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炊事兵

第213章 死在了淮海战役之中

第213章死在了淮海战役之中

从昆明到河口并没有什么通达的大路可走,几乎都是在大山里穿行;

河口属于云南南部方向,这里虽然已经不属于横断山,但绵绵不绝的大山一座挨着一座;

楚留香他们这次驾驶的是一辆美国生产的道奇牌中吉普,这车性能相当优秀;

首先开车的是郝世杰,楚留香坐在他的旁边,手里拿着地图与指南针为他导航;

对于这次是否会走错路,大家都做好了思想准备,这次他们没有向导了,只能依靠自己还有手中的一张简单不能再简单的地图了;

而坐在后面最忙或者说最不能分心的当属谭秀才了,他要将炊事班行经的路线与地方进行详细记录,如果一旦走错了,还需要依靠他画的地图与路线标记。

按照地方上的同志所说,他们最好在他们现在经过的这叫宜良的县城过夜,然而当大家看到天色还早,就决定往前赶,无非就是在野地里住一晚上而已;

看到还有三通汽油,楚留香决定在往前走;

根据当地老乡的建议,他们始终沿着滇越铁路附近走着,因为无数经验都说明了,沿着滇越铁路,是最快的方法,那些看似非常近的道路,一旦被阻断,要重新返回将会浪费巨大的时间,尤其是现在几乎天天都下雨的情况下;

在他们即将要达到一处河滩时,楚留香他们看到一个很大的招牌:

正宗宜良烤鸭,百年传承手艺!

能打出这样的招牌,足见这家店主有着怎样的底气,然而炊事班战士也只能望着美味而兴叹了;

他们所到的这条河滩属于南盘江,南盘江,珠江流域干流西江干流河段,是珠江的源头河段,滇越铁路很长一段都沿着这条江水而蜿蜒前进;

南盘江出源头后,由北往南流经云南省沾益、曲靖、至陆良上折西流,至宜良上折南流,至开远折东北流,至八大河(清水江口)南岸进入广西境,至三江口(黄泥河汇口)北岸进入贵州后折东南流,至兴义市仓梗折东北流,至兴义天生桥复折东南流,至百口折东北流,至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双江口纳入北盘江,称红水河。

在云南省境内,南盘江流经曲靖、陆良、宜良、开远、弥勒等县市,于罗平县境汇合黄泥河后流出云南省境,至贵州蔗香与北盘江汇合;在广西桂平、梧州、先后接纳右江、桂江后称为西江。

也就是说南盘江源头往云南内地流,到达滇南以后,就360度大挑头,往回流进贵州,成为一个U形的样子。

连续的下雨,让南盘江江水暴涨,很多路段都淹没在江水之中;

年年江水泛滥的南盘江都给当地百姓造成了非常大的恶劣影响,虽然一直都有人提出治理南盘江,但因连年战乱,从而一直搁浅。

果然他们遇到了一段被江水冲垮的道路,大家顺着道路望去,在不远处,滇越铁路的路基部分可能在早几年前就被大水冲垮了,只留下铁轨在那里孤零零地悬吊着。

谭秀才与百里追跳下了车,走到车前,他们一人负责前面道路的探索,一位指挥着汽车安全通过这段涉水路面;

过了涉水路面,江水就从两座大山之间穿过,而他们面前坑坑洼洼的一条小路则拐进了大山里面,此时太阳已经西挂,很快就要走到地平线以下了,看来他们是要在这座大山里过夜了;

在崎岖的山路中,炊事班发现道路旁有一个小亭子,虽然已经非常破旧,但是如果晚上遇到大雨,还是可以遮风挡雨的;

在小亭子中,已经有一老一少在那里了,看来他们也是准备在这里过夜;

一老一少见到炊事班战士们,都非常热情地招呼,他们当然认识穿着黄色衣服的军队是什么军队;

一老一少,老的是有60岁的老汉,小的还是不到8岁男孩,小孩子并不会说汉语,但是能听懂;

他们非常高兴今晚能有解放军与他们一起过夜,原本非常担心安全的老人,现在乐得闭不上嘴;

炊事班一边开始埋锅做饭,一边开始收拾今晚住宿的地方;

他们并没有把睡觉的地方安放在小亭子之中,而是围着小亭子周边,这样即使下雨,也可以遮挡一些,并不会去强占这一老一少睡觉的地方;

然而老人却不同意战士们这样的做法,他坚持让战士们到亭子里,亭子里其实挺大,所有人都睡在里面并不拥挤;

一切收拾停当,炊事班那口行军锅也开始下米煮饭了;

看着炊事班那白白的大米往锅里倒,不禁咽了咽口水;

正往锅内倒米的萧石逸看到小男孩这个动作,笑着说:

“别慌!一会就可以吃了!”

小男孩非常懂事地点了点头,然后从地上拿起一根木材就往煮米的灶火内添加;

乘着做饭这点时间,楚留香与老汉互相交流着,知道了老汉是带着孙子到开远看望自己儿子、儿媳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远的煤矿回到人民手中,他的儿子被选中到了矿上当了煤矿工人,儿媳也跟着去;

前几日来信说想看看儿子,于是老人乘着这几天学校不上学,带着他去开远;

本来他们今早就要出门,但临时有事耽误了,这才现在才走到这里;

不过明天再走一天,到晚上就可以走到了,楚留香听闻,看了看地图,正好他们也要路过开远,于是就邀请他们明天跟炊事班一起出发;

老人对于这样的提议,自然满口答应,看到面前如亲人的解放军,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说了很多旧社会军队如何对待他们的事情;

老人与男孩都是彝族,尤其是讲到过去强拉壮丁的事情,竟然流出了泪来;

老人本来有四个儿子,前三个儿子都死了,大儿子死在了武汉会战,二儿子死在了缅甸野人山,三儿子则死在了东北,如今只有小儿子还在;

听闻老人的事情,炊事班战士们都不知道如何宽慰老人,尤其是老人的三儿子,就是死在了淮海战役之中。(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