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的故事

第五章 “神舟”梦之队_“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2003年10月15日上午,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即将发射之前,一位满头华发的老科学家,向身着白色航天服的航天员稳步走来。他握着航天员的手,满怀深情地说:“年轻人,放心飞吧,你一定会平安归来,我等着你平安归来!”随后,老人在发射任务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戚发轫。字字千钧,如一个承诺。

对于戚发轫来说,“一个人一生受过的屈辱也是财富,受过屈辱的人才倍感祖国亲,献出的情也真”。他1933年出生在辽宁一个农民的家庭。从小经历了被剥削被压迫的日子。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戚发轫已经上高中了。他出现在后方抬运伤员的队伍中,望着这些被美国飞机炸得奄奄一息的志愿军战士,他心中一颤。望着那轰鸣的飞机从头顶上掠过,戚发轫心中立志为祖国造飞机。

高考那年,戚发轫填报的三个志愿都是航空,他要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努力。通过刻苦的学习,戚发轫如愿考上了清华大学航空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毕业后,戚发轫参了军却没能做上与航空相关的工作。但是,戚发轫没有气馁,他的目标不变。

20世纪60年代末,在钱学森的领导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始了对载人航天的研究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的技术成果。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后,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重任落在了戚发轫的肩上。

当时,已经59岁的戚发轫,院长、总设计师两副担子一肩挑。他清楚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是整个民族的期盼。祖国把希望和重任交付给自己,就应该竭尽全力,义无反顾地去拼搏!

中国载人航天该如何起步,航天领域的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和争论,达成了共识:中国载人航天应该从飞船起步,技术难度较小、经费较低,同时还有较为成熟的卫星研制经验可以借鉴,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国力。然而,对于造什么样的飞船,各路专家的意见分歧很大,使主持载人飞船总体方案的戚发轫一时陷入了两难境地。

那些日子里,戚发轫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在反复筛选专

家意见的同时,又静下心来研究国外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经过审慎地分析,他觉得中国的飞船研制必须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虽然起步晚,但起点要高,飞船应是多用途的天地往返工具。通过无数次的计算、论证、验证,他提出飞船的总体构型应为“三舱一段”,即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一个附加段构成,并撰写出了《载人飞船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报告》,以白皮书的形式上报,得到了批准。

全新的事业、全新的队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零起步。同时,摆在既是院长又是总设计师戚发轫面前的是接踵而来的困难。他却说:“困难面前不能退缩,解决一个就前进一步。”

航天城基建和“神舟”飞船初样设计齐头并行。戚发轫常常是上午在基建工地解决问题,下午又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方案。为了“神舟”飞船的早日腾飞,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力,用不完的劲。

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最大的区别在于“载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攻克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应急救生、仪表与照明、测控通信、着陆冲击等5大技术难题。为此,戚发轫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将这些难题分解成“载人飞船返回控制技术”、“返回舱舷窗防热与密封结构技术”、“主用特大型降落伞技术”、“着陆缓冲技术”等17个关键技术,并一一突破。这么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被突破,为“神舟”飞船的初样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扫平了障碍。

1995年以后,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全面铺开,进入了攻关阶段。戚发轫刚刚卸下了院长的重担,又担起了总指挥的重任。他与各部门商量决定,把总体任务分解成13个分系统进行试验,共同完成。“神舟”飞船结构复杂,系统也复杂,一艘飞船所用元器件有10万多只,电缆网节点8万个左右,计算机软件语句几十万。每个焊点、每根导线、每一行语句都不能出错。因此,戚发轫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疑点、消灭疑点,凡是能预想会出现的问题,甚至是不太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都要千方百计地去寻找

、去发现。虽然这种寻找和发现就像大海捞针,但绝不能放弃。

当时,有人提出:“火箭升空到一定高度工作结束,该与飞船分离的时候,万一分不开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工程总体要求飞船上再增加一项能保证航天员手控发送分离指令的功能,以防万一。

然而,增加指令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把指令从飞船送到火箭上,需要有独立的电源作为支持,牵扯到的部件很多,相对棘手。飞船的一些工作人员开始有些抱怨,增加指令,这不是飞船系统自己可以解决的,还需得到火箭系统的支持。有没有必要一定要增加这个功能?火箭为什么要接收飞船的指令?

在这种情况下,戚发轫找到有“心结”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耐心的讲解,平复了他们的抱怨情绪。随后,他果断宣布:“为保成功,保航天员安全,再大的代价也要干!”戚发轫正是以这种严谨、细致、科学、务实的作风影响和带动着飞船的研发团队。

在一次返回舱综合空投试验后,现场工作人员在返回舱里闻到一股异味,经检查发现,舱内有害气体超标!这对航天员身体将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飞船总体与有关系统人员立即汇聚在一起,严查有害气体来源。经过多次分析试验,问题的根源终于找到了——多种火工品(又称火具,在战略导弹、核武器及航空航天系统等军事工程中广泛应用)工作后产生的气体泄露到了返回舱。为了解决舱内有害气体的问题,戚发轫和他的同事用了两年时间,做了无数次试验,最后用先“疏”后“堵”的办法,把有害气体排出舱外,消除了隐患。同时,他们还新研制了一个有害气体过滤器,做到了双保险。

戚发轫把全部智慧凝聚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天史上以及共和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第一”也自然地融入到他的生命中: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第一次载人航天……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那一刻,飞船整流罩上的五星红旗格外夺目。看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戚发轫老泪纵横。在他眼中飞翔了无数次的“神舟”号,终于搭载着中国首位航天员腾飞太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