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粉冈

第五十章 黄筱琴真是个痴情女子(1)

秋收一过,筱琴的母亲就开始制作过年的米花了。

米花的制作工序有几道。

第一道工序是煮饭。将几筒糯米(二十斤左右)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起放在一个大竹漏上将水滴干,再在一个大铁铛上架上一个木架,木架下面是小半铛子水,上面是一个大圆木桶(铛下的水不能浸到木桶)。晾干水的糯米伴上糯米壳后就放到木桶里,木桶用木盖子盖严实。安妥停当后在灶上慢慢烧火,让铛下的水蒸气将糯米蒸熟(但并不开粒),最后将蒸熟的米饭连同木桶一起扛起来晾凉、滴干水。

第二道工序是晒饭。木桶扛到晒场上将桶中的米饭倒到大篾垌上铺开晾晒,反复晒几天,直晒到那些糯米饭与米壳分离,将米壳用簸箕一箕一箕的播干净,然后将糯米饭再晒一两天。晒到用牙齿咬得脆响。将晒好的糯米饭放到瓮里收好,待到年关的时候拿出来炒。

第三道工序是炒米花。将收在瓮里的糯米饭粒用慢火放在铛上一铛铛一铛铛地炒,直炒到米饭爆开。米花炒好后放在竹漏中晾凉。

最后一道工序是制作米花。在铛中煮开水,将蔗糖块刨成粉末后放到开水中继续煮,煮到糖和水成混和状,再将晾好的米花放到糖水中搅和。这就是糖水米花。为了便于收藏,将米花一个个的团成拳头般大小的米花球。米花球放在瓮中收藏。

这样制作的米花又脆又香又甜,收藏得也久。即使过了几个月后啃米花团,或者放到开水里泡着吃仍有那种独特的口感。

这些工序比较复杂,制作的时间也长,少则个把星期,多则十天半个月。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过年时村上家家户户的媳妇都需要做的一种过年糕点。到了九十年代后大量的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去了,现在的年轻媳妇极少制作这样的米花,因为她们嫌麻烦、人工大。许多人家吃米花就到圩上买现成的。但只要吃过农家做的与圩上买来的你就知道,圩上那些无论甜味、香味还是口感跟自制的差远了。为什么呢?因为圩上米花制作简单,那是将糯米放到机器里加热加压瞬间就爆出来,等于我们常说的“拔苗助长”。“拔苗助长”效果自然不好。而农家做的就讲究个制作方法。就象刚才说的,为什么蒸饭时将糯米壳放到米中一起煮饭又将米壳播出来呢?这不多此一举吗?回答是:不多此一举。因为米壳与米一起蒸饭才有那种“原生态”的饭香,不然绝对没有那种独特的香味。再有那种晒炒等过程。所以味道好一点都不奇怪。

话说筱琴的父母生她们兄妹几个,大姐早嫁人了,哥哥嫂子生下孩子后带到广东打工去了,筱琴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如今家里就两个老人。所以母亲就有时间来制作她的“老套”米花。再说老人自从懂事起就看着她的母亲年年这样做米花,她做了人家的媳妇后过年也得做米花,都做几十年了。不象年轻的媳妇们对制作米花不感兴趣,老人不做米花心里就痒痒。

老人做米花就是等着儿孙过年时回来吃。当然,她做不做米花都无关紧要了。因为每逢过年,儿女们都会买一大堆的糕点回来,吃都吃不完。

但筱琴的母亲还是象往年一样做米花,而且今年比往年都做得早。

她知道她城里那丫头爱吃,她就带点到城里给她。

如今进城是极方便的事情。从小山村走一小段路到村委会里便有公共汽车往返于县城之间。因为村子后面有一条小河流,现在外面的人就经常进山来搞个什么漂流,所以县里就将公共汽车开到了村里,这对进来出去的人都是好事。

筱琴妈去看女儿除了带米花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去催她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