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九剑异世录

独孤求败 简介(比较多)

【人物简介】

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鹿鼎记》中的人物。

【人物评析】

剑魔独孤求败的故事,不足百字描摹,天外高客,孤独天才的形象活脱如画。

为独孤求败立传,文字愈少,留白愈多,愈让读者神思驰荡,不能自已。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此何等大境界!当世有几人能当之?金大侠的小说,庶几近之。

读独孤求败刻于洞壁上的三行文字,可以长歌,可以短嗟,可以满饮三杯,痛浇我辈俗人心中抑郁难消的块磊。

杨过在独孤求败石墓前神往意驰,缅怀仰慕,不禁跪拜。

好!对天才的血泪人生,撮土为香,顶礼膜拜,不亦宜乎?

剑冢的寓言,又是一段上上文字,绝佳小品。

弱冠前所用凌厉刚猛之剑,三十岁前用紫薇软剑,四十岁前用大巧不工无锋之重剑,此后渐进无剑惟有剑之境,此乃绝妙武学境界,也是绝妙学问境界。

此四层境界依稀有王国维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三种学问境界之意,但更为细致精确,更能传神,写出了高手的心路历程。

【独孤求败与剑学】

独孤求败这个人物,恐怕是金庸笔下最出名的未出场人物了,《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鹿鼎记》等都提到此人。这个人物的出名之处,一来在于他那极富个性的名字(据某估计,多半是他成名后自己改的);二来是他那传说中无敌于天下以致于求一败而不可得的剑术,因此而造就出来的两位隔世传人男主角----杨过和令狐冲。不过,也许是因为他的两个隔世传人过于“脓包”的缘故罢,至少在所有男主角中,他们的武功算不得最出类拔萃的,因此有人认为独孤求败的武功也不过如此。

由此,某决定对独孤求败的剑学之道做一番考证,以博诸位一桀,或者换一种说法:供批判用。

既然是考证,就难免要引经据典。而关于独孤求败最为详尽且被认为是可靠的“文献记载”的就莫过于他自己在“剑冢”上的题字了。

根据该“文献记载”,我们知道独孤求败一生用过五种不同的剑,分别为无名利剑、紫薇软剑、玄铁重剑、木剑乃至无剑。这五种不同的剑,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剑学的五个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别名之以:利剑级、软剑级、重剑级、木剑级和无剑级。

首先来考察一下“利剑级”。

“独孤九剑”显然是属于这个级别的武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铁重剑是根本无法施展“独孤九剑”的。而在独孤求败的剑冢题词中,对无名利剑又有如下评语:“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弱冠前”即二十岁以前。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能自创出“独孤九剑”这样的剑术,即便将这一创作的时间推迟到“软剑级”阶段,即三十岁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据某认为,剑术的创造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有点类似于围棋的定式,是经过无数前辈高手推敲琢磨后才逐渐完善的一种体系结构。而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该知道,“独孤九剑”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完善的武学体系结构,其中包括了总诀、破剑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极具完备性的武学理论。作为个人,要创造这样一个完整的武学体系,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不管怎么说,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都是几乎不可能拥有这么高的经验和见识积累的。武学奇才如张三丰也须到百岁之后才能自创太极剑和太极拳(这是一个以柔克刚的武学体系,相当完备,而且发前人所未想,不愧为一代大宗师),相比之下杨过三十多岁时自创的“黯然销魂掌”则不过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毫无体系可言。

由此不难断言,“独孤九剑”最有可能是独孤氏的家传武学,正如慕容氏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大理段氏有“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一样,而且就剑法的名称来分析,也是家传武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独孤求败非常幸运地出生在这个武学世家,因此在二十岁不到的年纪就学会了这套家传绝学,得以仗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然而,独孤求败毕竟有其过人之处,他在二十岁左右时,便跨入了他剑术造诣的第二个境界“软剑级”。

关于这柄软剑,独孤求败的题字颇耐人寻味:“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从表面上看,将“误伤义士”归咎于软剑的“不祥”,并将其“弃之深谷”,似乎实在有失高手的水准。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仍不难发觉其合理性。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独孤求败弃利剑而就软剑的原因。

众所周知,“独孤九剑”是一种很容易达到“无招”境界的剑法,但达到“无招”的境界后又会如何呢?令狐冲在未学“独孤九剑”前就曾问过风清扬一个颇有创见性的问题:如果对敌的双方都达到了“无招”境界会产生怎样的情况?风清扬显然是从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为了不致被后辈小儿问倒而显得很没面子,就以一句“当今之世,这等高手是难找得很了”敷衍搪塞过去了(这位太师叔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就因为这句话令狐冲日后可吃了大苦头,与东方不败的一战几乎送掉小命。独孤求败当时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而非常自然地,他也会想到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无招相较,快者胜。”(令狐冲在与东方不败一战中之所以大吃苦头,正是因为对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独孤求败为什么选择软剑了,软剑的优点正在于其轻盈快捷,可以获得比对手更快的速度。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剑过于快了往往就难以收发自如,起初独孤求败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剑法已渐入魔道(很有可能还因为江湖中人称他为“剑魔”而沾沾自喜),直至发生了那桩“误伤义士”的“恶性事故”。

关于如何会“误伤义士”,书中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其产生的结果(即令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定义为“不祥”之物而“弃之深谷”,并由此开创了“重剑级”的新境界)来看,该是与“软剑级”剑术无法收发于心有关。由此看来,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弃之深谷”的行动,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对“软剑级”这段武学弯路的摒弃,和另起炉灶的决心,颇有一点“觉今是而昨非”的味道。而将“误伤义士”直书于剑冢之上,又足见其坦当磊落之意,非常人所能及也。

(题外话:独孤求败很有可能就在这段时期,将“独孤九剑”传与了那位“义士”的后人,以致于这套剑法日后能传到风清扬手上,而杨过所见到的剑冢却没有任何关于剑谱的记载。)放弃“软剑级”这一剑学歧途之后,独孤求败以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终于悟出了“以拙胜巧,以重压轻”的剑学至理,从而对其祖传剑法作出了第一次实质性的突破。

之所以称之为“实质性的突破”,是由于作为独孤家祖传剑法“独孤九剑”最高境界的“无招”,在“重剑级”这一剑学新境界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基础。

《神雕侠侣》中对杨过初练玄铁重剑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写:“如此练剑数日,杨过提著重剑时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击刺挥掠,渐感得心应手。同时越来越觉以前所学剑术变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独孤求败在青石上所留‘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远胜世上诸般最巧妙的剑招。他一面和神雕搏击,一面凝思剑招的去势回路,但觉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比如挺剑直刺,只要劲力强猛,威力远比玉女剑法等变幻奇妙的剑招更大。”

从这一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事实上正是“无招”境界的自然体现。以杨过这般轻狂跳脱的性格(据笔者认为,杨过的性格极不适合练“重剑级”的剑法,获此奇遇者若是换作少年时的郭靖的话,其所领悟的武学真谛将远多于杨过),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由神雕督促着练剑,尚能在数日之中就达到了“无招”的境界。(确切地说,杨过终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学理念上达到“无招”的境界,但却在使用玄铁剑时自然而然地把“无招”应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重剑级”剑法的奇妙之处。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这段充满了自信与豪气的题字,说明在正当壮年之时创立了“重剑级”剑学的独孤求败在当时实已无敌于天下了。

然而学无止境,独孤求败开始寻求对自我的超越。“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关于如何用木剑胜过重剑,曾经引发了杨过如下的思考:“玄铁剑重近七十斤,这柄轻飘飘的木剑要能以轻制重,只有两途:一是剑法精奥,以快打慢;一是内力充沛,恃强克弱。”

这两种方法显然都是不对的。“剑法精奥,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剑级”和“软剑级”的水准,不作考虑;而“内力充沛,恃强克弱”也仅适用于“重剑级”,倘若对敌双方都是“独孤求败”,用这种方法较量的话,败的必然是那个使木剑的“独孤求败”,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木剑胜重剑”了。

杨过显然是照后一种方法练的,所以虽将木剑练得颇有声色,但成就也就仅止于“重剑级”而已。这点在他与金轮法王的那场决战中就得到了证明,当时他空手与金轮法王交战,又要救郭襄,明显处于下风,于是便开始后悔过于托大没带玄铁剑,可见他当时的武功仍需借助玄铁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属“重剑级”的范畴。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木剑级”呢?百年后的另一位武学大宗师张三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极剑法的“以柔克刚”、“以我之钝,挡彼之无锋”。武当山上,张无忌以木剑迎战方东白的倚天剑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真髓。但张无忌本人的武学修养并没有达到“木剑级”的水准,他和杨过一样是在他人的指点之下将这些高深的武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所以日后会被波斯明教的“***三使”以一些奇招怪式杀得大败。独孤求败当年在海潮之中练剑,面对大海无穷无尽的威力,终于悟出了“以柔克刚”的道理。用木剑与玄铁剑相斗,使木剑者只要不去直撄玄铁剑之锋,一味与之缠斗。时间一长,使玄铁剑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时使木剑者就必胜无疑了。此即木剑胜重剑之法。由此,独孤求败达到了“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境界。

神雕跟随独孤求败日久,虽知其练功之法,怎奈口不能言,只能将杨过拉到海边,让他自行领悟。可惜的是杨过悟性太差,只知一味靠蛮力与海浪拼斗,虽将内力练强了不少,但于武学修养上,却是一点长进也没有,无怪他始终没能达到“木剑级”的境界。

最后,独孤求败提到“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这所谓的“无剑胜有剑之境”不难理解,当是指“无形剑气”而言的了。

剑术练到这种程度,与前面提到的几个级别相比,作个不太确切的比喻可算是洋枪大炮相对于冷兵器之间的区别了。而且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与段誉的“六脉神剑”又有所不同。其一,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是自创的,与段誉学自图谱的“六脉神剑”相比,其难易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语;其二,“六脉神剑”尚有剑招,而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则显然是无招的,其高下又有分别。

由此可见,独孤求败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深不可测的武学修养。如果说,《天龙八部》中那位无名老僧是金作中内力修为最为高深的人,那么若论武学修养之最,则非独孤求败莫属。杨过和令狐冲不过学了其九牛一毛,就足以独步武林,足见所谓“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云云,绝非瞎吹牛皮之语。

关于武学的层次,可以简单的归纳如下:第一是前问所说的利剑期等。简单的说就是以变化取胜,以繁复的招式变化来取胜。最高境界也无非是大巧若拙,最终还是巧。到了独孤九剑的层次,已经是极限了。但以变化取胜终究不是王道,所以独孤求败最终是回到了锻炼自身能力的以力取胜的路上。但同样锻炼以力取胜,杨过与独孤的阶段又有不同。独孤是看尽天下招式的变化,练无可练而强化自身的。而杨过练的时候显然远远不到那个阶段。所以两人在武道上的认识也相差甚远。成就也就相差甚大。关于“木剑”和“无剑”的境界,前文是一种观点且不论之,个人认为杨过那时候的选择并没有错误,只是他并没有达到独孤求败年轻时就有的对招式的认识,同样的木剑,杨过或许打不过金轮,但在独孤手上,凭内功加招式,却已经是无敌的地步了。再往上,则是彻底的无剑,也无所谓招式,一掌发出,便如铁板一块,如果是利剑期的人物,即使招式再如何强,也无法对抗的。或许两个无招的人对抗,除了快者胜之外,还有另一个答案,那就是,力强者胜。

【独孤求败的武学境界】

其实就是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只想求一败己之人而已。表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已经是无懈可击了。

独孤求败年轻时曾看到两条大蛇相斗,它们相互缠绕,扭来滚去,极尽柔滑曲张之能事,旁边的树木草花无亦不被摧,他先是看的呆了,然后看这两条蛇斗了好久好久,再目睹周围之万事万物,突然感到神明空灵,似乎触到了什么,这时在他而言,那两条蛇的动作就好像武学中的招式,旁边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可以当作武器,顺手拈来即可伤敌,同时那蛇

的弯曲弓张,缠绵不绝,腾挪起伏仿佛都很符合自然变化的奥妙,招式总是有限的,而有些东西似乎是无限的,纵然极尽变化之能事,到头来亦不免为敌所伤……据说独孤求败经过那惊心动目的两蛇之战,自此悟通武学境界,不以巧取胜终归自然。

【关于其人】

独孤求败是金庸小说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分别在笑傲和神雕中出现。令狐冲和杨过通过他的一技最终成为超一流高手的。但他的出身年代和身平事迹却未见交代,仅在他的遗言中约略提及,关于他的身世之谜一直众说纷纭。依在下愚见,王重阳不是独孤求败,因为中“传剑”这一回说道:令狐冲一呆,低声道:“啊哟,天亮啦。”风清扬叹道:“只可惜时刻太过迫促,但你学得极快,已远过我的指望。这就出去跟他打罢!”令狐冲道:“是。”闭上眼睛,将这一晚所学大要,默默存想了一遍,突然睁开眼来,道:“太师叔,徒孙尚有一事未明,何以这种种变化,尽是进手招数,只攻不守?”风清扬道:“独孤九剑,有进无退!招招都是进攻,攻敌之不得不守,自己当然不用守了。创制这套剑法的独孤求败前辈,名字叫做‘求败’,他老人家毕生想求一败而不可得,这剑法施展出来,天下无敌,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剑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胜了。”令狐冲喃喃的道:“独孤求败,独孤求败。”想象当年这位前辈仗剑江湖,无敌于天下,连找一个对手来逼得他回守一招都不可得,委实令人可惊可佩。

那么,他比其与四绝高出了许多,他假死时又怎么不把西毒杀了,就算图手干不了,用最厉害的利剑总能杀了把。

如果独孤求败真是王重阳,他的师弟就是老玩童了,神雕中,他与杨过的武功在伯仲之间,而杨过的师傅是神雕,神雕的师傅是独孤求败,换过来说杨过是王重阳徒孙,再说神雕自己也学的不好,就去教杨过了,自然也没教好,因为它比毕竟只是鸟,杨过又断了只右手,上边又说杨过只学了点皮毛,无论如和不能与老玩童相提并论,我觉得华山论剑没人是因为他已到晚年,早已封剑归隐了,不问江湖之事,与世隔绝了。或早就和五绝过了招

【关于独孤求败】

1.关于“利剑期”在下也认为独孤九剑是求败在“利剑期”所创,但在笑傲江湖中金庸明确指出独孤九剑的创始人是独孤求败本人

(风清扬道:“独孤九剑,有进无退!招招都是进攻,攻敌之不得不守,自己当然不用守了。创制这套剑法的独孤求败前辈,名字叫做‘求败’,他老人家毕生想求一败而不可得,这剑法施展出来,天下无敌,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剑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胜了。”)第十回“传剑”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风清扬的误传,但在下还是更倾向于把独孤九剑的专利归给求败。在金庸笔下,求败本就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世间人的人物,其惊才绝艳已达到了许多“绝世高手”一生都难以想象的地步。既然他能在约三十年内完全凭着自己的领悟达到“无剑”那神一般的境界,那么在二十岁前总览世间招式,想出破解之法应该不是没有可能的。试想,连王语嫣这样一个对武学丝毫不感兴趣的小姑娘在看了几本(或许是几万本)书之后都能对天下招式的规律领悟得很深刻,何况独孤求败?求败若是在二十岁前也有条件看到类似的书籍,其理解定会远超过王语嫣,那么能够创出一套剑法以破解这诸般招式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2.关于“软剑期”,在下要说的是软剑之胜于利剑,不仅仅是一个“快”字可以道明的。在下认为软剑之胜利剑,是接近于道家“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的理念。无论世间万物还是武学招式,都是锐利者易损,柔软者方久。在金庸笔下,一套武功若是一味凌厉,求狠求快,纯走刚猛一路,就绝不能算是上乘武功。连外家刚猛第一的降龙十八掌都被九阴真经证明了蕴有柔力更为高明。求败在二十岁左右自行领悟了柔之胜刚的至理,因而弃去利剑,改持紫薇,可谓是他武学生涯的第一个突破。

3.关于“重剑期”,说明一点。“大巧不工”基本就是道家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但“大巧”应该不至于简单得像杨过理解的那样就只是用浑厚内力硬砍硬劈吧。在下认为杨过对重剑的理解很不全面,否则他该能用重剑打败郭靖了(若完全理解重剑,就相当于是四十岁横行天下的独孤求败,郭靖虽然也很强,但胜负应该是没有悬念的)。能被求败称为“大巧”的剑术,必是浑然天成,不拘形式,在无奇中显神奇。世间高手,真正能参透这一层的又有几人?(至今只发现灰衣僧、萧远山、萧峰、张三丰四人。但这四人又是何等人!)

4.关于“木剑期”,在下亦认为杨过的理解完全错误。但个人认为求败的木剑级和张三丰的木剑级还是有差别的。一旦想像着一个四十岁后的独孤求败使出想太极剑那样的剑法,不知怎的总会觉得有点滑稽。或者说以柔克刚这样一个道理应该不需要求败等到四十岁后才领悟。在下认为求败的木剑境界,主要是由于脱离了玄铁重剑这样一柄神兵的威力而至。由于重剑威力太大,一旦使用得法,就无坚不催,无强不破,这就大大限制了持剑者以后的境界提高。如果把思维局限在如何用玄铁重剑取胜上,那恐怕不需要任何进展就可以在今后的几万年里称霸武林了。到了“横行天下”的地步,求败还想再自求精进,因此以大智慧弃去重剑。但弃去重剑后该用什么呢?世间之剑,刚柔轻重都用得出神入化了,这时求败悟出了一个更为神奇的至理:“不滞于物”。以往习剑,思路仅局限在如何使用“剑”上,殊不知“剑”只是诸般兵器中的一种而已,充其量是包含武学理念最多的一种,但一种毕竟是一种,一种就意味着局限。求败不想局限,于是“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不止不拘泥于一种兵刃,连“兵刃”这个凭藉都不需要了。在大自然里随手取来一物,便可以之展露毕生修为。对于如此浩然的境界,天下有一人敢抗乎!

求败在剑冢所放木剑,只是对于“草木竹石”的代表,并不是说他只会使木头削成的剑。对于这个时期的武学理念,张无忌曾在光明顶上用大石、梅枝做了一些蹩脚的演绎。

5.关于“无剑期”,在下与那位同道的观点就有较大差别了。在下认为求败无剑的境界不是简单的无形剑气。纵观求败前四个时期,明显不是向着无形剑气发展的。在下认为求败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对局限的又一次突破。木剑期的求败脱离了剑,而达到了万物都可取来作为兵(兵刃)的境界,而这个时期求败悟到了:“兵”也是一种局限,一种束缚。一个人手里有了兵刃,就会不自觉的倚仗这个兵刃来伤敌,而忽略了身体其他部分的创造力。虽说金庸笔下的人物使兵刃时一般都会夹杂着拳脚,但毕竟是以兵刃为主,拳脚为辅。主辅之分本就是局限的一种体现。求败作为金庸笔下最天才的武学天才,成功地脱离了这最后一个局限,从而达到了无剑胜有剑的境界。这时临敌(当然,这时估计他早已不需要临敌了)完全自由,无拘无束,恣意挥洒,可谓神魔之境界,真不愧是令我们晚辈深思遐想的“剑魔”!

顺便说一下,金庸笔下宋元时期的高手多为不爱使兵刃的,但他们使了兵刃绝对是更强,而不是更弱。比如从五绝里找出两个人,一个使兵刃,一个空手对打,有兵刃在手的那人定会占有些许上风(虽然可能很微弱)。不过更高的高手比如萧峰,很可能有没有兵刃都一样,但绝不会没有兵刃时更强。由此可见,无剑“胜”有剑的境界在金庸笔下恐怕只有求败一人能够理解得了。

综观求败一生,其武学进程一直都在脱弃“所待”。“逍遥游”云:“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无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讲的就是为人的最高境界要脱离“所待”,就是所倚靠、凭藉的事物。求败在这一点上可谓做到了极致,因此才成为了武学境界最出神入化的金庸人物:从“利剑期”到“软剑期”,求败弃去了利剑的“凌厉刚猛、无坚不催”;从“软剑期”到“重剑期”,求败弃去了紫薇的“锋”“工”;再到“木剑期”,求败弃去了“剑”这种兵刃形式;最后在“无剑期”,求败弃去了所有的兵刃形式,从而在武学上达到了庄子向往的完全“无待”之境。这时的求败,放眼天下万物,无一为剑,又无一不为剑,处处为剑,处处非剑。这时的“剑”,在他心中已远不止是一种兵刃,而是包含了天下地上万物生演的规律,古往今来大哲感悟的至理,其涵义甚至已超出了“武”的范围。

对于那位有能力从五个方面论证独孤求败其实是王重阳的同道,在下实在感到无话可说,可是为了证明该理论的不切实际,在此还是列出几点证据和推论:

1.射雕英雄传后附带的“关于全真教”中说明了王重阳“师咸阳人,姓王氏,名喆,字知明,重阳其号。”,可见王重阳是咸阳人。根据后面的文字可知,王重阳后来“以财雄乡里”,说明他至少在年轻时一直呆在咸阳附近。而求败二十岁前是在“与河朔群雄争锋”,若那位同道的假说成立,难道王重阳一边“以财雄乡里”,一边时时跑到离家几百里外的地方去跟人争锋?

2.王重阳其人的武功,通过全真教武功可以看出,绝不是以剑法为主,而是以内功见长的。那么“剑魔”二字又怎能安在王重阳身上呢?就算是全真剑法,也跟独孤求败刻在剑冢的那五个时期的任一个时期都不符合。再有,王重阳几乎把所有武功(除了先天功等有危险性的之外)都留给了他的七个徒弟,若王重阳是独孤求败,怎的练了几十年武的全真七子连一个只学了几个月独孤剑意的小杨过都打不过?难道杨过的天赋真的比他们高出几万倍么?

3.神雕侠侣里写道:丘处机道:“‘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我恩师不是生来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时先学文,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只因愤恨金兵入侵,毁我田庐,杀我百姓,曾大举义旗,与金兵对敌,占城夺地,在中原建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后来终以金兵势盛,先师连战连败,将士伤亡殆尽,这才愤而出家。那时他自称‘活死人’,接连几年,住在本山的一个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门一步,意思是虽生犹死,不愿与金贼共居于青天之下,所谓不共戴天,就是这个意思了。”由此可见,王重阳一生在武学上虽造诣颇深,但少年时是积极参加起义活动,心系黎民的(这时他必须统率群雄,当然更不可能没事儿就跟群雄争锋)。而独孤求败明显没有这种心理,他一生求的是比武落败,说明他的兴趣主要在于武学。王重阳因为起义失败就住在古墓不出去,很明显不是独孤求败会做出的事。试想一个人如果曾因为起义失败而心灰意冷,以后还会有兴致天天找人比武想求一败吗?

4.王重阳作为一教的掌教,前后收了七个徒弟,那么他即使像那位同道所说的偷偷离开了全真教,至少也该是三十多岁以后的事了吧。而求败在三十到四十岁间正在恃玄铁重剑横行天下呢。若该假说成立,王重阳一定曾以全真教主的身份拿着玄铁重剑露面过,那么当杨过拿着重剑大闹终南山时,全真七子(五子)怎么对此一点反应都没有?难道是因为人老了好忘事吗?

5.王重阳对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从不敢少了敬重之情,还曾说若是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早练几年,天下第一应该就是他的了。更何况还有个曾把全真武功尽数破解的林超英在。既是如此,他又怎可能昧着良心在石壁上写下“生平欲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6.提出假说的那位同道,在论证过程中,只用到了两个客观事实:一个是用神雕和王重阳年龄的可疑说明王重阳和求败应该处于同一时代,二是用二者武功里关于易经八卦的术语证明二者的武功套路相似。其他语言全是在假定了王重阳就是独孤求败的前提下所做的主观解释。在此对这两个客观事实发表看法:

(1)金庸自己已经说明,神雕本就是他杜撰出的一种虚幻之物。既然连物都是虚幻的,那这个物在八九十岁时仍具活跃的生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吧。至于王重阳为何死得较早就更没什么好说的,过去那个时代医学也不健全,人们的误区又多,人在四十岁左右死了是很正常的嘛。武功高的人虽然平均年龄应该长于普通人,但不可能保证每一个高手都能活八九十岁吧。

(2)金庸笔下的武功招式,用的最基本的术语就是易经八卦。拳谱、剑谱不用易经八卦怎么能说明该往哪儿走、往哪儿发招啊。比如书剑恩仇录里,有这样一番对话:

只听袁士霄道:“右进‘明夷’,拿‘期门’。“张召重道:“退‘中孚’,以凤眼手化开。”袁士霄道:“进‘既济’,点‘环跳’,又以左掌印‘曲垣’。”张召重神色紧迫,顿了片刻,道:“退‘震’位,又退‘复’位,再退‘未济’。”

这是已是乾隆年间,金庸笔下的武学已经比宋元时期差了很多,但这两个人对答时用的都是易经八卦术语。由此可见,两套武功都使用易经八卦方位根本就不是什么巧合。

综上,在下认为独孤求败不可能是王重阳。

【论独孤求败的五个剑的境界】

1、利剑无意

我认为求败也不是没有可能自创独孤九剑。有两点是大家的共识:一,独孤九剑是求败利剑期所用之剑法。二,当时求败已经得其精髓(破招与无招)。不看尽天下武术之要,的确难以创下如此系统的剑法,但二十前的求败也应该有这样的条件。

大家请留意他的剑。“凌厉刚猛”、“紫微软剑”、“重剑无锋”,此等神兵从何而来?郭襄从父母手中接过倚天剑,求败的“利剑”也应该从家人中获授。再加上后来又能有软剑、重剑,此家很可能是以铸造神兵利器闻名的世家。

那么,前来求剑求枪的高手为了能获得此世家铸造的兵器,自然要先让铸兵器的人了解自己所学,这也是为了能“量身订造”适合自己的兵器。于是,如果独孤求败生于这样的世家,年纪轻轻的他也能遍观天下武术之要了。当然这不包括掌、气等无兵器的武术,但对付这等武功的剑招在九剑中排名都比较靠后,也许正是这缘故。(不然,以一般人的见解,对付手无寸铁者要比带兵器的容易多了,剑式还会排在这么后?)

他不一定真的有意要破尽天下武功,他这样的原始动机可能与少年IT天才黑进FBI电脑系统的动机一样——贪玩贪有趣。武痴求败可能因为看了很多兵器的精要后有了一点心得,后因志趣而搜罗钻研掌、气等武功的破解方法,把这些总结、汇编成独孤九剑。

他这个《独孤九剑》的系统性看似完善,然而“分门别类,分破天下武术”,其完善之处也正是其不完善之处,看来也多似少年之作,说是家传武学,也忒将独孤求败的世家小看了。武学有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故黄药师能从“落英神剑”中演化出“落英神剑掌”;《葵花宝典》在林远途手上是《辟邪剑法》,在东方不败手上却是飞针;就是十七八岁的一个郭襄,看了杨过那招“四通八达”后也能化为剑招使出来。《独孤九剑》当真不及“大巧不工”的以不变应万变。

2、软剑无常

上面有位兄弟认为求败由利剑转软剑是因为“无招相较,快者胜”,而软剑轻盈快捷,可以获得比对手更快的速度。我认为不止如此。软剑的最大特点是多变,同一姿势挥出,软剑亦会因初始状态的不同而起到大相径庭的效果。

无招胜有招,因为招有常。快者胜慢者,因为快者比慢者更无常。而求败必定是吃透了软剑的所有变化,而达到比别人更无常的境界,因而天下无敌。(刚与柔之变化,应也是一种无常。)

但是驾御软剑的方法只有一个:软剑是客观存在,它不会让你随心所欲,你只能依它的规律去挥洒,于是不能收放自如。终于有了误伤义士一事了。

在求败弃却软剑后到拿起重剑前可能还有个过渡的阶段,这时他有可能权且用回利剑,而独孤九剑可能在这阶段得到了加强。

3、重剑无锋

这是质的飞跃。由以无常取胜转为以自身的硬件取胜。这可能与其内功修维的提升有关。十多岁时的他当然不能在内力上与天下人争雄,于是讲求的是变化,是无常。而三十岁的时候,内功修维上来了,自然引发他对打破这一格局的思考,最终成就“大巧不工”的境界。以上诸兄说得都很有道理,不多说了。

4、木剑无滞

之前三剑都是神兵利器,这却是木剑。不难看出独孤求败一生都在寻找突破。由利剑到软剑,再到重剑,如果求败之前的剑法一定要依靠特殊的剑才能发挥出其威力的话,没有了这些剑,他会怎样?如果他手上只有一草一木呢?或者说,如果他真的出生于铸兵器的世家望族才有现在的成就,那么如果他出生在一般的家庭呢?他还会是现在的他吗?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时的独孤求败是寻找天命的年龄,他要追求的不仅是剑术的境界,还是禅的境界,还是哲学的境界。而他寻找天命、追逐自己的存在感的途径就是练剑。这时的他已经隐居,他不求胜过什么人,他只求超越自己。他求败,能打败他的也只有新自己。

当用木剑的他能胜过用利剑、软剑、重剑的他时,他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证明自己的成就不是靠家境,不是靠“命”,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命,从此“无滞”。

剑冢中是木削的剑,然而求败当年可不是真的削木为剑,杨过一辈子聪明伶俐,可也给独孤求败忽悠了这一回。“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换句话说,就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心中有剑,故一草一木,顺手拈来,皆可为剑。他削一把木剑埋在剑冢,只是担心如果随手折根树枝埋了,百年后倘有人来看时粗心大意,把这或草或木的“神剑”不当一回事。

再说具体的武学原理。之前玄铁重剑当为剑中之至刚,而木剑可能包含剑中之至柔(此等剑术,原应刚柔相济)。正如《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所言:“虽说柔能克刚,但若是你的降龙十八掌练到了洪七公那样,我又克不了你啦。这是在于功力的深浅。”那么,如果功力再上,便当柔又倒过来克刚了。这便是木剑破重剑之法。试想想,如果挺玄铁剑直刺对方,对方木剑一粘,竟如无物,重剑无从着力,木剑竟随人倒冲过来,胡为乎不克?只一下子,高下立见了。

杨过思考的不是自己的存在,而是“姑姑”,因此是无法达到“无滞”的境界的。神雕一直指导他剑法,但这家伙在海潮中蛮练了一阵,年老的神雕竟抵挡不住他的剑,真是无可奈何,只能让他将错就错了。假使神雕不老,犹如百多年前与独孤求败为伴时之神勇,杨过这手走上岔道的木剑才不可能对它造成威胁。雕犹如是,独孤求败可想而知。

张三丰在百岁后创出太极拳及太极剑,当然与求败之木剑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应在招式上,而是在境界上。此等境界的武术,本就“无滞”。

5、无剑无式

当独孤求败悟出了木剑胜神兵时,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已经不会再怀疑自己的存在。没有了神兵利器的他还是他,这时就已经离无剑不远了。然而“木剑”又与这差之甚远。刚才说过,“木剑”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而这里的无剑就是心中也已空明澄清,无剑可寻了。

剑其实只是一种武术形式,当求败能“木剑”时,万物于其手中,仍是以剑视之,进攻、破招之间仍是循着剑的路子;而“无剑”后可真是大大的豁然开朗。举个粗浅的例子:折枝为剑,枝上有倒刺,但视之如剑而使,倒刺便有亦如无;“无剑”后,视之如枝,倒刺便真的有用了。“木剑”时,与人对战,可能也会急中生智以倒刺伤人,但另一些时候便是打完后才猛然想起:“啊!我怎的不用倒刺?”“无剑”时,心中了然,有倒刺便会用倒刺,有叶子也能用叶子。

“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有人或许会以“渐进于”三字为据,认为独孤求败一生都未能“无剑”;然而不要忘记这里是“剑冢”,已经无剑了就犯不着在木剑旁加上“五十岁后无剑”,若真如此,反是“做秀”了。以求败之姿,若不能到此境,问古往今来还有谁能?

【独孤求败的境界】

剑客是什么,在我看来,无非是一些爱用剑、擅用剑的侠客。剑道是他们生存之道,剑法是他们最强的武技。金庸的笔下,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剑客。但是,自从“剑魔”独孤求败横空出世之后,其他所有的剑客,都变得暗淡无光了起来。就连他最杰出的两个隔世弟子,杨过和令狐冲,在他的光芒之下,都变得渺小了起来。杨过之于他,如同偏激任性的无知孩童;令狐冲之于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独孤求败的剑道,是寂寞的,是孤傲的,是远离了人世的情感的。这有点像另一个伟大的剑客,古龙笔下的“剑神”西门吹雪。他们的剑道,是一种人生境界。“求败”和“吹雪”,都是一种凄绝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寂寞是主旋律,无欲无求则是其本质。能了解他们的寂寞和他们的“虚无”,便能了解他们的伟大。我们在谈论独孤求败的武学境界,和他的剑法的时候,先要明白他的心境和人生观,只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做“无剑胜有剑”和“无招胜有招”。

1.剑冢和“五剑”传说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通过剑魔在剑冢中留下的这句遗言,我们可以了解到,独孤求败,是在他达到了武学巅峰和人生巅峰的时候,选择了弃剑、葬剑。长剑空利,但是对手寥寥,但求一败而不得,唯有弃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相信已经没有追求,他的心,更加是冰冷到极点了。虽然傲视天下,但是人生再无乐趣可言、再无目标可寻。唯有从此与雕为伴,了此残生。呜呼,难怪杨过见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又惊又羡”。这样的境界,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这里必须要指出,独孤求败的武功到底有多高,不好说。他的那个时代,也许高手并没多少;他的武功,也许并不比虚竹、石破天、扫地僧、东方不败强。但是,他的这种人生境界、他的剑道,却是无人可比的。既然对手已无,留剑何用?独孤求败的剑,是为了强敌而生的,没了敌人,也就没有了用剑的意义。这就是“无剑胜有剑”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的武学,登峰造极之后,用不用剑,都没多大分别。这并不是说不用剑就比用剑要强,而是说,天下间,已经没有人能够再值得他们用剑了。这才是为什么独孤求败四十岁后,草木飞花皆可为剑的时候,选择了正式埋葬手中的剑。因为,即便是他都只用木剑了,江湖上仍然没人可以打败他,那他还有什么必要再用剑?这是一种武学修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年少轻狂,艺业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锋利的宝剑,与群雄争锋。其实,这时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独孤求败的剑法?他的心态和剑道,都还很幼稚。二十岁前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年少、冲动,以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却不知道此时的他们,仅仅只能与“河朔群雄”一争短长而已。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三十岁前,正当闯荡江湖、建功立业的时候。青春热血,难免犯下错误。此时的独孤求败,便是这样的。武功比起少年的时候,自然精进了许多,但是人生观却变得模糊了起来。这是这个年纪的人经常犯的错误。误伤义士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金庸想要传递的人生哲学--人年轻的时候都会犯错的,而且会是不堪回首的错误。当我们年老体弱的时候,再回首,依旧羞愧难当。唯有“弃之深谷”,以期引以为戒。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三十岁后,圆滑老辣,于人于事,渐渐看透。所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结合到武学之道,也是这个意思。此时的独孤求败,横行天下,无人可比。春风得意之际,想必也开始回首前尘、总结半生。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所谓的高手,不过就是这么回事,天下无敌却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变得注重起个人的修为来了。重剑便是这个时期独孤求败心境的最佳解读,也是金庸对于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读--举重若轻、沉稳老成。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四十岁后,渐近知天达命的年纪,也正是渐近“无剑”的时刻。此时,独孤求败依然无敌于天下,可说已经感受到了独居顶峰的那份寂寞。当人已经完成了一生的夙愿、达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标之后,其实,人生也已经基本到了尽头。这个时候、这把年纪,人还有什么追求的呢?还有什么欲念呢?没了,也不应该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时,还存欲求,必为贪欲妄求。这是金庸的人生哲学,亦是独孤求败的剑道。此时,他已经渐渐到了无欲无求的时候,放弃手中的剑,只是时间问题。知天命之年,就是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归位了。独孤求败埋剑葬剑,便是知道了自己剑的生命,已经到了终点。“无剑”便是如此。“无剑胜有剑”,在武学上,可说是至高无上的修为,在人生态度上,同样被金庸推崇为极致。这里补充一句,所谓的无剑,不一定就指的是无形剑气。知天达命,便是收放自如、随遇而安的人生观。同理,无剑也是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需要剑,不代表就一定没有剑。只是没有用剑的理由而已。无形剑气也罢、以掌代剑也罢,都是一样的意义,并无长短高下之分,只有手段方法各异。六脉神剑固然纵横万里、无往而不利;而黯然销魂掌也同样是震古烁今、气象万千。这两项神功,谁也不一定比谁强。金庸没有自己比较过,我们亦无从得知究竟哪个更强。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两种都已到了“无剑”的境地。唯有收放自如、随心所欲,方为“无剑”;物我两忘,于人于事再不执著,才是“无剑”。而段誉和杨过正是没有做到这点,他们的“无剑”才会缺陷明显,时灵时不灵。我相信,这是金庸在设计“无剑胜有剑”的时候,真正想要传达的。

2.关于独孤九剑

刚刚说到无剑,看官肯定会觉得,我应该是在说“无招”,而不是说“无剑”。您错了,我就是在说无剑。但是您也没完全错,因为无剑和无招,其实是一致的。我们知道,金庸先写了《神雕侠侣》,那时候想出了“无剑胜有剑”。直接影响到的作家就包括古龙。古龙在此基础上,想到了“无招”。他的“无招”真的是没有招。平平无奇、随随便便的出手,便能置对手于死地。金庸正是受到了启发,在古龙的“无招”的基础上,想到了“无招胜有招”。因此,若论前后顺序,当然是“无招”在“无剑”之后。但是,要说非要比较出哪个更厉害,我觉得,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因为,“无招”和“无剑”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只是走的路不同,却没有高低上下之分。“无剑”讲究的是收放自如的人生境界,是心中不再执著于一草一木,而是师法自然、存乎一心,想用什么兵器就用什么兵器,想不用就不用。是一种人到老年,寂寥无欲的人生态度。既然无欲无求,有没有剑,又有什么分别?同样,“无招”也是一种人生境界,这是一种经历过无数风浪、最后云淡风消之后的惆怅。最后返璞归真,做到逍遥快活、任意遨游。这时候,还有什么追求的?自由洒脱,不过是形式,真正追求的已然是那不可捉摸的虚空境界。因此,有招无招,又有何分别?有招既是无招,无招既是有招。无招无剑合二为一,便是金庸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物我两忘,任意遨游。无招无剑,亦可说是人生和武学的最高的境界。于是,我们便能理解了,为什么当令狐冲谢过风清扬传授上乘剑术的时候,风清扬会用凄凉寂寞的口吻笑他还差的远。这时候的令狐冲,追求自我,肆意妄为,还到不了太虚任遨游的境界。剑法,自然也就差得多了。当然,风清扬也不见得就到了这个境界--相信风清扬早就弃剑了。但是,他的弃剑和独孤求败的弃剑截然不同。风清扬被世事伤透了心,因此遁世逃避。他在弃剑的同时,也放弃了他的人生,他是被动的弃剑。而独孤求败不同。他埋剑,是因为他找不到用剑的理由,世上也没人再值得他用剑,因此选择了“无剑”,可以说,他是主动的埋葬了爱剑。言归正传,继续说“无招”。“无迹可寻”既为“无招”。这是独孤求败一生的总结,也是他人生态度的总结,当然,更加是金庸所希望的人生态度。来时是空,去亦空。这种虚无的境界,风清扬没有完全做到,令狐冲更加没有做到。因此,令狐冲的独孤九剑,达不到天下无敌的地步。

独孤九剑,并不是“无招”。独孤九剑毕竟还是有迹可寻、有招可出。真正能够达到无招、无迹这种境界的,世间恐怕没有。东方不败接近于此境界。不过,他身法再快,始终还是有招式、有路数。葵花宝典的如鬼如魅,毕竟比起独孤求败“无招胜有招”的虚无缥缈,在境界上,还是要差一筹。而独孤九剑,亦差了三分。

《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成书时间不同,体系和思路亦不相同。那些说独孤九剑其实仅仅是独孤求败三十岁前所用的功夫的,有失偏颇。从小说中的逻辑来讲,没错,重剑无锋,没办法用独孤九剑这样快的功夫。但是,木剑又如何呢?当独孤求败不滞于物,手中的剑想轻就轻、想重就重的时候,他能不能创出独孤九剑这种包罗万有、破尽天下午学的功夫呢?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因此,说什么独孤求败三十岁前创出独孤九剑,或者独孤九剑干脆是他家传功夫的,都是瞎猜。当然,我也是瞎猜。金庸之所以取名独孤九剑,并且让它成为独孤求败的绝技,我想有三条原因。第一,独孤求败是金庸创作的小说中,唯一够资格拥有天下第一剑法的剑客,也是唯一一个真真正正的天下第一剑客。独孤九剑这样可称天下第一的剑法,自然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来拥有。第二,独孤九剑只有配合“无招胜有招”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这种意境,这种隐士之道正与独孤求败的剑道相合。第三,“独孤九剑”这个名字,足够体现远离尘世的孤傲和寂寥的感觉,正适合隐士这个主题。想通了这几点,我得出了一个假设。按照小说的逻辑,也许独孤九剑作为独孤求败穷一生之力研究和完善的剑法,也未可知。如果把独孤九剑这九式剑法与独孤求败留下的“五柄剑”一一对应,便可得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年少时的剑魔,意气风发,功力未成,自然创不出独孤九剑。三十岁前,功力渐进,使用紫薇软剑这样轻快的兵器,搭配破刀、破剑式这样以快打慢、先发制人的功夫,自然再合适不过。四十岁上下,举重若轻,无论什么兵器,早就都不放在眼里了,用玄铁剑破尽天下兵器、暗器甚至拳脚,未尝不可。四十岁后,不滞于物,渐渐的放弃了手中的剑,阅历武功俱已登峰造极,这时候创出了破掌、破气式这样精微奥妙、神而明之的剑法,也是说得通的。随后,进入“无剑胜有剑”之境,心中手中,都已不再执著,收放自如;招式上自然也就更没必要执著了,随心所欲,亦进入了“无招胜有招”之境。无招和无剑,就如同华山的剑、气二宗一样,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当然,无论是无招还是无剑,都是金庸自己编的,他自己没有自圆其说,我也就瞎琢磨琢磨,聊以自娱。

3.关于“剑魔”这个称号

“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剑魔独孤求败”独孤求败的武功,如神话般高深莫测;独孤求败的一生,如神话般璀璨夺目;独孤求败的人生境界,更是渐进神境、渐入神道。从他的名号上推断,曾经成魔的独孤求败,必定是不可一世、桀骜不驯且不为世人所理解和容纳的武林怪杰。晚年的他,了身知命,早已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唯有那份骄傲,不曾失去。故而,临终遗言,仍然自称“剑魔”。算是无悔于自己的一生,无愧于自己的剑道。后人追思,心驰神往。独孤求败,最终埋剑、弃招,返璞归真,一切归零。正应了人生循环往替的道理。生来空空如也,最后还是空空如也,尘归尘、土归土。这是金庸要借着独孤求败传达的话语,这也是庄子遗留下来的思想,这也是“无招”和“无剑”的真实含义。这种境界,金庸小说里,只有独孤求败达到了,因为是他创出来的。而他的隔世弟子杨过和令狐冲,则还差的远。杨过到头来,离“无剑胜有剑”,仍有一步之遥。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必须配合心情,否则不灵;与金轮法王最后一战暗自后悔没有带上玄铁剑。这些都说明他离物我两忘、收放自如还差得多。他的武功修为,充其量也就到了“木剑”的程度而已,尚未真正的从心底里弃剑。而令狐冲始终不敌东方不败,最后仍然没有练成破掌、破气两式,说明他离随心所欲、无迹可寻这种境界也差得十万八千里。通过他时不时还需要回剑防守、面对辟邪剑法一度得不知所措,证明他离真正的“无招胜有招”也有一段距离。此时再回首剑魔,不得不敬为天人,对其人生和武学上的修为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无剑、无招俱为神迹,达此境界者,环顾宇内、唯独孤求败耳。[/im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