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十年

第15节:第三节 寻求突破(1)

风投来了

2000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690万,比半年前翻了将近一番。互联网的浪潮,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大地。腾讯的创始人共同意识到:一个巨大的机遇正出现在自己面前。

但是要想抓住摆在面前的机遇,只有决心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的问题也摆在面前——资金紧张。由于QQ用户的飞速发展,所租用带宽和购买服务器的费用,已经大大超出这个刚刚成立两年的小公司所能承受的范围。五个创始人最初投入的五十万元启动资金,早已不见踪影。于是马化腾决定将投入扩大到一百万,五个创始人又投入了五十万,但很快又捉襟见肘。紧张,紧张,还是紧张!许晨晔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只要有人投资就给他股份,当时是有这种感觉。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如果街上有个卖菜的肯投资一百万,也会给他一些股份的。”

2000年的一天,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曾李青聚在马化腾的办公室里,表情严肃。几个月来,大家都在为筹集资金四处奔走。但是起步阶段的腾讯并不被人看好,因为空有一大堆用户,但是没人知道这些巨大数字能有什么作用,所以筹钱的努力一直都没有什么结果。可是如果再筹不到资金,腾讯就只剩下“关机”这一条路可走了。

“化腾,去年高交会时候的那家风险投资公司,还没有消息么?”张志东抱着希望开口问道。

原来,1999年10月,深圳第一届“高新技术产业成果交易会”举办的那段时间里,为了筹措资金,马化腾当起了腾讯的推销员,拿着修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满深圳四处寻找合适的风险投资者。

“谈了两家,他们说对即时通信不了解,不敢投给我们。你们谁还有风险投资的资源么?”马化腾无奈地回答,接着又像自言自语地说:“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和PCCW(香港电讯盈科公司)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曾李青突然一拍大腿,把大家吓了一跳:“IDG?我有一个朋友,叫刘晓松,和IDG有些关系,我去找他试试。”

没想到正是曾李青这一试,引起了业界人士刘晓松对腾讯的关注,并积极地向美国国际数据集团进行推荐。后来,在曾李青另一位香港从事通信行业的朋友林建煌的推荐下,香港电讯盈科公司也对腾讯发生了浓厚的投资兴趣。终于腾讯在2000年获得了第一笔至关重要的风险投资——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和香港电讯盈科公司各向腾讯注入110万美元资金,各购买了公司20%的股份,化解了腾讯当时的燃眉之急。

刘晓松谈及投资腾讯时说:“投资腾讯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一是当时看好互联网业的前景;二是出于对马化腾他们的信任。马化腾当时带我去参观他们的公司,当时的规模很小,只有十个员工左右,但他们的网络后台对用户的每一个动作都有记录和分析,这说明了他们有用户运营的概念,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由此可见他们对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规划。再一个就是感情的因素,这个创业团队的人我基本都认识,感觉他们做事业非常专注。”

所以在刘晓松看来:“投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因为公司成立之初,许多问题都还看不清,最关键的是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互相信任。”随着对腾讯越来越了解,出于对腾讯创业者的信任,刘晓松和林建煌也向腾讯投资,双双成为了个人投资者,这笔钱也让他们后来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而当年因为犹豫而错失时机,至今仍是深圳几家风险投资商心中的伤疤。

虽然付出40%的股份,只得到220万美元的第一笔风险投 资,但是这让腾讯的运营资金充盈起来,买设备、扩充带宽、增加人手,腾讯终于松了口气。“公司的第一台服务器是跟别人借的,甚至算不上真正的服务器,只是一台PC机,需要跟人家合用。”曾李青笑道,“但是融到资,我们一咬牙,花了20万买了一台康柏的服务器,四个CPU的那种,那是腾讯第一台真正的服务器,买回来我们所有人都围着看,高兴得不得了。”

“风投一进来,我们就有钱支撑服务器和带宽的费用,就可以很长一段时间来支撑用户增长了。”陈一丹轻松地谈起当年的情景,“因为风投的220万美金占40%,那么公司的价值就是550万美金,公司也得到了增值。但更重要的是,这笔风险投资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时候我们注册用户已经过了100万,但是只有数字没有收入,虽然国外有ICQ这个成功的融资案例,但是我们大家心里都没底。当时融资成功,就说明人家还是认可我们这种模式的。那时候我们真的很高兴,信心也一下子建立起来了。另外一点,融资成功也让公司的运作规范起来。可以说,腾讯很早就开始按国际的规范模式来运作的,起点比较高。管理规范这点很重要,它让我们看到了国际上知名公司的管理运作机制是什么样的,这也促使我们拼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