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第六十章:四战之地(二)中

不过尽管距离发动本次“孟加拉战役”的最终目标—攻占达卡仅一步之遥,但是作为印度陆军此刻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乔京德尔却深知要迈出这历史性的一步并不容易。

目前按照预定计划陆续抵达达卡外围的印度陆军已经超过了6个师—印度陆军第3集团军的第8山地步兵师、第4集团军的第2山地步兵师、第5山地步兵师、第33集团军的第27、第2山地步兵师以第1集团军的第31装甲师。这6个师的总兵力超过12万人,已经对达卡的守军相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但是连日以来的对达卡所发起的一次次攻击却都已失败而告终。

“印度陆军难道已经失去了攻坚的能力了吗?”面对着各部队在进入达卡外围之后举步为艰的进展情况。乔京德尔曾一度失去了理智,要求各集团军枪决一批作战不力的下层军官。但是转念一想,乔京德尔却也不得不承认,打出目前的战局来也不能一味的责备一线的官兵。毕竟印度陆军目前参与攻城部队之中8成以上都是以高原地带作战为背景组建的“整编山地步兵师”。

由于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中印度陆军的表现令新德里失尽的颜面,所以此后印度陆军一直都怀有一种深深的“山地作战情节”—似乎在印度人的理念之中,完全忽略了中国方面的种种不利因素,片面的强调自己的战败是因为没有专业的“山地战部队”。因此1962年之后,印度陆军就开始按照作战的要求和战区的划分将其编制内的步兵师一律由原来单一的步兵师划分成了平原步兵师和山地步兵师两种完全不同的编制。

到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陆军编制之内的山地步兵师已达到了10个,占印度陆军总兵力的近1/3.这些山地步兵师突出的强调了在高原山区对敌方步兵单位的杀伤火力,以及高原地形下的机动性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山地步兵师之内还编制有骡马一千多匹,以保证军队在简易公路乃至没有公路的条件下,仍能顺利实施战斗行动。而在此后的发展之中,印度陆军又通过对各山地步兵师配备直升机大队的方法,来提高机动和后勤保障能力。

应该说在印度独立以来的并不漫长的历史上,山地步兵师一直发展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论是与巴基斯坦陆军在冰川之上的正面对抗,还是清剿活跃于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游击队。印度山地步兵师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战术素养。而在中印马六甲冲突爆发之前,印度—美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联合组织的代号为“yudhabhyas(印度当地语言:准备战争)”的演习之中。美国陆军的官兵更对印度山地步兵师的表演交口称赞—认为印度陆军拥有一支世界上最能吃苦、装备精良的山地作战部队。这一剂强劲的**药一时间令印度陆军自上而下都轻飘飘起来。

开始盲目的相信这些山地部队的战斗力起来。

实际上任何部队都会有它固有的优势和弱点,而往往越是针对性强的兵种,其在特定环境之下优势越为明显,而同时一旦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战场,这些针对特定环境进行编组和训练的步兵们就往往会显得越不容易适应。同时弱点也更为明显。在印—美联合组织的“准备战争”演习之中,美国陆军派出的是部署在阿拉斯加高寒地区的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这些部队虽然有充沛的寒带作战经验。

但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环境显然与阿拉斯加不同,尽管选择了海拔较低的乔巴提亚作为训练基地,但近2000米的海拔,已经令美国陆军的士兵稀薄的空气面前败下阵来,仅仅轻微的运动量便可以令一个强壮的美国陆军上士不堪重负,一个礼拜的训练使得美军士兵的体能和心理经受了几近极限的考验。而印度士兵由于已经适应当地环境而显得举重若轻。这一几乎不值得吹捧的事件,到了印度官方的宣传机器口中,成了印度陆军山地步兵师力挫来访的美国“三角洲”、“游骑兵”

和“海豹”多支特种部队的辉煌战绩了。

而一度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印度陆军山地部队一旦进入了平原地带便显得极度不适应。在高原之上长期强化的通讯技术、小分队纵深渗透和火力运用,以及使用激光指引空军对敌进行精确轰炸的技术,在阵地战和攻坚战中几乎毫无用处。

而缺乏重型武器以及运输工具的弱点,却令印度陆军在孟加拉的军事行动显得无比的混乱。

如果他们的对手不是来自中国的任令羽指挥之下的孟加拉军队,那么或许印度陆军还可以勉强使用这些山地步兵师在贾木纳河流域打一场精彩的迂回歼灭战。

毕竟这条位于孟加拉中部的河流距离印度各山地师的出击阵地并不遥远。但是在关键时刻,任令羽的大步调后撤,却彻底打破了印度陆军的计划,面对迅速收缩的孟加拉陆军,可怜的印度陆军山地部队恐怕只能用疲于奔命来形容。一时间在每一条通往达卡的公道之上几乎都可以看到赶着骡马运送弹药的印度陆军山地步兵的身影。

“说是已经完成了合围之势,但实际上却是无力攻击!”在位于在北京的总参指挥中心内,连日来一直都对战局忧心忡忡的胡维风中将此刻显然也对乔京德尔所面对的困境素手无策。“计算机评判系统已经根据了连日来的实战数据修正了各方的部队数值。刚刚我们模拟了一次不计伤亡的总攻,结果是印度陆军仅突破外围的防线,就需要伤亡5万以上,达卡战局仍将陷入巷战之中。”面对着担任蓝军最高指挥官的老上级—胡维风中将,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军长宋仕波少将有些为难的汇报了蓝军最近的困局。

“不拿下达卡,孟加拉的战局就永无休止。如果继续这样胶滞下去,一旦中国陆军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等待印度陆军的将是一场更大规模的灾难。如果我是乔京德尔,此刻也惟有冒险一试了吧。”思索了良久之后,胡维风中将最终下达了这个早已准备了多时的命令,尽管这是一次成功几率不超过30%的豪赌,但是胡维风中将相信无论成功或是失败这次冒险最终都将写进人类军事史。

“虽然疯狂,但这毕竟死中求活的唯一机会。好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啊!”在总参指挥中心的另一间推演室内,扮演着任令羽的中国人民国防军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戚度大校此刻显然早已猜到了他的对手的棋路。不过即便如此,即便是一向可以“料敌之先”的戚度此刻也无法预言在达卡使用这种战术最终的凶吉,因为即便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胜利,但是那也不过是一次兵行险着的尝试而已。

“他们……终于来了!”蹲在茂密的芒果树间,年轻的哈德尔望着远方的天空,喃喃自语道,此刻他的身体开始无法控制的颤抖起来,那不仅仅是由于空气中传来的一波又一波的强劲气流。在他的对面黑压压的印度军用直升机群正宛如蝗虫一般扑来。显然这就是乔京德尔最终的决定—动用武装直升机群开展最后的攻坚。

直升机运用于战争领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1944年4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缅边界上,盟军部队第一次使用了yr-4型直升机成功地执行了丛林之中的救援任务。到了50年代,美**队在朝鲜战争中首开了h-19型直升机安装火箭发射器进行过对地攻击能力的战例。苏伊士运河冲突期间,英、法两**队在干涉中东战争中开辟了军用直升机进行机降突袭,直接增援登陆部队的模式作战。6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先后投入数千架直升机,不仅用作主要补给和营救工具,而且用于遂行机降和火力支援,从而肯定了直升机在空中机动的战术中的作用。

而正是在越南战争之中,直升机群的广泛使用,使直升机战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产生了两种典型的空中机动作战样式:“铁锤”(直升机突击部队)与“铁砧”(装甲部队)的配合战术以及“蛙跳”(多点机降)战术。这两种作战样式后来在直升机参加的历次战争中频繁使用。越南战争使直升机战术发展到了空中机动的新阶段。

在一段时间之内,大规模集中使用军用直升机群,发挥“一树之高”的优势,凭借着猛烈的火力、卓越的机动性能摧枯拉朽般的席卷敌方的纵深一度成为各**事家们展望和争论的焦点。但是随着各国低空防御系统的完善和各种轻便的单兵防空武器的出现。加上现代战斗机普遍具有的俯视、俯射能力,使得原本安全的低空成为了致命区域。从90年代开始军用武装直升机的安全上缺陷开始逐渐凸现出来。不过真正限制军用武装直升机大量使用的瓶颈却是距离,现有的直升机在满载或者悬吊装备的时候,往返航程的距离都不能超过200千米以上,如果实行迂回进攻,那这个航程将更为缩短。

所以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陆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101空中突击师也仅仅是把两个空中突击营的兵力“蛙跳”到150公里以外的沙漠中,构筑“眼镜蛇”

前进作战基地而已。而仅仅是这个2个营的兵力就几乎耗尽101空中突击师的所有直升机空运能力。

但就在全世界似乎都对大规模使用武装直升机形成战役突击这个问题上失去了信心之际,一个奇迹却意外的在2005年上演了。在解除越南北部叛军—“越人阵”武装的过程中,中国陆军成功的集中了1000架军用直升机,组成4个战役集群,从距离越南首都河内400公里的南宁、柳州、桂林等地的军用机场出发出其不意的直捣河内。而那次战役的指挥官正是此刻守备着达卡的任令羽。不过今天他必须从一个进攻者的身份转化为防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