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故事

老而弥坚的革命长者——何叔衡

老而弥坚的革命长者

——何叔衡

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何叔衡

何叔衡(1875~1935)原名启,字玉衡,号琥璜,湖南省宁乡县杓子冲人。清代末期秀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关心国事的才子

湖南省宁乡县杓子冲这个村子,人口稀少,各家都是穷困之户。何叔衡的家亦是如此。何叔衡不幸5岁丧母,由姐姐照看。勤快的叔衡,7岁时就开始学着务农了。

家中老小共七口,人多粮少,小叔衡常常吃不饱。有一次,他放牛回来对姐姐说:“吃饭要是像牛吃草那样放肆地吃饱就好了。”这话被他父亲听到后便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像牛一样地做事,一定会吃得饱的。”从此,小叔衡便牢牢记住“像牛一样地做事”这句话。

何叔衡在家中排行老五,生辰又是五月初五,因为父亲迷信“五”能带来好运,所以认为这个孩子日后必有出息。因此,一家人开始省吃俭用地生活,省出来的钱好可以供小叔衡上学。12岁到22岁之间,何叔衡一边务农一边上学,共上了八年的私塾。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姜方谷。姜方谷是一个正直不阿的人,因为痛恨清政府屈服于外国,所以常讲一些民族英雄的故事给何叔衡听。

1902年11月,何叔衡中得秀才。但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认为当下的中国,外忧内患,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就算当官也有不了什么作为。于是,便拒绝就职,甘愿在家中种地、教书,也不愿当官。这一举动让许多人不能理解,从此,“穷秀才”这个外号,在他的乡间传开。何叔衡就一直在乡间教私塾,这一待就是五年时间。

1909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创办了新式学堂。同年,何叔衡来到了云山小学就职。在校担任国文、历史、地理老师。因为他的堂弟何梓林在福建参加了同盟会,常给他寄些革命的书报,因此,他接触到孙中山倡导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在他了解到这些思想后何叔衡更加痛恨清政府。在他的课上常会听到他说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11年10月10日,何叔衡期盼已久的好消息终于传来,辛亥革命胜利了,终于结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何叔衡不仅带头剪掉辫子,还在学校积极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同年的11月4日,何叔衡回到了家中,鼓动村里的男人剪掉辫子,女人放脚。开始一系列的反封建活动。

老学生,求新学,识挚友

1913年,已经37岁的何叔衡考上了第四师范。但在一年之后,四师又合并于湖南第一师范。何叔衡也转到一师就读。他的到来,让学校领导很惊讶,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来当学生?” 何叔衡却回答:“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耽误青春,旧学根底深,新学才启蒙,急盼求新学,想为国为民出力。”他的这番回答让学校领导深受感动,于是便让他继续上学。

何叔衡在校期间,不管是学习,还是革命,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甚至还经常参加年轻人的活动。活动中何叔衡认识了小自己17岁的毛泽东。二人因为志趣相投,没多久两人便结为挚友——友谊与年龄无关。毛泽东常说:“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两人相互欣赏对方。何叔衡也常说:“毛润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润之说我不能谋而能断,这话是道着了。”两人都很支持对方的革命活动,并且相互鼓励。何叔衡在一师读了半年就提前毕业了。

1914年7月,何叔衡来到了长沙楚怡学校当国文老师。何叔衡在校对学生非常负责,不管是学生、家长、老师,还是校长对他的评价都很高。这给他接下来的革命事业打好了底子。

1918年4月14日,在何叔衡、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组建下,成立了新民学会。何叔衡是会中年纪最长的,他不仅做事细心,还很正直,会中的成员都非常地尊重他。

“五四运动”爆发后,何叔衡竭尽全力协助毛泽东的革命活动。同年的11月6日,当选为新民学会的执行委员长。

1920年3月1日,参加驱逐张敬尧的活动。通过“驱张运动”,毛泽东赞赏何叔衡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何叔衡也在这次活动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于是他也踏上了马克思的道路。9月,何

叔衡担任湖南省通俗教育馆馆长。新民学会改进后,宗旨由原来的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发展。1921年6月,湖南军阀以何叔衡宣传过激为由,撤销了何叔衡通俗馆馆长的职务。

没多久,毛泽东收到“共产党”要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邀请。同年7月,何叔衡和毛泽东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出席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结束后,立即回到长沙建立党的地方组织。1921年10月10日,湖南党组织正式成立。党组织先在长沙发展,随后在衡阳、平江、安源、岳州、常德相继发展。

1922年5月,成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何叔衡担任组织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担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

为革命不辞辛劳

为了更好地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人才,1921年8月,毛泽东和何叔衡创建了“湖南自修大学”,他们常在这里讨论马克思主义。之后,也有人称这里为“湖南革命总汇处”。何叔衡常对自己说:“自己要有真才,然后才能造就人才。”他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每天除了奔波革命的事业外,就是看书学习。

自修大学的革命宣传做得很好,在当地引起很大的影响,同时引起了反动军阀的极度恐慌。1923年11月,军阀关闭了“湖南自修大学”。但这一点儿也没有降低大家对革命的热情。没过多久又开办了一所“湘江学校”,“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也都纷纷转入。为后期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才。

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后,各阶级矛盾加深,斗争加剧。学校的经费受“白色恐怖”影响,越来越少。最后,何叔衡为了经费来到广州,希望能够获得国名党中央部的拨款。在何叔衡提出申请后,他们尽然拒绝了拨款。何叔衡想到学校里的孩子们急需经费。于是,他想尽办法,东奔西走,终于筹齐了经费。

在湘江学校里,只要何叔衡和同学们在一起就会提醒大家说:“革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革命的力量越强大,反革命力量就会越加疯狂地镇压革命。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做到一个‘信’字。‘信’就是信仰坚定,在革命道路上不动摇,革命是要人头落地的,看你怕不怕,要做到真正不怕,就要在‘信’字上下工夫。‘湘江学校’培育出了不少的优秀党员。”

1927 年“马日”事变后,何叔衡来到了上海,加入了毛泽东、徐立特、谢觉哉开办的印刷公司。何叔衡在印刷厂担任经理,又在上海互济会担任书记。他敏捷地穿梭在“白色恐怖”中。

1928年6月,党派何叔衡去莫斯科学习。在莫斯科参加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不熟悉俄文的何叔衡,在加上年纪大了,常常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背单词。他为了党的事业,吃了不少的苦头。何叔衡虽然身在国外,但他的心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国内的情况。

何叔衡通过自己的刻苦与努力,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学习班。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主要担任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全国互济会的负责人。

“苏区包公”美名传

1931年秋,何叔衡离开上海,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瑞金。跟毛泽东等人一起参加中国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工作,毛泽东主席任命他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兼“苏维埃最高法庭主席”。何叔衡善于调查研究,坚持秉公执法,被广大群众誉为“苏区包公”,他除恶惩贪的许多故事在苏区广为流传。

1932年5月的一天,一封举报信送到何叔衡手中,信中说瑞金县委组织部长陈景魁滥用职权,向群众摊派索要财物,利用地痞流氓欺压群众,称霸一方。何叔衡读完信后非常吃惊:竟有这样的“组织部长”!他决定亲自带队到村里进行调查。

通过在群众中进行深入的了解,得知举报信的内容完全属实,陈景魁理应得到严惩。然而,陈景魁的同伙们狂妄地将一封装有子弹头的信塞进工农检查部的门缝里,明摆着,这是在威胁。紧接着,又有人劝何叔衡说:“陈景魁有一帮黑势力,千万要小心,动不得呀!”“某位领导讲过,陈景魁不能杀。”但何叔衡不为所动,更坚定了法办陈景魁的决心。他说:“我身为执法干部,要排除干扰,主持公道,没有公道,民众如何生存?革命如何发展?”

经过公审,将陈景魁执行枪决,其他恶棍和打手也受到了严惩。受害的群众为感激部长为

民申冤,特地酿了香米酒送来。可何叔衡却婉言谢绝:“我们本是专门与那种向群众索要财物的坏人作斗争的,怎么能反过来收受你们的东西呢?”群众为之大受感动。这样,“苏区包公”的美名便在苏区传开了。

1932年8月,工农检查部收到一封控告信,信中反映瑞金县苏维埃干部多报灯油费,还用油换酒,常大吃大喝。因为信上没有写控告人的姓名,工作人员就当废纸随手扔了。何叔衡严肃地批评道:“你怎么能随便将它扔掉呢?快去找回来!要知道,没有具名的匿名信,更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不能这样随便处理群众来信。”

看完来信后,何叔衡决定亲自带检查组去调查。他首先从饭馆勤杂人员那里了解到瑞金县苏维埃干部吃喝腐化的情况;又进一步从机关发现在纸张、邮票、药品的使用上查出许多问题;再到县苏维埃财政部查账,问题立刻变得清晰——果然查明10至11月多报灯油400余斤,9至11月假造购纸收据400多元,10月份谎报房子搬迁伙食费1000余餐等多项违法违纪的证据。

何叔衡深感问题严重,因为当时中央训令中曾明确规定: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的要判处死刑。于是何叔衡向中央政府汇报了整个情况,毛泽东非常严肃地指出:共产党的旗帜就是要打倒一切贪官污吏,贪污不倒,百姓遭殃,必须严查严办。

何叔衡立即一面将罪犯的一笔笔赃款账目在《红色中华》报公布于众,一面依法签署逮捕令。10月16日,在叶坪广场上,苏维埃最高法庭对这些贪污人员进行了公审,贪官污吏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制裁,苏区人民无不称快。

何叔衡一心为公,心系百姓,除恶惩贪,为苏区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跳崖牺牲

随着中央苏区“左”倾错误局面的严重,毛泽东被撤除了在党和红军中领导职务。这一判决让何叔衡很不满。面对这样的局面,何叔衡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态度,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面对大大小小的案件时,都细心检察,争取不错判一件案子。也就是因为这样,不少人在私下说他是“严重的官僚主义”、“政治上动摇”等等一些对何叔衡批评的话语。何叔衡对于错误的“左”倾思想坚决不服。1933年冬,他也被撤除所有的领导职务。

何叔衡对于撤除了他的政务、政治上打击他,并没有不满。甚至,还跟以前一样认真的完成党给他分配的任务,还常帮忙照顾死伤战士的家属。

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思想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撤离根据地,走上了长征之路。而何叔衡则留在了根据地继续战斗。大家临别前,何叔衡拿出了女儿给他织的毛衣,赠给林伯渠。为此林伯渠作了一首诗相赠。林伯渠接过毛衣,百感交集,一串串泪珠落在毛衣上。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没有想到这一走竟成了两人的诀别。

1935年初,国民党军从四面逼近苏区,中央局书记项英派人护送何叔衡和病弱的瞿秋白等人去闽西。他们于2月14日凌晨到达了上杭县水口镇附近。

对环境不熟的护送人员一时大意,天亮后在小村做饭,冒出的炊烟很快被国民党保安团发现。敌人迅速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包围了何叔衡等人的住所。何叔衡、瞿秋白等人冲到了村南的大山上,但国民党兵紧追不舍。

此时的何叔衡已是年过60的老人,跑了一阵就没上气不接下气了。带队的邓子恢不肯丢下他,让警卫员架着他跑,敌人越追越近了,何叔衡不愿拖累同志们,跑到了一个悬崖边时,何叔衡突然挣脱警卫员,纵身跳了下去!

坠崖的何叔衡并没有死,而是昏迷了过去。过了许久以后,他被两个搜山的反动团丁发现了。只见何叔衡满脸血迹,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两个团丁以为何叔衡死了,上前搜身。

何叔衡突然苏醒,一看是敌人,他使尽全身的力气,抱住凶手的腿欲进行搏斗,惊慌失措的团丁向何叔衡连击两枪。

何叔衡这位受人民爱戴的中国共产党元老之一,他60岁的生命永远地结束在了这片山崖之下。何叔衡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1943年,谢觉哉为好友何叔衡作诗一首:“叔衡才调质且华,独辟蹊径无纤瑕。临危一刻不反顾,衣冠何日葬梅花。”这是对烈士的高度评价与深情讴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