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的故事

第六章 我和“神舟”有个约会_走跨越创新之路 圆千年飞天梦想——王永志

第六章

我和“神舟”有个约会

“一段情绵延了多少代,一个梦做了多少年。……星移斗转痴心不变,征天将士志高远。……千年古国飞天梦,就在盛世今朝圆。”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数千年的飞天梦想终得实现。如今,载人航天已成为中国航天史上最激动人心、最华美的乐章,每一位参与到载人航天工程的人都有一段回忆……

走跨越创新之路 圆千年飞天梦想——王永志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火箭技术专家,1992至2007年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我国搞载人航天工程,始终把航天员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央领导指示,为确保航空员安全,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为此,我们大力提倡并要求全体研制队伍一定要强化载人意识。什么是载人意识?就是可靠第一、安全至上!经过科技人员刻苦攻关,我们采取的安全措施比世界其他载人航天器更周全、更完善。发射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达到0.97,而安全性达到了0.997。我与全体航天员座谈时说:“你们放心,我从中国的第一代运载火箭干起,研制过好几种火箭。我们现在

用的长二F火箭是最好的。而且,这次载人飞行,我们把所有能想到的安全措施都用上了,我们—定会对你们的生命负责。”

……根据工程指挥部的要求,“神舟三号”发射前,我就主持制定了《首次载人飞行放行准则》,各大系统按照标准一条条严格把关。我曾对各系统的总设计师们说过:“第一艘飞船的乘员,应该是我们这些总设计师。我们什么时候敢坐飞船了,才能让航天员坐。”

……

航天员返回是载人航天飞行的最后一个环节,而且是航天员罹难最多的阶段。今年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在返回时失事的。为了保证航天员安全着陆,工程上马之初,我对原定的主着陆场进行考察后,想提出改址方案。但原方案已经过中央批准,我这个“马后炮”要不要放?我再三考虑,为了对国家负责,对载人航天工程负责,我如实作了汇报,建议改在人烟稀少的内蒙古草原,改小轨道倾角,使主着陆场能够位于船下点轨迹的“弧顶”,增加飞船返回主着陆场的机会。这个方案最后得到批准。我又提出将飞船变轨时机由第十四圈调整到第五圈,再加上应急轨道的设计,飞船每天都有返回主着陆场的机会。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航天员还可以启动应急程序,驾驶着飞船自主返回。过去我们曾

发射过一颗返回式卫星,由于返回程序出错飞走了,过了好几年它才回来。由此我联想到,如果飞船出了这种事,总不能让它老在太空上转吧。既然飞船上有人,我们就要发挥他的作用。于是,提出为航天员设计手控制动返回程序,让他们自己能控制飞船安全返回的要求。这可给具体设计的同志增加了不少困难。可他们就是聪明,成功地把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

我们还立足中国国情,研究制订了海上搜救对策。因为飞船发射后很快进入海洋上空,如果出现意外需要救生,我们面对的将是5200公里范围的茫茫太平洋,说“大海捞针”一点也不过分。可我们必须在24小时内把返回舱捞回来,否则航天员有生命危险。美国当初派了3艘航空母舰,21艘舰船和126架飞机,动用了2.6万人;前苏联为了实施海上救生,布置了7艘舰船和110架飞机,动用4500人。我们难以组织这么庞大的搜救力量。怎么办?我们的对策就是利用飞船自身的能力,控制飞船就近飞向三个预先设定的海上应急搜救圈。这样,定点等候的6艘船很快就能找到,减少了搜救力量,提高了时效。这是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世界上绝无仅有。

……

摘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载人航天工程事迹报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