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地球的Google

第7节:一切皆有可能(1)

第一章

一切皆有可能

因为同是犹太人,同样都来自前苏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喜欢布林,而他们同样喜爱佩奇,因为他也是这个两人小组的一部分,这两个人发明了这个时代最强大也最普及的信息获取工具,这个工具就像燎原的星星之火,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就像打篮球的孩子都希望成为迈克尔 · 乔丹一样,这些学生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谢尔盖 · 布林或拉里 · 佩奇。

谢尔盖 · 布林和拉里 · 佩奇在地动山摇的欢呼声中走上讲台,通常只有摇滚明星才能让这些少年如此激动。他们是从后门进入会场的,将摄影记者、太阳镜、租来的车和开车的司机以及谢尔盖漂亮迷人的年轻女伴都留在了会场之外。他们穿着随意,对自己受到的英雄式的欢迎非常得意,微笑着落座。此时,他们正处在离自己创业的地方数千英里之遥的海的另一端,离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非常近了。看起来,对于这两位梦想要改变这个世界的年轻的超级巨星来说,要谈论他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如何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及将来有什么打算,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

“你们知道Google的故事吗?”佩奇问道,“你们想让我来讲述这个故事吗?”

“想!”人群欢呼道。

这是2003年的9月,在一所培养出最聪明的年轻数学天才的以色列中学,数百名师生急切地想要聆听Google这两位朝气蓬勃的创办者所说的每一句话。因为同是犹太人,同样都来自前苏联,他们中的许多人喜欢布林。而他们同样喜爱佩奇,因为他也是这个两人小组的一部分,这两个人发明了这个时代最强大也最普及的信息获取工具,这个工具就像燎原的星星之火,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就像打篮球的孩子都希望成为迈克尔 · 乔丹一样,这些学生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谢尔盖 · 布林或拉里 · 佩奇。

“创办Google的时候,我和谢尔盖还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佩奇开始了他的讲述,“我们当时还不确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我有一个疯狂的想法,就是要将整个网络都下载到我的计算机上。我告诉我的导师我只需要一个礼拜来完成这项工作。可是,在经过一年左右之后,我仅仅完成了一部分。”学生们哄堂大笑。

“所以乐观精神很重要,”他接着说,“在设定自己的目标时,你需要有一点傻劲儿。在大学里我学到了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佩奇说,“这真是一句好话,它让我很受启发:我们应该做大部分人不会做的事情。”

布林和佩奇一向致力于解决重大问题和寻求能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当然懂得什么是“一切皆有可能”。虽然他们并不比挤满这间礼堂的中学生们年长很多,不过,他们的确是自成一派。美国的发明史和创业史上从来都不缺乏传奇人物,可是还没有谁能够像布林和佩奇这样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托马斯 · 爱迪生耗费了1/4世纪的时间才发明了电灯;亚历山大 · 贝尔也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来发明电话;亨利 · 福特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之后才成功地发明了现代流水线,并使汽车的大批量生产和普及成为现实;而小托马斯 · 沃森在辛苦经营IBM多年之后,他的公司才生产出现代的计算机。但是,布林和佩奇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就把一个研究生项目变成了一家资产数十亿美元的全球性公司。此时,他们在特拉维夫受到了如此热烈的欢迎,而事实上,如果他们此时是在东京、多伦多或者台北,他们也会受到同样的礼遇。

这两个年轻人使数百万人可以免费获得关于任何话题的所有信息,并由此改变了这些人的生活。他们比互联网时代的其他人都聪明得多,所以他们可以完全不依赖市场推广,而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最知名的新品牌。他们两个都是精明的生意人,他们知道,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公司的成功,当务之急是完全控制自己的公司以及其不同凡俗的文化。有许多发明家至死都没能看到自己的发明开花结果,这让佩奇非常伤感,所以他和布林下定决心要避免类似的命运。他们知道该怎样利用恰当的关系,如何获取资金和招揽人才,如何利用原始的计算机处理资源以及如何将公司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文化发扬光大,因此,Google在他们的领导下成为一座灯塔、一个磁场。只是点击一下鼠标的工夫,Google就取代微软成为了汇聚世界顶尖技术人才的地方。然而,他们明白要保持开拓创新的步伐和业界的领先地位并非易事,因为他们面临着微软公司这样资金雄厚的对手,而微软的带头人是一位冷酷的斗士——亿万富翁比尔 · 盖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