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的故事

第四章 背后的故事_“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

“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

在群英荟萃的酒泉航天城里,活跃着中国航天“首席教官”靓丽的身影——黄伟芬。她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与航天英雄们共克难关,一同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黄伟芬面容清秀,身姿娇俏,第一面见到她的人很难想象这位就是训练航天员的“首席教官”。然而,训练中的黄伟芬在谈吐、手势和眼神中,无不透露出“女将”的风度。加之她的工作作风老辣强硬,让人们坚信,首席教官并非徒有虚名。

黄伟芬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机设计专业,后考取重力生理专业研究生。参与“863”项目载人航天中长期计划的航天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课题的预研、尖兵卫星的生物搭载试验任务,后又从事航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涉猎飞船系统、航天医学、航天工程学等众多专业领域。

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开展之初,黄伟芬的工作是负责选拔和训练宇航员。此前,中国在这一领域从未涉足,极其缺乏经验,于是开始向邻邦俄罗斯寻求帮助。1997年,中国航天员吴杰和李庆龙赴俄罗斯训练。期间,为了学习俄罗斯训练航天员的先进经验,中国曾分四批,派出近20名专家作为两名航天员的技术支持人员赴俄取经。那一年,30出头的黄伟芬作为任务组组长赴俄学习三个月。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见到黄伟芬时,大吃一惊,对吴杰和李庆龙说:“想不到你们的领导是个女的!”

黄伟芬在赴俄学习的三个月里,紧紧地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然而,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黄伟芬回到了国内,而她面临的问题就是中国在航天员训练上的“空白”。

当时,中国国内没有参考教材,没有指导专家,甚至连基础的教具都没有。与国外的航天员相比,人家有造好的航天飞船可以试验,可中国的航天飞船的研制却是与航天员的训练同步进行,所以,航天员不可能进入真实的飞船中操练技术。

但是,性格刚毅的黄伟芬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带着不足40人的教练员队伍开始了一场填补空白的攻坚战。

在教练员的队伍中,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居多,而且每个人

所学的专业不同,在训练航天员方面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儿经验。于是,黄伟芬就带领同事们从零开始,对俄、美两国的航天员训练进行详细的分析调研。从任务需求,到飞船的安全性、可靠性,他们都做了最充分的考证。与此同时,黄伟芬还提醒大家:“在吸取俄罗斯、美国两国训练航天员的成熟、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大打‘中国牌’,在航天员训练内容上安排符合中国国情的各项训练。”

1998年3月9日起,第一批入选的航天员开始了训练。正是从这天起,黄伟芬开始了她的航天员教练生涯。

训练中,黄伟芬不仅要担当教练一角,还要甘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熟识黄伟芬的人都说她富有冒险精神,在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和所有操作性测试时,教练员需要对训练实施全程先行体验。每到这个时候,黄伟芬都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离心机、转椅、四柱秋千都留下了她的汗水。甚至连跳伞,黄伟芬也要亲身体验一番。她常说,没有体验,怎么能设计出完善、有序的训练流程呢。

救生训练中滑道紧急撤离演练是个难项,在此之前,中国从未开展过此类训练。黄伟芬和她的教练队伍也只是通过观看外国航天员训练时的资料来了解一二,只有靠亲自摸索才能,知道动作要领。于是,黄伟芬和她的同事展开了上百次的预试。他们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确定手臂张开的角度、把握速度的技巧和着地前的准备姿势。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擦伤、碰伤,以及脚扭伤,都被黄伟芬看做是“交了学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黄伟芬和同事掌握了动作要领,救生训练中滑道紧急撤离已不再是难题。

在黄伟芬看来,“细致再细致”是贯穿训练的灵魂。航天员在模拟器训练之前,教练员要进行多次试训准备,细致到哪个按钮操作需要几秒钟,哪个动作需要怎样的力度都要严格记录分析。对此,黄伟芬曾开玩笑地说:“中国要是选女航天员上天,我该是最佳人选。”

几年来,黄伟芬和她的教练队伍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并撰写了中国第一本航天员训练大纲,内容之详尽令人叹为观止。航天医学工程专家陈信、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希季作为评审专家组的领导,曾这样评价这部训练大纲:“没想

到会有这样周密详尽的训练大纲。如果按照这个训练,中国航天员上天没有问题。”

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前,航天大队的14名航天员要面临再次选拔。执行这次任务的只能有一个人,竞争难免残酷。作为带领航天员训练了5年多的教官,黄伟芬心里感到一阵阵的酸楚。在她眼里,每位航天员都很优秀,舍弃谁自己都会感到遗憾。

然而,黄伟芬也很清楚,感情要服从理性和现实,她必须严格执行考核程序,挑选出最优秀的。选拔前,她找每一个人谈心,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帮助他们平稳心情,树立信心。当杨利伟被选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时,黄伟芬眼含热泪地向他表示了祝贺。而结束太空之旅的杨利伟,第一时间给黄伟芬打了电话:“感谢您,黄主任,您的训练很管用。”听到这话,黄伟芬眼泪又下来了。

为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黄伟芬同样精挑细选。“神六”是两人升空,那就必须由六人三组组成第一梯队,再加上选拔须有备份,必须由12个人组成六组梯队进行强化训练,使挑选余地更大。飞行前,必须从第一梯队的六人中最后确定两人,由这两位最优秀的航天员进入太空。

由于“神六”是两人同时上天,所以两名航天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工作、生活习惯方面的协调以及脾气性格上的搭配至关重要,这些都成了黄伟芬选拔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黄伟芬强调,理性的勇敢、果断、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强、聪明、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清楚地和旁人沟通等素质,也是“神六”航天员的必备条件。

尽管“神六”航天员基本沿用原有的训练项目,但“神六”将有多天的失重生活环境,这对航天员身体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黄伟芬和同事们也针对失重问题对航天员进行了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以提高人体对失重状态的适应能力。其次,她们还针对人体在太空中生活多天进行了超重训练,以此提高航天员长时间在失重状态下的耐力性。

为了训练合格的航天员,选拔优秀的航天员,黄伟芬付出了很多,“我倾注的心血比对自己的女儿还要多”。黄伟芬的付出换来的是中国载人航天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代代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成功,对此,黄伟芬无怨无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