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做人 智慧做事

第9辑 微妙处理冲突中的危急与尴尬12

菲利浦坐在出场口,沉思了一会儿,突然站起来,向入口处一位警官借了他戴在手上的那副雪白的手套。

下一场戏,“奥赛罗”要跟久别的好友紧紧握手。戏开始了,只见菲利浦大步走上台去,大喊一声:“我的老朋友,我们可是多年没见了!”同时伸出双手。

台下的观众发现,黑人元帅居然还伸着一双雪白的手,不禁哄笑起来,有的人还吹起了口哨,喝起了倒彩。

就在两位演员即将握手的一刹那,菲利浦突然从手上摘下一副白手套,潇洒地往身后一扔,“奥赛罗”那双黑色的手,终于出现在了全体观众面前。

台下立刻安静下来,观众们都觉得误会了戴白手套的“奥赛罗”。

菲利浦凭借自己的机智,用一副白手套掩盖了疏忽。这种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的智慧往往在人们处于困境的时刻闪现灵光。

随机应变,其奥妙就在于顺其自然,因时、因势、因情而灵活变通。随机应变是一种突发性的思维方式,事先毫无准备。事中却能自动地做出快速反应。这种“变”虽然是偶然的,但同样必须借助于日常养成的习惯。

○高尔基巧解刁难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为无产阶级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高尔基童年时,曾在一个食品店干活。因为高尔基嗜书如命,伙计们笑他是个白痴,可高尔基毫不在乎,仍旧我行我素,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有一次,一个刁钻古怪的顾客送来一张奇怪的订货单,上面写着:“订做九块蛋糕,但要装在四个盒子里,而且每个盒子里至少要装三块。”

伙计看了订货单,很为难:“先生,这哪行呀?”

顾客傲慢地说:“贵店不是以讲信誉闻名远近吗?如果你连这点小事都办不成,嘿嘿,今后还是把招牌砸掉算了!”说罢扬长而去。

伙计不敢再说什么,马上向老板汇报。老板也觉得为难,只是含糊地说:“装了再说吧。”伙计伤透了脑筋,碰坏了好几块蛋糕,也没法照订货单的要求装好。

“老板,让我来试试吧。”高尔基拿起那张订货单,认真读了一遍,终于鼓起勇气说。伙计对高尔基嗤之以鼻,而高尔基坚定地说:“这有什么难,我来装吧!”他先将九块蛋糕分装在三个盒子里,每盒三块,然后再把这三个盒子全部装在一个大盒子里,用包装带扎紧。

伙计不服气地摇摇头说:“怎么能用不一样的盒子装呢?而且还有一个盒子没装蛋糕。”

高尔基反驳道:“难道订货单上限制了盒子的大小和不能套装吗?”

伙计无言以对。

不久,顾客来到柜台,以挑剔的眼光仔细检查了一遍,的确无懈可击,便提着蛋糕走了。一向把顾客当作上帝的老板和伙计终于松了一口气。从此他们开始尊敬起聪明的高尔基了。

顾客有意刁难食品店的伙计和老板。但是聪明的高尔基抓住顾客话中的破绽,在语言不明的地方做章,一举解决了难题。

有道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当遇到那些有意与我们为难的人的时候,要沉着应对,寻找对方的漏洞,以智慧来击溃这些人。

○巧答记者问

梁晓声(1949—),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成,现居北京。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

这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然后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

梁晓声不知是计,欣然答应。

谁知那位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化大革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化大革命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把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

梁晓声的形象和声音将会由摄像机转告给广大观众。

此时,无论梁晓声回答“是”,还是回答“否”,都是笨拙的。但梁晓声刚才是答应用最“简洁”的一两个字回答问题的呀,因此不按照应诺的条件回答也不是个办法。看来对方是蓄意要出他的洋相。

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梁晓声却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问您一个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梁晓声把话筒口转向英国记者。

面对对方的挑衅时,大家都要有一颗智慧的大脑,还是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吧。否则,一顿羞辱是不可避免的。

从梁晓声这一幽默的言语中,可以观察到他那机敏的应变能力。机敏是一种优秀的素质,他能使人反应灵敏,巧解人意,并能以惊人的自制能力防止在对方刺激下诱发出不良情绪,使双方的对抗情绪得以缓解,消除困境。

○张大千的胡子

张大千(1899—1983),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四川省内江市人,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因为张大千留有一口长胡子,还闹出一个笑话。

在一次吃饭时,一位朋友以他的长胡子为理由,连连不断地开玩笑,甚至消遣他。

可是,张大千却不烦恼,不慌不忙地说:“我也奉献诸位一个有关胡子的故事。刘备在关羽、张飞两弟亡故后,特意兴师伐吴为弟报仇。关羽之子关兴与张飞之子张苞复仇心切,争做先锋。为公平起见,刘备说:‘你们分别讲述父亲的战功,谁讲得多,谁就当先锋。’

张苞抢先发话:‘先父喝断长板桥,夜战马超,智取瓦口,度释严颜。’关兴口吃,但也不甘落后,说:‘先父须长数尺,献帝当面称为美髯公,所以先锋一职理当归我。’

这时,关公立于云端,听完禁不住大骂道:‘不肖子,为父当年斩颜良,诛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这些光荣的战绩都不讲,光讲你老子的一口胡子又有何用?’”

听完张大千讲的这个故事,众人哑口,从此再也不扯胡子的事了。

人的诸多特性很容易成为他人讥讽自己的把柄,大师张大千的一口长胡子正是因此成为了朋友之间谈论的焦点。大师不急不慌,用一个与自己相同特征的古代英雄人物作为自己“开脱”的跳板,巧妙地至众人于哑口无言之地,可谓妙哉!对于那些常以挖苦他人为乐之人,多用类似的思维模式得以反击,这一点,就是我们向张大千学习的地方。

○寸土不让

有一次,“东北王”张作霖出席名流席。席间,有几个日本高官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武全能,请即席赏幅字画。

张作霖明知是刁难,在大庭广众之下,只得硬着头皮答应。只见他潇洒地踱到桌前,在铺好的宣纸上,大笔一挥写了个扭曲难看的“虎”字,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