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农业系统在古代当国师

第23章

这个朝代对于丧葬的规矩其实还比较完备, 除了那些家中有人送葬,会为其备上棺材, 送往老家寻个风水宝地安置的普通人以外, 其实每年都有许多由于自然灾害而死,或者是客死异乡,无人认领的野外暴尸。

因此朝廷下令各地专门开设了收埋尸体的公共坟场——漏泽园, 并且规定掩埋尸体也是地方官吏的一项日常任务,是计入考核之中的, 并非像姜虞以前认为的那样,随便扔到乱葬岗去, 便不管不顾的。

不过漏泽园作为一处公共坟场, 其实能容纳的数量并不大,毕竟每年青州本地那些死去却无人认领的尸体并不多, 寻常时候负荷倒也没那么重。

只是今时不同以往, 这场瘟疫下来,青州城内起码死去了十分之一的人口, 之前姜虞一行人没来的时候, 城内随便往哪儿走几步,便能看见某户人家挂起了白幡,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甚至因为死去的人太多, 棺木店里昼夜赶工, 依然应接不暇, 好些人家后来根本买不到棺材,只能匆匆下葬。

后来情况愈加严重, 死去人数不断增加, 但是负责收敛尸骨的人手实在不够, 并且由于经常接触尸体,这样的人也很容易感染上瘟疫,毕竟这种环境最容易滋生细菌,也容易藏污纳垢,蚊虫鼠蚁之类的生物太多了,一个不小心就会中招。

因此在姜虞一行人来到青州的时候,其实那些负责收敛尸骨的人就已经有半数的人感染了瘟疫,剩下的人自然也就更加害怕了,就算增加工钱也不愿意去了。

后来实在没办法,许知州便想了办法,招募僧人,并且答应凡掩埋尸体达200人者则给度牒一道作为奖励。

这是因为这个朝代的度牒是发放给僧人的身份证明,只有拥有度牒才是合法的僧人,并且可以免税,免除赋役徭役,但是朝廷为了严格控制僧人数量,一般来说度牒是很难获取的。

一般来说只有通过背诵佛经佛典之类的考核途径,或是遇上皇帝登基、诞辰之类的日子,或许会赐下恩典给各州发放名额,除此之外便是需要用高昂的价格购买了,一般僧众是买不起的。

所以为了一道度牒,许知州很快就招来了许多僧人,负责掩埋那些尸体,只是到了后来,实在是无处安置,也没有足够的棺椁,因而只能将之草草堆放在城外。

但是现在实在是没办法了,那么多的尸体没有地方可安置,也没有下葬,堆放在一起很容易造成各种污染,细菌滋生,为了控制这场瘟疫,这确实是应该立刻解决的重大问题。

姜虞立马就想到了现代的火葬,只是她不确定这个朝代的接受程度如何,也不能上来就把外面的尸首全都烧了,这很有可能会激起民愤。

毕竟在她的印象里,古代应该都是认同“入土为安”的观念,《周礼》里面也记载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的话语,认为厚葬才是对先人的怀念和孝顺,灵魂应当归于尘土。

因而她并没有贸然下令,反而是派人去打听了本地的风俗,以及对于土葬火葬的看法。

几个官员听说了这问话,倒是没有发怒,只是认真地觉得不该火葬,认为此乃大不孝也,并且还抬出了古人,觉得照古人的行为来看,只有犯下极大的过错才会焚其尸,这是一种刑罚,如何能用来亵渎先人呢?

他们一向奉行孝道,如此行事自然是有违天和,认为孝子应当“事死如事生”,死后依然要慎护先人发肤才是。

听得这一番讲解,姜虞有些犹豫了,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自己的想法,推行火葬。

虽然她身为现代人,观念自然是要比古代人先进的,她也明白在这种瘟疫横行的时候,火葬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瘟疫复发,扩散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但是她并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身上,因为即使是新的正确的观念,那接受起来不仅需要时间,也有一定的难度。

她正苦恼时,身旁一名护卫上前了一步,姜虞定睛一看,正是她之前救下来的那个绿眼睛的狄罗,只见他上前低垂着头行礼。

“你有话说?”

声音从上首传来,狄罗心下一紧,眼睛依旧盯着地上的地砖,不敢抬头直视,声音却四平八稳。

“方才禀报之人说的并不算错,但是这是对于那些官员和富商来讲的,平民之中,以火葬之并不算稀奇之事。”

姜虞感兴趣地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狄罗深吸一口气,“我家中曾也算是小富之家,寻常来说下葬的话确实是土葬,只是对于大部分贫苦人家来说,也购置不起葬地,无可奈何之下,也会选择火葬的。”

他想起那个府上的老太太,他那个父亲的亲娘,她并不喜欢自己,经常呆在她自己的屋子里,里头总是点着香,不知在供奉着哪路神仙菩萨。

后来这个老太太死了,父亲为表孝心,带着一家老小扶灵回了老家,千里迢迢将其下葬到了老家屋子后的山上。

当然,他是没有一同随行的。

只是从其他随行的下人口中得知,他们在老家将葬礼办得风风光光,还连摆了三天的流水席,老家的那些族亲邻居都不住地夸他是个大孝子。

不过对于寻常贫苦人家来说,他们是根本没有银钱搞一场像样的葬礼的,甚至连一副最便宜的棺材都买不起。

狄罗被卖掉之后,倒是也从旁人口中听到过他们的遭遇,或是家中困苦,无以维生,饿死了几个孩子,根本养不活,只能自卖自身。

这样的人家基本是没有能力进行土葬的,只能架起柴火将之葬了,然后收敛骨灰存放家中或是寺庙,逢年过节也好可供祭奠。

听得狄罗的话,姜虞这才放下心来,既然民间接受度不低,困苦人家尽皆如此,那么她下令火葬,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她满意地点点头,声音依旧空灵轻柔,“好,我知晓了。”

狄罗脸颊微红,退了下去,继续守在门外。

他还在感叹着自己今日运道实在不错,原本他跟在韩统领身后,算是禁军的编外成员,负责护卫在国师身边。

但是国师之前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这么多人保护自己,反倒是城内各处都缺人得很,因此统领便定了轮值的规矩,当日不轮值的便要去各处帮忙。

结果今日正好碰上自己当值,而且还是自己能讲上几句的话题,能同国师说上一两句话,果真走运。

其他守卫倒是有些艳羡,不过他们这样的禁军,一般来说都是从京城里正经人家或是官宦子弟中选拔而来的,若不是被调到国师身边,其实寻常时候该在宫中负责巡视的。

因而他们确实不甚了解困苦人家的下葬方式,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

打定主意后,姜虞便召来了人,令他告知青州城内所有城民,三日后将会在西门外,将所有的弃尸聚在一起,一同进行火葬。

还让底下人传了消息,说是患疫病而死之人虽则死去,但身上的疫病却没有随之而去,依然留在人体内,仅仅只是埋葬在土中,并不能完全隔绝疫病,若是一个不小心,很容易再次引发瘟疫。

并且说因疫病死去之人,身上带疫,这样的人魂体难免有损,即使得了来世,或许也会受到影响,转生之后体质极差,容易夭折。

只有以火焚烧之,洗去身上疾疫,如此才能顺利转世,求得来世健康。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姜虞脸上十分平静,好像只是随口一说一样,底下所有听见的人却是大吃一惊。

世上果真有投胎转世之事?

虽然很多人都是这样信奉的,并且担心自己在底下不再富贵,还会在陪葬时放入许多金银器具,铜车铜马。

并且也认为世上是有报应的,恶人下一世便会投胎成畜生,做了许多善事的人下一世必定大富大贵,一生无忧。

但是毕竟没有人真的能确定,自己死后是否真有来世。

然而现在他们却得了仙人的金口玉言,随意便说出了转世之说,以及染疫之人容易夭折这样的话,这么轻描淡写的态度,这样细致的说法,确实让他们立刻信服,并且激动不已。

底下听令的人甚至忍不住伏在地上行了大礼,等姜虞离开后才敢起身,脸上也带着敬畏无比的表情。

他像是得知了什么惊天秘密一般,没出门口就拉着自己的同僚说着自己听来的这番话,这些话甚至不需要多加宣传,一天之内就传遍了整个青州。

反倒是土葬不够安全,容易再次造成危害引起瘟疫这些话,虽则也一并传了出去,但是众人只是听过便是,很快便抛掷脑后,开始和旁人热烈地探讨起转世之说了。

回到房间里的姜虞想起自己说起那番话的样子,实在是觉得自己像是个胡说八道、招摇撞骗的神棍,用这种说法把大家骗得团团转。

不过这也没办法啊,毕竟如果只是说容易造成瘟疫而强行让他们都火葬,是很难推行的,毕竟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不可毁伤尸体,这样是一种大不敬。

而且有违孝道,只有穷得没办法的人家才会火葬,为免旁人说三道四,一般来说家庭还算富裕的人家是不会这样选择的。

不过现在自己这种说法传出去之后,想必就不会有人非要土葬了,这样反倒会被人质疑是否不孝,不愿意为死者洗刷身上疾疫,求得来世康健。

她也不想搞封建迷信的,只是现在形势所迫,寻常说法根本难以说服民众,只有这个办法最为有效。

这种说法以她意想不到的速度极快地流传开了,走在街上,几乎每个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原来的小屋里,郑三郑四带着几个小孩住回了他们一直居住的地方,虽然老头被埋在了这里,但是他们也住得安心,竟奇异地不觉得害怕。

这些时日郑三便跟着隔离部的一些家伙搬运病人,郑四因为认识草药,则进了病坊负责给疾医打打下手,取药材,写病历什么的。

茵茵病好之后,也不想干坐着,跟其他那些年纪尚小的弟弟妹妹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能攒上几个铜板。

他们晚上聚到了一起,正讨论着今天听来的消息。

郑三郑四已经确认,城中最近风头最盛的那位国师,就是他们之前遇见的那队伍里的,说不定就是之前他们听见的那道女声。

郑四也在病坊里见到了之前那个古怪的老头,在其他人尊敬的态度以及私下的言语里知道了,原来这人竟是京城里的太医,还是太医里面的头头。

对于这两日的传言,他们俩确实是有些相信的,毕竟之前茵茵生了高烧,眼看着再烧下去不是人没了,就是烧傻了,结果喝完那水之后,半夜就清醒了,一点事儿都没有。

所以他们今日就是来商量要不要把老头也带到城外去火葬,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很难下决定的事情。

毕竟穷苦人家这辈子已经苦得没工夫想什么下辈子的事了,如今有了机会,不求让老头下辈子大富大贵,起码健健康康的也好。

“好,明日我叫人来一起搬。”

郑三很快便想好了,一旁的郑四则有些犹豫地开口道,“我这几日也攒了点工钱,待会儿我去买件齐整的衣裳给他换上吧。”

郑老头平日里穿的衣裳都挺旧的,就连他下葬时身上穿的那件也是穿了两三年的了,就这也已经是他最好的衣裳了。

郑三虽然也有点肉疼,但是也表示自己也会出一半钱,就当给老头送行,希望他下辈子能有足够的新衣裳穿吧。

他看见一旁的茵茵几人好像也要开口的样子,随意摆了摆手,“行啦,你们那才几个钱,就留着自己用吧。”

打定主意商量好之后,几人这才打着哈欠回去睡觉了。

很快,定好的日子就已经到了,西门外早已清出了一大片空地,架好了一堆堆易燃的柴火,有些富贵人家虽也信了这个说法,但是总是要比其他人场面大些,周围摆了不少纸车纸马,还特请了城内高僧在旁念经超度。

这一日无风无雨,又是个阴天,负责清扫的人还特意将周围清理出了一圈防火带,以防火势过大,一个不小心将其他地方也点着了。

这几日众人基本已经将城内城外的死尸汇在了一起,盖上白布放在了柴火堆上,待得一声令下之后,各处火堆便都点了起来。

许多来送行的人围着这一片空地,开始哭喊起来,哀泣声不绝于耳,周围还有许多自行前来的僧道,或是念着佛号,或是念着祭文,二者互不干扰,竟也显得十分和谐。

姜虞正站在城墙上,身后还跟着一众官员,她看着眼前升起的一道道烟,以及飘舞着的纸钱,听着底下传来的声音。

然后轻叹一声,抬起手来,伸出纤纤玉指朝着前方虚虚一点。

便见得这些白烟升在空气中,慢慢汇聚成了一些朦胧的身影,看不清面容,他们似乎在看着下方的亲人,然后慢慢地朝着一处突兀出现的金光大盛的方向飞去,渐渐消散了身形。

底下早就有人发现了这一奇异的景象,哭声顿时止住,一旁的人也对他的行为感到惊讶,抬头看去,也发现了这些白影。

“这,他们是不是洗去身上的灾疫,投胎转世去了?”有人率先开口说道。

其余人原本还因这奇异景象吓得动都不敢动,此刻像是如梦惊醒一般,也开始猜测起来。

“肯定的啊,你看看,那肯定是我娘,她人家心善,这辈子都没跟人吵过架,这么好的人肯定投胎去了。”

一个妇人拉着拍拍丈夫的手,指着天上某个有些矮小的身影,示意他也看看。

丈夫抬头仔细瞧了瞧,虽然看不清面容,但是在妻子的讲述下,越看越觉得像自己的丈母娘,便认真地点了点头。

“对,这就是咱娘。”

一旁人群中的郑三郑四一伙人,也在仰着头看着天上,“哎,你说哪个是老头啊?”郑三问道。

“不知道,可能是这个?”郑四也看不清楚,她指了指左手边的一个人影。

“不对吧,老头没这么高吧,我觉得是这个,你看,还有点驼背,是不是?”

郑四眯着眼睛看了看,“嗯,应该是这个。”

他们身后的几个小孩也凑上前来,想仔细看看老头是不是真的化成烟,变成神仙飞走了。

渐渐地,天上那些身影一个个消散,再没了踪迹,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只有身边跟自己一样愣怔的人,才能证明他们真的见到了那副奇异的景象。

原本还在哭泣的众人,见到火堆上那些已经失去的亲朋的时候,原本悲痛的心也不再那么难过了,虽然他们已经死去,但是却得以转世投胎,这样一想,他们的心里就好受多了。

而城楼上,见到这场景的众人真真是呆若木鸡,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有些胆小的甚至后退两步把自己都给绊倒了。

这一摔倒是把其他人提醒得回神了,一些平日里就很迷信的官员甚至立马就跪下磕拜了,其他人也是一脸惊异害怕,继而也朝着姜虞恭恭敬敬行了一礼。

四皇子自然也在前列,清楚地看见了眼前那些画面,他不由得神情复杂地看了她一眼,也朝她行了一礼。

“敢问国师,这些人,可是往生去了?”

四皇子的这个问话,正是众人想问却又不敢贸然开口的,其他人低着头不敢直视,却竖起耳朵仔细听着。

姜虞并没有回话,只是朝着眼前的人露出了一个浅笑。

虽然没有得到回应,但是这些官员像是确定了什么一样,神情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不知在想些什么。

眼前景象全部消失之后,姜虞很快便带着人离开了。

回到住所,所有此次随行的人都像是捡到大便宜一样,露出兴奋的表情,开始和那些没有去城门的家伙吹嘘着自己看到的东西。

简直要把姜虞夸成天上最厉害的神仙妃子了,说得神乎其神的,什么一抬手就引了万千生魂轮回,什么抬头一眼天公也要把烈日遮挡住。

“哎,不对啊,今日不是一直都是阴天吗?”有人发现了话里面的问题。

眼前之人随口便将话里的漏洞圆上,“那就是国师大人早就讲好了,让天公挡住太阳,不要惊扰了大家。”

然后故作恼怒,“你要是不想听就算了。”

“哎哎哎,别急啊,我听我听,我不插话了,你继续说呗。”

总之,这一件奇异事件很快就传遍了,若不是如今青州封锁,恐怕要不了两三天,就能传到京城里去。

回到房间里的姜虞则一改正经样子,很没有形象地躺在了**,她揉了揉脑袋,毕竟这个投影戒指是需要人的精神力作支撑的,她还是第一次尝试投影出这么大的场面,还持续了一段时间,实在是很消耗她的精神。

不过效果应该挺不错的吧。

她打开许久未见的系统面板,然后毫无惊讶地看见声望值上涨了一大截,就连一直没什么动静的贡献值也涨了一截。

声望值这个她并不是很讶异,毕竟青州人口挺多,就算普通人只能给出几点声望值,那样积少成多之下也是一笔很可观的数值了。

倒是这个贡献值嘛,应该是因为那些隔离防治的卫生手段以及卫生意识吧,毕竟这种卫生意识有所认知之后,就能显著减少生病人数,应该也算贡献比较大的东西吧。

姜虞暗自琢磨着,若是按照现在这种效率,需要多久才能攒够足够的积分回家。

其实若不是这次瘟疫突然爆发,她应该已经拿出手里的高产粮种,种田去了,谁能想到世事无常呢?

不过现在也还好,经历这一回之后,她的身份应该已经稳稳当当,不会有人怀疑了,到时想拿出各种东西推行也会方便得多。

作者有话说:

①宋代的度牒确实很有用,由于稀少所以被炒得很昂贵,甚至连岳飞都倒卖过度牒,来筹措军费。

②讲一下火葬,在唐朝及以前的朝代,火葬属于小众,记载里只有一些佛教高僧死后才会选择火化。

一般来说中原地区的汉族受儒家“事亡如事存”等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反对火葬的。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宋元时期火葬开始兴盛,宋代的火葬率甚至达到了10%~30%。

虽然宋朝官方的态度是明令禁止的,但是效果不大,民间屡禁不止,还出现了专门负责焚尸的机构“化人亭”。

《马可波罗行纪》里面就有很多关于火葬的记录。

水浒传里面也有武大郎死后的描写:那妇人带上孝,一路上假哭养家人。来到城外化人场上,便叫举火烧化。"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宗教习俗,宋代盛行佛教,而佛家讲究轮回,死生转化。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宋朝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但是土地严重不足,当时的文人俞文豹在《吹剑录》中大呼:“今京城内外,无故者日以百计。若非火化,何所葬埋?”

连一直反对火葬,认为“古人之法,必犯大恶则焚其尸”的理学大家程颐,也忍不住感叹道:“其火葬者,出不得已。”

第三,时人注重厚葬,花费巨大,若是薄葬很容易招祸。

《池北偶谈》里说:北宋名相晏殊与侍郎张耆同葬一地,相距仅数里,盗墓贼先掘得张耆墓,得到很多金银珠宝,之后将棺木盖好,又将土堆堆好。再掘晏殊墓时,只有木胎金裹带一条,什么金银珠宝都没有,盗墓贼失望之余大怒,用斧头将晏殊的尸骨打碎。

但是贫困百姓很难负担得起这样大的开销,索性直接火葬,以免尸体被侮辱。

除了信奉佛教之人,贫困人家,还有那些客死他乡,只能火葬带着骨灰回乡的几类人以外,还有一些富而不贵的人家也会选择火葬。

因为丧葬礼制贵贱有别,丧事上铺张浪费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是佛教的火葬葬仪却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只要有钱,不仅可以在火葬仪式上大大方方地讲尽排场而不会背上奢侈的罪名,而且还可以博得“孝”的美名,扬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