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野战军的故事

章七章 不朽的丰碑

第七章

不朽的丰碑

——《回顾四平攻坚战》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上,第四野战军是闻名天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主力之一。在历时四年的解放战争中,这支雄师劲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喋血疆场,北战南征,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烽火时代已经远去。但四野作为一支身经百战的劲旅,其麾下的每一部分,都有着足以引为自豪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它们的战斗足迹仍然闪耀于白山黑水、罗霄山脉、黄河之滨,平型关下,海角天涯……

东北烈士纪念馆

东北烈士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赵一曼街21号。该馆是为了纪念在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于1948年10月10日正式开馆。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大型革命纪念馆。1997年,东北烈士纪念馆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西欧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使东北烈士纪念馆显得格外典雅庄重。进入大厅,正中矗立着一座手握长枪、昂首远眺的英雄雕像,这正是千千万万个在黑土地上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化身。

纪念馆建筑面积为42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为1800余平方米,分为抗日战争馆和解放战争馆两大部分。目前,馆藏文物5000余件,图书、档案、文献、照片共300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83件,初步构成了一部史诗般的东北革命历史画卷。纪念馆还运用景观复原、大屏幕显示等现代手段,使人身临其境于过往的悲壮场景之中。

抗日战争馆陈列着杨靖宇将军穿过的大衫、抗日将领赵尚志用过的手枪、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用过的大碗以及写给儿子的遗书、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牺牲时穿过的血衣以及为著名的“八女投江”所做的油画等重要历史资料和遗物,以实物的形式向参观者再现了革命英雄们在东北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岁月。

解放战争馆展示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将士为解放全东北进行浴血奋战的壮举和烈士们的英雄业绩,其中通过展示历史资料、观看复原图片和聆听革命故事的方式着重对历时52天,歼灭敌人47万人的辽沈战役进行了介绍。

东北解放纪念碑

东北解放纪念碑(和平广场)在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与新华路、民主路的相交处有一座标志着东北解放40周年的纪念碑威严矗立在和平广场正中央,这个广场的总面积为18521平方米,始建于1932年,当时称朝日广场,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崇德广场,解放后定名为和平广场。

东北解放纪念碑采用三角亭式碑形,碑的总高度为36,56米。主碑高25米,设计为变形的三角形子弹,碑体均用汉白玉装饰,主碑下部三面刻有三个相连的英语字母“V”,并以40只展翅飞翔的鸽子浮雕烘托,“V”是英文“胜利”一词的首写字母,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简洁的图案意喻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和三省人民对和平的珍视、企盼和美好的祝愿。主碑外侧是顶部相连向下呈三角形环绕主碑的三条拱带,象征着三省人民载歌载舞,共庆胜利的欢乐场面和对英烈的崇敬和悼念。

东北解放纪念碑矗是一座思想内容和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苍松、翠柏,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纪念碑,高大、雄伟、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1978年对广场进行绿化覆盖,几经改造后的广场为开放式圆形环岛,四通八达的机动车绕环岛行驶,自然分流,广场中央是一个六瓣花坛,美人蕉簇拥着6棵云杉;周围分4个扇形围栅和4个绿化带。当时和平广场是供人们聚此憩息、散步、乘凉的场所。

该广场现已成为沈阳市人民和国内外友人参观、休息的好去处,并以便利的交通和较高的知名度刻前来参观、休息游人的一致称赞。同时也成为沈阳市乃至东北三省人民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天广场都要接纳游人五万余人次。

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大战役——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纪念馆。1997年,辽沈战役纪念馆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198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新馆落成。开馆14年后,2002年底闭馆扩建翻新,2004年11月2日胜利竣工并重新开馆,目前的馆名是叶剑英元帅于1978年10月题写的。

纪念馆位于辽宁省锦州市烈士陵园内,南部矗立着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塔高16米,青灰色的大理石碑身像,庄严而肃穆。塔身正面,朱德写下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塔身东西两侧,是两组气势磅礴的花岗岩浮雕。意蕴生动的浮雕,展示出硝烟弥漫的战争风云和前仆后继的悲壮场景。塔顶,一座5.7米高,重16吨的解放军战士持枪挥手向前的铜像巍然屹立,这个战士左手持枪,右臂高高举起,面对着长天奋力呐喊。这座纪念塔,以建筑、造型和浮雕的语言,向我们复述着严酷而悲壮战争场景。

纪念馆基本陈列有序幕厅、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全景画馆和电教馆等。战史、支前和烈士三个馆中展出了大量的图片、照片和历史文物。全景画馆中绘制着攻克锦州的激烈战斗场面,配以音响、灯光和战火硝烟等特技,形象地再现了昔日的激战情景。电教馆里人们通过观看实地拍摄的战争场面纪录片,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纪念馆中的各种陈列和形象展示,全面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过程特别是辽沈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纪念馆建筑主体及承重墙柱,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筑成,外墙镶贴坚固耐久的粗打花岗岩板。序厅宽敞明亮,迎面北墙上的巨型花岗岩浮雕图,是以东北地图为基本图案的《江山》浮雕图。浮雕中部,是毛泽东的头像;左侧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战役伟大胜利后入关作战的情景;右侧展示了东北各族人民群众随军支前的场面。装饰墙上雕刻着十枚奖章、勋章和纪念章。这些,都是根据当年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颁发的证章镌刻而成。大厅南部大门两侧的巨型圆柱,顶端不是置于厅顶,而是抵于空间。这两根圆柱称为“冲天柱”,在建筑方面,为宽敞的大厅起装饰作用;在寓意方面,象征着解放军民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攻克锦州》全景画展

《攻克锦州》全景画展馆是圆柱形密闭堡垒式的建筑体,高28米,直径42.24米。整个建筑结构雄伟坚固,造型庄重,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

《攻克锦州》全景画画面长124.24米,高16.1米,总面积为1968平方米。这幅巨型油画悬挂在圆形建筑内壁上,首尾精细相接,环绕着2000平方米的大厅展开,把观众包围在距离画面13米远的圆形看台上,可谓天衣无缝。看台的顶部是一个伞形的吊棚,吊棚将画面上边缘巧妙遮住。

观众看台与垂直悬挂着的油画之间,布满了地面塑型,这也是《攻克锦州》全景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地面塑型用260根圆钢管支撑,上面铺设角钢、钢板和铁网,再用石膏做成具体的起伏变化的地表形象,一端连着看台,另一端与画面相接。塑型上的地形、地貌、工事、武器,按比例逐渐缩小,做得极为逼真。木桥、战壕、炮兵阵地、高粱地等,同一景物在地面塑型和画布上各占一部分,巧妙地连接起来,浑然为一体,看起来难分真假。

艺术家们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高超的创作技巧,将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面,组织在一个环形的画面之中,描绘得栩栩如生,并运用绘画的散点透视的艺术法则,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还巧妙地运用丰富多变而统一的色调,创造了一个符合季节、时间和战场气氛的巨大空间环境,准确地表现了锦州地区深秋季节的色调气氛,以及特定时间内阳光照射下,处于不同方位中的地面、房屋、山坡和天空的色彩变化。同时,运用色彩的远近透视,将空间层次推远,从而使画面产生了动人的空间感。处于不同位置上各种物体的尺度变化,与地面塑型上的合理变化的尺寸有机结合,安排得十分妥帖,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所创造出来的这个开阔空间形象。

灯光和音响是增强全景画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攻克锦州》全景画的伞形吊棚内,均匀地布置着318只日光灯,同时,配合着60只高显钠灯,形成相当于锦州地区深秋季节下午两点钟左右的日光照射下的色温。画面在精心设计的灯光照明下,天空和地面的光线极为均匀明亮。由于画布对灯光的反射,使观众觉得画面上的天空就是真正的天空。全景画馆还采用了现代化立体音响技术,把解说和音响合成在一起,当观众欣赏全景画时,能同时听到同画面形象相一致的方位传来的解说声、爆炸声、军号声、喊杀声、汽车坦克轰鸣声等,使全景画表现的战斗气氛更为浓烈。

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纪念馆位于天津市子牙河桥西侧的植物园预留地

内,占地4.7万平方米,于1997年建成。该馆是反映中国解放战争平津战役的专题纪念馆。2001年6月,该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主要由序厅、战役决策厅、战役实施厅、人民支前厅、伟大胜利厅、英烈业绩厅、多维演示馆、纪念广场、胜利花园等组成。

序厅正中央有铜铸雕像《走向胜利》,展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的领袖风采;墙屏上毛泽东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浮雕手迹熠熠生辉;巨幅壁画《胜利交响诗》反映了东北、华北两大区军民英勇奋战、夺取战役胜利的宏大场面。

战役决策厅内设置了毛泽东西柏坡办公室旧址复原蜡像以及大量历史文物、照片、多媒体演示,将毛泽东驾驭战争的伟大气魄,运筹帷幄的高超指挥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战役实施厅通过大量照片、文献、实物等史实材料与图表、绘画等辅助展品有机结合、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平津战役从发起到胜利结束的光辉历程。展厅设置的巨幅塑型电动图、大屏幕电视、战场景观、电动沙盘等,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形式,逼真地再现了战争场面。

人民支前厅运用大量史料,翔实地展现了东北、华北各级中国共产党组织、政府和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援前线的历史场景,深刻地揭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革命战争规律。

伟大胜利厅陈列了平津战役取得的辉煌战绩和北平、天津以及全国各地欢庆胜利的场面等内容,并设置了缴获武器陈列台。同时对平津战役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做了概括介绍。

英烈业绩厅陈列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其他领导同志的题词,介绍了平津战役中牺牲的32位著名烈士和团以上干部、26位战斗英雄和109个英模群体的事迹;展出了英模群体的锦旗,大量奖章、证书和英烈所用物品。英烈名录墙将战役中牺牲的6639名烈士姓名镌刻在上,寄托了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敬仰。

多维演示馆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球体建筑之一,高43米,直径50米。运用现代声、光、电高科技与多元化视听的技术手段,把全景式超大屏幕环球电影、背景画、战场微缩景观结合起来表现战争时空氛围的音响合成,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听艺术形式,气势恢宏地演示了平津战役多维空间历史画面。

馆外“纪念广场”总体环境艺术以胜利为主旋律。两根高大花岗岩圆柱构成胜利门,柱顶分别伫立着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战士雕像。反映军民团结奋战、欢庆胜利的花岗岩浮雕墙分列胜利门两旁。广场中央竖立着高64米的胜利纪念碑,不锈钢三冷刺刀直插云霄。广场东西两侧的大型锻铜群雕,烘托出人民战争的磅礴气势。

广场东西两厢布列着火炮、坦克、装甲车等重型兵器,渲染出纪念馆的浓重军事色彩。

四平战役纪念馆暨四平烈士陵园

四平战役纪念馆初建于1958年。从成立之初的鲜为人知到现在的众所瞩目,在50余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四平战役纪念馆几易名称,几迁馆舍,于1987年最后定名为“四平战役纪念馆”。2001年,该馆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5年,四平战役纪念馆新馆建成。新馆坐落于四平市的文化中心区英雄广场上,交通便利,旅游线路畅通,人文与自然环境良好。纪念馆西侧紧邻一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指挥所旧址,广场东侧有东北民主联军英雄铜像、马仁兴烈士雕像,东行300米则是高高耸立的四平烈士纪念塔。这几处历史文化景观与英雄广场的四平战役纪念馆相互呼应,互为依托,形成了以四平战役纪念馆为核心的四平战役红色旅游核心景区,凸显着英雄城市——四平的历史文化特色。

纪念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建筑外形呈弧形,似在热情环抱八方而来的广大观众。新馆建筑面积达5158平方米。外墙上“四平战役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彭真同志于1988年时亲笔题写。

新馆内划分为陈列区、综合服务区、办公区。其中陈列区面积达3000平方米。陈列区内设有半景画馆、战史陈列厅、临时展厅、电影厅等。四战四平历史陈列共展出图片、历史文献、文物1000多件,结合声、光、电等多种陈展艺术形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让参观者感觉身临60多年前四战四平那血火交织的历史情景中。

四平烈士陵园位于哈大公路102线四平入口处,城堡式的大门宏伟壮观,两头高大威武的雄狮坐卧在大门两侧,把陵园衬托得既雄伟又庄严肃穆。2001年,该陵园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陵园始建于1951年,占地20余万平方米,安葬着四战四平中牺牲的一万多名烈士。陵园的主轴线正中是一座由四把尖刀组成的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在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原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彭真提写的“四平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纪念碑后面是无名烈士墓,是国内最大的烈士合葬墓之一。无名墓的墓铭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四平攻坚战主要指挥者之一的洪学智题写,无名墓四周是四个呈方队形的208座有名的烈士墓,无名墓与有名墓呈花盆状,寓意为陶铸的著名诗章:“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

陵园内还建有四平英烈事迹展览馆。展览馆分两个展室,分英烈榜、英烈事迹、缅怀先烈三部分内容。“英烈榜”有以抗日名将李红光为首的10083名烈士的名字及曾参加四战四平的纵队司令员方毅等5位领导的题词;有“辽吉功臣”马仁兴等48位四平战役的著名烈士照片和生平简介;还有10080名烈士英名录。“英烈事迹”展室有“不死的英雄”王西兰等6位战斗英雄的事迹。

四保临江烈士陵园

“四保临江”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临江市猫耳山南坡,鸭绿江北岸,依山傍水,景色宜人。2001年,“四保临江”烈士陵园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陵园始建于1947年12月,占地3万多平方米,由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等设施组成。地处陵园最高点的纪念碑主体高14.6米,是烈士陵园的标志性建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陈云题写的“人民烈士浩气长存”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陵园内安息着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的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第十师师长杜光华、温士友团长;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兼政委曹国安;著名战斗英雄李安仁以及抗日战争、四保临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共695位。

“四保临江”烈士陵园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992年投资50万元修建了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建筑面积412平方米。1994年以来又相继投资112万元,社会各界捐赠12万元,修建了通往墓区的长青门、石碑楼、凉亭、花墙和108级花岗岩踏步。108级踏步象征着艰苦卓绝的四保临江战役历时108天,四个缓步台象征着四保临江和四化建设,每个缓步台宽3米,象征着北满部队配合南满部队“三下江南”,又象征着临江市“开路、开边、开源”三开战略。2000年投资65万元重新修建了烈士纪念碑。

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

黑山阻击战是为辽沈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一次战役。为缅怀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和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后,当地政府和参战部队于1949年修建了“黑山战役烈士之墓”,并经过多次扩建,于辽沈战役35周年之际建成了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

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位于辽宁省黑山县城(黑山镇)北的一座山岗上,陵园总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2001年,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陵园由纪念馆、墓群、纪念塔、花坛等几部分组成,正门门柱上刻有“功昭日月、气壮山河”的对联,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纪念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内容分为党中央的战略决策、解放军的英勇作战、黑山阻击战、辽西围歼战、人民的积极支援、烈士的丰功伟绩等部分,现保存烈士遗物20多件,图片200多幅,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战争的壮烈场面,纪念馆前还设立了国防教育专栏。

墓群包括一个公墓和六个单墓,共安葬着751具革命烈士忠骨,其中包括当年指挥黑山阻击战的原东野10纵28师师长、后任沈阳军区顾问的贺庆积的遗骨也于1999年7月安葬在这里。墓群前是一座13.5米高的白色烈士纪念塔和四座白色大理石纪念碑,碑上铭刻着在黑山阻击战中牺牲的烈士名录及对烈士沉重哀思的悼词。塔上刻有罗荣桓的亲笔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多年来,陵园以普及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为己任

,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长年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年清明节、“五四”、“七一”、“八一”以及全民国防教育日等节日和纪念日,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纷纷组织到此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活动。在清明节期间,陵园积极创造条件,为来此祭奠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服务。在每年征兵期间,会同县征兵办公室组织适龄青年到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参军报国热情,并在新兵入伍前在此举行新兵入伍仪式,激励他们为国防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葫芦岛市塔山烈士陵园

塔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塔山村东山岗上(战时“塔山英雄团”前沿指挥所所在地),是为纪念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2001年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陵园初建于1953年,于1963年10月重建,园林面积22万平方米。陵园由牌楼、纪念碑、纪念馆、烈士公墓、将军墓等组成。

进入烈士陵园正门,透过郁郁葱葱的松林,一座高大的仿古牌楼就会映入眼帘。牌楼正上方镌刻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的“塔山革命烈士陵园”8个大字。烈士纪念碑位于山顶,塔身为高12.5米的正方形石柱,全部由花岗岩砌成,象征着人民军队如擎天柱一般拔地而起,刚硬不催,左右辅以连体副碑,象征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支援和扶持;塔顶雕有云环纹饰,象征烈士们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碑身正面是陈云题写的“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3个镏金大字;背面的碑文记述了塔山阻击战战役的经过和英雄事迹,供人们瞻仰和缅怀;碑座正面的大型浮雕是用大瓣玫瑰组成的花环,象征着光荣永远属于为中国解放而牺牲的革命烈士。

纪念碑的前方是能够容纳万人的广场,广场右侧是由东野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题名的“塔山阻击战纪念馆”。馆内主要陈列有塔山阻击战战役的纪实图片和遗物资料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面鲜红的战旗,分别是战后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授予纵队12师36团、34团、28团及纵队炮兵团为“塔山英雄团”、“守备英雄团”、“白台山守备英雄团”、“威震敌胆英雄团”的奖旗。陈列柜内还展示着奖给参加此次战役的战斗英雄的毛泽东奖章、朱德奖章,各种战史资料、将军遗物、支前模范用过的实物以及塔山阻击战态势图等革命文物,充分向世人展示了革命英雄浴血奋战、以少胜多的悲壮场面。

纪念碑后面的烈士公墓园是1998年修建的,占地400平方米。园中有5位亲自指挥过塔山阻击战的将军的墓碑,他们不约而同地留下遗嘱,死后要把骨灰葬在塔山,与当年牺牲的烈士们在一起,生为塔山之虎,死做塔山之松。墓园中部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英烈碑,正面是张万年将军题写的“塔山英烈,万古流芳”8个金色大字,碑后镌刻着747位烈士的英名。墓园最后面是一座合葬墓,安葬着战后散葬在高桥、老官堡等地的747具烈士的遗骨。

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

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吉林市著名旅游区北山公园西北处的玄天岭上。陵园由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馆三部分组成,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54年,1956年修建革命烈士墓,后陆续有革命烈士、病故的老红军和革命军人被安葬在陵园内。198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革命烈士纪念馆,1995年,在省民政厅、吉林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革命烈士纪念馆历经8年建设终于落成,并于同年4月对外开放。

园区正中矗立着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的汉白玉雕像,两侧安葬着400多位革命烈士、红军、抗日干部和因公牺牲的革命干部和军人。烈士墓碑采用天然大理石雕刻而成。

多年来,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始终秉承“褒扬先烈、教育群众”的工作宗旨进行陵园的建设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纪念馆开放以来,共接待受教育群众100多万人次,有本市的各界群众,有省内外的参观团体和国际友人。每年的清明节和重大节日,社会各界群众经常在此隆重集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这里已成为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革命纪念馆

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是东北地区展出抗联英烈最多、事迹最集中的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园中山上,占地面积5443平方米,建筑面积1634平方米,沿着66级石阶而上,呈现的是民族传统四合院式琉璃瓦起脊建筑的纪念馆。纪念馆陈列面积518平方米,共3个展厅,正厅是魏拯民专馆。二、三展厅分别为江城英烈展厅和抗联英烈展厅。

1993年8月9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来吉林视察时,亲笔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10个大字苍劲有力地赫然镶嵌在纪念馆的门楣之上。左侧是江城英烈展厅,陈展了10位在解放吉林、建设吉林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事迹。右侧是抗联英烈展厅,陈展了16位出生或牺牲或战斗在吉林大地上的抗联将士的事迹。

纪念馆馆藏文字400余万字,油画、国画、画照等264幅。陈展实物178件,照片、文稿等90余张,集中展现了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等27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革命烈士纪念馆以魏拯民纪念馆为主要展览,展览由序厅和魏拯民事迹展两部分组成。走进纪念馆序厅,映入眼帘的是镶嵌在黑、灰、白三色石材交错而成的山形、雪状之中的魏拯民白色半身浮雕像,展示着魏拯民血洒长白山的悲壮场景。雕像的对面陈展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题词。

魏拯民事迹展分“求索与成长”、“赴抗日前线”、“转战长白山”、“丹心映山红”四个部分,通过高浮雕塑、影像雕塑、硅橡胶仿真塑像、场景复原、场景模拟、电子演示屏等高科技表现手段详细展现魏拯民这位抗日民族英雄领导东北抗日联军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幕幕历史画面。

其中自然光源大型复原景观——东北抗联长白密营是纪念馆的一大亮点,占地257平方米,高15米,人物为硅橡胶仿真塑像,现场采用声、光、电、雪花幻相机和配音等现代科技技术,结合自然植物、密营建筑与人物造型融合的艺术形式,再现长白山深处杨靖宇、魏拯民和战士们当时的战斗生活场景,是目前国内利用自然光源建造的最大一处复原景观。

辽宁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位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该馆是全国抗联史实陈列专题中规模最大、史料最全的,也是辽宁省范围内第一个东北抗日联军题材的纪念馆。2005年,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被中宣部列入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于2005年7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共分序厅、主展厅、英烈厅三个部分,主展厅共有12个展室。

陈列布展以“林海雪原,抗联英雄”为主题,以东北抗联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战役为线索,通过大量的史料、照片、图表、文物、实物以及抗联浮雕、场景复原等陈列展示形式,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14年的艰苦斗争历史,生动地再现了东北抗联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历史,反映了抗联将士顽强的斗争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

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

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原名金牛岭烈士陵园,位于海口市中心城区海秀大道中段南侧的金牛岭公园内。

烈士陵园位于公园中部绿树环抱之中,陵园里安葬着1950年为解放海南岛首批渡海登陆作战中光荣捐躯的人民解放军渡海先锋营官兵,建有烈士纪念堂、烈士事迹陈列室等,环境气氛庄严肃穆。陵园的建造,表达了海南人民对革命烈士的无比崇敬和永久的纪念,现属海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陵园始建于1957年,是海南行政公署、海口市人民委员会和海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为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占地面积93.08亩,原建在白沙门战斗遗址,1983年迁至现址。陵墓前面竖立一座石碑,正面镌刻朱德同志1957年1月27日的题词“渡海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刻有海南行署、海口市人民委员会和海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立的《悼白沙门上的烈士》长篇碑文。陵墓后面为单体烈士墓,有李振亚、王白伦、黄魂、王业熹、符明经、刘秋菊等革命烈士和革命同志之墓110多座。2004年4月,琼崖地下学联烈士墓也安置于园内。

为了凸显解放海南岛战役的纪念意义,2007年1月,省政府批准将“金牛岭革命烈士陵园”更名为“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并向国务院申报列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本章完)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