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7

黄粱一梦梦里繁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终消散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卢姓书生,想要进京赶考。途中在一旅馆里投宿,恰好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交谈了一阵子后,卢生感到疲倦,此时旅店的主人正在蒸煮着黄粱饭。于是道士就拿了一个枕头给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好好睡一觉,就可以如你所愿,得到荣华富贵。”卢生从之。

睡梦中,卢生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崔氏大户人家的女儿为妻,妻子十分漂亮。之后他仕途通顺,不但考取了进士,还连连升迁到节度使,最后竟当了十年位高权重的宰相,拥有许多良田、宅第、美女和马匹。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第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发现自己睡卧在旅店中,才知是一场梦。而道士仍在身边,旅店主人的黄粱饭都还没有煮熟呢!他感到很惊讶,就问道士说:“难道那些荣华富贵,都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吗?”道士回答说:“现在你应该知道,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人一生所追求的,不过就是一场梦而已!”经过这黄粱一梦,卢生终于大彻大悟,再不去想着进京赶考,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

感悟:有些人一生忙忙碌碌,整日追命逐利,追求着所谓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岂不知一切荣华富贵都如梦似幻,终归泡影,最重要的是要活得真实。

管中窥豹以管观豹只得一斑怎是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自很小的时候就因他的聪明好学而声名远播,他性情超然洒脱,但却很注重自己的仪容,即使终日闲居在家,举止容貌也从不懈殆。长大之后果真跟他父亲一样,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蒲((古代的一种游戏),王献之却不精通。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有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听了,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然后就拂衣而去了。

关于管中窥豹的典故,宋代学者庄绰所记史料笔记《鸡肋编》记载:“管中窥豹,世人唯知是王献之事,而其原,乃魏武令中语也。”庄绰所记“魏武令中语也”,乃是出自《魏志》注:建安八年庚申,令曰:“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豹。”

不管这典故到底出自何处,后人用管中窥豹来喻指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感悟:这个成语告诉考虑问题应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综合地把握,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了一角,却以为是发现了这个冰山。

牛背练字陆羽历经磨难只为读书成大儒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是一位自学成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他3岁那年,因其相貌丑陋而被抛弃,竟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并抚养长大。

陆羽自幼酷爱学习,无师自通,虽然他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智积禅师知道后,便把他关在寺中,不准他读书,要他天天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住持闻言,很是生气,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希望能够逼迫他悔悟回头。但陆羽并不因此而气馁,每天除了打扫寺院,干各种繁重的杂活以外,他还要放几十头牛。尽管一天下来,十分劳累,但陆羽却始终坚持读书,从不懈怠。练字无纸,他就借每次放牛的机会,以竹代笔,在牛背上练习写字。这就是陆羽牛背练字的由来。

一天,陆羽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流浪街头,寻机学习。后来,陆羽被一个戏班收留,一边学演戏,一边读书,历尽艰辛,终于成为一个著名学者。

在他成名后,朝廷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但他都推辞不就,一心隐居著书。共著有《茶经》、《南北人物志》、《源解》等数十卷。尤其《茶经》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种植的科学著作,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感悟:一个人在逆境中成长,会更明白得来的不易,更不会放弃任何让自己摆脱困境的机会,有了这样的动力和信念,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虎头三绝顾恺之痴迷艺术“绝”字当先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他一生沉浸于艺术,孜孜不倦,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曾经在若干传说中被形容为“痴”,素有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

顾恺之他一生著作颇丰,仅史书记载他的名画就有170多幅,还有许多壁画。传世神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据传,顾恺之曾给不同朝代的几个皇帝和臣武将、名人学士都画过像。他的画被人赞为“画山有灵,画人传神”。学方面,他是我国美术史上第一个认真研究绘画方法和进行绘画评论的美术理论家,著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关于绘画的评论章《魏晋胜流画赞》,中许多精辟的见解和观点还是研究我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资料,此外,我国美术史上最早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绘画设计书”《画云台山记》,也是顾恺之写成的。顾恺之的痴还表现在他常常有些不易被常人所理解的化人特有的“痴”行为。有一次,顾恺之在月下独咏诗歌,邻居谢瞻刚开始还听着新鲜,不断叫好,顾恺之非常得意,谢瞻却开始犯困但又不忍心扫他的兴,就叫仆人代自己赞叹,顾恺之不觉有异,竟然一直独咏到天明。

感悟:艺术是需要奉献精神的,顾恺之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痴”行,他才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独有的“三绝”艺术家,传颂至今。

汗牛充栋好读书读好书方为治学之本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称其为孔圣人,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只是“述而不作”。《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书的原因吧。孔子曾经为了教学的需要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后世遂用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

关于“汗牛充栋”的成语还涉及到一个人,即唐代学者陆质,他为人勤奋,好读书,尤喜藏书。著书《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对《春秋》有独到研究。柳宗元对他的治学严谨深表敬佩,他在陆质死后为《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感悟:做学问就应该具有敢于吃苦的精神,博闻才能强记,古代的学家、哲人,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首先在于他们能够博览群书,并擅于汲取前人思想的精华。

洛阳纸贵左思苦写《三都赋》一举成名天下知

左思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学家,他的父亲因其相貌丑陋,对他很是轻视,常对人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并最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曾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作者的采,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于是他决心撰写《三都赋》。左思为了创作这篇作品,花了大量的时间考证典籍,并实地调查,力求所引用和描述的事物真实。等材料准备好之后,左思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自己家里、院子里,甚至厕所里,到处布满了纸和笔,以便于自己有了灵感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记下来。就这样殚精竭虑,前后花了十年时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才终于完成。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章交给别人看时,因为他名不见经传,很多人都因此嘲笑他,幸亏后来得到当时著名学家张华、皇甫谧的大力推荐,《三都赋》才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但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因而引起市场上纸张价格陡涨,一时传为佳话。这就是著名的洛阳纸贵的典故。

感悟: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伴随着艰辛,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决心,目标就终有一天会实现。

床头周易王湛韬光养晦才学惊世人

王湛,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他身高七尺八寸,龙额大鼻,平时少言寡语。虽颇有些才华,但是不显不露,因而大家都不知道,甚至他的亲戚朋友都认为他是个痴呆儿,只有他的父亲王昶知道他的才华。后来王湛遭受了丧父之苦,于是便住到父亲墓的附近,穿起丧服,关门闭户,不和外界交往。

王湛的侄子王济自恃有才华,素来不起这个叔叔。有一次,王湛让他端菜过来他身边吃。王济靠近前来,看见王湛床头有《周易》,便问:“叔父何用此为?”湛说:“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心情郁闷的时候,就反复看上几编。”王济听了很不以为然,便请他讲出其中的道理。王湛于是剖析玄理,微妙而有奇趣,都是王济以前听都没听过的,不禁对自己这个叔叔肃然起敬。于是便在叔叔那里留连了几天,探讨各种学问,最终发现自己的才华的确不如这位叔叔,惭愧不已,叹到:“家里有这样一个厉害的人,30年来我竟然从不知晓,真是我王济的罪过啊。”辞去的时候,王湛亲自送他到门口。

后来,王济在应答晋武帝时说王湛人材在“山涛以下,魏舒以上”,由此渐而知名。王湛于是开始做了官,做过秦王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出为汝南内史。元康五年病逝,终年四十七岁。

感悟:王湛一生不张扬,不显山不露水,于别人的偏见于不顾,只求默默做学问,是真正的甘于寂寞的人,治学者难道不是理应如此吗?

扁鹊换心医术传神美名扬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是战国秦汉时代民间传说中的神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世人认为是神医,所以人们就借用了上古神话中黄帝时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传说,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二人都患有疾病,同时请扁鹊来治病。扁鹊为他二人都治好之后,对他们说,“你们先前得的这种疾病,是因为外界病源侵扰脏腑造成的,本来就是可用药物和针石治愈的。现在,你们二人还有先天疾病在身,我为你们根治如何?”公扈和齐婴都想知道自己的病症。扁鹊对公扈说:“你这人志气大而精气弱,所以善于谋虑,却缺乏决断的勇气。齐婴则志向小而精气强,因此缺乏谋虑而过于专断。若将你二人的心对换,对你们均有好处。”二人应允。

扁鹊遂亲配麻药酒,令二人饮之,三日不省人事。然后扁鹊经过开胸剖腹,将二人之心交换移植,再用神药使伤口愈合,不露痕迹。二人醒后服药月余,恢复了健康,但却神志大变。他们辞了扁鹊各自回家。公扈走到齐婴家里去了,齐婴走到公扈家里去了。双方的家人都不认识眼前这人,因此起了争执,无奈只得请扁鹊来确认,待扁鹊说明了事情原委,才消除了一场误会。

感悟:扁鹊换心的故事当然带有浓厚的神话意味,不太可能是真实的,但却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扁鹊医术的高超和人们对他的崇拜敬仰之情。

开卷有益宋太宗读书不辍长于治国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臣李防等人编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共一千卷,分类归成五十五门,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参考书。

据《渑水燕谈》、《春明退朝录》或《宋实录》等载:宋太宗对这部书很感兴趣,编成以后,曾亲自看了一遍。他自己规定,每天至少要看二、三卷,一年之内,就全部看完了,所以这部书后来叫做《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国事缠身,还要去读这部大书,实在太辛苦,就能劝他少看点儿,以免过度劳神。可宋太宗却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由于每天坚持阅读,学问十分渊博,处理起国家大事来也十分得心应手。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好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开卷有益”后来便成了成语,是指只要打开书就有好处,只要能和书本接触,总是有益的。

感悟: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世界里,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多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量,丰富我们的学修养,从而保证不会被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抛弃。

抛砖引玉常建略施小计引赵嘏展采

唐朝时期,有一个叫赵嘏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也是热爱学之人,他的诗写的也不错,但是他总认为自己的诗没有赵嘏写的好,便想找机会见识一下赵嘏的采。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就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常建的目的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这就是成语“抛砖引玉”的由来。它的意思是说,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观点或章介绍给大家,目的是为了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其实是一种用于表示自谦的说法。

此种方法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绣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感悟: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分享别人的成果,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具有奉献精神,大胆然而谦虚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或作品与大家分享,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相互交流、良性互动的局面。

郑牛识字郑玄放牛读书两不误

郑玄,字康成,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化遗产,

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化乃至整个中国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郑玄的家世本来比较显赫,但到郑玄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了,他的祖父、父亲,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较艰苦。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到了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儒家“五经”。

由于家境贫寒,上学之余,小郑玄就常常去野外放牛。他每次出去放牛的时候,都会揣上一本书,一旦看到牛停下来吃草,他就会捧起书本,聚精会神地读起来,有时候因为太专注,连牛走远了他都没注意到。据传,久而久之,连郑玄放的这头牛都会识字了,这就是所谓“郑牛识字”的故事。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赞誉道:“郑牛识字吾尝叹,丁鹤能歌尔亦知。其中的“郑牛”就是指郑玄家养的牛。刘义庆是这样记载的:郑康成家牛,牴墙成“八”字。意思是受郑玄影响,郑家的牛也通字,牛虽不会书写,但其角似“八”,触墙为字。

感悟:郑玄刻苦读书,终于成了一代经学大师,甚至连他放的牛都受到了教化。这说明一个人只要有坚强的信念并肯下苦功夫,无论条件怎么艰苦,环境如何恶劣,他都会成功的。

五斗折腰陶渊明为气节不事乡里小人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学家,他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陶渊明非常关心百姓疾苦,并希望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博取象他曾祖父陶侃那样的丰功伟业,于是他出任江州祭酒。怎奈生不逢时,东晋末期,朝政日益**,官场黑暗。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陶渊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官职,由于他为官清正,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所以一直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陶渊明本就痛恨官场黑暗、时常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此时又有一个比他门第还要差的督邮来检查工作,县令还提醒他:“应束带见之。”即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一面躬耕陇亩。再也没有折返官场。

感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气节,时刻勉励后人应以节义贞操为重,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

白面书生夸夸其谈终归纸上谈兵

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沈庆之从小就擅长带兵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

有一天,当时的皇帝想要往北边扩展疆土,沈庆之知道了,认为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就极力劝阻皇帝,用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例子,向大王说明利害关系。但皇帝始终坚持己见、不为所动。最后,皇帝见沈从之一再坚持,实在厌烦,为了阻止他的觐见,皇帝找了左右两个官去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一个小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去要找每天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去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又怎么会成功呢?”皇帝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可能改变的!”皇帝最终还是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结果当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感悟:真知来源于实践,书本上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毕竟僵化死板,如果一味地迷信书本,就只能是固步自封,而经验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来得真实和丰富。所以,我们应该读书,更应该实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公安三袁兄弟齐名坛流芳

明朝时,有袁氏兄弟三人,他们非常友爱,而且个个聪明机敏,勤奋好学,对人彬彬有礼,很受乡人喜爱。后来,他们都成为了中国杰出的大学问家,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史称“公安三袁”。他们在学上曾激烈反对复古、拟古,使前后七子所倡导的持续百余年的复古思潮因而衰退。

老大袁宗道是"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在学上既反对模拟复古,又注重学习前人"古贵达"的精神,先后发表《论》上下两篇,在中国学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老二袁宏道生性直爽,喜游山水。其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学应不断创新。他最大的成就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老三袁中道素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他的学主张基本与两胞兄相同,反对模拟剽窃,崇尚个性。著作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

感悟:正所谓近朱者赤,袁氏三兄弟在成才的路上彼此激励、互相帮助,刻苦求学,他们之间的这种互相影响造就了他们日后的齐名坛。

推梨让枣孔融小时了了知礼仪

汉末的孔融,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且才思敏捷,往往能够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在他4岁的时候,就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礼节知礼仪,颇得父母亲的喜爱。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其中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就这样,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

《梁书?王泰传》中记载:南朝梁王泰在年幼的时候,祖母把她所有的孙子集合到一块儿,将所有的枣、栗子等干果散放到**,让他们自己去来吃,其它的子孙都跑上前去争抢,唯独王泰站在那儿不动。祖母问他原因,他回答说:“这怎么能够自己拿着吃呢,应该得到祖母的赏赐才行。”祖母听了,大喜。

后来,人们就用推梨让枣这个成语来赞扬兄弟友爱,并时刻孔融、王泰的故事来教育后世子孙。

感悟:儒家化一直倡导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只有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一个从小就懂得谦让、知晓礼仪的人,本身就奠定了他人生的一个很好的起点,是肯定会有长远的发展的。

入木三分王羲之书法遒劲冠绝古今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苍劲秀丽,柔中带刚,后世几乎没有书法家能够超越他。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之所以如此传神,天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什么时候心里都想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还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结果时间长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据说,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被染成黑的了。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这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裨益。由此可见,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的功夫有多么深了。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举行祭祀大典,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后来,人们就用“入木三分”这则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

感悟: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到入木三分的地步,除了天赋以外,与其后天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谁也不可能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墙头马上千金为爱牺牲怎奈礼数无情遭遗弃

成语“墙头马上”,指男女相互爱慕。出自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白居易在诗中记述了一个婚姻悲剧故事: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

后元朝的白朴以这个故事为原型写成戏曲《墙头马上》,但他将内容改成了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传递出作者的一种希望。大概内容是:尚书裴行检的儿子裴少俊,奉唐高宗命去洛阳买花,经过洛阳总管李世杰的花园时,在马上看见他家女儿倚墙而立,便写诗投入。李千金写了答诗,约他当夜后园相见,后被发现,二人悄悄离去。少俊携李千金回到家中,将她藏在后花园。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还生了两个孩子。清明节,少俊陪母亲外出祭奠,裴行检因身体欠佳留在家中,偶然来到花园,碰见二兄妹,询问后得知始末。裴行检认为李千金行为失检,命少俊写休书赶李千金回家。李千金回到洛阳家中,因父母已亡,在家守节。后来裴少俊中进士,任洛阳令,他欲与李千金复合,李千金怨恨他休了自己,执意不肯。这时裴行检才知李千金是他旧交李世杰之女,一番说明与求情后,李千金这才原谅了他们,夫妇二人破镜重圆。

感悟:自古以来,不平等的封建制度严重剥夺了妇女的很多权力,剧中的女子为了追求爱情,敢于冲破桎梏,这种精神实在可歌可泣。

投笔从戎班超不甘平庸毅然从军建奇功

班超是东汉时期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公元62年,他的哥哥班固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随而去。由于家境贫寒,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来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久而久之,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写书,突然把笔向地上一投,感叹道:“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大志,也应当学习张骞和傅介子,为国家建功立业,怎么可以在此浪费生命呢!””班超感叹之日,也正值东汉初军中急需用人之时,于是班超就真的“投笔从戎”了,

班超投军以后,跟随在大将军窦固的麾下,屡建奇功。公元73年,在窦固的推荐下,班超与从事官郭恂带领36名壮士出使西域,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种危机,为汉朝和好了50多个国家,维护了边疆的安宁,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班超也因功被封为定远候,历史上称他为“班定远”。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从武,有志报国。

感悟:人生苦短,若沉迷于安逸,甘于庸庸碌碌地过日子,其实就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有志之人应该勇于投身更广阔的空间,让生命奏出最华美的乐章。

琵琶别抱琵琶女年华已逝沦落天涯

元和十年,唐朝诗人白居易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他到浔阳江边去送一个朋友,就在二人将要分手、愁绪万千之时,忽然听见船上响起了优美的琵琶声,那声音,铮铮纵纵,颇有京城里的韵味。于是二人又都兴致大发,摆开酒席重新开筵。但当他们邀请那弹琵琶的女子出来一叙时,千呼万唤她也不出来,最后好不容易出来了还怀抱着琵琶并用琵琶遮住脸庞。那女子自称曾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过弹琵琶,当时她弹奏琵琶的技艺和美貌曾使京城所有的歌女嫉妒,使京城达官贵人、风流少年争风吃醋,然而,就在这样的醉生梦死中过了一年又一年,等到她年纪渐大,姿色衰退之时,已经没有人再赏识她了,最后只好嫁给一个商人当老婆。但这个商人却重利益轻情义,为生意四处奔波,使她终日独守空房,自叹落泪。

白居易听了歌女的坎坷身世后,泪水都湿透了衣襟,他既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又想到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最终他作了《琵琶行》这首著名的诗,以抒发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和对自身失意的感慨。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抽取出“琵琶别抱”,以用来比喻妇女改嫁。

感悟:青春易逝,容颜易老,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懂得珍惜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而不能只等着岁月催人老,徒留一生的遗憾。

对酒当歌曹操横槊赋诗求贤才

“对酒当歌”出自?曹操《短歌行》诗中的一句。曹操在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月明星稀,他于大江之上置酒设乐,大宴群臣。酒酣之际,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当时所作的即是《短歌行》。清代张玉谷评论此诗乃:“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治国平天下,首先须有经天纬地之能人。此时的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所以,《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句诗看似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其实只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慨叹,他因求贤未得、功业未就而产生出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苦短,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植《求自试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曹操《秋胡行》也云:“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因此,曹操所担心的并不是年岁的流逝,而是战争频繁,天下不太平。所以,此诗情调虽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消沉,而是表达了自己仍执着于有限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时努力,实现抱负的豪迈之情。魏源说得好:“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感悟: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不在于他活着的时间长短,而应该看他能否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志愿。

物华天宝王勃不加点语惊四座

“物华天宝”,指的是各种珍美的宝物。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原句为“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关于王勃作这篇序时的情形《唐才子传》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不加点,满座大惊。”

公元675年,王勃在看望父亲的途中正赶上洪州阎都督在新落成的滕王阁大宴宾客,便参加了宴会。阎都督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好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书以夸耀之。席间他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都知他的用意,故都推辞,唯独王勃毫不犹豫,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心生不悦。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不以为然。等听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两句时,都督顿感吃惊。王勃在此引用了两个典故。前者说,物有精华,天有珍宝,龙泉剑的光芒直射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之间,喻指洪州有奇宝。后者是讲东汉时南昌人徐孺家贫而不愿当官,但与太守陈蕃是好朋友。陈蕃特地设一只榻,专供接待徐孺之用,喻指洪州有杰出的人才。再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便不让女婿把写好的序拿出来了。

感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王勃之所以能当场写出《滕王阁序》,功夫就在这个“预”上。他从小就刻苦读书,每次写章,都预先深思熟虑,一切心中有“数”,这样待落笔时才能做到一气呵成。

明日黄花东坡借咏菊感喟自己迟暮不遇

“黄花”,即指**。重阳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在我国的学史上,有不少歌咏重阳,或颂**的佳作,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城东寺菊》等。

“明日黄花”这个成语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诗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重阳节是古人历来为赏菊的日子,他们把**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过了重阳节,天气转冷,**即将凋谢,再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苏轼是“九日”、“重九”时写的诗,“明日”意指重阳节后,“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说一旦过了重阳节,**凋谢了,连蝴蝶也会因见不到花而发愁了。黄花”就这样与重阳紧紧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诗和词中反复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表达了一种迟暮不遇的感喟。喻指自己就像这过了时的**似的。后来,大家便将“明日黄花”作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表示过了时的人或事物。

感悟:人才应该在最恰当的时机得到最恰当的利用,这样才能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效应,不要等到英雄迟暮,即便再壮心不已,也只能是徒增遗憾了。

诗入鸡林香山居士采斐然声名远扬

白居易,字乐天,又号香山居士,是中国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诗享有声誉,流传广泛,当时他的诗句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其中尤以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颠峰人物。

“诗入鸡林”的典故就与白居易有关。典出《新唐书?白居易传》:“居易于章精切,……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这里的鸡林,指的是是朝鲜半岛一古国名。大意是说,朝鲜的商人专门来到中国买白居易的诗作,他自称:我们宰相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诗,常常出重金购买,而且还能辨别出混在白居易诗中的普通水平的假诗,自有章以来,还从没有像白氏诗那么广泛流传的现象。后人便以诗入鸡林称赞优秀作品得到广泛流传。宋黄庭坚《自咸平至太康得十小诗》之一:“诗入鸡林市,书邀道士鹅。”

感悟:做章不能只追求辞藻的华丽,内容却晦涩难懂,还要注意章的通俗性,于平实之中见真知,这样才能流传深远,就像白居易的诗,都到了“老妪能解”的地步,想不出名都难。

牝鸡司晨妲己蛇蝎心肠祸国殃民

早在周代之前,人们已经笃信雌鸡报晨是家道衰败的前兆。孔传:“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商朝时期,商纣王征服有苏氏,得到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妲己喜欢歌舞,纣王就命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则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

有一次,妲己看到蚂蚁爬上铜火盆被烫死,就发明了一种惩治犯人的刑法,曰:“炮烙之法”。就是把一根粗大的铜柱横放,下面架起炭火炙烤,然后命“有罪者行其上”,没走几步,就纷纷掉进火红的炭火里,犯人在炭火里拼命挣扎,不时发出惨叫声,最终被活活烧死。妲己每当听到犯人的惨叫声,竟然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

终于,纣王和妲己的惨无人道,激起人民和各路诸侯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妲己也被斩首而死。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后感慨地说老母鸡一旦打鸣,家境就要衰落了。

感悟: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准自己的坐标,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而不能越俎代庖。

韩信追萧何萧何识才重韩信堪比伯乐

韩信年轻的时侯曾经带剑投奔项梁,但始终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却只任迎宾小吏。

韩信曾多次和萧何聊天,萧何知他乃大才。当时,刘邦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见自己虽被多次举荐却始终未受刘邦重用,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来不及把此事报告刘邦,就径自去追赶。不明底细的人报告刘邦说:“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听后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等萧何回来见刘邦,刘邦且喜且怒道:“你为何要逃跑?”,萧何答道:“我哪敢逃跑,只是去追逃跑的人。”萧何告诉刘邦自己是去追韩信了,刘邦骂道:“跑掉的军官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反去追韩信,这明明在撒谎。”萧何却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而韩信这样的人才,普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大王假如只想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萧何又劝刘邦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斋戒设坛,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就这样,韩信从一个无名小卒一跃成为位冠三军的将军,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直至封王列侯。

感悟:再优秀的人才,如果受不到重用,那么他只能落得个最终被埋没的命运,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所以,人才重要,识人更重要。

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寄情山水巧赞西湖

宋朝时期,礼部尚书苏东坡因反对新法,屡次遭贬,先后被贬至杭州、黄州、惠州、琼州等地。官场上的不如意,使他更加热衷于学,不时有佳作诞生。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还很晴朗,不料转眼就下起雨来。就这样,苏轼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他赞叹道:晴天的西湖,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无比;雨天的西湖,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别样景致。于是,他即兴作诗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尤其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两句,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之所以拿西子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迷人神韵,更主要的是因为她们都天生丽质,无须借助外物,更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丽无比,令人神往。因为这首诗,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

感悟:苏东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总是郁郁不得志,因此常寄情于山水之中。也许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本来就具有抚平内心创伤的疗效,让你可以暂时忘掉一切,使心灵获得暂时的舒展。

衣食住行

桃花源陶渊明千古名画留人间一方仙境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写了一篇千古名《桃花源记》。中说,在武陵地方,有一个渔夫,有一次,他沿着一条小溪航行,在峰回路转初竟然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恬静,其乐融融。他们看到渔夫先是大吃一惊,继而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极为好客。他们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从此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竟然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渔服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就告别回家了。然而自出了桃花源,以后就再也没找到那个去处。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陶渊明所描绘的那个令人无比向往的桃花源,据目前考证,它就位于湖南北部的常德市桃源县。桃花源始建于晋代,到唐宋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元代时毁于战乱,明清以后又开始复兴。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历代以来,桃花源咸集人墨客,招徕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大学家都曾在这里留下许多珍贵的墨宝。

感悟:桃花源究竟存不存在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诗人心中的一块人间仙境,是他理想世界的缩影。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是内心世界中一块不容别人打扰的地方,是用来心里慰藉的一剂灵药。

望梅止渴曹操行军将士渴饮梅林

有一年夏天,魏武帝(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途中经过一片密密的树林,当时骄阳似火,晒得人身上火辣辣的,而且也没有一丝风,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晌午,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干渴难耐,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甚至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何谈加快速度呢?他从向导那儿得知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边,需绕道过去而且还有很远的路。但士兵们早已经精疲力竭凭现在的状态是不可能走到那里的。曹操沉思了一会儿,突然策马向前,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将士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酸甜可口,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有梅子吃了!”士兵们一听到前面有酸酸的梅子可以吃,嘴里面竟不知不觉就产生许多唾液出来,感觉也没那么渴了,顿时精神振奋,在曹操的带领下,加速行军,终于到达了水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虚偿所愿。

“望梅止渴”的故事充分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绝水源、士卒干渴难忍的困境下,想到用甘酸的梅子来刺激士兵,给了他们生的信念,大大地舞了士气,“得及水源”。

感悟: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甚至会使一个濒临死亡的人重燃生的信念。曹操就是明白了这一点,才假称前面有梅林,让士兵们有了解渴的希望,从而最终走出了困境。

病入膏肓晋景公梦中闻两童子藏病故莫能医治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打算去聘请医术高明的人来给自己治病。在医生到来之前,晋景公于恍惚之中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童子在自己的肚子里说话。一个说:“景公这回请的人,医术十分高明,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到底该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说:“你不用担心!我们就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是药力所不及的地方,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不一会儿,那医生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经过认真仔细的诊断后,医生叹道:“这病已经没办法医治了。因为您的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我的药力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医生说罢,面带惭愧之色。

晋景公听后说:“真乃良医呀,你所诊断之病情,与我刚才梦中听到的,完全吻合。虽不能医治治,我也要赠之厚礼而送归。”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不久,景公就因病重而亡。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后人遂用“病入膏肓”来形容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感悟:祸患的发生开始时都是极其轻微的,但若不早解决它,久而久之,必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境地。所以,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而知著,及早加以提防。

牛郎织女七夕传说演民间凄美爱情故事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条老牛颇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到河里沐浴,牛郎在老牛的劝说下趁仙女们洗澡的时候拿走了织女的衣服。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做了他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还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

好景不长,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了,他们勃然大怒,王母娘娘亲自下界抓拿织女,她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孩子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从此,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便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

感悟:牛郎织女为了追求忠贞的爱情而义无反顾,敢于冲破藩篱,虽然不能最终在一起,但他们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无怨无悔。所以,一个人要敢于去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即使撞得个头破血流,也今生无悔。

画饼充饥魏帝不自欺欺人广纳贤能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时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兵荒马乱中,他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养活着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为魏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但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帝对卢毓说::"这次选拔,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其实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卢毓回答说:"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真伪难辩,虚实混淆。但是,他们之中其实也不乏真正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就不应该厌弃他们。我以为我们应该恢复考试制度,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魏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感悟:我们不应该只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靠空想过日子,做人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心中所想。

韩康卖药本想隐居山林怎无奈光辉难隐

韩康,字伯休,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隐士。出身望族,却不慕名利,他他致力于医药,采药于名山,然后到长安大街上卖,“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有一次,一个妇女从韩康那里买药时与他讨价还价,韩康死守着原先的价格不松口,那个妇女生气地说道:“连你也口不二价,难道你是韩伯休不成?”,韩康一听,不仅叹道:“我本来因为了要避去名声。所以才去卖药的。现在连女子们也晓得我了。还要卖药干什么呢?”于是,就在霸陵山里的地方隐居下了。

后来朝廷知道韩康的学问和才气,就想请他出来做官,屡次去征召他。他也不肯出去。汉恒帝便派人持厚礼和车辆去接他,使者奉诏书到韩康家中,韩康迫不得已,才答应遵命。但他没坐恒帝给他准备的车,而是坐着自己家拉柴的车,在天未亮时驾车先行了。走到一个地方,亭长因韩康要从这里路过,就征用人力和畜力来修路筑桥,见韩康这般模样,以为他是种田翁,欲叫人夺下他的牛,朝廷使者赶到,看见被夺牛者是韩康,就要处死这个亭长,韩康说,这怪我自己,请求赦免了那个亭长。走到半路,韩康竟找着个机会暗暗地逃走了。

感悟:一个人只要有才能,他的光辉是遮掩不住的,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素质、高品味的人,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才华让更多的人发现。

黔驴技穷蠢驴露拙能终入虎口

在很久以前,黔中道(今贵州)这个地方原本没有驴子,大家更不知道驴子到底长什么样子。有一天,有一个人从外地运了一头驴子进入黔地,因为没什么用,就暂时把驴子放在了山脚下。山里的一只老虎看到山脚下突然多了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心生畏惧,就时常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察这头驴。有一次,老虎刚要接近它,驴就大叫起来,那高亢响亮的声音把老虎吓了一大跳,以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赶紧逃得远远的。就这样,有好一阵子,老虎总是充满好奇地来来回回在附近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渐渐地,老虎又小心谨慎的,慢慢地靠近了驴子。驴非常愤怒,终于忍不住用蹄子踢老虎。老虎看到这种情景竟然欣喜不已,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满足地离开了。老虎开始被那只驴的外表给唬住,始终不敢向前,也充分表现出了它恃强凌弱的本性。而那头驴的躯体高大,好像很强壮;声音洪亮,显得很有本事。假如不露出它那点有限的本事,老虎即使再凶猛,也会存有疑虑畏惧的心理,而终究不敢攻击它的。

后来,大家就把这只贵州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事变成“黔驴技穷”这句成语,比喻人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感悟: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强大,样子很可怕,但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终会取得胜利。

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见识狭小不自知

在一口浅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它碰到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你瞧,我是多么快乐啊!平常可以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跳玩耍,要累了就蹲在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巴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我的天堂?”东海之鳖听它这样说,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海鳖的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慢慢地退了回来,并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摇头。然后东海大鳖便向这只浅井青蛙描述了大海的样子:“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老弟,那就是我生活的地方。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你觉得哪个的天地更开阔,哪个的乐趣更大呢?”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默默无语,茫茫然若有所失,它深深地明白了自己的渺小。

感悟:知识无穷无尽,如果把自己知道的一点有限知识当作人类智慧的总和,那就会跟这可怜的井底之蛙一样,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并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家徒四壁相如家贫才富君痴心追随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大辞赋家。景帝中元六年,司马相如在梁孝王死后回到成都老家,他家境贫寒,生活十分艰苦。有一次,当地的富豪卓王孙,备了宴席请客。县令王吉和司马相如一起参加了宴会。酒酣之际,王吉请司马相如弹一首曲子助兴。司马相如早就得知卓君美貌非凡,更兼采,于是便奏了一首《凤求凰》。司马相如精湛的琴艺,博得众人的好感,琴中求偶之意声声入耳,更使那隔帘听曲的卓君倾倒。原来,这卓君是正卓王孙的女儿,因丈夫刚死,才回到娘家守寡,卓君因为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此后,他们两人经常来往,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后来,此事被卓王孙知晓,遭到了他的强烈阻挠,最后,卓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趁雪夜逃出卓府,私奔司马相如暂住的客舍,从此,两人私订终身并回到司马相如的老家,他的家里一贫如洗,空空如也,只有那光秃秃的四面墙,(“家徒四壁”的由来)。尽管生活艰难,但司马相如与卓君夫妻情深,开始了一段清苦但快乐的生活。后来,二人还曾为了谋生而当垆卖酒,一时传为佳话。

感悟:卓君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顾家庭的反对和世俗的偏见,毅然追随家贫如洗的司马相如,她这种执着和坚毅的精神让人感动和敬佩。

按图索骥伯乐之子不懂变通误将蛤蟆当良驹

春秋的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驰骋于疆场,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孙阳想到这里,竟难过得落下泪来。

孙阳曾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并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就像试着去找一匹千里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结果一无所获,后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符合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孙阳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无奈道:“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他感慨:“所谓按图索骥也。”从此,人们用成语“按图索骥”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感悟:对于知识要懂得活学活用,学会变通,将书本上的相对僵化的东西灵活地应用到现实当中,并触类旁通,争取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乐不思蜀阿斗沉迷安乐不思乡

三国时期,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封了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到洛阳居住。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蜀国旧臣们听到了家乡的歌曲,都涌起了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不禁潸然泪下。而刘禅却不为所动,只一心一意地欣赏歌舞。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刘禅答道:“我在这个地方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觉得不成体统,就找机会悄悄对后主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您回蜀地去了。”刘禅听后,牢记于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说了一遍。司马昭听了,说道:“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道:“这的确是郤正教我说的。”众人大笑。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更何况是姜维呢!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之后,人们便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

感悟:刘备、诸葛亮等英雄辛苦打拼下一片江山,却交给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最终误国误民。由此可见,培养后继人才的重要性,再伟大的事业只有有了合格的接班人,才能永远延续并不断向前发展。

无兄盗嫂直不疑正直宽厚遭冤不辩解

在汉朝时期,有个美男子叫直不疑,他生前一直以有德行和为人厚道而著称,汉帝的时候,他曾经担任郎官。直不疑为人正派、大度,每遭到误解的时候,他从不跟人辩解。有一次,他的同房郎官中有人请假回家,但是却错拿了另外一个郎官的黄金。不久,黄金的主人发现自己的黄金丢失了,便误以为是直不疑给偷走了,跑去找直不疑讨要。对此,直不疑没有做任何的辩驳,他买来了同等的黄金,交给了那个郎官。又过了几天,请假回家的那个郎官返回来,把错拿的黄金交还给了失主。这个丢失黄金的郎官十分地惭愧,向直不疑道歉,直不疑反倒十分地大度,没有任何怨言。

直不疑的兄长因病去世后,他一直与嫂子一起生活,因此招致当时的好事之徒的讥讽,诽谤说他与嫂子私通。直不疑听了这些流言蜚语,有理也讲不清,只是平静地回答说:“我是没有兄长的。”之后,就再也没有为自己辩白。人们还以为他这是默认了,因此就流传他无兄盗嫂的典故。其实直不疑为人正直宽厚,又怎么可能跟嫂子私通呢,他只是习惯于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所以也就不屑跟那些人辩解了。

感悟:一个人如果遭到流言蜚语,只要他行得正,坐得直,凡事无愧于心,哪怕他不辩解,久而久之人们会看到他的人品,误会总有一天也会自动消逝,反之,若他真做错了,过多的辩解则只会欲盖弥彰。

一笔勾销范仲淹推行新政考核官员铁面无私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家,军事家。他自幼家贫,但刻苦好学,一有机会就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在应天书院求学期间,更是废寝忘食,昼夜苦读,从不浪费分秒时间。有志者,事竟成,四年后,范仲淹终于高中进士,不久就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来,范仲淹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一职,开始在政治上大展鸿图。他联合富弼、欧阳修等人进行改革,开始实行“新政”。

范仲淹推行“新政”铁面无私,罢黜了一大批贪浊不才的地方官,使整个官僚集团受到很大震动,他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也极为严格,亲自取来各地官员名册,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毫不心慈手软。一旦发现有人“在其位,不谋其政”时,他就将此人的名字从名册上一笔勾销,逐出官场,另外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富弼素来很敬重范仲淹,看到他在整肃吏治上如此不留情面,便从旁劝阻说:“把一个人的名字从名册上一笔勾掉很容易,可是这样一来,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范仲淹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千家万户悲哭要好得多吧!”,现在常用“一笔勾销”来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或者比喻再也不提往事。

感悟:在选拔官员的时候只有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府才能政治清明、官员办事效率高并真正做到关心百姓疾苦,国家也才能长治久安。

行歌拾穗期颐老者快乐无忧全在心境

春秋时期,有个叫林类的隐者,活了差不多一百岁了.初夏时分他还穿着厚重的棉衣到收割后的麦田中拾取弃穗,一边哼着歌,一边沿着田畦拾穗,悠然自得。

有一天,孔子带着弟子正好路过这里,便让子贡上前请教,子贡走到田垄的一端,对林类感叹道:"先生少年时不肯勤奋学习,老了,身旁又无妻儿伺候.如今离死期已不远了,而我还看见你拾穗行歌,快活非常,这是为何?"林类笑着说:"人人都有理由像我这样快乐,只是他们选择了忧愁.我少年时不努力,与世无争,欲利从不存于心中,所以能活到今天,我年老而没有妻儿,但我乐天知命,所以能这样快乐."子贡反驳说:"人人都希望长寿厌恶死亡,先生你为何以死为乐?"林类说:“生与死只是世间的轮回而已.在此地此时死,又怎知道不会在彼时彼地生呢?’死’与’生’确实不同,但你怎么知道,这样营营求生,苟活于世,不是一件糊涂透顶的事呢?又怎么知道,我们今天的’死’不比昨日的’生’好呢?"

子贡回来将老者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说:"他果真不是个凡人,但他虽已悟到了生死的真谛,却没跟你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其实快乐很简单,全在于自己的心境,心静,则万物皆不动也。”

感悟:每个人的人生态度不一样,对事物的感受也就不同,快乐与否不在于自己得到了多少,全在于自己的心境,时刻保持一颗平和淡然的心态,那么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会拥有一生的快乐。

饥寒交迫高宗父子体恤百姓成仁君

隋末唐初的时候,由于多年战乱,天下的盗贼很多。高祖李渊为人宽厚,经常亲自检阅囚犯的案卷,还亲自提审犯人。有一次他发现严甘罗因抢劫犯了法,提审的时候,他见这个囚犯瑟瑟缩缩地跪在地上,显得十分可怜,便问他为什么要做强盗。,严甘罗哆嗦地回答说:“因为饥寒交迫,没法生存,只能做贼。”(后用“饥寒交迫”形容生活极端贫困)李渊听了叹息说:“我作为你们的国君,却让你们贫穷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罪过啊。”说完,就命人把他给放了。

唐太宗也曾经和大臣们议论防盗的事。有人建议用严刑来禁止。太宗说:“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劳役赋税繁重、官吏贪婪盘剥,使得他们无法活下去,因此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浪费、减轻劳役和赋税、选拔清廉的官吏,使老百姓衣食有余,这样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还用得着重刑呀?”经过几年的治理,天下太平,大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可以随便在野外露宿。杜甫写道:“九州道路无豹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普天之下的道路上,都没有拦路抢劫的强盗;那些出远门的人,也用不着求神问卜,选个“出门大吉”的好日子)。

感悟:一个人只有丰衣足食了,才能有条件去做正义的事情,如果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又怎么能强迫他去追求道德层面的东西呢。正如管仲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鹤立鸡群嵇绍超凡脱俗卓然独立

嵇绍,字延祖,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在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他成了孤儿,长大后,与他父亲一样,身材高大,仪态俊逸,且才华出众。因此不论他走到哪里,都非常引人注目。

西晋建立后,嵇绍被朝廷征召到京都洛阳做官。有人见了他之后,便对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昨天我在众人中第一次见到嵇绍,他长得高大雄伟,气宇轩昂,就如同一只仙鹤立于鸡群之中一样与众不同。”后来人们就用“鹤立鸡群”来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嵇绍担任侍中,在皇帝身边供职,经常出入宫廷,很受皇帝的重用。尽管当时王室成员争权夺利,互相攻杀,但嵇绍对晋朝非常忠诚。公元291年,西晋皇族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河间王司马顒和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进兵京都洛阳。嵇绍随惠帝出兵迎战,在荡阴打了败仗。当时,将领和侍卫中有不少逃跑,但嵇绍始终护卫着惠帝。叛军的箭雨点般地射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溅到了惠帝的战袍上,最后重伤而亡。战斗结束后,侍从要洗去惠帝战袍上的血迹,惠帝悲痛地说:“不能洗掉,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感悟:嵇绍不仅相貌出众,才华更是不凡,而且还衷心护主。也许正是这种由内而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超然独特的气质才使他能够鹤立鸡群吧。

梅妻鹤子林逋隐逸西湖超凡脱俗成佳话

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是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林逋出生于儒学世家,自小就勤奋好学,通读经史子集,他性情孤高自好,喜欢恬淡的生活,淡泊名利。等到长大了,便游览江淮各地,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日日与湖光山色为伴,据传他隐居长达20几年,足不出户,一生只穿布衣。每逢外出林逋就叮嘱门童若有客人造访,就放一只鹤,他看见鹤就会划船折返。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都敬佩他的为人,又非常喜爱他的诗,就时常到孤山与林逋畅谈,还曾出俸禄为他重建新宅。

宋真宗听说了他的才华后,赐给他粟帛,并诏令府县好好照顾他。林逋虽然心怀感激,但从不以此炫耀。时人都劝林逋应该出去做官,均被他婉言谢绝,他常说:“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做官不娶妻,没有孩子,只喜欢惟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鹤子”的故事,就连我们现在的辞书《辞海》关于“梅妻鹤子”条目也是这样记载的:“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感悟:林逋一生隐居山林潜心钻研学问,不被外界俗事所干扰,寄情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并从之获得灵感和精神的寄托,做学问能到这样的程度,又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得过且过寒号鸟只顾美丽不思进取丢性命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它生有肉翅但不能飞翔。每当夏季来临,寒号鸟就浑身长满色彩斑斓的羽毛,寒号鸟很是骄傲,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鸟,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自呜得意叫道::“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秋天来了,鸟们开始忙碌起来,它们有的准备结伴飞到南边过冬;有的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修理窝巢,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只有寒号鸟,仍然是无所事事,还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等到深冬来临的时候,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可等到天亮,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太阳下面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最后,它没能挨过寒冷的冬天,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感悟:目光短浅的人,往往面对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他们只看到现在,不作长远打算,能勉强应付过去就绝不努力,但一旦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垂头丧气,消极悲观,这样的人是可悲的,所以,为了将来的美好,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努力,时刻做一个勤奋的人。

天花乱坠法师夸夸奇谈引梁武帝一心为僧

南朝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梁武帝在位初期颇有政绩,但到了晚年却因笃信佛教,一心出家,从而荒废了朝政,最终导致“侯景之乱”的爆发,都城陷落,梁武帝也被饿死宫中。

梁武帝为了让佛教盛行,在全国大建寺庙,后来,竟然为了显示自己对佛法的虔诚,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共为他花了四万万“赎身”钱,把国库都给折腾光了。此外,他还聘请古印度僧人波罗末到中国讲经。波罗末翻译了不少印度佛经,并培养了许多中国弟子。有了经书,讲经的风气更加兴盛。为了宣传民众,佛教徒编了许许多多讲经的传说。其中一则是:梁武帝曾经请云光法师宣讲佛法,在讲《涅盘经》时,梁武帝从早到晚认真听讲,没有丝毫倦意。云光法师说得绘声绘色,竟感动了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梁武帝从此更加信佛,后来干脆出家。

之后,佛教在中国分成许多宗派,影响最大的是“禅宗”。宋真宗时,道原和尚编了一本《景德传灯录》,记载了禅宗师徒的故事。书中讲到对佛意要真正领会,反对“讲得天花乱坠”。从此,人们用“天花乱坠”来形容夸夸其谈,说得十分漂亮,但都不切实际.

感悟:一个人说话做事要务求实际,不能只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否则,会招致别人的鄙视。

捉襟见肘曾参生活清苦却乐而忘忧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居住在卫国的时候,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他穿的是用乱麻絮做的袍子,袍子只有里没有面,而且颜色脱落很难看,破烂不堪。由于吃的差,他脸上常常浮肿,面容憔悴,手掌脚底都长满了老茧。

曾参家里经常揭不开锅,三日不生火做饭是很正常的事情,十年之内家人甚至没有做一件新衣服。他的帽子都不能碰,一整理帽子,帽带子就会断开;稍微提一下袖子,胳膊肘就露出来(原是‘捉衿而肘见’,即“捉襟见肘”);一穿鞋,脚底上的鞋子就露出了后跟。尽管如此困顿,但曾参却毫不悲观,也并不因此而忧愁,他时常拖着破鞋,高声吟咏《商颂》,洪亮的声音溢满了天地之间,高亢的歌声就像是敲打金石般那样的美妙动听。曾参品性纯洁高尚,一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子几次想让他入仕,他都拒绝了,而且他也从不和诸侯们结交朋友。所以庄子曾敬佩地说,注意培养心志的人会忘掉形体,注意养身的人会忘记利禄,而致力于大道的人会忘掉心机。

捉襟见肘这一成语除了形容人十分穷困外,后人还对此进行了引申,在现代汉语中,捉襟见肘可比喻成资金、物质条件,以及能力上的匮乏或欠缺,以致顾此失彼,无法应付。有时还指某件事物的不完善。

感悟:曾参尽管生活清苦却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相比之下,外在的物质性的东西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一个人应该注重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富足起来,那样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谎话行将败露仓皇而逃

战国时,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手下的300个乐公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说自己擅长吹竽。齐宣王听他这样说,竟然不加考察,就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每当乐队演奏时,他就学著别人东摇西晃,有模有样地吹奏。由於他学得维妙维肖,好几年过去了,居然也没露出破绽。其实南郭先生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他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学著别人东摇西晃,有模有样地吹奏,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然而好景不长,过了几年,齐宣王去世,他的儿子齐愍王继承了王位。齐愍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却不喜欢合奏,而爱听独奏。他要求乐工们一个个轮流吹奏给他听。这事,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再也装不下去了,眼看就要露出马脚了,他赶紧收拾行李,慌慌张张地溜走了。从此,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感悟:只有具有一身真本领的人,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迟早是要败露的。

守株待兔农夫侥幸拾兔幻想好运日日光顾

相传在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家里种着几亩地,天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见到有人受到惊吓,就拼命地奔跑,不料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庆幸自己的好运气。当天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美美地吃了一顿。农夫边吃边想“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于是,第二天,他再也无心锄地,干脆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很不甘心。从此,他就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就这样一直等,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儿都没见到。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感悟:一次偶然的成功不等于永远的成功,我们不能把未来的发展寄托在侥幸上,应该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以后的行动对策,然后切实地付诸实践,这样才会有新的收获。

民以食为天郦食其力劝汉王固守粮仓大胜楚军

秦朝末年,有个书生叫郦食其,学识渊博。他曾献计帮助刘邦智取陈留,被封为广野君。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刘邦联合各地反项羽力量,据守荥阳、成皋。荥阳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时建立的,因为城内有许多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所以成为敖仓,被称为当时关东最大的一个粮仓。

当时,在项羽猛烈的攻击下,刘邦决定后撤,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于是刘邦就问郦食其的看法。郦食其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楚军不知道守护粟仓而东去,这是上天帮助汉朝成功的好机会啊!如果我们放弃成皋,退守巩、洛,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让给敌人,这对当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组织兵力,固守敖仓,一定会改变目前不利的局势。”最后,刘邦接收了郦食其的建议,终于取得了胜利。

历史上,历次的改朝换代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依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终於揭杆而起,所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粮食引起的。粮食问题事关江山社稷,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所以,历代统治阶级都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感悟:“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自古以来,粮食都是关乎百姓生存的大计,是一国的立国之本,粮食危机会引发国家动乱,相反,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则百姓安居乐业。

瓜田李下行事须谨慎避嫌当切记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意思是说作为正人君子不能使自己陷于被怀疑的境地,就是说应该学会避嫌,所以在西瓜地里我们就不要提鞋子、系鞋带,在李子树下也不要整理帽子了,要不就容易被人怀疑为偷瓜果的。

唐宗时期,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诚耿直,且能言善辩,在朝中担任工部侍郎一职,常伴皇帝左右。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进了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去做官,一时之间,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并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的地方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在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虽然他自己有正当的理由,但却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感悟: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但需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还应该洁身自好,主动避嫌,远离是非,这样才能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里面,集中精力做好重要的事情。

今朝有酒今朝醉罗隐醉在今朝暂以忘忧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新城人。咸通元年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为《谗书》,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罗隐自己也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罗衮曾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未能中第,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今朝有酒今朝醉”就出自他的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当时,罗隐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自感前程渺茫,于是作了《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表达了心中的愤懑。“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多少有点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从而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

感悟:自古以来,酒承载了很多的东西,甚至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化,无论高兴或是忧愁,酒都成了人们情绪的一种宣泄。但它却只能暂时麻醉人的神经,聊以**,一旦酒醒,现实性的问题还是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

南辕北辙魏人盲目上路只落得个渐行渐远

从前有一个人,准备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在路上带了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马车,还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楚国位于魏国的南面,但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就让车夫赶着马车一路向北而行。

路上有人问他要往哪儿去,他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好心提醒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毫不在意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拉住他的马,劝阻他说:“要是方向错了,即使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这有什么,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又极力劝阻道:“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路费再多也是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很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优越条件,一意孤行地朝着相反方向而去。结果是,他条件越好,他就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首先他的大方向错了。

感悟: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得先树立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田登专横跋扈为害一方

北宋时,有以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他为人心胸狭隘,**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百姓在说话时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用其它字来代替。谁若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惯例,城里要放三天花灯以表示庆祝。州府衙门需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可是这次负责写告示的官员却感到左有为难。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思索再三,最后这位官员官员就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很诧异。一些外地来的客人,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于是,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蛮横无理早已经是怨声载道,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告示,更是气愤不已,忿忿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算是什么世道!”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典故就一直流传到现在,用来讥讽反动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感悟:律人者须先律己,当官者只有自己先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约束属下,否则不但树立不起自己的威信,反而会上梁不正下梁歪。

?????????????????????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