特地邀请巴勒斯坦犹太各部落72名博学之士来亚历山大译经。他们各居一室,互不联系,但在神灵启示下成功完成这部首尾一致的庞大译著。不过这只是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事实上这部翻译工作十分艰巨,是由许多通晓希伯来和希腊的犹太人在持续近百年的时间里集体完成的工程,决非所传由72个学者在短期内所成。

从译语言上来看,《摩西五经》完成于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而先知书部分的翻译则要到公元前2世纪甚至更晚的时候才告终。

公元前198年,犹太人再次易主,为塞琉古王朝统治。

公元前167年,安条克四世决意制服那些顽强抵制希腊化的巴勒斯坦犹太人。他派遣阿波罗尼率领一支雇佣军,再次进犯耶路撒冷,烧杀夺掠,拆毁城垣。而后在圣殿北面筑起高墙和坚固的塔楼,建成一座城堡,派驻重兵。这座名叫阿克拉的城堡构成了对耶路撒冷犹太人的严重威胁,在广大犹太人心中,它是异族统治的耻辱和象征。安条克四世认为,犹太人拒绝接受希腊化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所严守谨从的犹太教,于是他决心连根铲除这个“低微而怪异的小宗教”。他发布敕令:禁止行割礼,不可守安息日,处死收藏《托拉》者,圣殿用来改拜奥林匹斯之神宙斯。

犹太人被迫参加每年1月的庆祝国王诞辰的献祭仪式有两位犹太妇女因给其婴儿行割礼而被游街示众,胸前吊着婴儿,随后被人从城墙上推下。

还有一批犹太人聚集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个山洞里秘密守安息日,被获悉的军队活活烧死。

虽然犹太民族在此之前曾多次遭受异族攻击,但他们的宗教活动尚未被禁止过。现在安条克四世剥夺他们的信仰,亵渎他们的宗教,用希腊化取代古老的犹太明,这在广大犹太人看来不啻是最大的侮辱和罪恶,再加上塞琉古王朝的苛捐杂税,犹太人已到了火山的爆发口。

有史以来,犹太人第一次仅仅由于信奉本民族的宗教而面临绝境。但残酷的暴行并没有使犹太人灭绝,反而加强了犹太民族的信仰。

先知是精神上的领袖

所罗门去世后,希伯来王国分裂为北朝以色列和南朝犹大国。内部倾轧、外敌**,信仰危机日趋一日地加剧了两个王国的衰败。

在民族危机与日俱增之际,自公元前8世纪中叶起,一批“先知”登上犹太政治舞台,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先知运动,由此开始了犹太教历史上伟大的“先知时代”。

什么是先知?

先知是上帝耶和华在犹太人中选择传达他的意志的人,先知的一切话语皆真实无误。摩西是最大的先知,其预言是真实的。

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是伟大的诗人,但又远远超出于诗人。

他们之中有些人能言善辩,但又不仅仅是雄辩的演说家。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敢于坚持他们所认为的真理。

虽然他们之中很多人胸怀狭隘,完全不能容忍任何不同意见,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遇到原则问题敢于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内。

先知们具有超凡的精力与智力,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一切,他们警告那些面临灾祸的人,如果他们一再坚持违背上帝的教导,将会有何等灾难降临到他们身上。先知们富有追求正义与真理的**,经常毫无畏惧地向国王或君王传达上帝的旨意,要求他们服从上帝启示给摩西的律法。

在犹太社会中,任何时候任何人背离了至圣的中心理念,先知就会传达上帝的意旨,教诲式地警告犯罪者,即使国王也不例外。

在犹太人两千多年的流散中,他们之所以能保持高度的民族同一性,关键是先知的思想著作中闪现着民族的良知,这不仅促进了犹太教的巩固和发展,而且使犹太人的生活有了规范,甚至对全人类的人性也有着很重要的贡献。

先知中最伟大和最为杰出的代表有:阿摩司、以赛亚、何西阿和弥迦。

先知的代表人物都从同一个基本观念出发,即一个上帝。一个惟一的创世主和士师、一个非神话的、非魔术的神一个不屈从于命运和不受任何约束的最高意志。他们坚信必须维护和传播自己的信仰,要求人们遵守道德戒律。他们向犹太人传达上帝的预言和旨意:犹太民族要遭受亡国和流放之苦,但上帝不会忘记他的特选子民,历经苦难的犹太民族最终会回到上帝对他们应许之地,建立自己的国家。犹太人必须固守这一信念,否则就不可能获得拯救。

尽管先知们经历了动荡的犹太社会的不同时期,各人看到了不同的历史事件,但他们却超越了各自的时代和历史事件,构筑了共同的宗教原则和伦理规范。这对犹太民族的信仰具有永恒的意义。

先知们用自己的智慧鞭挞人们,同时又启迪人们,使犹太民族散而不亡,生生不息,同时也形成了犹太民族的信仰之源。

第三节灵魂的指引者拉比

拉比是犹太教教职的一种。在古代犹太教中,原指精通经典律法的学者,故其原意为“老师”,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其实,在犹太社会中,拉比们身兼传道者、学者、教师、咨商者、评判者等角色,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精神领袖。

在犹太人心目中,拉比就是圣言的倾听者,是代表上帝向世人宣传圣言的使者,是守护犹太教的功臣,是犹太人的精神领袖,是犹太人心灵的指引者。

在罗马帝国统治犹太人的时期,为了毁灭犹太民族。罗马统治者想尽了各种方法,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或封锁学校,或禁止做礼拜,或焚烧书籍,或禁止犹太人的各项庆典,但最终目的就是禁止培养拉比。

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曾发出布告:任何参加拉比的任命仪式者,无论是任命的一方或被任命的一方,都将被处以死刑。举行这种仪式的都市城镇,也将遭受毁灭。

相对于各种压迫手段来说,这无疑是罗马人采取的最残忍的一项措施。即使拉比不惜牺牲生命,他们也不愿背负伤害同胞生命的责任,所以这项措施一时颇收恐吓之效。

对于犹太人而言,没有拉比,社会即宣告瓦解,社会停止运转。因为拉比是犹太人精神上的领航者,代表犹太社会中的一切权威。没有了精神的牵引者,没有了社会事务的解决人,即意味着犹太民族从世界上消失了。

万幸的是,有位出色的拉比看破了罗马人这项恶毒的措施,于是他率领他最赏识的5名弟子,溜出城镇,走进大山里的无人地带。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可以避免被罗马人捉住,即使被罗马人捉住,也只有自己受刑罚,不会牵连到整座城镇的同胞。

这位杰出的拉比与弟子们在距离城镇2公里左右的地方停下来,老拉比为他的5名弟子举行了拉比任命仪式。

很不幸的是,罗马人听到了风声,并派军队来抓捕他们。老拉比说:“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使命,死而无憾。但你们必须尽快逃走,因为我们需要有人继续承担起拉比的任务!”

5名弟子非常清楚肩上的责任,于是迅速奔走,并安全逃离了抓捕。最后,年迈的老拉比落到了罗马人的手中,恼怒的罗马人砍了老拉比几百刀。老拉比死了,但是5名年轻的新拉比开始了新的斗争。老拉比虽死,但是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却岿然不倒。

在犹太人心目中,最受人尊敬的拉比便是基巴,他是一位为国家、为道义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基巴出生于巴勒斯坦,出身寒微,替一位家财万贯的大富翁干活。后来,他爱上了主人的女儿拉结,两人不顾家庭的阻挠与反对,结为伴侣。富翁暴怒之下,与女儿断绝了关系。

在基巴40岁之前,他还仅是个目不识丁的牧羊人。但在40岁时,他在井边看见水滴石穿,从中悟出了日日不废则至柔之水可破至坚之石的道理,遂决心日日学习。在妻子拉结的支持下,他在乌内犹太经学院苦学。

经过12个寒暑的潜心苦读,基巴终于成为学者,赢得当时人们的推崇与爱戴,并且承担了《塔木德》最初的编辑工作。他曾研究过医学及天学,并通晓数国语言,学问广博而精深,而且曾以犹太人精神领袖的身份多次陪伴“纳西”或“长老”前往罗马与哈德良皇帝进行交涉。

公元132年,为反抗罗马暴政,脱离罗马帝国的统治,犹太人揭竿而起,举行起义。基巴的很多弟子都参加了起义,但公元135年起义被镇压,很多犹太人被杀害。

罗马统治者为了彻底消除犹太民族的精神信仰,禁止进行犹太教活动。但基巴不顾当局的禁令,继续讲学,并对他的犹太同胞讲了这样一则寓意深远的故事:

有一只狐狸在小河边漫步,发现河中有一条鱼惊慌不安地游来游去,狐狸感到很奇怪,便问道:“鱼儿,你为什么如此不安呢?”

鱼儿回答说:“我担心随时会遭受渔网的捞捕呀!”

狐狸说:“既然你害怕渔网,那么你到岸上来吧。来陆地上,我会保护你,你就不用再担惊受怕了!

鱼儿听了,冷笑道:“狐狸呀,人人都夸你聪明绝顶,在我看来,你实在愚笨。在我们习惯已久的水里都必须承担被捕的风险,若是到了陆上,我们将会遭受何种危机,难道你不明白吗?”

对犹太人来说,信仰便如同水,如果离开水而上岸,惟有死路一条。无论遭受何等压迫,犹太人都不能离弃民族信仰,这便是基巴至死仍奉守不渝的主张。

不久,基巴便被捕入狱,并很被快押往罗马。为了泄恨,罗马帝国统治者决定对基巴处以严酷的烤刑,让他在极度的痛苦中慢慢死去。

由于基巴是犹太人的领袖,所以行刑当天,罗马司令官也亲临刑场。当时旭日东升,正是做晨祈祷的时刻,这位伟大的拉比在被烧红的铁块炙烤全身之时,仍不忘虔诚而平静地进行祈祷。

罗马司令官看到此情此景,惊讶地问道:“你现在身受如此痛楚的极刑,难道还不忘祈祷吗?”

基巴回答说:“我爱神,所以我绝不亏欠任何一次与神交流的机会,尤其是现在,当我即将被杀之际,我十分喜悦地发现我是如此忠诚地敬爱着神,至死仍能与神祈祷交流,我的生命将无所遗憾。”

基巴英勇就义,犹太教视之为殉教者。人们赞颂他:“要是没有基巴,《塔木德》早就被以色列遗忘了。”

正是由于大批拉比对犹太人的心灵指引,犹太民族的精神和传统才得以生生不息。

信仰要做到与时俱进

犹太人在艰难困苦中,不仅没有被打垮击溃,反而以巨大的向心力,一步一步向前迈进,这样使他们不仅没有落后于时代,而且走在了世人的前头。这也许就是犹太人能够征服世界的缘故。

犹太人离开了巴勒斯坦后,开始了为期两千多年的世界性大离散。先后星星点点地散居在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埃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特别是在中世纪的西欧,犹太教徒的处境极为悲惨。在当时的欧洲,基督教会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为此他们竭力逼迫“异教徒”改变宗派。在“改宗或死亡”的威胁下,许多犹太人被迫改信基督教,但不少改宗者仍暗中信奉犹太教,不过一旦被查出,就会被异端裁判所隔离、驱逐或屠杀。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基督教徒甚至可以在街上任意杀死犹太教徒,而不受任何惩治。

从13世纪起,犹太人被迫大量迁徙到中欧和东欧各国。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犹太人在欧洲的处境才有了些许改变。日益加剧的迫害使犹太人越来越渴求脱离现实的**,从而使犹太教徒生存与维系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从19世纪以后,近代犹太教逐渐从观念上分为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三大派别:

正统派的主要代表是犹太教拉比参孙拉菲尔赫尔许及以色列希尔德夏默,他们看到了现代科学化的巨大能量与远大前途,于是大力主张把它们综合容纳进来。但同时,他们又坚持犹太教的信仰与传统,毫不犹豫地认为传统犹太教教义、条例不能更改,否则即为异端,教徒应对拉比法庭依据犹太律法所做的裁决惟命是从。

在正统派系内部,教徒按照犹太教规,规定自己开办学校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们从小接受犹太教的各种礼仪、戒律及经典,以免受异族化和宗教信仰的侵蚀。无论安息日还是一切圣日,他们都严守教规不乘坐车辆,在会堂里也严守男女分坐的规定。

哈西迪派是正统派中一个神秘主义教派,他们坚持认为救世主弥赛亚自天而降是犹太人的惟一希望,反对搞各种形式的犹太复国主义。他们独善其身,很少与其他派别的犹太人交往,男子们蓄着大胡须、穿黑色外套、戴黑色宽沿帽,无论穿着举止都不允许有一丝马虎。

改革派正好与正统派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继承了犹太启蒙运动思想,主张消除任何使犹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使犹太人从孤立的阴影中走出来,融人世界民族之林。他们认为犹太人并非一个独立的民族,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仅仅限于共同信仰犹太教而已,所以犹太人不应当去追寻独特的犹太民族国家或独特的犹太化。犹太教也仅仅是一种宗教而已,不应当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使人们的举手投足都受到教规的各种限制。

改革派的观念在东欧、德国的犹太人中毫无市场,但是在美国等一些较为宽容的移民国家则比较盛行。但是在二战中,纳粹残酷屠杀犹太人的血的教训,使温和的改革派们也转变态度,强硬地支持成立以色列国,使犹太人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容身的家园。

保守派教徒主张将犹太宗教与犹太化、犹太民族主义融为一体,并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他们严守犹太教规和与饮食禁忌,但对于其他的律法与传统礼仪,则在原则上接受,在实际运用中颇为灵活。

保守教派的理论观点是:犹太教是一种不断演进的宗教化。它并不简简单单是犹太人生活中的一个孤立的部分,而是既为宗教,又是化,是犹太民族的主要标志。

犹太宗教与犹太民族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犹太人可通过民族主义之途,回归到犹太教信仰的怀抱之中,一个犹太民族家园将成为犹太教的精神中心,以及化、宗教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没有历史语言和自身学的民族只能算是一座吉普赛人大营。

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与这种迎合时代多元化不断进取的思想密切相关。

第四节圣殿凝聚民族魂

所罗门继承王位时,犹太民族正处于繁荣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盛世景象。四邻诸国如腓尼基、叙利亚争相与之建交,埃及国王还送来公主,以联姻方式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所罗门生活极为奢华,但是他并未忘记耶和华,他用7年时间为耶和华在首都耶路撒冷建造了一座极为雄伟壮丽的圣殿。

圣殿坐落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圣殿的中心是“至圣所”。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小房间,长宽各是30英尺,房里立着两个木雕天使,在其伸展的羽翼下,将安放神圣的约柜。

圣殿竣工之日,所罗门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他邀请犹太各界领袖会聚耶路撒冷,并亲自带领他们步行前往锡安山的基列耶琳迎取约柜。这个外形普通的木匣伴随犹太人漂泊了近600年,里面珍藏有传说当年耶和华在西奈山顶与摩西订约的“十诫”石板。

安放仪式十分庄严肃穆。所罗门身着紫罗袍,头戴金王冠,端坐殿中,身后站着500名手持金盾的王宫侍卫。身穿白袍的祭司、长老、贵族、奴仆、歌队、琴师和号手围聚在祭坛周围,殿中香烟缭绕,鼓号齐鸣。当祭司们肩抬“约柜”进入圣殿时,大殿内外顿时鸦雀无声,人们静心聆听国王的祈祷。

在至诚至圣的祈祷声中,约柜被安放在神秘而幽静的“至圣所”内。此后,每年只有大祭司有权在赎罪日那天走近圣灵一次,将牛血洒在地上,以示赎罪后,即行退出。饰以香花及其他图案的包金大门终年紧闭,只有肃穆的雕像伸展着翅膀守卫着约柜。

约柜安置完毕后,圣殿内云雾弥漫,突然一团火焰从天而降,烧着了坛上的祭品,这似乎预示了犹太教的繁盛,也预示了犹太人以后的多灾多难,同时也点燃了犹太民族对于心中圣殿坚定而又诚挚的信仰之火。

这场盛大的欢庆活动一直持续了两个星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杀牛宰羊,大肆庆贺。

圣殿的建成轰动了四邻各国,来圣殿觐观者络绎不绝。耶路撒冷成了人人向往的圣地,犹太之王声名远扬。犹太教得以广泛传播,主神耶和华的形象和威力大大增强,逐渐上升为各地犹太民族的保护神。

圣殿的建造成功,在以后的岁月中,筑起了犹太人宗教信仰的圣所,使他们身有所往,心有所归。无论征途如何坎坷,人生如何多舛,心中的圣殿永远不倒。

所罗门建造圣殿的举措,正是犹太人智慧迸发的举动,它的意义远不是一座锡安山上的建筑。而是透过时空,透过灵魂,集聚犹太民族心与灵一致的归宿。

敬神者敬人

犹太人认为若想测知一个人是否真正敬爱神,只要看他是否爱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这是因为,在犹太人眼中,神创造人时,本来就是希望人能与盘踞在自己心中的邪恶作战。有些人和邪恶搏斗的结果是敬爱神、远离邪恶,但也有些人在这种苛刻而激烈的作战中,一败涂地,成为邪恶的奴隶。

而敬爱神,远离邪恶,就会善待朋友,爱护朋友。一个人如果成为了邪恶的奴隶,他就会对朋友都没有好心。

犹太人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国家连年战争,因为要征兵、运粮,所以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痛苦。这时前线却又传来失利的消息,国王听了非常生气,他不但解除了将军的职务,而且还把他驱逐出境,另派一位将军接掌军队。

国王怀疑第一个将军有卖国的行为,他很想知道这个将军到底是热爱国家还是憎恨祖国,想了很久以后,他终于找到一把可以用来测知将军忠诚与否的尺子。

国王的主意是:“假如我所怀疑的人忠心庆贺继任者的胜利,他一定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反之,如果他对继任者有扯后腿的言语或行动的话,那毫无疑问他一定是个卖国贼,到时我非定他的罪不可。”

这则小故事,并不单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而是告诉人们什么是普遍的人**。

犹太人认为,计量人的价值时,可以看此人是否衷心庆贺邻人的幸福为标准。当自己充满幸福感时,假如有个邻人来共享他的喜悦,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同时,作为一位敬爱神的人,应该是爱别人的。

正因为这样,犹太人在艰难困苦中,总有许多朋友,在潦倒和绝望时,友情的力量常使他们燃起希望之火。

把别人的喜悦,当做自己的喜悦,而且也决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是犹太人敬神爱人的体现,也是他们杰出的处世智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