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十年

第40节:第二节 上市之路

结缘

2003年6月,夏日正浓。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一位年轻人正坐在办公桌前深思。在他的桌面上摆着一堆资料,上面反复的出现一个让他陌生的名字“腾讯”。

这位年轻人就是当时的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电信、媒体与科技行业组的首席运营官,刘炽平。这个年轻人履历非常的简单,拥有美国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以及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在麦肯锡公司从事管理咨询工作。他在首次公开招股发售、兼并与收购以及管理咨询等方面有超过十年的经验。

对于互联网企业,刘炽平有些陌生。这个标志是一只小企鹅的公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开始了第一次对腾讯的探索。首先,他从体验开始,在高盛公司内部架设了一台服务器,开始试用QQ,并亲自去体验这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是怎么样的。然后,刘炽平带着人在大大小小的网吧转了一圈,看看当时QQ在网吧里面的占有率。结果让他们十分震惊,几乎每一个网吧的每一台电脑的桌面上都有一只胖乎乎的企鹅在闪烁着。最后,他又把探寻的目光投向了腾讯的合作伙伴——中国移动。在问到“腾讯是一家怎样的公司?”的时候,得到的评价都非常不错。但他对这一个答案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走访了腾讯的竞争对手,他们给予的评价竟然也并不亚于合作伙伴。于是,在这个2003年的秋天,刘炽平对自己以及同事们说:“腾讯是一家值得去合作的企业,我们一定要把腾讯上市的项目拿下来。”

在高盛认可腾讯之后,为了能让腾讯也能接受高盛。刘炽平动了一个小脑筋,玩了一个小创意。

在马化腾和刘炽平交换名片后,一丝微笑悄悄的浮现在马化腾的嘴角,因为他很意外的发现接到的名片上除了人名、职务、电话等之外,还有一个QQ号码。

当马化腾问到高盛准备如何向投资者介绍腾讯的时候,刘炽平胸有成竹:“这需要我两个同事的协助。”马化腾有些纳闷,介绍一个公司难道需要群口相声?只见三个人走上前,其中一个戴眼镜的斯文男人说:“我是马化腾,腾讯的创始人之一。”然后刘炽平说:“我是曾李青。”另外一个人表示自己是曾振国后,三个人便开始从各自的角度侃侃而谈,从腾讯的创立到未来的走向,清晰明确。马化腾不只是微笑了,而且频频点头。这个有心思的年轻人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腾讯也和高盛确认了合作关系。

共赢

在运作腾讯上市的这一年中,刘炽平对这只小企鹅的印象,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向往。在做调查时,他从策略、业务、法律、财务等方方面面和腾讯做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刘炽平感觉到这家公司是“企鹅虽小,五脏俱全”。在和各个层次的管理干部和员工沟通的时候,也感受到每个人对公司都充满了热爱,为着一个理想去工作,充满了**。

但让他真正对腾讯产生完美印象的,是在腾讯管理层决定在香港上市的那一刻。中国的科技企业争相上市的浪潮中,大部分企业选择的是美国纳斯达克,2004年上市的9家互联网企业中,只有腾讯公司选择了香港主板上市。为什么腾讯没有选择美国纳斯达克,而是选择了香港?

“腾讯选择在香港主板上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刘炽平回忆说。选择香港还是美国是这个项目中的难点之一。当时选择在美国上市非常有利,因为处于互联网行业重新升温的美国市场,同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估值应该会高很多,创始人可以赚更多的钱。但腾讯上市并不只是追求那一刻更高的估值,也不是为了短期的套现,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才是腾讯上市的最终目的。高盛和腾讯的领导层达成了共识,于是都把目光投向了香港。比起美国纳斯达克,香港的投资者更了解腾讯,更明白腾讯的价值。当然也要让熟悉QQ、熟悉腾讯的用户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接触腾讯,获得参与腾讯发展的机会。

除了以上的考虑,腾讯员工的利益才是选择香港主板最重要的一颗砝码。因为腾讯在上市之前承诺了员工持股,如果起初的估值越合理的话,便可以让员工,和投资者以同样的金额获得更多的股票数量,长期来看,增值空间更大。

刘炽平继续说道:“腾讯这种关心公司长期发展,关心公司员工的文化和思想,对我来说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在一家企业稳固发展的时候,你很难看出领导人的本质,但是当要做一些关乎自己命运,或者是做一些比较艰难决定的时候,我们看到腾讯做出了正确和长期的决定。”

就这样,香港主板成了最好的选择。而那一港元也有了最完美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