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剑煮雨录

《初涉小说创作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初涉小说创作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做事之前,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从事小说创作也不例外。所以我在罗列长篇创作注意事项之前要先说说心态问题。桓谭在《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于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段话很明确地定性了小说的价值——治身理家而已。和那些醒世、教世的圣人经传相比,小说是‘琐屑小道’。假若把至圣之人比作骄阳,那么小说充其量也就是折射出光芒的一道彩虹罢了。至此,你该明白:想要写出卖座的小说,首先要考虑的是故事性,而不是思想性。

‘合丛残小语’,杜撰结集,用笔下技巧换来果腹食粮——细看去,小说家更像是一个‘匠人’,而非专研经史的‘文人’。所以,即便在入行之后有了点成就,万不可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而若失败,也不要沮丧气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去想、去做,才能从粗手粗脚的学徒晋升为技艺精湛的巨匠。

谨以以上文字与从事小说创作的朋友共勉。

长篇小说的创作是个为时日久的过程。在动笔之初,首先要列好行文纲要,把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写下来,以免在隔日续写时出现情节偏离主线的情况。大纲是模糊的,具体到正文中,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在前面,随时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力。以目前主流商业小说为例,我在这里总结几条新手容易犯的错误——一:文中元素的统一之前说过,小说家的任务是‘合丛残小语’。对于一个功力深厚的作者来说,这种基础中的基础自然谈不上什么难度,各种桥段信手拈来、随意搭配,无不得心应手;而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作者来说,则常会将一些于全文基调不协调的元素也一并归纳到文中。这样一来,就会造成阅读上的障碍,使得全文大大失色。

例如要写一部以西方中世纪社会为背景的小说,可作者却没有回避东方的姓氏名讳习惯,这样的文字又怎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呢?怪味豆不是谁都能吃得下去的。这里要注意的不仅仅是姓名,包括语言习惯、地域命名习惯以及众角色的意识形态……等等,都必须符合设定的时代背景特色才行。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之处应广泛地收集资料,在做到基本了解之后才可以动笔;如果是借用了古代东方社会背景的小说,那么在行文时就要注意回避一些舶来语和新兴词,否则难登大雅之堂。常有古体仙侠小说的主角大谈‘能量’,又或在对话中掺杂了西方翻译体的句式,我想象不到这种作者的编辑同志在阅稿时会是个什么脸色。

这是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即便是开着‘外挂’的穿越文也一样。一旦处理不好出于不同时代背景的元素,那么,待大lang淘沙之后,暮然回首,你写的东西已被淘汰深埋,作品也就此失去了位列小说类文体经典行列的机会。

二:视角的统一1在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创作的时候,可借助主角之口直抒己见,又可大段地进行心理描写而不显突兀。这点是优势所在。然而这类创作毕竟视角狭隘,在进行长篇小说这种篇幅超过10万字以上的小说时,第一人称并不适用。市场上比较卖座的《邪气凛然》、《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就是很好的例子,两部原本不错的作品都因为视角混乱的问题出现了瑕疵,可见其难度之大。在我的印象里,完美地以第一人称视角行文的小说多以15万字以内,常见于国外翻译过来的作品,再就是一些杂志增刊所偏爱的中长篇作品。

使用第一人称时,书中配角的话只能通过‘我’转述,而配角的心理活动也只能借‘我’的脑袋进行‘猜测’。

2用第三人称进行创作,虽然少了使用第一人称时的那种‘直抒胸臆’的畅快,但可凭借类如‘上帝视角’的优势来布局,通过对比、反衬来突出主角、丰满人物形象。第三人称视角在描写主、配角行为上不存在障碍,还可以无视空间距离转换场景;在心里活动的描写上要注意活动主体。我引用一个新人曾出现过的错误——一边用手摸了摸自己挺着的肚子,不边摇着自己的还有些微微发晕的脑袋,牛满思前想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在家挑粪挑得好好的怎么会来到这鬼地方?

这里的这个‘自己’就不应该存在。在以第三人称角度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时,除非笔下的人物在心中拿自己与其他人对比,否则通常要省略句子的主语。即便是出现了,也不能是‘自己’二字,而应该是‘我’。改一下再看——用手摸了摸肚子,摇了摇还有些微微发晕的脑袋,牛满心下奇怪:在家挑粪挑得好好的,怎么会来到这鬼地方?

而在出现主语之后,则通常要把心理活动的部分加上引号——用手摸了摸肚子,摇了摇还有些微微发晕的脑袋,牛满心下奇怪:“在家挑粪挑得好好的,我怎么会来到这鬼地方?”

使用第三人称创作时,除了一些无法与人交流的特定场景之外,塑造人物时不宜进行太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如果要写主角自言自语的情景,最好要设定一个能让人信服的前提,比如说心感震撼,抑或告祭亡人,否则会让人感觉你塑造的人物是个神经病,从而失去代入感。即便是自言自语了,也不要大段大段地写。

能做到这点,基本上就能比较合理地进行第三人称创作了。

两种不同人称的视角也是不同的,虽有交叉的部分,却不可混用。刚入门的同行们尤其要注意这点。

三:行文风格的统一大体以理解为对‘句式风格’的贯彻。这点和第一条‘文中元素的统一’有交叉部分,但又不尽然。例如有些作者在前一段用‘调皮’的翻译体句式来烘托气氛,可在后一段却又变成了‘深沉’文言文式的叙述,读者又怎么会对这样的文章买账?试想一下,若是熊耀华在自己的书里插入了一部分查良镛式的段子,那‘古龙’这个笔名还能位列武侠宗师么?像句式长度、标点用法、遣词习惯……等等,都要达成一致、形成统一的风格,这样才能成书。

行文风格的统一是必须的,新人们要注意。

四:对角色塑造的立意的贯彻例如要塑造一个洞彻世事、沉默寡言的人物,那么就要让他从头到尾都惜言如金,把描述的重点放到他的行为和针对不同事物产生的心理活动上去。如果不能贯彻这点,忽地把他写成了一个浅嫩轻浮的话涝,那这本书就失败了。

这条准则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新入行的朋友之所以会在这点上犯错,多是因为大纲不详细、对自己想塑造的角色没有深刻的认识。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确立人物卡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比照**站比较成功的胖子型主角试写一张人物卡——1胖子很执着、也很狡诈,他的占有欲极强。

2胖子很聪明,他懂得利用自己‘无害’的外貌去消除别人的戒心,而后会利用智慧在恰当的时机获取利益。

3胖子在受到强烈侮辱的时候会暴走,表现形式激烈——歇斯底里地搏命;遭遇到极大的恐惧的时候,只要等级差距悬殊到做出一切努力也无法改变结局,他就会逃跑。不会顾忌盟友的死活,不会在乎日后会不会扣上诸如‘胆小鬼’、‘反复小人’之类的帽子。他不是个一心为人民服务的英雄。

4子开朗的笑容下隐藏着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自卑心理,所以在面对心仪的女孩时不会主动出击,通常采取逃避态度,顾左右而言其它;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在特定的舞台上无所顾忌地施展才华,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用以自我安慰——当然,这种表现欲也是自卑心理导致的。

以上四条就是基本的主角人物卡了。沿着大纲设定主线脉络,发展处的不同的剧情来把角色各方面的特征展示给读书,这样一来你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活了起来;至此,剧情反而退居其次了,没人会指责你用的桥段太老——因为他们读的不是书,是胖子。

五:特殊文体的应用在进行不同时代背景的小说创作时,适当地采用其时盛行的文体写些点缀性的文字是很能为文章添彩的。例如在写历史架空时加入些古体诗词,抑或在西幻时来上两段贴近中世纪风格的诗歌。然而,由于近代教育鲜少涉及这方面知识的缘故,作者们在行文时候常常犯下非常低级的错误,以至不但不能为文章添彩,反而贻笑大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全面地了解特殊文字的结构原理,而后才能尝试着去写;在这之前,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回避特殊文体的创作,再或直接引用已有的作品。

在这里,有个问题要重点强调:你可以去引用别人的作品,但必须加以说明!即便是以不同时代意识形态碰撞为卖点的时空穿越文,也要在备注里明确地标注出文中引句的出处。这是道德问题。

六:笔墨的分配近代商业小说,早期是卖方市场,作者怎么写读者就怎么看。像金庸在创作《射雕英雄传》的时候,读者是不会在意他究竟写了多少文字在郭靖之外的角色身上的。到了《天龙八部》,更是搞出了三大主角、配角无数,场景跳跃不断。在那个时期,只要你写的故事能自圆其说,那就一切都没问题;时代变迁,当今社会人心浮躁,读者们已不甘于做一个旁观着,而是要跳入书中将自己代换成主角,主动地去体会在书中驰骋的快感。面对这样一个已然成型的买方市场,作者是无力去改变现状的,只能去迎合消费者。为了能带给读者更强烈的代入感,作者要做的就是取用单主角模式,并且贯彻到底,将全书九成的笔墨都着落在主角的身上。这点是商业小说卖座的基础。

用大纲确立主线,用主线约束情节,而情节要为了体现主角各方面的性格而量身打造。

和前人相比,当代的商业小说作者是幸福的,因为你不必为其他角色支线剧情如何完美穿插而苦恼,只需刻画出一个主角就已成功了大半。具体请参考主楼中罗列的第四条目。

七:文辞洗炼与笔触洗炼文辞洗炼是指笔下句式精炼、不繁冗罗嗦。要做到这点,就得牢记第六条目‘笔墨的分配’的准则。我还是以之前引用过一段句子为例——用手摸了摸肚子,摇了摇还有些微微发晕的脑袋,牛满心下奇怪:“在家挑粪挑得好好的,我怎么会来到这鬼地方?”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句子分三个部分:牛满摸了摸肚子;牛满摇了摇发昏的脑袋;牛满的心理活动。

无缘无故摸什么肚子?我来改一下——习惯性地摸了摸肚子,摇了摇还有些微微发晕的脑袋,牛满心下奇怪:“在家挑粪挑得好好的,我怎么会来到这鬼地方?”

把摸肚子的动作解释为角色的习惯,这样就不会让读者感到罗嗦了。文辞洗炼并非是说要减少用字数量,而是指要恰当地用字措辞,要围绕创作立意来行文。

至于笔触的洗炼,则可理解为是切入点的选择。例如要刻画主角的形象,我们可以从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许多不动角度来进行,而笔触的艺术就是选择最佳的切入点去把它展示给读者。大师级作者的笔触多是不着痕迹的,任谁来看,能感觉到的都只是‘自然’二字而已。一般来说,对全文笔触的琢磨应该等到成文之后,在检校的过程中思考着修改。

八:成语、典故的应用和辞藻的堆砌这一条粗看起来和第五条‘特殊文体的应用’有些相似,但还是有差别的。相比诗词一类古文体而言,成语的运用难度是最低的,然而成语对语言环境的要求却很高。不管是写实小说还是荒诞幻想小说,都要以生活为基础。作为一个作者,你在创作之初就应该遵守以下几点——西幻背景的小说里是没人会说汉式成语的。

汉初时没有乐不思蜀一说。

在‘正龙拍虎’这四字背后的典故没有为人所尽知之前,它还不能算是成语。

你可以指挥弟弟去消灭家中的苍蝇,但绝不要在话里加上‘草薙禽狝’这个成语——那会让他感到茫然。

大概是因为东方的古代人很少有用手搓油灯的习惯,所以他们没见过阿拉丁。

楚王喜欢龙渊、泰阿、工布,却没听说过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比干看来,‘狐狸的尾巴’做成围脖献给大王比较合适。

之前就强调过‘行文风格的统一’,所以,在使用成语、引用典故时,一定要考虑到典故的出处与时间,对比语言环境与时代背景,看它是否合适出现在文中。

至于辞藻的堆砌,运用到小说当中时通常是为了交代环境背景,抑或刻画些有别于俗人是高人雅士。就这点来说,你是否掌握着丰富的词汇量不是关键,是否能娴熟地使用各种写作手法也不是关键,要中之要是看辞藻堆砌得突兀与否。之前强调过‘行文风格的统一’,也强调多‘文中元素的统一’,更强调过‘文辞洗炼与笔触洗炼’,如果与这三点有冲突,那还是不要lang费时间琢磨锦绣词汇了。有些作者偏要借西方角色的嘴吟上段狗屁不通的‘文赋’来卖弄文采,真真是可笑,无怪招人打脸。

本文要说的是初涉长篇创作时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写到这里,基本上算是讲完了。有想尝试长篇小说创作的朋友,可以以此作为参考。无论你是要冲击大陆简体市场、电子版市场,还是要冲击台湾繁体出版市场,都必须处理好以上几点问题。虽然都是些常识性的东西,没有多大助益,但起码能帮你确立个方向。这方向未必是捷径所在,

提示:您有15条新通知

可也绝不会将你引入歧路就是了。

提示:您有15条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