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英烈故事

“炮兵之父”——朱瑞

“炮兵之父”

——朱瑞

朱瑞同志的牺牲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之巨大损失。

——毛泽东

朱瑞(1905~1948),江苏宿迁人。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赴苏联学习。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任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央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46年10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的战斗中牺牲。

革命的感召

朱瑞出生时,家道已趋于衰落,8岁时父亲病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年幼的朱瑞或多或少地受到书香家世的熏陶,好学懂事,喜欢读书,特别是那些描写英雄气概和行侠仗义的书籍,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曾说:“《岳飞传》增益我以热烈的民族思想,《七侠五义》赋予我对屈辱以崇高的同情心。”书籍就是朱瑞最好的启蒙老师,指引着他一步一步成长。

国难当头的年代,正在读书的朱瑞在各种运动中逐渐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1919年,五四运动震动全国。朱瑞的家乡也随之掀起了抵制日货,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爱国风潮。14岁的朱瑞,带着满腔热血加入激烈的活动,与其他爱国主义人士一起惩处奸商、捣毁日货。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学校举行的抗日政治斗争,极致的愤慨,使他抑制不住眼泪横飞。

参与了爱国运动之后,向往革命的种子悄悄埋进了朱瑞的心里。他开始阅读《新青年》、《向导》、《三叶集》、《独秀文存》和瞿秋白的《社会科学讲义》等进步书刊,对共产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读报,朱瑞了解了什么所谓“欧战”,也第一次得知“劳工俄国”的事情。从小树立的正义感和革命意识相辅相成,随时准备从朱瑞的意识中迸发出来。

朱瑞在南京的一所私立学校念高中时,学习气氛很差,大多数学生毫无报国志向,整日贪玩堕落。当一个人不能选择身边的环境,可以选择不随波逐流。朱瑞并没有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是诚心求学,报国心切。学习期间,他曾参照唐代文人骆宾王严正声讨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曌檄》的写法,拟写了一篇《拟孙文讨贼檄》,痛斥了北洋军阀的暴力统治。同时,朱瑞还撰写小说,以文中主人公的遭遇揭露出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行径,警醒人民不要相信有名无实的民国,呼唤有识之士将革命进行到底。

学生时代的朱瑞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毕业典礼那天,他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代表毕业生致辞。当时的南京仍属军阀统治,面对台下的反动军阀代表,朱瑞淡定自若,犀利的言辞中对执政当局讽刺颇深,革命的热情表露无遗。同学和老师们怕朱瑞因此受到伤害,都替他揪心。然而,朱瑞却没有顾及个人的安危,地抓住了这次公开的演讲机会,他深信自己的话能够打动学生们,重塑他们的爱国之心。

高中毕业后,朱瑞如愿以偿地进入广东大学读书。广东作为当时的革命中心地区,时常举行各种革命宣传活动,然而,广东大学却将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禁锢在校内,不允许他们接触新鲜事物和进步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他发誓要“尽自己所有,搜求进步书籍,自行研读”。整整一年的时间,朱瑞的身影除了出现在课堂,就是在图书馆。如果说朱瑞先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知半解,现在可以说是真正地悟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此后,他加入到中共领导的新学生社,并被推举为负责人,经常带领学生们参与校内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学无止境,对于好学上进的朱瑞来说,需要汲取更多的革命新知。1926年2月朱瑞赴苏联,他先后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在那里,他取了一个俄语名字“西尼”,意为强有力的,以此自勉。在中山大学,朱瑞秉持革命救国的态度,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同学眼中,朱瑞“自始至终是认真的,用功的,发挥了从来未有的自觉与智慧”。与此同时,朱瑞还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结合中国国情,尝试着探索革命的道路,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

在朱瑞看来,求学的这段时间是他一生的共产主义生活的开始,并且使他具体、明确地确定了人生的方向。1926年3月中旬,朱瑞经丁祝华介绍加入了苏联少共(即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1月,朱瑞学成回国,到达上海。当时,国内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革命的势头明显削弱,很多人开始动摇,甚至不再对革命抱有希望。一心想要找到党组织的朱瑞,没有听从身边朋友对他的劝告,对党和革命斗争仍旧矢志不渝。经过几个月的苦苦寻

找,朱瑞终于真正地投入到了党的怀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他说:“自莫斯科动身,到找到党,先后六个月,这中间是我们最孤零、苦闷的时候……在找到党以前,我们都像失去母亲的孤儿。”

“炮神”

被誉为“炮兵之父”的朱瑞,早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期间就接触和学习了炮兵知识和技能。成绩优异的朱瑞本该学习一年半之后回国,却因当时国内形势紧张而留在莫斯科继续深造。国家紧缺的人才莫过于“文武双全”的干将,1927年秋朱瑞进入了莫斯科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在那里,他与“炮兵”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为之后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克拉辛炮兵学校是苏联最负盛名的军事院校之一,具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规范先进的教学流程,孕育和培养了大批的炮兵军事指挥人才。炮火声声,硝烟弥漫的年代里,炮兵被誉为“战争之神”,可见炮兵在军队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优秀的炮兵阵地在战争中确实起着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

初次演习,朱瑞被眼前的一切镇住了。几百门火炮整齐划一,炮筒倚仰向天,炮座稳如磐石,随着一声令下,炮弹飞弹而出,斜插向云霄,声音震耳欲聋,响彻寰宇。如此震撼的场面,朱瑞还是第一次看到。联想到中国的军队还要用土枪土炮与敌人战斗,虽然战士们的意志坚如钢铁,却缺少这样的炮阵。朱瑞不禁心生感慨:一定要拥有像样的炮兵队伍,一定!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朱瑞废寝忘食地学习炮兵的专业知识,包括:火炮种类和结构、仰角、俯角、弹道、射程计算等技术。除此之外,朱瑞还对火力配置、炮兵组合以及步炮协同作战等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朱瑞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都拔尖儿的优秀人才,并受到了中山大学校长米夫、教官阿奇尔、炮校副政委瓦希列夫等人的一致青睐。1929年7月,朱瑞不负众望,在毕业考试和实际演习中均拔得头筹,得到了炮兵学校领导给予的特别嘉奖。不久,朱瑞背起行囊,带着一身本领启程回国。

回国后的朱瑞先后担任了上海中央军委参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政委、第五军团政委、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要职。经过了多次战火洗礼,朱瑞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他也积累了丰富的实际作战经验。

中共“七大”召开之时,战功赫赫的朱瑞被任命为全军副总参谋长。高官即任,朱瑞却陷入沉思。他始终认为,只有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才能保证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安全。朱瑞看得很清,也看得很远,他想到:即使步入和平年代,国家也要有一支强有力部队作为后盾。而这个后盾就是“军中之神”——炮兵。

建立一支优秀的炮兵队伍,朱瑞责无旁贷。他找到毛泽东,并提出“辞官”。这不是朱瑞的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坚定地表示:“放弃全军副总参谋长的职位,为的是建立一个为国家、为全军都有利的人民军队的炮兵。”朱瑞计划建立人民解放军第一所炮兵学校的设想得到了首肯。毛泽东鼓励他说:“就任炮兵校长的人选非你莫属。放手做,做一个桥头堡!”

不久,炮兵学校在延安建立。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讲课时没有粉笔,朱瑞抓着白土写字,坚持为学员讲课。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和训练,炮兵学校的第一批学员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成为了人民军队中的骨干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此时的延安炮校已在朱瑞的带领下步入正轨,并准备随大军出关,接收日伪军留下的炮兵装备,于东北正式建立炮兵部队。不料,蒋介石竟然伺机挑起内战,大举进攻东北地区,刚刚到达沈阳的炮校师生不得不迅速撤离,“大炮6000,车辆骡马无数,弹药器材堆积成山”也已在战乱中成为泡影。

事发突然,朱瑞提醒炮校的干部和学员“转移的同时切记抓紧时机,获取敌人武器装备自己”,并提出“分散部队,搜集武器,发展部队,建立家业”的策略。战略部署完毕,炮校的师生们兵分几路,像是撒开的一张大网,分散至东北地区的绥芬河、满洲里、长春和瑷珲等地,竭力收集武器。严寒笼罩,银装素裹下的东北分外妖娆,而炮校的师生们则食不果腹,并且要踩着厚厚的积雪在深山老林中寻觅武器。

日军废弃的阵地、营地、仓库等都留下了炮校师生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搜集到的弹药、火炮越来越多,甚至连军用汽车也被开到了解放军的后方。截止1946年5月,已收集包括榴弹炮、放射炮、迫击炮和野战山炮等700多门,炮弹50余万发,坦克12辆,汽车23辆。万事俱备,朱瑞迅速投入到组建炮兵部队的工作中,最终确定了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的雏形,即6个乙种炮团,4个丙种炮团及部分独立炮兵分队,共

计80个炮兵连。与此同时,朱瑞还组建了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高炮大队、两个坦克队,成立了修械所。

为了更好地让学与用相结合,迅速扩大炮兵队伍,朱瑞提出“变学校为部队,拿部队当学校”的口号,分派500多名炮校干部进至东北各处部队进行炮兵训练。这种方法的实施,在部队卓有成效,培养出了很多炮兵阵地的精兵强将。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战场上需要更多的炮兵人才。为此,朱瑞提出重新启用先前的延安炮兵学校,并更名为东北军区炮兵学校(1949年更名为朱瑞炮校)。提议得到批准后,炮校于1946年6月招收了第一期学员,共280名。辽沈战役打响以前,东北军区炮校共培养了多达2000余名优秀的炮兵干部,保障了各个战役中的炮兵序列。

1946年7月,在朱瑞的建议下,成立了炮兵调整处。随后,朱瑞以炮兵调整处处长的身份颁布了炮字第一号命令,提出“广泛普遍的发展和适当集中使用”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完善了炮兵的战斗体系。在战术原则方面,朱瑞特别强调要“创造中国的、劣势的、人民炮兵自己一套既适合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炮兵技术,又不违背作为炮兵兵种古今中外作战的一般法则”。

投入战斗的炮兵团,在战斗中发挥了强大的攻击优势。东北地区展开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中,朱瑞亲自上阵指挥,与军队各部协同作战,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取得了胜利的战果。直至1948年8月,朱瑞亲手建立起的东北炮兵已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兵种,拥有16个团,火炮4700余门。为了人民军队的炮兵事业,朱瑞鞠躬尽瘁,越发壮大的炮兵威震八方,朱瑞仰天长叹“此生足矣”!

胜利前的悲歌

谁能想到,久经沙场的朱瑞竟在胜利来临之前,永远地告别了战友,告别了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炮兵”。

1948年7月,辽沈战役进入战略准备阶段。在后方主持工作的朱瑞主动提出要带领炮兵到前线去,他恳切地说:“身为炮兵司令员,我应该带兵战斗在第一线。现在后方的供应困难已经解决,是时候到大规模运动战和攻坚战中总结作战经验了。”朱瑞意志坚决,誓要参加解放东北的战役。辽沈战役的计划是以步兵主力进攻为首,而炮兵参战必然要降低“身份”配合协调于步兵的战略,对于这一点,朱瑞斩钉截铁地表示:“只要能让我上战场,什么级别对我来说都不重要!”

就这样,朱瑞得到了参与辽沈战役的机会。辽沈战役,打开通向胜利的通道最为关键。而这个通道就是锦州的门户要地——义县。这里是从长春南下的必经之地,如要攻破锦州,使驻守在东北的敌军成为“瓮中之鳖”,必先拿下义县。

为抢占先机,朱瑞率队火速赶往义县。在临近义县处的北大凌河畔,一门门大炮依靠柳条、枕木和铁轨组成的暗桥被送往对岸。守城的敌人发现了炮兵的行动,企图开炮阻止。一颗颗炮弹打在大凌河中,溅起了数米高的水柱。为了将大炮安全、准确地运抵对岸,朱瑞不顾炮火的袭击,赤脚站在河中,亲自勘察地形,指挥部署。

渡河之后,朱瑞举起望远镜,清楚地看到敌军是国民党的精锐之师第93军整编20师,其装备精良,弹药充足,且士兵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除此之外,敌人除在环城的围墙筑造了大大小小的碉堡,拉起了铁网,还布下了密集的雷区。朱瑞一边观察,一边在心里盘算,准备给嚣张的敌人来个下马威。

1948年10月1日,辽沈战役打响。朱瑞亲临阵地,在检查好火力部署后,准时下达了开炮指令。万弹齐发,滚滚浓烟从敌人的阵地升腾而起。接连不断的炮火按照原定计划集中在一处,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战,义县的城墙被炸开了一个大口子。步兵方阵趁势向敌人发动猛攻,轻松穿过被炸毁的城墙,一举歼灭了守城的敌人,为辽沈战役打开了胜利通道。

胜利在望,总攻的场面令指战员们群情激奋,朱瑞的心里却还惦记着再总结一些战斗经验。比如,被攻破的城墙有多厚?炸点是否准确?为此,朱瑞带着疑问朝城墙走去,就在临近墙根的地方,“轰”的一声巨响,剥夺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胜利的旗帜在义县上空飘扬,却再也见不到朱瑞的身影,43岁的他不幸触雷身亡。

朱瑞牺牲后,中共中央发出唁电:“朱瑞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中功勋卓著,今日牺牲,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之巨大损失。”朱瑞的战友们深陷悲痛之中,泪洒衣襟,久久怀念。伍修权曾在《怀念朱瑞》中写道:

也许再过十几年,几十年,有些人特别是年轻的后代们,会对朱瑞这个光辉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在我的心上,在他的许多战友的心上,在日益强大的中国人民炮兵的艰难创业史和光荣战斗史上,以至在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史上,都将永远铭刻着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朱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