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宋

第0411章 恶金

第0411章 恶金

巡视完了彭城的制盐作坊,宋王偃又接着去巡视章山。

话说彭城这个地方对于宋国乃是至关重要的,其影响远胜于陶邑、睢阳,仅次于商丘、朝歌,盖因彭城交通发达,南贾苏州,北贾临淄,“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

这章山,便是宋国盛产铜的地方。

宋王偃巡视章山,也亲眼目睹了战国时代青铜的冶铸技术。

中国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铜,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

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

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青铜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其克服了纯铜的柔软弱点,且具有熔点低、铸造性能好等优点,逐渐成为古代铜器中的主要品种,并促进了车、船、雕刻、金属加工等制造技术和农业、军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青铜器的应用,代表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成为这一时代的鲜明标志。

商代后期,青铜冶铸业臻于鼎盛,能熟练地使用多种分铸法(先铸器件再接铸附件,或者先铸附件再与器体铸接),以获得复杂的器形。

这个时候的铸型工艺也已规范化。

椭圆形容器多采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长方形容器以对角线的延长线为界,采用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种类繁多,有各类礼器、生活用器、兵器、生产工具、车马器和乐器等。

青铜生产工具是构成青铜时代生产力的一大要素。正是在青铜工具广泛应用的基础上,造就了举世闻名的灿烂的商周青铜文化。

春秋中期以后,由于失蜡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的发明和使用,青铜器铸造工艺有显著的改进,从先前较为单一的范铸技术转变为浑铸、分铸、蜡铸、软焊、硬焊、锻造等多种金属工艺的综合运用。

陶范铸造的进展,突出表现在薄壁和超薄壁铸件的铸造,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剑首的同心圆薄壁构造厚仅0.~0.4毫米。

随着金属工艺的进步和铁工具的使用,错金银、鎏金、线刻等装饰技术在战国时期应用甚广,使一部分器物更加富丽堂皇。

与此同时,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大部分器物趋于素朴,讲求实用。

货币、带钩等类器件的大批量生产,促进了一型多用、叠铸、锚链铸造等工艺的发展。

在此期间,有关青铜冶铸的文献记载显著增多,如《考工记》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荀子·疆国篇》提到:“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则莫邪已”,《吕氏春秋》说:“金柔锡柔,合两柔以为刚”。

说明经过长时期的反复实践,铸造匠师们对合金熔炼、铸造和使用性能已取得规律性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记载是《考工记》所载“六齐“法则。

实物分析和研究表明,商周青铜器合金配制比“六齐“记载更为丰富,鼎彝合金配比早在商代晚期已初步形成。

到春秋战国时期,重要器物如编钟、铜剑和铜镜等,合金成分配比已很严格,并已广泛使用铜锡铅三元合金。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见诸文字的合金配制法“六齐“揭示了锡青铜机械性能随锡含量而相应变化的科学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夏、商、周三代王朝迁都的次数,在华夏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夏有八次,商有十二次,周算最少的,但也有四次。

三代王都之所以这样频繁地迁徙,其中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对主要政治资本——铜锡矿的战略性追求。

宋王偃巡视章山的铜矿完毕之后,不由得感慨了一声道:“章山果真是一块宝地。”

旁边的邹衍垂手道:“大王,章山的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齐国有盐铁之利,靠着大量的盐铁出售获得足够的利润充裕国库,至于韩国,其铁矿、铜矿资源丰富,其国更是有劲韩之称,韩弩之名名动天下。”

“我们宋国的铜矿资源虽然不是很丰富,却也能自给自足。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们宋国的大军为什么能屡屡对外战争的缘故!”

“章山之铜,其盛产的铜全部用来打造剑、矛、戟、盾等武器,其器甚为坚利也!”

宋王偃闻言,点了点头道:“我们宋国本就少铜。铜,是为金,乃制铜钱,乃制兵戈,乃制农具,都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然则铁的衍生逐步取代了铜在以往的地位。”

“这章山之铜,寡人看日后也不必往兵器这一块投入了。用这些上好的铜去制作钱币,用劣质的铜去制作农具,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大王英明!”邹衍恭维了一下,旋即道,“不过大王,现在天下列国的冶铁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铁制的兵器还不如铜制的兵器耐用呢。如此弃之铜器而改为铁器,不是舍本逐末了吗?”

“邹衍,寡人听闻会稽和吴郡等地相继出现了许多铁矿,铁矿资源丰富不知道是也不是?”宋王偃忽而问道。

闻言,邹衍苦笑道:“大王啊,虽然我们宋国的南方有许多的铁矿资源,但是尚未开采。好比齐国,虽然说齐国坐拥盐铁之利,但是他们的铁器也仅仅用于农具上,用于装饰,用于生活,但是很少用于军中的。何以也?因为铁这种物质并不稳定啊!”

“不稳定可以改进!这冶铁之法寡人看已经日渐成熟了。”

“……”

看着邹衍和许行等人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宋王偃笑着摆了摆手道:“不过寡人也知道,此时不可操之过急也。铸恶金(铁)之术始于齐桓公之时的齐国,然则大家虽然都认识到铸铁的作用,却都没办法使用于军中!盖因恶金之硬度不如青铜也。”

“既然知道恶金的硬度不如青铜,那么我们便要去想方设法地克服。如何克服?这便是冶铁之法。”

宋王偃说的头头是道的。

照理说,有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作背景,冶铁术的发展不应如此缓慢。

不过,既然事实如此,大家倒不妨试着找出其中的原因。

泰利柯特有一个论点:冶铁术并非先进炼铜工匠的专利,而是更早期原始炼铜工匠的发明,或者竟然完全是由不懂炼铜技术的一批新人创造的。

这一说法似乎暗示着冶铁术的起源比大家能够认识到的还要久远。

不过,这一说法确有道理。

以常识而论,工艺愈先进,规矩就愈多,出现意外的可能性就愈小。而炼铜时炼出铁来,本来就纯属意外。

顺着这一思路下推,大家就会发现,在青铜时代,冶铁术的诞生并非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是一桩新生事物而已。而新生事物要取得社会的承认当然颇费时日。

更何况,在制钢技术发明以前,作为新产品,(块炼铁)制工具硬度不如青铜,(白口生铁)铸礼器又黑不溜秋,缺乏耀眼的光泽。

铁欲大行于世,必须等待时机,而这一时机到来的标志应该是:处于地表易采易炼的氧化铜矿已不敷使用,铸铁的生产成本已大为降低,生产力的发展又急需大量的工具。

试想,在生产力低下的奴隶制时代,要满足这样的条件谈何容易,铸铁的姗姗来迟自有道理。

不过,当时钟指向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中叶时,这一时机终于成熟了。

在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自取灭亡后,关中地区充满了野蛮的戎人。宫室文物大部被毁,土地日见荒芜,继位于危难之时的周平王不得不东迁洛邑,重新建国,这就是东周的开始。

东周之时,王室衰微,加上周边夷狄不断侵扰,国家名为统一,实已分崩离析。各路诸侯趁隙而起,争霸中原,以实力较短长(后人将这段历史称为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终于公元前476年)。

在经过了一番此消彼长之后,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大会诸侯,周王派宰孔参加,赐给齐桓公“专征伐”的权利,自此开始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齐桓公也由此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齐国原本不大,又地处文化较为落后的东海之滨,为何能首先称霸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明智的齐桓公任用了管仲为相。能干的管仲则通过发展工商业赚取钱财,使国家很快富足,军力迅速强大了起来。而在管仲诸多的富国强兵措施中,“官山海”是最为有效的一种。

据《管子.海王》篇载:“桓公曰: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对曰:唯官山海可耳。”郭沫若认为,官者,管也。‘管海’自然是指管制盐业,‘管山’就是把矿产管制起来,这里就包含着铜铁。

齐桓公时已有铁的使用,看来是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国语.齐语》里面,管仲所说的‘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美金是指青铜,恶金是指铁,也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