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十年

第38节:第一节 最初的梦想(2)

承诺的重量

2001年8月,一个平常的下午,陈一丹把大家召集到小会议室开会。会议开始了,却和往常有些不同,大家注意到陈一丹的手上拿着一叠白信封。“难道是要发奖金吗?”有人在下面猜测。

陈一丹的眼神和平时不太一样,闪烁着对现在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信封一个一个发到了大家的手上。有人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信封,里面只有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一堆英文和数字。大部分人的脸上都写着疑惑。

陈一丹说:“我们腾讯在未来的某一天是要上市的,这是大家的期权,每个人要交一元钱,必须是一港元。”

上市、期权,这样的词汇对坐在这个小会议室的人来说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新鲜。大家懵懵懂懂的捧着信封……直到2004年的6月16日,这批创业团队的成员才意识到当时那薄薄的一个信封背后有多大的价值,这一港元有着多么深的含义。

谈起当年腾讯上市的情节,陈一丹意味深长地回忆:“公司在创立的时候,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上市。每一个渴望发展的企业,都会把上市作为目标。但是我们对上市的认识,不是像其它一些企业那样——根本不用盈利就上市。因为我们看过很多为上市而上市,为融资而融资的企业,最后能找到人收购就被收购,没人收购就倒闭了。当时我们自己非常清醒,创建一家企业,不论有没有融资和上市,自己都得经营好。但是,上市毕竟是我们几个人最初的梦。”

“这个梦和目标是为了可以让我们腾讯有一个更高的立足点,能得到大家公认。同时通过上市,在企业管理和各方面的规范上,可以与世界同步,或者处在行业比较高端地方。”

“就这样,腾讯一直这么走,到了这一年,感觉已经连续三年盈利了,企业情况也很好,是不是可以去上市了。因为上市可以让腾讯上一个很大的台阶,所以我们就去拼。从开始与相关机构接洽,和律师行沟通,签订协议,准备上市规定的资料,到最后选出投资银行作主保荐人、承销人……整个过程经历了半年,我们都积极地去沟通,我自己的压力也非常大。”

“压力不仅是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和需要准备非常多、非常详细和严格的资料。而是,如果公司成功上市,将上到一个比较高端的阶段,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可以用资本市场拓展未来互联网无限广阔的前景。如果迈过这道坎,广大员工的期权和承诺会得到兑现。这个坎如果迈不过,腾讯就会错过一个很大的发力机遇,也不会取得今天的辉煌,和未来更大的成就。所以说这是腾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事件。”

春天的故事

2003年是互联网的分水岭,中国互联网终于从网络泡沫经济中复苏过来。200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中国十周年。十年之前,中国的老百姓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互联网,十年过去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之后,中国互联网正站在下一个十年的关口上。据CNNIC统计报告,截至2004年12月底,中国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比2003年同期增长8%: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43万和66.9万,分别比半年前增长了5万和4.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