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玄都

11 关于明器和翁仲

1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从宋代起,纸明器逐渐流行,陶、木等制的渐少。

明代还有用铅、锡制作的。《礼记•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唐谷神子《博异志•张不疑》:“自是不疑郁悒无已,岂有与明器同居,而不之省,殆非永年。”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殡,摆设明器,好生齐整,我和你看一看波。”

2.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杜预注:“谓明德之分器。”

【一】出处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其曰明器,神明之也。”见《礼记檀弓上》。

【二】即“冥器”。一作“盟器”。

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墓中,已出现专供随葬的模型,如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墓中出土方形尖顶陶屋、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墓中出土彩绘陶靴等。商周时期明器日益普遍,河南安阳商墓中曾发现锡铅铸造的礼器和武器,以及仿青铜礼器制作的陶明器。战国时期,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的陶明器更加普遍,象征车马的小型车马饰和陶、木质俑开始流行,甚至连竹木制作的床榻几案等家具和琴瑟等乐器,也常常是仿实用器的明器。秦汉时期陶明器数量更多,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见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小如真人真马。反映家赀财富豪华威仪的楼阁庭院、侍卫奴仆,井仓灶磨、车船、鸡狗等明器,在汉墓中随处可见,而且造型大多逼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流行武士俑、胡人俑、伎乐俑、陶牛车,南方流行青瓷明器,其中以莲花尊、魂瓶、虎子(溺器)等最具特色。唐代出现三彩明器,工艺水平很高(见唐三彩)。北宋以后,纸明器逐渐流行,其他质料明器减少;但在官僚地主墓中仍不乏陶、木明器。

【三】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唐代的三彩陶器主要作为殉葬的明器,礼记--书曾载:「为明器者,如葬道矣,备物不可用,衷哉!死者而用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口明器,神明之咆;涂革拐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古人深信死后有灵,殉葬器物可供来生享用,故厚葬成风,形态广及车马俑.僮仆俑、镇墓俑及动物俑等。少数制为生活用器,如杯,盘、壶,罐等等,但数量较少,这与铅釉有毒,只宜观赏不可盛食,或有相当关联。

翁仲

所谓的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中国,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日“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但后来却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像了人像外,还包括不现动物及瑞兽造型的石像。——李修平:《李零:》,载《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3卷第1期页301,2006年6月翁仲历史上确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

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带着一群翰林学士郊游路过一古墓时,他指着墓前高大的石人问是什么,一翰林回答说:“这石人名叫仲翁。”乾隆随后即写下“打油诗”一首:“翁仲尔今称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罚到江南作判通。”乾隆故意把四句诗中每句最后两个字都颠倒过来,以讽刺把“翁仲”错为“仲翁”的翰林。

翁仲路,是紫金山通往明孝陵的必经之路。路上屹立着四对石像,文臣武将各两对。文臣庄严肃穆,武将则威严肃杀,象征着帝王死后在阴间的文治武功。明孝陵的石翁仲,通高3.18米以上,据说是最高大的石翁仲了。其他早期实物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1、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前的翁仲像,高约两米,年代约为元初五年(即公元118年左右);2、山东曲阜孔庙收藏的汉越乐安太守麃君墓前的一对翁仲像,高约2.54米和2.2米。上有刻铭,一个自名“亭长”,一个自名“府门之卒”,年代约为本初五年(即公元146年)左右;3、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曲阜东汉鲁王墓前的一对翁仲像,高约2米;4、山东邹县匡庄地面保存的一件石翁仲,高约1.2米;5、山东邹县孟子庙收藏的一件石翁仲,高约1、48米;6、河南洛阳邙山北魏静陵前的一件石翁仲,高约3.1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