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枭雄朱元璋

第三章 :求生存6

“我有些累了,想歇歇。”朱元璋驻马说。

汤和朝后看了看担心地说:“那郭天叙……”

“没关系,郭大元帅是不会追的。就歇歇吧。”冯国胜说。

朱元璋说累是假的,实在是看到了家乡的河,他不想就这么快离开,眼睛直愣愣地看着前面。那小路上,走来位年老妇人,头发已经斑白,走起路来还那么精神,朱元璋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他真想走过去跟她打个招呼,跟她说几句话……

“朱元帅,从这条道过去,可是你的家。”冯国胜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问道。

“是的,进去十几里路就到了。”

“看来元帅是想家了。”

“是啊,可是,家里一个亲人也没了。”

“我也是的,家里一个亲人都没有了。”汤和说:“只不过,象徐达、胡大海、陈德、丁德兴、邓友德这些人,我还是常想着,不知他们过的怎样了。

“对,我们回去一下。”朱元璋眼睛闪着光亮说:“我们还有许多儿时的朋友在那里,把他们招到军队里来。”

“好哇,我们去招兵,招一队子弟兵来。”汤和首先赞成。

“那我们就走吧。”冯国胜说着先站起来。

三条好汉,翻身上马,顺着绕着山峰往左边的那条道跑去……太平乡,就在前面,眼前的一山一石,都是这么的熟悉;太平乡,就快到了,前面有位老人象是跌倒了,旁边一位小孩正努力地将他掺扶起来。

朱元璋勒住僵绳,下马缓缓地走到老人跟前。小孩太小,朱元璋伸出手来,帮着扶起老人。

“老人家,又要出去?”看到老人,小孩手上的破碗,他知道他们要去沿街乞讨。

“没法子,天旱得很,粮食够不上交租,家里已经几天揭不开锅,一屋子的病人、饿人……

朱元璋只觉得心里憋的慌,泪水差点流出来,他摸摸身上,还有些碎银,全部拿出来塞给老人。

老人惊得目瞪口呆,他一辈子还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子,自言自语地说:

“这怎么成,这怎么成?”

银子从他手上掉到地下,那小孩忙捡起来,好奇地看着:

“爷爷,咱们快回去,买粮,给奶奶治病。”小孩推着老人。

“走罢,老人家住哪里?”

老人一指前面的寨子。

“我们也走那边,一路走罢。”

“你叫什么名子?”老人问道。

朱元璋只是笑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

老人见朱元璋笑而不答,不由得急了,跟着他一路说:“你一定要告诉我,你的名字。我没能力报答你,我要给你四海扬名。”

这时已经进了村口,周围围了不少人。朱元璋对众人看看,高兴地说:

“我是穷人的儿子,这次来,是来召兵。扩大我们穷人自己的军队。”

“我信你,我信!”老人捧起手上的银子:“是我们的救星,穷人的救星来啦!”他嘶哑地喊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这不是前寨太平村朱家的……”一位中年的人打量着朱元璋。

“是的,我叫朱重八,谁信得过我,跟我走。”朱元璋充满**地说。

“你们还犹豫什么,快跟朱重八去!”老人喊起来:“乡里乡亲的,他把银子都给我了。”

在还没有被城市明侵扰的乡村,人们更相信老人。除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新生的似乎太少,这种经验和知识的传递,往往是通过老人。久而久之,一代又一代,老人自然都成了先生。比起年青人来,他们更有号召力。听了老人的喊叫,青年人都跟着吼起来:“我们跟朱重八走,我们跟朱重八走!”

“好!好!好!”冯国胜挤进来说:“愿意跟我们走的,回去准备一下,我们在前面的太平村等大家。”

年青人有的回去准备,有的仍然跟着。沿路走去,越来越多的人跟上了,其中有些是认识朱元璋的,他们互相转告着,走进村时,已经有一大群人了。

汤和正与几个年轻人谈得热闹,冯国胜让他准备好桌子,纸笔,扯开嗓门喊道:

“愿跟我们走的,请到这儿来登记。”

听到呼声,一条结实的汉子,握了把砍柴刀,他并不怎么用力,就分开了众人,一直走到朱元璋面前:

“重八哥,你认得我么?”

朱元璋打量着他,又看看他身后跟着的一位英武小伙子。

“胡大海!”朱元璋喊起来。没想到小时候瘦弱的胡大海,如今这么结实。只是那浓眉、大眼,还有略嘟起的嘴唇,与原来的一模一样。

“这位壮士是谁?”朱元璋还是想不起胡大海身后的那位英武小伙子是谁,不由盯着他问胡大海。

“徐达。”小伙子不等胡大海回话,自己上前一步,朗朗地对朱元璋说:“我比你小几岁,记得你,你不记得我。”

朱元璋记起来了,就是那位头大身小,爱坐在石头上望天沉思的小男孩,如今竟是一表人材,虽然年纪轻轻,却这么镇定沉稳,英姿勃发。朱元璋似乎是一见钟情,对徐达特别喜欢,转头对冯国胜说:

“快登记,胡大海、徐达。”

接着又来了丁德兴、耿再成、陈恒、顾时等二十多人。朱元璋大为高兴,当即摆了十多桌酒席,敬请乡亲们同饮。直到下午,这才带了众人,依依不舍地离开太平村,回到定远。这回召来的都是自己的乡亲,朱元璋对他们从心里感到特别的亲近,特别的放心。他仿佛是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心中充满了一种温馨的感情。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好好地培养他们,让他们一个个都当上大将军,成为我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骨干、主力。朱元璋这么想着,便将这二十几人,编入各队,让他们从基层军官做起。独有徐达、胡大海,朱元璋认为他俩不是寻常之辈,就将他二人留在身边,为特殊培养的人才。从这以后,凡商议军中大事,徐达与胡大海俩人,都可以在一旁听着,不用回避。

紧接下来的两天,各路义军攻城掠地的消息不断传来,朱元璋请来军师及诸将,商议发展之路。

这一年,是朱元璋的关键时期,群雄正在发展,一切靠实力说话,如果不能迅速崛起,就只能为他人所灭。冯国胜替朱元璋设计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杀了郭天叙,夺取濠州,中策是夺取滁州,下策是仅夺周边小镇。朱元璋选择了中策。可是他要去夺取滁州,郭天叙必然从后面夹击,灭了他而后快。怎么办呢?冯国胜替他想出了一个阴招,就是引诱使郭天叙去攻打南京。这对郭天叙来讲,无疑会是灭顶之灾。

对此,朱元璋已经想到了。可如果真是那样,我对马秀英,对小明王不是都好交代的多吗?朱元璋在心里对自己说,于是决定就这么干。

可是,郭天叙能上他的这个当吗?

五节、夺取滁州

真正的统帅人物,面对许多无法逆转的危险时,他们总是能先预料敌人可能采取的行动,然后先发制人,由此控制着对手的行动和情绪,使之随着自己的意愿走向失败,自己则转危为安。

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运气有时说来就来,正当朱元璋担心郭天叙会不会去攻南京时,郭天叙派赵青云来了。他实在担心朱元璋在外面日益壮大,到时候灭了自己,想骗他回去杀了而后快。这赵青云一路进来看到朱元璋军容整齐,士兵精神,又见帅府里人才济济,不免心里一阵阵担心,说:

“郭元帅差我来问,定远的军务可处理好了,如果能抽出身来,请朱副元帅速回濠州,商议大事。”

“定远的军务已经处理好了,只是现在有个好事情。”朱元璋先卖了个关子,然后缓缓地说道:“由于其他各路义军群起攻城掠地,南京现已非常空虚,我想趁此良机,进军南京,一举夺之献给郭元帅,以扩展我濠州地盘,还请赵将军速去将此事报告郭元帅,我这里即刻发兵。”

赵青云听了,大吃一惊,匆忙赶去回报。

赵青云走后,朱元璋与冯国胜相视一笑,常遇春还不太明白,问道:“此时滁州不夺,去攻南京,况且还有濠州之兵,岂不是三面受敌?”

朱元璋冯国胜又是相视一笑,然后问常遇春:“你说该怎么办?”

“先夺下八斗和张桥两镇,为进兵滁州作好准备。”见朱元璋点点头,常遇春接着说:“如果您同意,我与汤和愿去夺下八斗和张桥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