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英烈故事

一尊永恒的雕像——董存瑞

一尊永恒的雕像

——董存瑞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朱德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怀来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六团二营六连二排六班班长。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桥头堡,用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时年未满19岁。后被授予“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少年的英雄梦

董存瑞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里,在家排行老四,小名“四头”。他天性调皮好动,模样虎头虎脑,村里人都叫他“四虎子”。当时,在地主豪绅的剥削和压榨下,全家人辛劳的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让小小年纪的董存瑞看到了封建统治的不公。他紧握起拳头,暗暗地发誓,要改变这样的生活,要像英雄们那样为人民换来美好的生活。

在董存瑞心里,英雄就是打鬼子的八路军。在他8岁那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穷苦的人们还没有从统治阶级的牢笼中翻身,就又被日寇的铁蹄所践踏。抗日的风潮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逐渐形成,革命的星火传递到大江南北。

不久,怀来县与龙关、延庆联合起来,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这一举措带动了怀来地区的抗日斗争热情,使当地百姓有组织有纪律地开展各种抗日宣传和运动。主要负责怀来地区抗战工作的人是共产党员王平,他担任三区区委书记兼武委会主任。王平来到南山堡工作,寄宿在董存瑞的家中。好奇的董存瑞总是让王平给他讲八路军打鬼子、惩汉奸的故事。

有一次,王平给董存瑞讲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故事中的英雄们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董存瑞,他边听边流下了泪水,哽咽地说:“我要向英雄们学习,当兵杀鬼子!”王平笑着说:“英雄既要机智勇敢,又要不怕牺牲,你能做到吗?”“我能!”看着董存瑞坚定的目光,王平心想,这个小家伙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正如王平所想,在一次鬼子“扫荡”中,董存瑞凭借勇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救了自己。一天下午,董存瑞刚一出门,就与王平撞了个满怀。“鬼子突然到南山堡‘扫荡’,必须赶快撤离!你快走,我来掩护!”王平急忙说。眼看敌人已经包围了全村,董存瑞拽着王平往院子里走。“我不能连累你。”说着王平转身冲向门口。董存瑞行动更快,跑到王平跟前,伸开双臂,拦住他说:“现在出去肯定被敌人发现了,就躲在院子里吧。”说完,董存瑞拉着王平来到墙边,帮他躲进一堆草席里。

紧接着,几个鬼子端着刺刀闯进董存瑞家的院子。其中一个鬼子不由分说,“啪、啪”打了董存瑞两个耳光。为了不露出破绽,董存瑞按捺住心中的怒火,捂着脸装作很害怕。接着,鬼子连比划带说,磕磕巴巴地问道:“‘八,八路’在什么地方?”董存瑞灵机一动,学着鬼子的样子,手比划着‘八’,回答:“要找枪?这里可没有。”鬼子一看,举起明晃晃的刺刀在董存瑞的眼前比划。“‘八路’藏在哪里?”鬼子严厉地问道。董存瑞摇着头说:“不知道。”鬼子不甘心,四处找人。这时,一个鬼子朝放置草席的地方走去。“那是囤粮食用的烂草席,可藏不了人。”董存瑞边说边走到墙根下,抱起一捆草席用力往地上一摔。草席摊了一地,掀起了一片灰尘,夹杂着烂草的味道飘散开。鬼子们赶紧捂住鼻子,彼此示意赶快离开。鬼子们走后,董存瑞深吸了一口气,小声说:“王主任,出来吧。”王平感激地说:“小董,你真勇敢!多亏了你作掩护啊!”

很快,董存瑞勇救八路军的事情在南山堡传开了,大家都夸他是“小英雄”。董存瑞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参军,要入党,要为解放人民而斗争,真正实现自己的英雄梦。

苦练杀敌本领

“我要为王平同志报仇!”得知王平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董存瑞悲痛欲绝。这也是刚满16岁的董存瑞一定要加入民兵队的原因。民兵队的任务主要是埋地雷、割电线、打埋伏、扒铁路,董存瑞总是干得又快又好。

1945年7月,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不久,日本宣布投降,蒋介石伺机挑起内战,解放区内战事连连。董存瑞所在的团与敌人交上了火,班长率先向敌人投掷了手榴弹,随后,手榴弹接二连三地朝敌人飞去,炸得敌营阵地一片狼藉。董存瑞和班长趁机向冲锋道上移动,迎着敌人的冲锋群,董存瑞抛出多个手榴弹,远近分明,有的将敌人拦腰截断,有的阻隔了敌人的路,粉碎了敌人的冲锋。此时,八路军支援部队已经赶到,从后方包围住了敌人。前有阻击,后有围攻,敌人彻底退败。战斗结束后,班长找到董存瑞,说:“今天的战斗,你表现得非常好,想不想入党?”“想,做梦都想!”董存瑞激动地回答。之后,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得到了批准。

其实,从参军的第一天起,董存瑞就把心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在部队,他苦练杀敌本领。早上天刚蒙蒙亮,董存瑞就来到空场练习投弹。别人都是单手投弹,董存瑞却坚持两手都要

练,连里自制的单杠已经被他练得发亮了。为了调节两臂的力量,他还常常帮炊事班挑水,却不用扁担,两大桶水提起来就走。通过反复的练习,董存瑞的投弹又远又准,在班里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1948年初,敌人派重兵向四海进攻,董存瑞所在的团奉命前往大胜岭进行阻击。他们先是在大胜岭山上布下一个“口袋”形的阵势,吸引敌人进入包围圈,进而一举攻之。敌人仗着几个师的兵力,堂而皇之地挺近山谷,谁知竟成了解放军的“囊中物”。当敌人开始反击的时候,早已为时已晚。董存瑞和战友早已占据有利地形,眼看着冲锋的敌人被一拨拨地消灭,战斗热情越来越高。敌人第6次进攻的时候,战士们的子弹所剩不多了,班长一声令下“用石头砸”。瞬时间,犹如山崩一般。董存瑞奋力推动身边的石头,砸向山腰的敌人,一块块沾满敌人血迹的石头径直滚到山下。

天色渐暗,解放军决定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夜袭。机智勇敢的董存瑞从废墟里找到一件敌人军官的服装,化装成敌人的模样和一小队战士来到山脚下,进行埋伏。敌人发现附近有人,喊道:“谁?”董存瑞只身站出来,回答道:“自己人。”“哪个部分的?”董存瑞对敌人的问话不理睬,继续迈步向前。当董存瑞走到哨兵跟前,一下子将其扑倒,夺过枪,挥手示意埋伏好的战友出来进攻。战士们瞄准,挥臂,一个个手榴弹向敌人的集中地飞去。顷刻间,敌人的残部消失殆尽。

战斗取胜,董存瑞立了大功,荣获奖章一枚,并被提升为6班班长。看着闪闪发光的奖章,年轻的董存瑞谦虚地说:“功劳是大家的,我和我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这个集体。”

舍身炸碉堡

在军人大会上,董存瑞说出了心里话:“我要为热河人民把仇报,我要为中国人民立大功!”在解放隆化的战争中,董存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他只有19岁。

隆化城地处围场和承德之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被称为“辽西第二走廊”。1932年,隆化城被日寇侵占,当地百姓过上了暗无天日的生活。1945年8月,隆化解放。次年,蒋介石伺机挑起内战。8月28日,国民党反动派启用三个军的兵力进占承德,31日抢占隆化,彻底控制了整个战略要地——热河省,并在承德以北,派有2000多人驻守,形成了一道坚固防线。

山城隆化,全城的制高点是苔山主峰,高达796米。城内建筑物不多,且均为平房。敌人的指挥部设在了城西北处的隆化中学。那里三面开阔,紧邻苔山,既视野辽阔又能轻松防守。隆化城内外,敌人也挖空心思地建造了各种防御工事。安置铁丝网、尖木桩,挖陷阱,埋地雷,并筑起了大大小小多个碉堡。自认为防御体系完善的敌十三军军长,口出狂言:“假如隆化被攻破,我愿把承德拱手让出。”

能不能取得解放热河的胜利,解放热河人民,攻下隆化这个“大碉堡”极为关键。隆化城已经被敌人改造成“铜墙铁壁”,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炸开,有了缺口,敌人的防御系统就会倒塌,获得胜利的机会就大。为此,董存瑞带领班里的战士苦练爆破技能。从匍匐前进到怀抱炸药包的动作,他一板一眼地教新兵爆破的动作和注意事项。老兵的动作不达标,董存瑞就一遍遍地指导,直到合格为止。他常说:“平时多练习是为了战场上少受伤。”

刻苦的练习,最终换来了好的成绩。在一次实战演习中,董存瑞带领六班战士向设定好的爆破点进发。这次的爆破任务是连续炸掉三个碉堡。信号弹一亮,董存瑞第一个跳出掩体,挥手示意战士们匍匐前进。临近第一个碉堡时,董存瑞放好炸药包,熟练地拉燃导火线,鱼跃而起,扑到隐蔽地点。几乎同时,炸药包掀翻了首个碉堡。这时,董存瑞已来到了第二个碉堡旁。又是一声巨响,碉堡被轻而易举地炸平了。接下来是第三个碉堡,这里地势高,坡度大,是最难攻的一个。在手榴弹的掩护下,董存瑞来到碉堡附近。不料,一颗手榴弹顺着高坡滚了下来,刚好落在董存瑞身边。只见他瞧准冒着烟的手榴弹,右手抓起,冲着碉堡的孔洞奋力一投,紧接着松开左手的炸药包,迅速拉然导火线,损毁了第三个碉堡。

最后一次爆破,让观战的首长和战士们为董存瑞捏了一把汗。演习结束后,董存瑞熟练的爆破技能和过人的胆识被在场的人交口称赞,同时也获得了“模范爆破手”的荣誉称号。

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后,战士们带着“誓死攻下隆化,直捣承德,解放全热河”的使命战斗在前线。董存瑞自告奋勇参加爆破任务,和班里的战士杨海山和李振德组成爆破组,在隆化城附近随时待命。

1948年4月25日破晓,苔山的炮火拉开了攻打隆化城的序幕。几番激战之后,战士们攻占了苔山,夺取了制高点。要消灭敌人的核心,就要先消除眼前的障碍。随着信号弹的发射,董存瑞、杨海山和李振德抱着炸药包跳出交通壕,朝着隆化城的碉堡飞奔。以郅顺义为首的另一组爆破队紧随其后。

董存瑞像离弦之箭,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他回身让郅顺义投弹掩护,自己冲上去爆破。敌人外围的炮楼一个挨着一个

,通红的火舌从炮孔里冒出。董存瑞在枪林弹雨中,时而匍匐前进,时而疾跑躲闪,冲到第一个炮楼前,送上炸药包。巨响震天,炮楼瞬间变成了废墟。董存瑞成功爆破,李振德和杨海山随后赶到,他们在郅顺义一组人的投弹掩护下,相继摧毁了敌人的三个炮楼和五个碉堡。

在董存瑞和战友的密切配合下,隆化城的缺口被打开,敌人设在隆化中学的指挥部就在不远处。打开隆化中学,迫在眉睫。但是,战士们刚往上冲,就被敌人的冷枪击中。莫名的火力点就藏在隆化中学前面的水泥桥架里。敌人把这里当做桥形碉堡,安排有多名机枪手。而桥身金属水泥结构,除了机枪孔外没有任何有效的攻击点。这座桥形碉堡成了攻打隆化中学的最大障碍,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炸毁。

董存瑞所在的六班奉命执行此次爆破任务。战士李振德抱起炸药包冲出战壕,密集的子弹立刻向他飞去,就在临近桥型碉堡的地方,李振德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英勇牺牲了。远远望着战友倒下的身影,董存瑞泪洒衣襟。他紧紧地攥起拳头,大声地说:“连长,让我去吧!”

眼看最后的总攻就要开始了,连长语重心长地说:“距总攻只剩下15分钟的时间了,攻克桥形碉堡的胜败在此一举啊!”董存瑞坚定地回答:“连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一切准备就绪,董存瑞在战友的投弹掩护下穿过层层烟雾,冲向敌人的桥型碉堡。硝烟散开时,董存瑞立刻趴下原地不动,让敌人以为自己被击中,从而转向别的射击点。敌人的炮火攻击稍有停顿,董存瑞就加紧步伐,恨不得一步就迈到碉堡跟前。就这样,董存瑞不知在血和土的战场上翻滚了多少回,终于到达碉堡跟前。当他刚站起身,准备跳下已经干涸的河沟时,左腿被子弹击中,鲜血顺着脚踝不住地往下流。

时间紧迫,董存瑞不顾伤口的疼痛,示意战友们加强掩护。后方的手榴弹一排接一排地抛出,董存瑞借机跳到了桥下。暂时避开敌人枪炮的董存瑞,开始争分夺秒地寻找放置炸药包的地方。抬头一看,拱形的桥底光滑无比,放了两次,炸药包都顺着坡度向下滑;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桥下的地面上,根本无济于事,碉堡里的敌人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此时,碉堡里的敌人正用枪把子敲掉机枪眼周围的砖块,火力点不断增加。眼看远处的小轮冲锋已经展开,总攻的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冲锋的队伍一次次被桥形碉堡里的敌人扫射,再不及时摧毁,自己的战友就会白白丧命。想到这里,董存瑞毫不迟疑地托起炸药包,紧贴桥底。炸毁敌人的碉堡,一刻也不能耽搁。董存瑞右手拉燃导火线,凝视着远方,目光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几秒钟后,一声巨响,火光冲天,桥型碉堡被彻底掀翻。

随后,冲锋队的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冲向隆化中学。然而,滚滚浓烟中再也见不到董存瑞的身影。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与敌人的碉堡同归于尽,为攻占隆化,解放热河,打开了胜利的通道。

后世颂英雄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的苔山脚下,青松翠柏之间,伫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不远处是董存瑞的墓碑,然而泥土下掩埋的却是一块用朱砂写下的“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的木牌。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董存瑞壮烈牺牲。他的光辉壮举早已铭刻在人民心间。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轰”的一声巨响,碉堡顿然废墟一片,遍地是粉碎的血迹斑斑的遗骸,无法分辨。战斗结束后,六班的战士含泪打扫了战场,最终只能用木牌标明,代替烈士董存瑞的遗骸。

“董存瑞为了扫除冲锋道路上的障碍消灭了,竟毅然决然不惜自己的生命,用手撑持着重量炸药,炸毁桥形暗堡的顽抗敌人。他与敌同尽,与桥同毁,换得了部队的顺利通过,达到迅速突破敌人的最后顽抗,全部干净地歼灭了该敌,取得了完满的胜利。”董存瑞牺牲后,中国共产党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对他的英雄壮举进行了总结,并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党员,将其生平事迹编印散发,供全体指战员学习。各连队、机关在接到决定后,第一次集体点名时,全体人员默哀三分钟,沉痛悼念烈士董存瑞。此后,冀热察行署发出决定:为纪念收复隆化战斗中英勇顽强自我牺牲的人民英雄董存瑞同志,特决定隆化中学改称为“存瑞中学”,以志永垂!

1950年9月,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毛泽东主席在会上亲切接见了董存瑞的父亲。在董存瑞的家乡怀来和牺牲地隆化,分别建有“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和“董存瑞烈士陵园”。在纪念董存瑞烈士牺牲40周年之际,聂荣臻题词:“舍己为国,人之楷模”。张爱萍题词:“为国勇捐躯,万代颂英雄”。

忠骨未存,精神永驻。董存瑞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解放战争以及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了发扬,战场上涌现出了很多“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他的精神随着解放隆化而升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扩大,同样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鼓舞着一代代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