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全书

第30节:亨利·福特(5)

除了这些成就之外,福特对于技术发展和管理与组织理论明显持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他对于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怀有偏见,他的公司以一种非常随意的方式进行组织和运营,这一方式现在被我们称之为研发活动。没有按照系统流程组织会计活动,广告宣传也被严重忽视,同时福特的人事管理方法也总是在两方面摇摆不定,一方面是较为先进的授权和开明的家长作风,另一方面是偏执的大规模调动员工。

尽管人们常常将福特与科学管理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福特对他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的先进管理思想有多少直接的影响。1920年他确实曾建立过一种高度理性和组织化的生产系统,但此后到4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于公司的个人统治或多或少是灾难性的。从30年代早期到他的独子埃德塞尔去世的1943年,这期间福特汽车公司的管理权被无效率地分割,一部分属于福特这个衰老的独裁者,他经常对掌管人事工作的“服务部”经理哈里·班尼特(Harry Bennett)横加干涉,使得后者的身份尴尬得如同一名囚犯;另一部分属于查理·索伦森,他掌管着生产,希望在埃德塞尔的帮助下使公司团结成一个整体——埃德塞尔自1919年起担任公司总裁,他能力非凡且受人爱戴,却总是遭受父亲老福特的横加指责。

福特早年生活的简单平凡和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从事商业活动的所面对的复杂情形造就了他的哲学观和态度性格。他是一个非常美国化的、纯粹的美国人,对于平等有着强烈的信仰,对于身处的社会变迁有着强烈的认同。很多形容词可以拿来描述他:朴实、有头脑、固执、乐观、非传统、民主和经验主义。他的确崇尚简化问题与任务,而这种对于效率的热爱源于他朴素的乡土背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异常坚毅的性格变成了顽固不化和独裁专断。他的管理方式所具备的优点得益于他坚信“无所不能”的革新精神,同时其缺点在于缺乏对有条理的计划制订和理性的劳动分工的必要尊重。福特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大多数目标,得益于他使用机械去简化工作、进行大规模创新,以及建立促进共同富裕的集雇佣、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系统,总体上,这些做法对于福特的事业是利大于弊。

让最多数人获得最大利益的功利主义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无疑是福特的精神支柱。他重视富裕和灵活性,对待工人的态度兼具放任主义和家长作风,而他将奢侈品变为必需品的目标也非常美国化。这个目标是与他的信仰相联系的——物质的进步会带动道德的发展。

福特这一代人都是典型的中西部农家孩子,他们背井离乡到迅速发展的美国城市中寻找工作。福特认为乡村田园才是自然而美好的,而城市则充满了虚伪和邪恶。他还认为工业化可以毁灭城市,进而使得所有人都能够住在乡间。同科学管理之父弗里德里克·泰勒(见Taylor,F.W.)与挪威裔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一样,福特认为工业化将会有助于产生一种新的生产者阶层,以取代腐败堕落的寄生虫式的东部贵族和金融资本家。他们三人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步思想家的代表。这一时期的进步运动旨在追求灵活机动和不断扩展的社会共同体。那个时代用一个专门词语“逆流”来形容开拓疆土的美国梦的终结——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热爱冒险,开始更为关注如何安居乐业。

和许多其他杰出的成功人士一样,如果我们记住有关福特的一些重要事情就能更容易了解他。这些事情包括:第一,他的背景很简单,未受过正规教育;第二,他从青年到中年的过程中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社会变革与机遇;第三,年事、身心的老迈令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中充满了反复和悲哀。无论在不在福特汽车公司,他的生活和行为都非常复杂和矛盾。例如,作为一名管理者,他有时会非常开明和进步,有时又会十分专断和反复无常。不过,这倒证明了他对成功的过分追求。早期的成功,成功之后长期的、局部的、潜在的衰落,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