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动力

以“四个全面”为指引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以“四个全面”为指引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人民群众新期待,就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全面认识、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思想方法,辩证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指导实践,对于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内容博大精深,涉猎十分广泛。他以高远的历史眼光、开放的国际视野、深邃的辩证思维,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再认识,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再探索。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产力理论。马克思认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具有客观性和先在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统一,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精辟总结。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不仅自然界是劳动者的生命力、劳动力和创造力的最终源泉,而且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科学论断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到生产力范畴,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史上,还是第一次。

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历史上,作为西亚最早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文明自此光辉不复。而东方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让中华文明亘古绵延5000多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这说明,生态文明是相较于工业文明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符合人类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与文明关系以及人类发展阶段的深刻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进一步深化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使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和社会建设一道形成“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鲜明特色。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被正式写入决定草案,获得世界认可。“五位一体”总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和历史性的变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已经进入一个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生态环境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人民主体性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始终饱含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他关于“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等重要论述,把党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现实期待、对生态文明的美好憧憬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生动诠释。

辩证思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是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论述饱含着辩证思维的鲜明特点。他形象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比喻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主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他用鲜活的语言指出,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

系统思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单独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底线思维。“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好处着眼,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坚持底线思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告诫全党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我们应对错综复杂形势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治理智慧。生态红线是不能超出的界限、不能逾越的底线。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底线思维为指导,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三、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战略抓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根本保障和前进指引。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

明,共同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想追求。“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产品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从现实看,生态产品短缺已经成为“木桶定律”中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我们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保护生态的理念在全社会得到认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深化改革。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抓紧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

以全面依法治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以全面依法治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上下大功夫。科学立法,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尤其要加强和完善能够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前瞻性、现代性生态文明立法工作。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彻底摒弃“先发展、后治理”、“先上车、后买票”、“特事特办”等传统执法方式。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要改变环境保护案件取证难、诉讼时效认定难、法律适用难、裁决执行难等“老大难”问题,增强环境公益诉讼的比重。全民守法,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以全面从严治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保证。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为了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持续深入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努力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坚决杜绝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坚决摒弃拍脑袋做决策,脱离实际贪大求洋,对环保领域的腐败和不作为现象零容忍,切实还百姓更多的碧水蓝天。(执笔:黄承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