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

第五章 觐见皇帝(一)

高阳公主将李林龙强行留在驸马府里,一住就是三天。三天时间里,只要一有空隙,她就**如火地与他翻云覆雨,其大胆和放肆的妖媚功夫让人眼花缭乱,果然是个风情万种、不同凡响的**。当他身体被掏空,而她**也减弱时,一辇花轿终于把他打发回了荷花院。

秀香见李林龙疲惫,急忙扶他进堂屋坐下。李林龙想到自己被当成小白脸关了三天,心中甚感气愤,也深觉对不起不知所在的雅婷。

刚喝口茶,就听到外面喊道:“圣旨到!李林龙接旨。” 只见院门口一群侍卫护卫着一名太监手拿着黄色绢缎的圣旨走了进来荷花院。

李林龙急忙出了屋子跪地接旨, 太监展开圣旨高声宣读道:“大唐皇帝诏曰:朕听闻有东宫昭陵校卫李林龙者,才华横溢、博学堪用,故朕定于今日辰时接见其人,望其尽展才华,不负厚望,钦此。”

他听完这圣旨心中暗想,瞧来定是太子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荐了自己,这个机会太好了,自己当好好应对,把握机会。应对皇帝的提问,说浅了不行,没有人拿你当回事;说深一点,谁也不指望你能做到,显得高深莫测或许更好。

领旨后,秀香帮他换上崭新的官服,在宫中太监的领引下去面圣。

不久,到了皇城脚下,李林龙目视外城长大约三百米以上,城楼高大约三十米左右,一进内城便是宫殿广场。从正面拾级而上,便是唐宫阙楼大殿,前列歌舞平台,围以玉柱雕栏,用以表演皇宫庆典,而过平台便是金銮殿。此时,金銮殿前武士林立,刀枪亮盔透着冷森森的威严。

唐朝皇宫建筑颜色简洁明快,飞檐楼榭则壮观气派,显示着大唐的威仪。

穿过刀枪林立的武士群,他交出随身携带的佩剑后才获准进入大殿。殿中龙椅上端坐一身黄色绣有活灵活现真龙大袍的唐太宗李世民。殿中除了几个带刀侍卫和几名太监宫女,站在两侧的官员只有三、五人,太子也在其中。

“拜见圣上!”一个太监大声的对李林龙吆喝道。

李林龙不加细想地跪下叩头大声说道:“臣李林龙参见圣上,愿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唐太宗的声音从大雄宝座上不紧不慢地传来。

站起来后,李林龙才真正看到这位伟大皇帝的龙颜。太宗的四方面孔异常憔悴,惟有那双眼睛看起来依然炯炯有神。他的脸上没有笑容,但神情给人感觉很慈祥、很和蔼。

“最近朕耳朵里灌满了有关你的新闻,虽身体不佳也急于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看来很年轻吗。不知道在爱卿年轻的外表下,是否真有传说中的文滔武略,匡扶济世的才学。”李世民盯住他的双眼缓慢地说道。

这是统治者常用的方法,如果你在他威严的注视下,表现出慌乱和紧张,那么他一定会觉得你不堪大用。

李林龙尽量装作不紧张,深呼吸,然后躬身致意道:“皇帝陛下少时随高祖皇帝自晋阳起兵,以才略仁德名动天下。人皆不敢因陛下年轻而存小嗣之心,概因陛下聪慧过人,寻常人等未可及也。故英雄不问岁数,才子不计年龄。而臣确平常之人,才不过五斗、智不过寥寥,乃愚钝之人,偶被他人论及,概因与太子相识之缘故,不足以称道。”

太宗微微点点头,说道:“爱卿很是自谦。朕听说爱卿游历四方之国时,见过一岛国财力军备都很富足强大,而究其原因源于制度完善,你可否略讲一、二。”

李林龙略一思考应道:“臣的确见过,该岛国尚不及我大唐一州道之大,与我大唐浩瀚文化,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相比,犹如莹火之光,自不堪比。不过臣观之,虽很多不及我大唐,但有一、二,却貌似略有所长。陛下想细听,臣只好叙述,所述如有不当,请陛下谅解!”

李林龙这些话,唐太宗听了很受用,不禁频频点头,应道:“但说无妨!”

李林龙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那岛国先祖据说来自我中土大秦,因知大秦酷法严吏,民多生怨,则秦不能长存之因也,故改革国政,推行仁道,其国则长治且久安,而所谓人道即以民为本、为民所想。”

因符合了唐太宗的观点,他又点了点头。

李林龙继续说道:“臣认为,岛国既名理国之根本乃民心,则其国所推行政策自然是符合以民为本的良策。这些良策考虑百姓利益,百姓当然支持。而如何才能制定出以民为本的良策呢?臣以为岛国是观百姓所求知晓的。寻常百姓大多所求不多,无非盘中之餐日益丰富、生活所需不愁缺少、文化娱乐自然舒心三点而已。只要出台的政策都能满足这三点,则民生安定、内无纷乱、国亦长治久安也。而要满足三点关键在于民富,民富则三点都可满足,反之则有其心而无其力,民怨不可避免。既说民富是关键,而如何使民福足呢?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农工商三业齐头并举,农业为基、工业为枝、商业为叶,三业相辅相成,犹树之枝繁叶茂,民众自发寻求发财支点,朝廷政策加以保障,则民富可成。”

太宗听的仔细,突然问道:“我大唐以农业为主,而工商业为次,听你所述,那国两业也大规模发展,如何发展?“

李林龙应道:“观其岛国政策,臣以为单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存在弊端。试想,农业受自然影响颇大,如遇天灾**,农户收成巨减,不但农户赖以生活的田地颗粒无收,忍饥挨饿,国库无法收税还要拨款救济,则国库容易枯竭,贻害非浅,国脉必然动摇。而工商农三业齐头并进,则有以下优点,其一,国库收入不只农业税收一块,还有工商业两块,农业收入减少,工商业收入尚可保障国库所受影响不大,并可挪出资金用于救助灾民;其二,工商业发展迅猛,可以转移增加的人丁,使其容易找到其他活路,有所收入,避免因人口增加,土地不增,收入减少而产生的矛盾,也消除了农户因没有土地收入铤而走险,利于朝廷的稳定;其三,农工商全面发展,必然带动大唐各领域的全面发展,税赋可投入其他建设,而百姓也可以扩展多种收入渠道,民自然易富,苏州、扬州一带百姓富庶,都是源于此理。”

他见太宗听的专注,继续说道:“那岛国有句民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臣也以为,发展工商业,不外乎朝廷出台扶持鼓励政策,配套保障律令,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工商业发展环境。有这些措施,则工商业当可蓬勃兴起。观我大唐广州已成为商贸大都会,波斯、天竺等地的商人、僧侣云集从事商品贸易等活动,而朝廷则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规范商业发展;朝廷在各大都市建‘市’,并设人负责管理,这样措施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而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全面推广。所以说我朝发展商业有其基础,只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推行有益其发展的鼓励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则必会促进其蓬勃发展。而对于工业讲,我大唐也有相当基础,盐叶、刺绣、瓷器、铁矿、铜矿、印染、酿酒等生产都有相当的规模,只要出台鼓励各种作坊进一步扩大的激励政策,促进作坊主利润增加,则作坊定会如雨后春笋在九州大地遍开其花。而使作坊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还要朝廷投入加大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好的技术,必然促进作坊的产量和产品质量提高,日积月累则工业可成。”

他说道这里,旁边一位胡须微白,年约五旬的老者说道:“你如此看重发展商业,可知商人大多唯利视图,奸诈欺骗,不事生产,*吗?如此鼓励此中奸人四处兴起,则其日长,奸人定然形成气候,真遇灾祸,则商人蜂蛹而起、囤积物资、哄抬物价,百姓生活窘迫,岂不天下大乱?历代帝王和王朝都无一例外以农为主,抑制商人快速崛起,则民风保持淳朴,乃稳定长久之道,也是先人总结的治国经验。你是欺朝廷无人,不知其危害而胡乱鼓吹,让朝廷放弃治国基石而改用败国之道,用心何在?再者说,你竭力鼓吹商人兴国,不错,商人通过投机取巧,虽可带动些地方经济短期发展,然以欺诈和巧取为赢利手段,非王朝正道,不可为朝廷所取亦!”

李林龙听完心下愕然,顿觉此人不同凡响,讲的冠冕堂皇,符合圣人之道,颇能鼓惑听者,他转身欠身致意道:“请问大人高姓大名?”

那人手轻摸额下的微白胡须,应道:“老朽长孙无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