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孀

第109章:袁世凯下野,访一品夫人(1)

宣统元年,即1908的初夏,在安阳通往开封尉氏的南北大官路了,一辆暗红色的油蓬布马车,正不紧不慢而又孤独地行驶着,它的周围,虽没有前呼后拥之扈众追随,却仍不失尊贵之威仪。 在这辆孤独而威仪的马车里,却端坐着一位体魄健硕之中老年男人,他五官圆润,却双眉不展;他双目虽灼灼炯炯,但眉宇之间,却溢lou着一种无可奈何,一种不甘心,一种壮志未酬的忧郁,却又毫无悲观绝望之虞;他冷寂静坐于不华而贵的马车里,沉静独思,随着马车的颠簸,他有时会移动健硕得有些笨重的身体,将饱满圆润的五官,缓缓地探出车窗外,皱眉凝望着遥远的地平线,和近处一闪而过的原野乡村,然后,望了望遥远的前方,笨拙而不失稳重的身体又缩回车内,重新端坐静思。

他,便是青霞曾捐巨资于豫学堂的发起人袁世凯。 只是,与十多年创办豫学堂不同的是,他现在已不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是一介下野的草民。

袁世凯,老家本是河南项城人,他青春年少时,曾数次科举不弟,年轻气盛的他一怒之下,撕碎书课,离家出走,弃笔从戎,借祖父袁三甲故交,依附于淮军吴长庆门下。 常言说,山不转水转。 数次科举不弟的袁世凯从军之后,恰蓬大清的属国朝鲜内乱,朝鲜求助于大清,袁世凯便随平乱清军入朝。 因为他头脑灵活。 做事机敏豪爽,重情重义,在朝鲜平乱欺间,又表现了非常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军事才干,深受朝鲜当地地黎民百姓所拥戴敬仰,和朝鲜官员们的尊重和敬佩,被当时任的李鸿章保举。 荣升为驻朝鲜总理大臣。

年轻有为的袁世凯意气风发,时走大运。 荣升驻朝鲜总理大臣的第二年,便被授命于道员衔赴,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 在新式陆军里,袁世凯如鱼如水,如虎添翼,他身体里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运用。 紧随其后,他便擢升为山东巡抚。 直隶总兼北洋大臣地鸿章病世之后。 再加上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时的护驾有功,袁世凯理所当然接替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 军事才能横溢地袁世凯,在施展军事才能的同时,身体里的政治才能也随机而发,他在天津督练新军的同时,扶持了属于他自己的巨大势利,再加上权重一时,清政府恐惧他手握重权又势力旺盛。 便采取明升暗降的计谋,将他调离直隶,到京城做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只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天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早在袁世凯督练新军时。 大清光绪皇帝因为听从康有为的唯有变法,才能强国地陈述之后,准于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事项,与顽固派为首的慈禧太后所不容。 慈禧太后随决定,趁赴天津阅兵之时,发动兵变,逼光绪皇帝退位,另立新君。 变法首领康有为得知此事后,焦急万分,可他只是个总理衙门章京之职。 没有兵权。 无法保护光绪皇帝。 走投无路之时,康有为想起了袁世凯。 康有为虽说与袁世凯不识。 却早就听说袁世凯是一位礼贤下士,顾及下属,豪爽仗义、又重情重义之人,现在的袁世凯又是手握新军兵权的新式陆军督练,再加上慈禧太后又是趁到他所督练的新军去阅兵时发动兵变的,所以,康有为立即想起了他:如果他肯相助的话,那光绪皇帝才可稳保皇位,变法才能继续下去;可是,如果袁世凯拒绝效忠光绪皇帝怎么办……康有为百思千虑,千思百虑,无计可施、无良策可行的时候,还是决定派遣维新派地谭嗣同赴天津新军处,劝说袁世凯效忠光绪帝,拒绝替慈禧太后发动兵变。 可当时的袁世凯,因为深受李鸿章保举之恩,李鸿章呢,又是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而当时的光绪皇帝虽贵为君主,却孤立无依,没有实权,让所有的大臣都看不到半点希,他仅kao几个变法的举人学生,怎么能成得了气候呢!基于这些考虑,袁世凯便表面上答应谭嗣同提出地要求,待谭嗣同一离开,他马上向当时的直隶总督劳禄告密,出卖了谭嗣同。 导致了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谭嗣同等六位变法之人被腰斩于京城宣武门外菜市场口的刑场上,而变法的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逃亡日本。

袁世凯每每想起此事,便后悔莫及,当时的他只是出于忠心,只是出于李鸿章曾经的保举情义,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会牵连无辜生命被斩。

因为后悔莫及,袁世凯时时惊恐,夜梦乱挠。 他最担心的就是,毕竟慈禧太后年事已高,保不定哪一天一命乌呼了,一旦垂暮的她太后早死在光绪皇帝前边,那年轻的光绪皇帝便苦尽甘来了,他光绪皇帝一旦得势之后,恐怕就要先拿他袁世凯试问了。 到时候,他的下场不次于被腰斩于菜市口刑场上地谭嗣同等人了。

令袁世凯欣慰地是,年轻的光绪皇帝终于没有熬过垂暮地慈禧太后,早慈禧太后几个时辰先走一步了。 可同样令袁世凯惶惶不安、心情肉跳的是,可恶的慈禧太后临死之前,竟然指定由光绪的同胞弟弟,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续大统,而载沣又被临死之前的慈禧太后指定为监国摄政大臣。

载沣做监国摄政大臣的第一件事,就是报袁世凯当年告密之仇。 立即宣袁世凯进宫议事,将袁世凯软禁于宫,以便罗织更多的罪名,将他名正言顺地处死及招家灭族。 因为袁世凯的告密,他的同胞哥哥虽贵为皇帝,却被囚禁瀛台,忧郁而终。 所以。 这些年,连他这个做弟弟的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噤若寒蝉,谨小慎微地如覆薄冰,不敢直直起腰杆去做人做事。 现在,朝权终于在手,载沣恨不得立即将袁世凯碎尸万段,满门招斩。 但是。 载沣知道,袁世凯在朝野之中。 威望之高,无人能比,他身居要职地幕僚、亲信和下属,不但对袁世凯言听计从,忠心耿耿,同时又手握重权,如果他载沣大张旗鼓地公开处死袁世凯。 他又害怕失臣心,引起袁世凯那帮幕僚、亲信和下属的共愤,导致他们发动兵变。 载沣千思百虑,决定效仿康熙先帝除权臣傲拜的计谋,以下圣旨以宣袁世凯进宫议事之由,先将袁世凯监禁起来,在观风望火的同时,以罗织更多袁世凯的罪名。 好名正言顺地将他处死。

载沣主意拿定,连天亮都等不到的他,立即连夜宣袁世凯进宫。

袁世凯一接到宣他进宫的圣旨,便预知大事不好,吓得胆颤心情,怕鬼偏偏来鬼。 让他惶惶不可终日地事情还是在他的担心拒绝之中出现了。 但他不甘心就此走上不归路,出门进宫之前,他如赴黄泉一样绝望,悲痛地吩咐长子袁克定:“如果天亮之前我没有回府,立即通知段芝泉(段祺瑞)赴京!”

袁克定深知其中厉害,天亮见父亲没有回府,立即发急电给任陆军统制并兼任保定陆军学堂地段祺瑞。

段祺瑞,1865年生人,原名段启瑞,字芝泉。 安微合肥人。 十七岁投奔在威海驻军中任营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被安排在营中当司书。 二十一岁考入天津武备学堂,为一欺预备生,随后又被分入炮兵科。 从武备学堂毕业之后,又被官费保送到德国柏林军校学习。学成归国之后,先在北洋军械局任职,次年,调往威海,任随营学堂教习。

而袁世凯,在危难之际的关口,之所以选择段祺瑞做为救自己于危难的天神,是因为袁世凯早在天津任新军督练时,段祺瑞也被分到了袁世凯的管辖的新式陆军里。 特别有趣的是,袁世凯第一天走马上任,点名唱卯,连喊数声段祺瑞地大名,却始终无人应声,经询问,才知道段祺瑞在没有向任何人告假或让人代替告假的情况下,私自己离开军营,回合肥老家大婚去了。 在所有人都认为袁世凯会怒发冲冠地开了段祺瑞的时候,而袁世凯的那张饱满圆润的大五官,却是满面的微笑,立即吩咐人从他的俸饷中拿出一百两银子作为贺礼,并亲自带人送到段祺瑞老家。

私自回家完婚的段祺瑞本来就惴惴不安,担心恐慌,他怎么也没想到,袁世凯会如此大度宽容,亲自己带人赴自己地婚宴。 刹那之间,他便感动得天旋地转,并在心里发誓:对袁世凯死心塌地,言听计从。 特别是从德国学习归来的段祺瑞,因为军事才能过硬,他一直是袁世凯手下的得力干将,再加上他军事才能和军事实力无人能出其右,他天不怕地不怕的胆识无人能出右,他江湖义气无人能出其右,他耿直禀烈无人能出其右,他对袁世凯的死心塌地和言听计从无人能出其右,所以,袁世凯遇到致命大劫,便知道非段祺瑞不能救他于危难。

段祺瑞接到袁克定的急电,立即赶往京城,了解了事情地经过之后,向袁克定保证说:“我呆在京城无大用,常言说,虎不离山,龙不离水,我现在必须回到保定陆军营,用实力来为袁大人说话!”

段祺瑞回到保定,得知载沣真的是要对袁世凯下手,立即集合部队,准备发动兵变,威逼载沣网天一面,放袁世凯一马。

但段祺瑞手下的谋士徐树铮认为,段祺瑞冒此大险,很可能于事无补,他极力阻止段祺瑞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贸然发兵,毫无取胜之把握,倒终身背上大逆不道,判变朝廷的罪名,落得个千故之罪人……”

对于谋士徐树铮的劝说,段祺瑞言听计从。 他征求过徐树铮的计谋之后,便向大清朝廷称病开缺,却暗中吩咐属下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正值严冬季节,段祺瑞暗中操纵陆军到处动兵动枪动刀的。 他知道,如果日后朝廷查起来,他便称自己养兵在家,不知其中内情,借以推卸一切责任。

而大清的皇宫后院,光绪皇帝和慈禧大后同时大丧,而段祺瑞所统管的陆军兵营却举行真枪真炮地冬季大演习,载沣知道段祺瑞是为袁世凯而来,可他也给段祺瑞较上劲了,就是不放袁世凯,因为他不相信,大清立国近三百年,军队就那么死心塌地听从袁世凯和段祺瑞地摆布。

而段祺瑞见载沣不买账,立即决定给他动真格的,借故京城第六镇陆军兵因饮酒闹事为兵变,名正言顺地出兵进京镇压判乱了。 大清朝野上下,皆知段祺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纷纷劝说载沣,不要因为袁世凯而让激变成真实地兵变,让他立即放了袁世凯。

载沣终于撑不住了,他也早就听说段祺瑞是个讲义气的浑人,天不怕,地不怕,今天他载沣算是见识了。 于是,载沣立即做了让步,以“足疾”为由,除去了袁世凯所有官职,让他回河南老家,安心养“病”。

因为段祺瑞的奋力相救,袁世凯才拣回了一条命。 但他害怕夜长梦多,不敢在京城多逗留一刻,连夜带着全家老少,逃难似的离开京城。 因为陡失权贵,他一路北行,连一个送行之人也没有。 直到路过保定时,突然看到段祺瑞带着袁世凯的全班幕僚,站在夜色茫茫之中,恭候谒见袁世凯。

袁世凯感动得泪流满面,一把握住段祺瑞的手,哽咽不成语地说:“芝泉,这次多亏了你呀!”

袁世凯回到河南,隐居在安阳。 而他是项城人,之所以隐居在安阳,第一是因为,袁世凯不是嫡生,他的生母去世入葬时,因为他的嫡生大哥在老家主持家务,认为袁世凯生母不是正房,紧决不让走正门出殡,袁世凯生母的灵柩也不能入祖坟正穴和袁世凯的父亲袁正保合葬。 当时,袁世凯已是山东巡抚,可他的同父异母大哥就是不买他这个巡抚的帐,袁世凯与大哥争执不下,甚至跪下哀求大哥,但终终都没有得到大哥的同意。 袁世凯一怒之下,只得另掘坟地,安葬了生母。 因此,他与大哥闹翻了脸,盛怒之下发誓,永不回项城老家。

袁世凯隐居安阳洹上的第二个原因是,安阳洹上位于河南直隶交接处,交通方便,离京城又近。 再就是,相传商朝名相伊君在朝中遭人诽谤,就是到安阳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到洹上村迎他复位。 还有就是,安阳也是袁世凯的远祖——汉朝大将军袁绍的发祥之地。 袁世凯早在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之时,就发现了洹上村这块风水宝地,当时他就在这里购买了几百亩田地。 只是他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并且,还差点送了不是太老的命。

袁世凯最初隐居的这几个月,突然从门道若市的权贵之颠,跌进门可罗雀的偏僻之地,一时心灰意冷,但却不悲观绝望。 表面上像闲云野鹤一样悠哉悠哉,心里却是暗潮汹涌,波涛澎湃。 因为他要在以前购买的几百亩土地上筑建一座庞大恢弘而又精美别致的家园,是由长子袁克定来监督筑建的,所以,门可罗雀的他,因为无事可做,忽然想到了多年之前,为他发起创办的豫堂捐巨资的马吉樟小妹。 当时他就对青霞敬佩不已,再加上他回到洹上村之前,便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宣传青霞热心公益,捐款贫穷的事迹,特别是他下野之后的今年春上,青霞独立出资,创办的河南省唯一的一所华英女校,袁世凯从报纸上看到之后,更是从内心里佩服青霞。 有时,他会想,如果他自己永远沉寂于安阳洹上村的话,还不如学一学吉樟小妹青霞呢!再说了,他也想借去视看华英女校的机会,登一下尉氏县城的名胜古迹——啸台。 所以,基于这些考虑,袁世凯便趁他的大庄园还没竣工,再加上正遇着初夏的好时光,便只带一两个保镖,驱车从安阳出发,直赴尉氏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