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了我在那儿

第270章

第270章

那个山西口音的年长者说,“谁能想大宋朝廷竟会自毁长城,只是苦了当地的百姓。”

河南口音的青年汉子说:“如今大辽屯兵边境,不知道会不会波及到博格达?”

山西口音的年长者说,“博格达可不似大宋朝廷那般无能,当年西夏和大辽都曾重兵进犯,结果都是全军覆灭。后来两国都是对其拼命拉拢,生怕博格达为对方所用。也幸亏有一个博格达存在,大辽和西夏多年没有开战,让这一带的人免去了生灵荼炭之苦。”

河南口音的青年汉子又说:“只是现在大辽对大宋虎视眈眈,西夏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所动作?”

山西口音的年长者说,“大宋的西北边陲一直稳定,虽说范公早已不在,但康定军威风不减。只要有康定军在,西夏人就不敢轻举妄动。”

萧桂英听到众人言语,忍不住低声问花逢春,“范公是谁?康定军又是怎么一回事?”

花逢春正要开口,对面的那个小男孩突然播话,说,“这事说来话长。”小男孩说着,看了任延一眼。见任延并无阻止的意思,才又继续说了下去。

“宝元元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定都兴庆,与宋朝的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随即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康定元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范仲淹就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名动天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范希文,后世尊称为范公。范公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军队制度上,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使军队面貌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防御工事方面,构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第七章:遥远的传说:五十三、杨家将的遭遇

“范仲淹对沿边少数民族,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同时,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一直以来,康定军都是大宋朝最强的劲旅之一,与杨家将之军齐名。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方法,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从此得以稳定。”

小男孩声音清脆,虽然声音不大,但屋里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见识从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嘴里吐出,不仅使萧恩父女和花逢春大感惊讶,就连刚才对着萧恩父女冷笑的那人,眼里也不禁流露出一丝惊异。

那山西口音的年长者说:“幸亏西北有康定军在,才保当地的平安。但东北边境现在没有了杨家将,大辽士兵的残暴,想来各位都有闻,也不用多说。只是苦了那些边境上的大宋百姓,有的合家被毁,财物被劫掠一空,男子被杀,女子被掠为奴。如今的守军是个昏庸无能之徒,只管自己保命,任凭辽人为所欲为,那里理会百姓的死活……”

那两个小孩又听到“杨家将”的名字,神色又是一动。

那河南口音的青年汉子道:“我大宋地广人多,倘若人人都不怕死,辽人再凶狠百倍,也不能欺我大宋子民。”

河南口音的中年汉子又叹了一口气,道:“是啊,老百姓都是不怕和辽人拚命的。你看杨家将镇守边关时,百姓支持,辽人就是来犯,也次次都被打得屁滚尿流。多年不敢越雷池一步。”

众人纷纷问起当年边关的情形,那河南口音的中年汉子说得有声有色,把杨家将夸得便如天神一般,令众人赞声不绝。

只听那山西口音的年长者又道:“可惜我们大宋防的不是外邦,而是百姓。一个禁武今禁止普通百姓练武,就连家里买一把菜刀都要登记在册,多买一把都不行。就算是百姓有心拼命,又拿什么和以武为傲的辽人去拼?难道用自己的脑袋去挡辽人的刀锋?”

众人一齐看着他,心知他言之在理,不由得都默然无语。

这时,任延忽然叹道:“可惜朝廷忠奸不分,往往奸臣享尽荣华富贵,忠臣却含冤而死。”

那山西口音的年长者道:“是啊。从大宋立国以来,全赖杨家将守御边关,边境这才平安,辽人的阴谋才不能得逞。哪知当今皇上却信奸臣蔡京、童贯、杨戬的话,说杨家将帅甚么擅权,甚么飞扬跋扈,甚么与辽人明来暗往,赐下药酒,逼得主将自杀,将他全家逮捕下狱了。”他说到这里,声音竟有些呜咽,众人同声叹息。

那河南口音的青年汉子愤愤的道:“国家大事,便坏在这些奸臣手里。”

一个锦衣少年一直在旁听着,默不作声,这时插口道:“不错,朝中奸臣以蔡京、童贯、杨戬三人居首。东京汴梁人给他们名字取了个名字,叫大宋‘三祸’。”

众人听到这里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