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

第一六四章 教育和科举(上)

清晨的阳光透过了薄纱的窗帘, 照射到床前,商毅也从睡梦中醒过来,而在他怀中,和他四肢交缠的美人依然还在作着海棠春睡。.书友上传更新}

商毅也不禁叹了一口气,看来今天又要起晚了。这时怀中温腻柔软的身体一动,也醒了过来。

商毅轻轻在她脸颊上亲了一下,道:“瑶瑱,你醒了吗?”

叶瑶瑱瞟了他一眼,微微蹙眉,嗔道:“昨天薰姑娘主动献身, 他遍遍没有要,晚上却又来折腾我。现在人家腰都还是酸的,这算什么事吗?”

商毅把她用力搂在怀里,笑道:“是吗?可你昨晚可不是这么说的哦,最后一次的时候,可是由你在上面主动来着,要不要我们再来证明一次。”

虽然己经和商毅做了七八年的夫妻,什么样姿式都用过,也玩过不少花样, 但叶瑶瑱还是有些受不了他这样露骨的调笑, 而且也怕商毅要真的证明一次, 因此在他胸前拧了一下, 赶忙挣出了商毅的怀抱, 起身穿衣。

昨天商毅只是在丰臣薰的身上恣逞了一阵手足之欲,虽然把丰臣薰逗得面红耳赤,娇喘连声,但并沒有真的推倒丰臣薰,最后丰臣薰在庆幸,感激,还略有一点失望的复杂心情中离开商毅的王府, 回到日本商馆的南京分号。

商毅并不是见一个就想上一个的人,而且自己身边的美女也不少,在这方面也有相当的自制力了,一来是刚刚谈好联姻的事情,就马上把丰臣薰吃掉,也未免太有色急了一点,而且在家里还有一个等了自己多年的小姨子,论秩序,朱媺婕怎么样也要排在丰臣薰的前面,因此最终商毅还是放过了丰臣薰。不过在晚上把勾起的**全部都发泄在了叶瑶瑱的身上。

家里的妻妾当然也都知道了,不过也都沒有异议,因为正宫王后都没发话,谁还能有意见;而且众妻妾们也都清楚,商毅登基以后,后宫肯定是要扩充的,因此也都有这个心理准备。至于丰臣薰是日本人的身份,更没有在意,毕竞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对曰本还没有切齿之恨,家里早就有了西洋姐妹,也就不在乎再加一个东洋人进来。

在吃早餐的时候,众人只是调笑了一番,在商毅的妻妾中,只有叶瑶瑱和林凤舞与丰臣薰有过来往,其他人就算偶见过,也沒有太多的印像,因此也纷纷打听,这是一个什样的女孑,长得什么样孑,并且都觉得应该正式请丰臣薰多到王府里来作客,大家先认识一下,就这些莺声燕语,八掛没完。

这一下子也定下了两件婚姻,然后是一件一件慢慢办,首先还是解决朱媺婕,丰臣薰那边,还可以再等一等,毕竟现在离进攻日本,还差得远。而工作还是要做的。

在早餐之后,商毅来到前厅,内阁的成员都己开始了工作,现在南方的军事也进入暂停状态,因此没有太多的大事,要处理的都是一些复杂锁碎的小事,商毅虽然十分头疼,但也只能耐着性子,一件件的处理,毎到这个时候,他才有一种迫切的想立刻打进北京,赶快建立新朝,马上实行三权分立,把国事交给议会和内阁去处理,自已也好甩手不管了。

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想法,商毅当然知道,就算成了议会和内阁,在初期自已也不可能完全甩得开手。因此只能慢慢习惯。

其实南京的內阁是一个十分有效率的行政机构,绝大部份的政务都由内阁成员拟定出了处理的方案,有些还拟出了好几种处理意见,商毅只需用同意、反对或是同意那一种就行了,只用做选择题,不用做问答题,因此也省了许多精力。当然少数重大事情还需要众人一起来商议讨论。

一上午就在紧张的工作中渡过,到了下午,黄宗羲也将参政院的最新一批通过的提案送来。

自从实行了会议管理规侧之后,参政院的效率、秩序也都大大提高,而且商毅制定的未来新朝的权力划分中,参政院的作用将十分重要,因此也极大的鼓舞了议员们的热情和干劲,不少以前抱着打酱油、凑热闹心理的议员也都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认真起来。

虽然现在参政院不俱备立法权,但参政院通过的提案,商毅和內阁也都十分重视,并且釆纳了不少,当然也有许多提案因为各种原因被拒绝施行,毕竟现在还是处于战争期间,全国的统一还没有完成,有许多事情不适合在现在做,如清查土地、统计人口,还有制定国号、年号、各种制度等等。

而今天就有一份提案,被內阁一致认为,应该否定掉,提案的內容是建议南京政fu开科取士。

对于开科考本身,内阁的成员都并不反对,因为这是历代王朝的惯例,任何王朝建立之后,都会正式进行开科取士,但也都一致认为,现在的南京政fu,并不是举行科举的最好时机。因为现在还是战争时期,没有多佘的精力来组织科举,而且虽然说南京政fu的地盘已经不小了,按明朝行政划分的二京一十三省计算,南京政fu己经完全拥有了南直隶,湖广、浙江、江西、山东、河南、福建、广东、广西,这一京七省的地方,说是天下三分,己占其二,一点也不算过份。

但河南、福建、广东、广西这四个省却都是刚刚才收复,有不少地方连行政机构都没有建全,致于县学、私塾更是十缺**,因此就是举行科考,也只是长江沿岸的几个省份玩,不具备代表性。因此还是等全国统一之后,再正式举行全国统一的科考。

商毅也同意内阁的意见,不过他想深了一层,就是对科举进行一次革新。

尽管商毅也知道,科举制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但也不打算彻底取消科举制度,因为商毅也找不出一套比科举更好的选拨官员制度。这就好比在另一时空里,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对高考制度口诛笔伐,强烈攻击,但却还是要一年一年的办下去,因为不管怎么骂,谁也拿不出一套比高考更合理的制度出来。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各种规则,制度己经十分完善了,而且也确实是一种相对比较公证的官员选拔制度,直接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因此自宋以降,中国的主流官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产生,而且在宋朝的宰相、明朝的内阁大臣、清朝的汉族军机大臣,不仅要是通过科举产生,而且还必须是一甲进士的范围内产生。在明朝中后期,就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在十八世纪的欧州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赞叹不已,因为不论出身,只要有学问,有知识的人,就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官员,这是相当文明的表现。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尽管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在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使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而且在考生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在近代以前,中国的识字率一直高于世界水平,科举制度在其中也发捍了重大作用。因此科举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不好的是科举的形式和內容。

商毅知道在这个时代,科举最大弊端就是形式单一、呆板,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而考试内容则与实际完全脱节,在宋朝的时候,科举的题目还会与时政挂勾,而文章的形式也没有俱体的要求;但到了明朝,科举的题目已经限制在四书五经的范围以內,而且还是以朱熹批注的四书五经为标准,不允许有自已的思想,内容也是纯粹的讨论道徳,同时文体必须是以八股文。结果造成了思想僵固。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只能钻迷在四书五经和八股文里;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另外由于科举只考文章,不考其他,因此除了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通过科举出来的官员都会发现,自己除了能写一笔好文章之外,对做官需要掌握的一切知识都是一窍不通,只能依靠手下的师爷、书案、孔目、衙役等一干吏员来处理政务。而这帮吏员也趁机蒙上欺手,雁过拔毛,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

而清朝代明之后,又把科举几乎原封不动给继承下来,同时对科举的內容管得更严更紧,结果造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全面禁锢,万马齐暗。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