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做人 智慧做事

第2辑 真心享受心灵的平静和幸福5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当时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是,却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给他们带来了挥之不去的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

“你们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苏格拉底说。

这些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齐心合力地干了起来。经过四十天的努力,一条独木船便造成了。

独木船下水了,这些年轻人把老师请上船,合力划着船,唱着欢快的歌儿。

“孩子们,你们快乐吗?”苏格拉底问。

“非常快乐!”学生们齐声回答。

苏格拉底看着这些年轻人,微笑着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当我们刻意去寻找快乐的时候,总觅不到它的踪影。而当我们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快乐会突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快乐,是无处不在的,它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在生活中却实在有许多人感受不到快乐的存在。

其实,没有阴影的简单生活,就是一种快乐。把自己置于百姓们平淡如水的衣、食、住、行中,才会在司空见惯的日子里一点点吮吸着人间的真情,在默默付出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幸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物归原主

释迦牟尼(净饭王太子)是佛教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佛祖在世的时候,也曾经遭人嫉妒、谩骂。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人,堵住他骂个不停。可是不管那个人骂得有多难听,释迦牟尼仍然心平气和地保持沉默,等到对方骂累了,歇了下来,释迦牟尼才问他:“我的朋友,如果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对方却不接受的话,那么那个东西是属于谁的呢?”

那个人很不客气地答道:“当然是那个送东西的人的啦!”

释迦牟尼说:“那就是你!到今天为止,你一直在骂我,可是我若是不接受这些赠礼的话,那么那些话是属于谁的呢?”

顿时,那个人为之语塞,沉默下来,从而了解到自己以往的过错,并发誓以后再也不诽谤他人了。

释迦牟尼把自己的这个经验告诉他的弟子,要他们戒之慎之:“一般人遭人辱骂后,总想回嘴报复,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那个人总会自食其果,要想污辱别人,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会回报到自己身上,污辱到自己。”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总难免会遭人非难排挤,说些刺耳的话。而我们又该如何应付呢?

换个角度看问题,做到表面迷糊,内心清醒,超然于随风而逝的毁誉荣辱,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自由,岂非更加明智?

现实社会中,虽然人生一世,绝不能糊涂一世,事事糊涂,不是好事。但难得糊涂那么一会儿,于心灵并非坏事。因为,有些时候我们真的不必认真也不应该认真。

○爱才是

理查德·费曼(1918-1988)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已故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费曼,不仅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优秀的教师,而且还是个善解人意,满怀爱心的人。

理工学院毕业生乔恩这样回忆道:英国广播公司有一次在《地平线》一片集中播映费曼特写,我母亲对科学节目一向毫无兴趣,这次却从头看到尾。我突然灵机一动,特地跑去见费曼,解释我母亲曾在电视上看到他,请他写个短简给我母亲。这样我向她解释地球何以是圆的、天空何以是蓝的,她也许会听得进去。

费曼真的写了封信给我母亲。内如下:“亲爱的乔恩太太——别理会令郎向你讲授物理那一套,物理学不是最重要的事,爱才是。祝好。费曼上。”

费曼真诚地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什么是人世间最可贵的?爱!

因为有爱,才会有一切。不管世界如何变幻,真爱永远都是世间的主题。爱让这个世界有了温暖,有了真情,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发展的方向。不是吗?

○巨人与侏儒

曾长期担任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校长的理查德·巴斯比,有一个装满智慧的大脑,可惜的是他个人非常矮小。

一次,他走进一家咖啡馆。人很多,也很挤。正当他往里挤时,忽听后面有人叫道:“喂,‘巨人’,可以把我带到座位上去吗?”原来说这话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男爵,此人高傲、自以为是在当地众人皆知。

“呵,‘侏儒’,当然可以。”巴斯比应声答道。

那位男爵士忙上前解释说:“请原谅,我不是在取消你的身材,我是指你的才智。”

“我也不是指你的身材。”巴斯比回答说。

在人身上,很多东西是不可改变的,比如你的出身、你的身高、你的相貌等等。但是有很多东西又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你的学识、你的品质、你的习惯等等。你关注哪些方面,决定着你的品味和档次。

○我是谁

阿瑟·叔本华(1788—1860),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对人间的苦难甚为**,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致力于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

1819年他发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这部书标志了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荣誉。

叔本华的博学多才是世所公认的。他阅读了古今东西方大量哲学、宗教典籍,熟悉欧洲古代和现代的大量学作品,熟悉当时多种自然科学成就。他通晓英、法等多种外语。他的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在一次名流云集的沙龙里,大家深深地为一位高贵、博学的绅士的风采所迷住。这位绅士高谈阔论、语惊四座,时而评述古希腊精深的哲学思想,时而对当今政府的经济政策加以透彻的赞叹。

一位贵妇人忍不住问道:“请恕我冒昧,先生,您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可是您能告诉我您是谁吗?”

“是的,我是谁?”那位绅士听了一下说:“如果有谁能告诉我这一点就好了。”

满座皆愕然。当然,他并不是失忆病患者,他就是对现代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叔本华。

大思想家叔本华的话源自于他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问题都是他所探索的。

在所有的智慧形态中,认识自我的智慧排在最后。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决定了一个人究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对生命。

○圣者的孤寂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也称作“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1869年10月,甘地生于印度波邦达尔。那时候,英国统治印度。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第四个孩子。父亲是法庭职员,母亲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全家是严格的素食者。他害羞,喜欢独自走很长的路,避免与其他人说话,也不喜欢玩游戏。

19岁,到伦敦学法律。两年八个月后,22岁,通过考试成为律师。回印度近两年,只得到一件案子,而且当他站在孟买法庭辩论案子时,因为过度紧张而说不出话来。在法庭的嘲笑声中他坐下了。尔后,他去南非,做一个富裕印度商人的代理。从此以后多年,他为了对抗种族歧视而奋斗不懈。

从南非回到印度,甘地又继续为领导印度人从殖民统治中走出来而努力。虽然,成功之后,不幸遭暗杀而亡。

他生前宣传一切信仰平等。他在45岁由南非返乡时,在靠近阿默达巴德城的沙巴玛提,建立了静修处。那时,约有两百人跟着他,过着他所奉行的诚实、正直、独身和清贫的生活,以祈祷和服务他人为人生宗旨。像人间菩萨一样,修持六度万行、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而圣者总是孤寂的,对在旁边观看的人而言,似一只独立湖滨的鸟,静静的凝视中,有它丰富的内心世界。

圣者的心,平凡人永远都不会懂,他们的胸襟如此宽广,包罗万象,人世间的万事万物皆在心中。

可世间又有几个圣人呢?所以他们是孤独的。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别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就是圣人与常人的区别。

○偷偷收了参观费

爱迪生有幢避暑的别墅,他为此感到非常自豪,并喜欢陪同来访者到这里参观,向他们介绍室内各种各样的节省劳力的设备。其中有一个地方,来访者必须经过一个绕杆才能走过去,而转动绕杆要费很大力气。

一位客人问爱迪生:“爱迪生先生,为什么周围都是些新的发明,而这里却摆了个这么笨重的绕杆?”

爱迪生非常得意地说:“喔,你瞧,每个把绕杆转过来的人都往我屋顶上的水箱里抽入了8加仑的水,这就好像我早已偷偷收了参观费一样啊。”

爱迪生像个孩子一样讨了便宜而洋洋得意,当然,这是善意的也是通过自己的智慧所取得的成效,相信来访的客人都会对其表示敬佩而没有任何愤怒。

劳动是健康的特质,劳动是向上的标志。寓发明于劳动之中,其乐无穷;寓商业性的付费于健康的劳动与舒朗的友谊之中也一样其乐融融。你不会拒绝帮助朋友,更何况这帮助是掩藏在善意的隐秘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