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全书

第54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6)

美国人很难接受凯恩斯计划,因为美国人知道他们已经是债权国,他们害怕美元大量的流出。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谈判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其他成员国接受了美国代表亨利·迪克特·怀特(Harry Dexter White)的计划,尽管这个计划的支持率较低。凯恩斯陷入了讨价还价的劣势中:因为不久他就要为英国争取贷款而与美国谈判。他不敢像自己在巴黎那样毫无顾忌地迈出脚步。虽然有所保留,但他还是积极地争取,游说于上议院,这也是1942年他被委派的地方。最终他还是为议会及时地签下了贷款协议,因为议会一直在等待他的结果,以决定是否认可布雷顿森林的协议条款。3个月之后也就是1946年3月,凯恩斯在佐治亚的萨凡纳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创建仪式上发表演讲。但出乎凯恩斯的想像,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聚会,会上涉及一些最终条款的议程,而这个议程使所有的固有冲突都“浮出了水面”。

在返回纽约的列车上,凯恩斯由于疲劳过度病倒了。几个星期后,在苏塞克斯的家中,凯恩斯于复活节那天再一次心脏病发作,而这一次是致命的。

8.评价

凯恩斯的贡献可以从两方面来评价:一是作为经济学家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二是他的著作是凯恩斯革命的源泉。凯恩斯革命浓缩了凯恩斯的思想发展历程以及他的理论体系在国家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上的应用过程。

作为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生活和他的思想一样是不断进步的,我们所了解到的只能是他宏大思想中极小的一部分。有人说一个经济学家必须同时是一个哲学家、一个诗人和一个政治家。而凯恩斯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些,他还是一个雄辩者和一个游说家,他就像掌握着一支神笔,在他的笔下一切皆有可能。斯基德斯基(Skidelsky,1992)曾经说过,对凯恩斯来说,没有什么中心,他永远都是世界的主宰。在这里,我们借用这句话是想说,凯恩斯的道德规范、政治哲学和数学哲学始终影响着他的经济思想,《通论》中理论与政策的和谐统一就是他的哲学智慧的印证。

凯恩斯通过对社会组织和人的心理来观察和研究经济学。这是不同寻常的,因为经济学是建立在明确的、显而易见的公理之上的逻辑体系——是演绎的。而凯恩斯的经济学既是演绎的又是归纳的,归纳又常常是直觉的产物,因此不是绝对的。在前文的叙述中就有这样的例子:银行体系改革使贷款不需要考虑优先储蓄,这是从储蓄决定投资向投资决定收入转变的基础;消费心理阻碍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乐观和悲观心理驱动着投资和证券市场。

对于那个时代甚至是今天,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也许都是激进的。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意识到这本书是多么地激进。我们需要了解人的心理障碍才能消化以下的理论。

1. 当出现大范围失业时,工人们毫无能力改变自己的工作前景,因为就业由雇主对需求的预期决定,而需求的变动由投资决定,投资又由“资本”决定。

2. 工人们可以为货币工资而讨价还价,而价格水平和他们的实际工资由总需求决定。

3. 生产者根据储蓄决定投资,而家庭不能根据金融规定控制总需求的影响因素。

4. 金融掌握在银行家的手里,他们大笔一挥就能创造存款,但是也得像企业家一样臣服于乐观与悲观的大潮中。

5. 借贷的价格(利率)由证券市场决定,而在证券市场里投机者从来不关心经济基础,他们只想通过与其他投机者和中央银行的斗智大赚一笔。

6. 银行向外借款会影响货币供给,而政府通常对此无能为力,贷款的意愿决定就业、产出,甚至未来的竞争力。

这些都是真实的,因为生产是由资本家组织的,生产方式掌握在少数资本家的手中。生产者为了在未来市场上有商品出售,必须按照契约规定的工资雇佣劳动力。确切地说,未来市场是不确定的,因此生产者必须冒一把险,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决策是否有利可图,或者能否像他们预期的那样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对未来的工作也不确定,不具备对实际工资讨价还价的能力,“总的‘市场’决定价格和实际工资水平”。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也适用于特定阶段组织的发展。古典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储蓄和投资的流动,凯恩斯理论揭示了利率对二手金融资产市场在先进经济体中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渐进但很重要的发展过程。它使个人有权分享企业利润而不至于卷入企业经营的风险,因为企业家常常被自己的投资“套住”,他们必须盈利,否则就要破产。个人可以把金融权兑换成现金,但不允许所有者集体兑换。

凯恩斯理论也暗示了银行具有货币创造能力,因此能够决定,至少部分地决定总收入的构成和水平。换而言之,《通论》向人们展示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尽管有些利害关系是人们不愿接受的。正是因为对现实经济模式的批判和对一些阴暗面的揭露,使得这本书刚一出版,就有许多传统理论的维护者力图把它打进无底深渊。渐渐地,人们开始利用一系列同步性的等式(不牵涉过去,也不考虑未来,也不研究不确定性和期望),来替代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凯恩斯经济学强调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经济的微调,而将凯恩斯先前发出的警告置之度外。对凯恩斯经济学的正确认识,最早始于1968年莱琼霍夫德(Leijonhufvud)一篇名为“凯恩斯经济与凯恩斯经济学”的文章,该文章认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

9.结论

凯恩斯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经济体系本身决定长期失业的存在。他认为要想在保持文明社会的前提下创造高效率,必须允许政府对经济体系进行干预。他主张有意识地进行国内国际货币管理和投资管理,而不应完全放任自流。这不得不说他对政府的无私动机有些过于乐观。

撰文:维多利亚·奇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