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驸马爷

第673章 仁宗的布局

打下中京结束战斗已经只是一个程序上的问题。

辽国人都已经走了,萧鞑里只在这里部署了四万守军,这些人大多是辽国的平民,而且基本上以农耕的汉人为主。她不带这些人走是因为这些人去了草原之后会不适应那里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契丹人的负担。

负责守城的将军也已经没有了斗志,不是说宋军太强大了,只是他看不到希望。

城里的辽国人派出了使者,愿意投降。而仁宗的想法是,大宋得到中京,意味着自己不光完成了太祖太宗的遗志,收复了燕云地区,还把大宋的疆土北扩几千里,让仁宗成为宋朝继赵匡胤之后又意味开疆拓土的君主。

所以进入中京一定要有一个非常隆重的形式,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已。

现在摆在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展开第三阶段的战役。

这也是最后一个阶段,重创辽国的有生力量,让辽国人再也无法对宋朝构成威胁。

本来这件事情是最棘手的,因为耶律涅咕噜手上那几十万骑兵一旦退回草原上面去了。依照宋朝军队现在的战斗能力,不可能用宋军的两条腿在那草原上面把这几十万人逮住。

不过这一切现在因为辽国人的内讧而变的非常简单。早在陈元还没有赶回来之前,宋朝综合各方面汇集而来的情报就已经猜出了事情的大概。对于萧鞑里这样的手段,仁宗虽然觉得有些惊讶,但是也感觉这是给宋朝最好的一个机会。

“世美,你看耶律涅咕噜回去之后会怎么办?”

“臣以为他无外乎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耶律涅咕噜带着大军远走高飞,自立为王,这样可以等待以后的机会,兴许还能卷土重来。中策是向我们大宋投降,以求得一线生机。下策么,就是发兵攻打萧鞑里,拼一个你死我活。”

仁宗听后很是赞同:“朕也是这样想的,我倒是希望他们打起来,不过,恐怕那耶律涅咕噜不会如我们所愿,有探马来报,他没有回上京,带着部队往西边去了,估计是选择了你说的上策。”

“若是那样当真麻烦的很,他这一手对于萧鞑里来说也是很难应付。耶律洪基被我们抓住了,萧鞑里迁都上京,却没有皇上,她根本就镇不住局面。”

“你的意思是,萧鞑里可能不是耶律涅咕噜的对手?”

“臣就是这个意思。万岁,萧鞑里擅长的是勾心斗角,但是耶律涅咕噜却擅长征战,当耶律涅咕噜对萧鞑里有所警觉的时候,她根本没有机会的。”

仁宗沉思了一下:“萧鞑里的使者还在我们这里,他们现在愿意接受我们提出的一切条件,只求让耶律洪基回去。你看这人,我们是放还是不放?”

放有放的好处,不放有不放的好处。

从大局上来说,放了耶律洪基可以让辽国的内斗更加激烈一些,这对于现在没有能力攻击草原的宋军来说非常有利。可是大宋境内的许多人并不是这样想。宋朝的仁宗的,江山是他们家的。但是如果只为了自己一家着想,这个江山马上就要垮掉。

这一次宋朝能打赢辽国,和那些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战争初期的恐慌过去之后,面对接踵而来的胜利,大宋的民族情绪高涨,百姓们也是鼎立支持这场战斗。光是汴京一地,那些百姓自发的为宋朝捐款一百多万两白银。

还有其他的州县,基本上都有捐款。多有百万,少则几万,这些钱汇聚到大宋,为前线的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劲。

老百姓们自发的捐款经过朝廷之后大多落在了陈元的手里,陈元靠着这些钱给商会的那些作坊提供了大量的订单,铁匠铺,成衣坊,还有汴京几个最大的车队,基本上这一段时间都没有闲着。

老百姓们这次帮了仁宗很大的忙,也帮助陈元完成了整个商会的又一次飞跃。商人们手中赚的满钵满盈,这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来占领辽国被打下来的这片市场。

所以说,老百姓有说话的权利,他们做了事情了就应该要分到一定的红利,就可以对这场战争表达自己的意见。

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辽国皇帝被抓住了,他们伸长脖子在等着仁宗把辽国皇帝给押回京城,这个时候你告诉他们自己把耶律洪基给放了?找老百姓骂你的。

是,他们除了骂骂你之外也做不了什么,骂完之后他们还会去种地,去工作,去接受你的剥削,见了你还喊大老爷。但是下一次战争的时候,你还指望他们这样帮忙么?

如果曰后辽国的问题出现了意外,辽国人又翻身了,宋朝又要打仗,这帮老百姓的心里肯定会想:“他们逮住辽国的皇帝就放了,若是当初把那辽国皇帝一刀砍了,哪里有现在的事情?这次不捐钱了,不去做那个傻帽了。”

陈元也无法对这件事情做出决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就算仁宗把耶律洪基押回汴京,也不会做出什么羞辱他的事情出来的。

仁宗见到陈元不说话,也就不再催问。他们之间的合作现在是很愉快的,仁宗知道陈元如果有办法绝对会说出来。

“还有你说的那个给一些士兵专门教授军事的问题,朕以为可行。”

仁宗的态度在陈元的预料之中,这是仿效后世俺们伟大的祖国那种国家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做法,作为一个皇上,仁宗自然知道,若是所有的基层将军都是自己以前的学生,若是所有将领都是自己的部下,那如果谁想造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些基层的将军们会不会跟他走。

配合那监军的制度,这两样综合在一起,足以保证自己的江山稳固。至少在目前仁宗看来,这是最好的控制部队的途径。如果这样都保不住的话,那说明大宋的江山完了,没有办法了。

“万岁,朝堂上的大人们,这次会同意么?”

仁宗笑了一笑:“朕没有打算让他们同意,朕是天子,难道做这样一件事情还需要和他们商量么?对于还有一件事情我和你说一下,夏竦和范大人的年纪都大了,在这次和辽国人打仗的时候,虽然他们尽心尽力把一切做的很好,但是昨天传来消息,范大人累病了,现在躺在家中休养,已经无法起床。而夏竦这也是叫苦不迭。朕看着他们这些老臣被累着这样也是心痛,朕想,提拔几个年轻人上去帮帮他们。”

“万岁英明。”

大宋做官一向论资排辈,那些士大夫以自己被累死为荣,感觉好像那样才是自己鞠躬尽瘁了,这一点放在曾公亮和丁度的身上也是一样。陈元对此却不敢苟同,就算你们再有本事,也只能做一个人的事情。

像这次仁宗任命范仲淹和夏竦在后方处理国事,本来就很是不妥。最少能该让司马光这样的年轻人帮帮他们。首先可以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为了这些老臣好。

如范仲淹这个年纪,睡眠本来就是一个问题,遇到了事情之后更是大问题。好不容易睡着了,来一两个急信一喊,一晚上他就睁着眼睛过去了。

一夜两夜还行,大半年下来他如何能熬的住?像年轻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被人喊起来马上做事,事情做好倒头又能睡着。就算忙了一晚上,第二天找个桌子趴一会,起来照样精神奕奕。

仁宗这一次打仗亲自出征之后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那些年轻的将军体力真的十分充沛,连续厮杀几个时辰,看着他都累的不行了,往地上一躺也不要床就能睡去,可是战鼓一响,马上爬起来指挥杀敌。

“朕想把枢密院的事情让相国大人放下。枢密院主管大宋军事,以及一切对外事务,当真是繁琐的很,让他们来做着实有些为难了。”

陈元问了一句:“万岁,不知道您打算让谁担任这个职务?”

仁宗早就想好了:“朕打算让文彦博担任枢密院正使,狄青副之,你看如何?”

陈元听的一惊,仁宗这是铁心要把现在所有人都不敢触及的一个问题拿到朝堂上面去说了。

文彦博担任枢密院正使,这没有丝毫的问题。他这一次战功卓著,士大夫们会力挺他的,而且他是夏竦的门生,夏竦也非常乐意自己的门生来接自己的班。

但是狄青副之,这注定是一场轩然大波注定要掀起来了。

狄青是武将,到现在武将中最高的职务也就是在兵部挂一个类似于参谋的样子,仁宗这一下把狄青提高到枢密院副使,直接进入朝堂了,成为赵光义时代之后第一个进入朝堂武人,这个,貌似有些玩的激进了一些。

陈元知道历史上狄青一直就很得仁宗的信赖,仁宗也一直想改变大宋的局面,为此一力将狄青提入朝堂。狄青帮他解决了很多问题,帮他打赢了党项,打赢了南蛮,却成为那些士大夫攻击的目标。

最后,狄青没有能够战胜那些士大夫,自杀了。逼死狄青的急先锋就是宋祁和文彦博。

现在形势已经完全不同,只是陈元还有一些犹豫。第一个进入朝堂的武人必然会受到那些士大夫的围攻,狄青能挡的住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