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方法与领导艺术(根据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组织修订)

第十章 党支部书记的具体领导艺术_本章导读

第十章

党支部书记的具体领导艺术

本章导读

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是非常微妙的,它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事务上有不同的表现。领导艺术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具体的、生动的技巧。党支部书记只有掌握常用的、与自己的工作相关的领导技巧,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也就是说,党支部书记要做好领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掌握一些领导技巧,如用好时间的技巧、开好会议的技巧、做好报告的技巧、善于激励的技巧、勤于表扬的技巧、慎用批评的技巧、处理事故的技巧、营造环境的艺术、运用制度的艺术等。每一种技巧的把握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党支部书记要用好时间就需要掌握分类安排工作法、最佳工作时间法、整时整用法和零时零用法、统筹时间法。党支部书记要开好会议就要做到:会议提前准备;有议有决,提高会议的效率;提高会议的时效,控制开会时间。当然这些领导技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获得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总结出来的。

一、用好时间的艺术

党支部书记要做好领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学会科学地运筹时间。因为任何工作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同时,时间又是一种最稀有的宝贵资源,它的特点是唯一性,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变化,一去不复返。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就是这个道理。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上任何创造都是时间的创造,任何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任何浪费都是时间的浪费。向时间要效益,向时间要发展,向时间要生命,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的至理名言。

党支部书记要用好时间,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方法:

1.分类安排工作法

这是我们处理工作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要求党支部书记工作要有计划,应把每天的工作和所要做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做分层排列,在工作中按照顺序办事。例如甲类最重要,乙类次之,丙类可以缓一缓。一天之中,如果能够把甲、乙两类工作办好,就是抓住了主要工作和关键环节,等于完成了当天工作的80%,可以算是高效率了。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动态的,排定的工作日程也会有所变动。比如,如果有人催办丙类事情,就要把这件事情归到乙类中去;如果有人亲自登门交涉丙类事情,就应该把这件事情作为甲类来尽快完成。这种分类安排工作法,无论在经济工作或政治工作中,都是通用的。它既能保证每天办好较重要的事情,又能进行适当地自我调节,做到有计划地拖延,不会乱了工作阵脚。

2.最佳工作时间法

所谓最佳工作时间法是指党支部书记根据自己的工作习惯和心理机制,划分出自己每天精神状态最佳的时间区,并在最佳时间区内办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这样有利于党支部书记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工作习惯不同、生理条件和心理机制不同,所以最佳工作时间区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不尽一致的。比如有的人上午精神状态好,办事效率高;有的人下午头脑清醒,喜欢做事;有的人晚上精神振奋,善于“开夜车”;等等,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工作了。

3.整时整用法和零时零用法

所谓整时整用、零时零用,就是要求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中,要根据工作的重要性和所费的时间,把工作和时间有机地统一起来,适当地作出安排。这是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一般地说,一些相对次要、细小、不费时、好解决的工作,不要用整时间,而要用零时间。对于那些相对重要、费时、不好解决的工作就不宜用零碎时间,而应该用整时间,否则就会破坏思路,坐不下来,也深入不下去;反过来,如果把一些能够用零星时间处理的工作去用整时间来解决,就会分割、浪费了时间,就不利于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处理那些相对重要的、复杂的、费时的工作。这样,工作效率就必然是低的。

名言·时间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 熹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 根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叔本华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

4.统筹时间法

这种方法是运用网络图来计算的。首先把某项复杂的工作分解成若干“作业”和“事项”。“作业”是指一件工作从开始到完成的过程,而“事项”则指先行和后续两件工作的交接点。它好比接力赛跑,没人跑步的那一段赛程叫做“作业”,先后两人传递接力棒的状态称为“事项”。然后,依照绘制网络图的规则,把一件件的“作业”与“事项”用圆圈和箭线(圆圈表示“事项”,箭线表示“作业”)连接起来,形成这项复杂任务的网络图。有了网络图,就可以找出这项任务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条路线,即所谓紧急路线,并想方设法首先把这条紧急路线上的各项作业的时间缩短,这就等于节省了整个任务的完成时间。当然,有些复杂任务分解出来的作业繁多,其网络图异常复杂,要找出紧急路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借助电子计算机的精确运算。这种统筹法,又称为计划协调艺术。

另外,充分利用和节约时间还有很多方法和窍门,如做事要事先考虑、有准备;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以备查考;一些事情可以交给下级或者秘书去做;少写信,少打电话,少开会、开短会等都是节约时间的好办法。

二、开好会议的艺术

会议对于领导工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需要开会,下达计划、布置任务也离不开会议,即使是进行工作总结评比、协调工作关系、选用干部和思想教育,也都需要召开规模或大或小、时间或长或短、人数或多或少的各种会议。会议是必须要召开的,但会议能否开得成功,这与领导艺术技巧的关系甚大。为了有效地运用这个领导手段,党支部书记必须学会开好会议的技巧。

1.会议的“超前”准备

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开会要事先通知,像出安民告示一样,让大家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早做准备。有些地方开干部会,事先不准备好报告和决议草案,等开会的人到了才临时凑合,好像‘兵马已到,粮草未备’,这是不好的。如果没有准备,就不要急于开会。”这应当是我们做好会前准备的原则。

(1)确定会议议题,并事先通知准备参加会议的人员,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考虑、研究,准备意见。一般说来,凡开会总有缘由。问题在于其目的任务是不是明确,即中心议题是不是明确。它具体包括:议题的主要内容;请什么人参加会议,建议干什么;以前别人是否提过该问题,有无书面结论;这一问题如涉及有关部门,他们的意见是什么;等等。有了明确的议题方面的准备,开好会议就具备了前提。

(2)草拟会议文件,规定会议的程序。会议有不同类型。有的会议要准备好主题报告和决议草案,有的会议要准备好与议题有关的方案、计划或其他材料。这些文件可以在党支部书记主持下写,也可以委托秘书、专家和具体部门去完成,但是都以时间充裕为好。至于会议的程序,则要根据会议的性质、内容来决定,不要千篇一律。

(3)限定出席人数,不让无关的人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是由会议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按照会议的需要,必不可少的人一定要到会;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人就不必参加;与议题无关的人不必陪会;泡会议、磨时间的人要劝其退会。有的人与会议讨论的问题有联系,但无关大局,可以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把其意见带到会上,本人不必到会;对某些具有同类性质的具体问题,会前可以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参加会议即可;有些需要获知会议的结果而不必参加讨论的人,可以在会后将结果通知他们。

2.有议有决,提高会议的效率

有议有决,是开好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说,开会就要有议题、有议论,就要对议论的议题做出决定。决定和决议是会议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与会者的智慧和意志,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动。如果开了一次会,发言者寥寥无几,就匆忙做出决定,这就叫无议而决;如果大家发了不少议论,可就是没有做出决定,那就叫议而不决。无论是无议而决还是议而不决,都是会议的大忌。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之一,就是党支部书记经验不足,驾驭会议能力不强,没有很好地掌握解决冷场、离题或者扯皮等问题的技巧。

(1)冷场。会议出现冷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与会者对议题不够清楚,缺乏理解,一时感到无从开口;另一方面,与会者的态度有问题,比如对议题漠不关心,或者对主持人有意见,或者恐怕有失自己和本部门的利益等。当遇到第一种情况时,就要求主持者详细明晰地交代议题。然后对与会者进行耐心的启发。比如对某个议题先发问“是不是?”或者“什么是?”再提出“为什么是?”、“怎样做?”等,以引起注意、思索和讨论。第二种情况出现后,主持者可以提出有趣的话题或者实际事例,以引起与会者的兴趣,使之乐于发言。对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的议题,在会前要做好摸底和酝酿工作,会上或提出方案,让大家讨论表决,或请比较公道者先发言等等。

开会“说明书”

1、准备充分。把开会的议程、议题、时间等都要提前准备好。

2、时间掌握准确。开会前估算一下时间,会议开始前公布,这样每位员工就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了,会议也就会减少干扰了。

3、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会议的几个议题要清晰,层次要分明,不能混淆。

4、掌握语速与节奏。过快过慢的语速都会影响听会人的情绪。节奏适中,语速要有所变化。

5、适当穿插些轻松的词语。在恰当的时间,用一些小典故、小笑话调解一下会场的气氛。

6、如非必要,就不要准备会议材料。会议材料的准备,既浪费,也会对参加会议的人造成一种依赖心理。

7、不要随便扩大会议内容。除非极特殊情况,一定要按会议原有议程进行,不能随随便便地扩大会议内容。

(2)离题。会议在讨论中出现离题现象,如果主持人明确提醒:“大家别乱议论了,别离开议题讲些废话耽误时间,还是围绕正题谈些正经的。”这样就会使议论戛然而止,由热烈急速转为冷场。领导者应根据离题的具体情况,或接过议论中的某一句话,或者插上一句话做接转,使议论顺势回到议题中来;或者联系议论中的某一层意思,提出新的话题,使议论者在无意中回到正题上来,这样可以保持会场的热烈气氛。

(3)争执或扯皮。造成会议效果差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与会者无休止地对一些问题争执或扯皮。比如领导者在会上布置一项工作由于棘手而导致相互推托、扯皮,最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议而不决,不欢而散。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书记应该运用权威,有效地给予制止,同时迅速地改变他们的思路。如果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就不允许上交问题;如果双方争执,主持人要直接仲裁;对于那些具体问题,能解答就立即解答,暂时不解答的在会后通过个别交谈求得一致。排除了这些对会议的干扰,才能保证顺利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

3.提高会议的时效,控制开会时间

为了提高会议成效,防止开无效会议和滥用会议的现象,还应控制开会时间。要养成准时开会的习惯,过时不候;会议时间不要过长;对于“马拉松”式的发言应制止;已经取得一致的意见要及时归纳“拍板”;对每个人的发言可提出限制性建议;有些会议可以站着进行,而且不备茶水,使其不得不简明扼要地发言;不要延长开会时间,特别是快到午餐、晚餐的时候,宁可提前10分钟结束会议,提高自己的演说水平,也要避免庸俗语言;有话则长,无话则止,一个领导人作主要发言即可,不要每个领导人轮着讲一遍。

此外,一个真正懂得开好会议的党支部书记,还要特别注意会议的善后性,即决而即行,行而有果,结果反馈。有的领导者把有的决议当作敲山震虎,而最后不见虎,势必影响会议的效果和领导的威信。会议的部分结论如果被实践证明是片面的,或有失误,党支部书记必须作补充完善,使其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三、作好报告的艺术

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会议的主角,在支部会上作报告是党支部书记的经常性工作。一个会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报告是否成功。由此,党支部书记掌握一定的作报告的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1.讲稿的准备

一般作报告都是有讲稿的,所以准备一个好的讲稿对于作好报告是非常重要的。讲稿不同于朗诵,也不同于作文。作报告最重要的是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和听众形成良好的交流。所以,讲稿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针对性。作报告要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谕听众,鼓动听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其次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讲稿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而有所不同。

(2)可讲性。一篇好的讲稿对报告人来说要可讲,对听报告人来说要可听。报告写成之后,作者最好通过试讲或者默念加以检查,凡是不顺口或者听不清楚之处(如句子太长),都应该修改和调整。

(3)鼓动性。好的讲稿应该能激发听众的情绪,应该有赢得听众好感的鼓动性。所以,讲稿应该思想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省,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作报告的姿势

作报告的姿势也会带给听众某种印象,例如,堂堂正正的印象或者畏畏缩缩的印象。虽然个人的性格与平日的习惯对此影响颇巨,不过一般而言仍有方便演讲的姿势,即所谓“轻松的姿势”。要让身体放松,反过来说就是不要过度紧张。过度的紧张不但会表现出笨拙僵硬的姿势,而且对于舌头的动作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诀窍之一是张开双脚与肩同宽,挺稳整个身躯。另一个诀窍是想办法扩散并减轻施加在身体上的紧张情绪。例如,将一只手稍微插入口袋中,或者手触桌边,或者手握麦克风等等。

3.作报告的视线

在大众面前说话,亦即表示必须受到众目睽睽的注视。当然,并非每位听众都会报以善意的眼光。尽管如此,还是不可以漠视听众的眼光,避开听众的视线来说话。尤其当走到麦克风旁边站立在大众面前的那一瞬间,来自听众的视线有时甚至会让人觉得刺痛。克服这股视线压力的秘诀,就是一面进行演讲,一面从听众当中找寻对于自己投以善意而温柔眼光的人,并且无视那些冷淡的眼光。此外,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强烈“点头”以示首肯的人,对巩固信心进行演说也具有效果。

4.作报告的脸部表情

作报告时的脸部表情无论好坏都会带给听众极其深刻的印象。紧张、疲劳、喜悦、焦虑等情绪无不清楚地表露在脸上,这是很难由本人的意志来加以控制的。报告的内容即使再精彩,如果表情缺乏自信,老是畏畏缩缩,演讲就也容易变得欠缺说服力。控制脸部的方法,首先“不可垂头”。人一旦“垂头”就会予人“丧气”之感,而且若视线不能与听众接触,就难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另一个方法是“缓慢说话”。说话速度一旦缓慢,情绪即可稳定,脸部表情也得以放松,再者,全身上下也能够为之泰然自若起来。

5.作报告的服饰和发型

服装也会带给听众各种印象。尤其是东方男性总是喜欢穿灰色或者蓝色系列的服装,难免给人过于刻板无趣的印象。轻松的场合不妨穿稍微花哨一点的服装来参加。不过如果是正式的场合,一般来说仍以深色西服为宜。再则,发型也可塑造出各种形象来。长发和光头各自蕴涵其强烈的形象,而鬓角的长短也被认为是个人喜好的表征。

6.作报告的声音和腔调

声音和腔调乃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有所改善。但是,音质与措辞对于整个报告影响颇大。根据某项研究报告指出,声音低沉的男性比声音高亢的男性,其信赖度较高。因为声音低沉会让人有种威严沉着的感觉。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不可能马上就改变自己的声音。总之,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声音清楚地传达给听众。即使是音质不好的人,如果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与信念的话,依旧可以吸引听众的热切关注。说话的速度也是演讲的要素。为了营造沉着的气氛,说话稍微慢点很重要。标准大致为5分钟讲3张左右的A4原稿,不过,此时要注意的是,倘若从头至尾一直以相同的速度来进行,听众会睡觉的。

四、善于激励的艺术

激励,作为党支部书记调动党员、群众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全过程。因此,掌握激励的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激励一般是指一个有机体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动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

激励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标激励。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奋斗能够获得的成就和结果。目标是分层次的,它不仅有大小之分,而且有远近之分。人的需要确定了人们行动的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知道自己不断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他的行动积极性就持续和高涨。在目标制定、分解时,目标的难度以中等为宜,这一目标又被称为“零点五”目标。目标难度太大,容易失去信心;目标难度过小,又激发不出应有的干劲。只有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积极性才最高。

(2)荣誉激励。这是根据人们希望得到社会或集体尊重的心理需要,对于那些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的荣誉。这既可以使获得者经常以这种荣誉鞭策自己,又可以为其他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荣誉,表明一个人的社会存在价值,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拿破仑非常重视激发军人的荣誉感,他主张对军队“不用皮鞭而用荣誉来进行管理”。

(3)物质激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利益。物质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需求,来调动和激发人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劳取酬、绩效优先以及多种多样的经济责任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激励的基本方式。

(4)许诺激励。领导者的许诺激励是适应下属心理需要来激发其积极性,从而实现工作目标的一种激励形式。领导者的许诺一般采取公开许诺和个别许诺两种形式。公开许诺是指领导在公开场合向下属进行的许诺。个别许诺是指领导者对某人私下进行的许诺。

(5)强化激励。强化激励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使其巩固保持,发扬光大。日常工作中的表扬、奖励等就属于正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其减弱、消退。批评、惩处、罚款等就属于负强化。进行强化激励时,要坚持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以正强化为主。

(6)任务激励。任务激励就是让个人肩负起与其才能相适应的重任,激发其献身精神,满足其事业心、责任心和成就感。

(7)信任激励。同志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使人们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出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数据激励。明显的数据对比能够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激发强烈的感想。数字激励,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结果用数字对比的形式反映出来,以激励上进,鞭策后进。

(9)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激发每个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五、勤于表扬的艺术

表扬是党支部书记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一个人有了成绩和长处,就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当人们的行为受到称赞时,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有价值,从而受到鼓舞,树立信心,产生出更大的积极性。表扬的艺术可以归纳为以下“六重六不”:

表扬的艺术

马克·

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表扬”的魅力之所在。

赞美他人与微笑迎人是天下最直接的布施。我们何乐而不为?

人是为了欢喜才到人间,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会说话的人,首先考虑的是,一句话说出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是希望对方能喜欢接受,所以要学着说话;只有会说话的人,才能带给对方欢喜和欢乐,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人人都渴望被别人赞美,因为这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它代表自己被人认同、被人接纳、被人欣赏,代表自己的一种存在的价值。

对于被赞美者来讲,一个好的赞美会使自己愉悦、自信,产生希望;而对于赞美者来讲,一个好的赞美不仅能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而且能令被赞美者心情舒畅愉悦,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在某些程度上更为自信勇敢,并能挖掘出自身更大的潜力。

(1)重长处,不求全。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不要求全,不能等一个人的各方面都做好了才去表扬。如果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值得称道的长处。

(2)重行为,不笼统。表扬的针对性要强,有的同志做了某件有益的事情,取得了某项成绩,发生了某种转变,就应该及时予以表扬,纵然被表扬者还存在着其他缺点,那也无妨。因为你肯定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笼统的评价他这个人。

(3)重实际,不浮夸。有些人不重实际,随意浮夸,言过其实,结果是不能使人信服,被表扬者也容易盲目地骄傲自满。

(4)重诚恳,不冷漠。在表扬的时候,必须诚恳热情,发自内心,满腔热情地表示赞扬,并热切地希望他能够把这些优点和成绩继续发扬光大,使被表扬者深受感动。

(5)重灵活,不呆滞。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要千篇一律。表扬的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当众表扬和个别表扬;直接表扬和间接表扬;集体表扬和个人表扬;口头表扬和书面表扬;等等。

(6)重火候,不失时。表扬要有时间观念,不要错过良好的机会,否则,时过境迁,大家的印象已经模糊,表扬的作用就会减弱。

六、慎用批评的艺术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党支部书记运用这一武器,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从这个良好的愿望出发,就不允许利用批评进行个人攻击,也不允许凭印象、感觉主观臆造,败坏别人的威信。只有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才能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分清问题的性质,然后有理有据地去批评别人,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愿意在别人帮助下进行自我批评。

(2)要坚持自我批评为主。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没有认真的自我批评,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批评。一个人犯错误后未必都能自觉认识到,这就需要批评来启发自我批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严于解剖自己,经常想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保持清醒的头脑。党支部书记要鼓励和保护每个同志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进行自我批评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教育党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和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尽可能从各种意见中汲取营养。

(3)要勇于开展批评。党支部书记对原则问题上的是非不能含糊敷衍,要有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定立场。批评要注意以下几点。批评一定要注意政治,不要斤斤计较小事,防止把批评庸俗化;批评要注意场合,一般情况下,凡错误情节较轻、造成影响较小的,应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即使需要在公开场合批评,也可只摆问题,不轻易指名道姓,给犯错误或有某方面缺点的同志留有改正的机会,保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批评要根据事实,不能凭主观印象,不能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更不许诬陷同志;批评时,对问题的性质和错误的程度,要进行合乎实际的分析,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把一般问题说成严重问题,把认识问题说成政治问题,把偶然的个别的错误说成一贯的系统的错误;批评一定要当面进行,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而且容易造成误解和激化矛盾;要允许被批评的同志保留意见,或者解释、申辩和反批评;如果发现批评错了,应当改正,绝不要将错就错,伤害同志。

(4)坚持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使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化、经常化。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是自由主义到处乱说,而是在党的会议上或者通过个别谈心来开展的。其主要阵地是党的组织生活会。因此,党支部书记要十分重视建立健全组织生活会制度,保证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在党的组织生活会上,党支部书记要充分发扬民主,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具体地讲,党支部书记批评他人时要注意以下技巧和艺术:

(1)批评的态度要端正。其一,批评要有诚意。批评是为了帮助别人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制服别人或搞臭别人,更不是为了体现领导者的威风。其二,不能轻视被批评者。批评者若带有轻视的态度,不论语言多么美妙,都会影响被批评者改正错误的信心,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其三,不可以权压人。压而不服,对工作不利。其四,不可任意发脾气。批评者发脾气时,批评对象必然产生反感,同时也会在单位造成不良的气氛。其五,不可背后批评人。一定要当面批评,这样才有利于对方认清错误。

(2)批评的内容要客观。首先,要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不能偏听偏信。其次,要尊重事实,对被批评者对事不对人。再次,错误总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先听听对方的辩白,有利于了解事情的真相,也有利于掌握被批评者的态度。最后,批评要明确指出错误的所在、错误的原因、纠正的方法。

(3)批评的程度要适当。首先,批评不可夸张。其次,党支部书记要主动承担责任。即便是完全应由当事者个人负责的问题,上级也要负领导和教育不够的责任。再次,不要批评已经认错的人。认错,已意味着有悔改的表现,略加鼓励效果将会更好。

(4)批评的时间要及时。批评同办任何事情一样,如果失掉了适当时机就会使效果减弱,更不要委托别人去批评,这种间接方式会失掉批评的良好时机。批评如果不及时,不但会导致扩大错误的影响,而且被批评者也会由于时过境迁而感到不深切,甚至可能认为是同他算总账。

(5)批评的方法要得当。首先,批评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如温和式、能动式、渐进式、商讨式、提醒式、发问式等。其次,尽可能回避对方最**的问题。再次,要先表扬后批评。最后,尽可能不要批评全体。

晏子的批评

战国时期的齐景公,喜好狩猎,酷爱饲养能够捕捉野兔的老鹰。一天,一个叫烛邹的养鹰人不小心让一只老鹰飞跑了,齐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斩首。晏子获悉此事,急忙上殿奏禀齐景公:“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就杀了?待我公布完他的罪状后再处死吧!”齐景公点头同意。晏子指着烛邹说道:“烛邹,你为大王养鹰,却让鹰飞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会让天下人认为大王重鸟轻人,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好啦!大王,请处死他吧。”齐景公满脸通红,半晌才说:“不杀他了,我明白你的话了。”

七、处理事故的艺术

影响一个单位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尤其是一些关系全局的严重危害,如果不能及时预防和处理,将会造成重大损失。

对一个单位来说,有些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党支部书记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预测。对那些发生概率比较高,一旦发生即会对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要作为重点分析研究的对象,制订出“对策计划”,建立“早期警报系统”。要责成有关人员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进行观察,及时发现意外事故将要发生的征兆,及早采取对策加以处理。

事故发生后,要积极、沉着地做好事故的处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不要惊慌失措。事故已出,后悔没用。要正视现实,稳住阵脚,冷静地处理事故。

(2)不要消极议论或指责、埋怨,或急于追查原因。当务之急就是先“救火”,针对出现的问题当机立断,动员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事态继续扩大,争取及早地恢复常态,然后再冷静地分析事故的原因,寻找经验教训。

(3)分析事故的时候,不要讳言失败的原因,不要为失败辩解和推托。领导者要挺身而出,大胆地承担责任,引咎自责,多从领导方面找原因,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启发下属,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

(4)针对失败的原因,找出工作薄弱环节,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出补救失败的措施,妥善地安排下一步工作。

八、营造环境的艺术

党支部书记在支部、在本单位营造和谐、奋进的气氛,对于搞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党支部书记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强化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按照人际关系理论的观点,人们理想、信念的一致性,是人们相互吸引的最重要因素。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已经为建立良好的党内关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党支部书记要采取各种宣传、教育、鼓动等方式,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崇高理想和共同目标上来。这是在党组织内营造良好组织环境的最重要的基础。

(2)增进党内利益和个人兴趣的一致。实践证明,人与人之间利益和兴趣的一致,有利于增强人际交往和吸引。为此,党支部书记应善于营造环境,培养党组织内成员利益与兴趣的一致。例如,通过组织党内竞赛活动,使党员共同为维护组织荣誉和利益携手奋斗。再如,通过知识竞赛等活动,把党员的兴趣志向统一起来,这样就能增进党员之间的交往合作,促进党员之间的友谊。

(3)促进党内的相互交往和沟通。人际关系的优与劣,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率和熟悉程度有密切关系。这就是人际关系理论中的相近性原则。党内关系也是如此,党员之间、干群之间缺乏交往,彼此不了解,关系就会淡薄。因此,在营造组织环境过程中,必须注意促进和扩大党内的相互交往和沟通。比较普遍的办法就是:定期召开党的组织生活会,使党员在组织生活中交流思想,开展讨论,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此来达到相互理解,消除党员之间的猜疑和误会。也可以在党组织中适当地开展一些轻松活泼的文体活动,如组织演讲、舞会、郊游等,以此来促进党内的交往和联系,推动党内关系的和谐。

(4)创造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心理气氛。在营造组织环境中,党支部书记要注意在党员中培养相互关心、爱护的心理,形成党内珍视团结,珍惜友谊,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心理气氛。要改变那种党组织只关心党员的政治进步,忽视对其他方面的关心的做法。党员工作、生活中出现了困难,组织上应尽可能地出面帮助。当党员感受到组织和同志们的友谊和关心时,也就会以真诚的友谊来对待组织和同志,真正在党内形成彼此亲密合作的关系。

(5)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营造组织环境,必须健全党内民主,在党内确立“党员主体”的观念和机制,实现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权利。

九、运用制度的艺术

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反映了人们的意愿和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进行领导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党支部书记在运用制度过程中须注意三个环节:

(1)正确地制定制度。在制订制度中要遵循动力性、系统性原则,逐步达到标准化。所谓动力性,就是使制定的制度能成为保证人们思想和行为正确的规范,而不至于使制度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框框,也就是要使制度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所谓系统性,就是要使各种制度配套成龙,互相制约,协调一致,而不是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所谓标准化,就是把可能重复出现的问题,都用明文规定,成为大家共同遵守和依据的工作细则、规格标准和处理办法。这样,经过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为做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经常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如果没有严格的检查考核办法,制度也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建立规章制度之后,要建立起相应的检查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使制度得以严格执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3)善于引导人们自觉执行制度。首先是要教育党员、群众认识制度的特点和执行的重要性,了解制度的基本点,树立牢固的制度观念。其次要总结交流执行制度的经验,树立自觉执行制度的典型,使人们学有榜样,同时要批评不执行制度或消极对抗制度的行为,引导人们自觉地、一丝不苟地遵守制度,从而有效地开展工作,保证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执行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严于律己,不分亲疏。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支部书记要率先执行,不论谁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严肃处理,以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二是法要明示,令出如山。规章制度一旦确定,必须出“安民告示”,坚持执行。同时,要监督检查执行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冷处理的艺术

冷处理是领导者经常运用的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它的要旨在于不是不处理,而是在处理时机不成熟或不宜主动明确处理的情况下,采用一种暂且“冷冻”、“搁置”的处理手段。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达到不处理而处理的实际效果。冷处理艺术的根本在于巧妙灵活,要视情而用、视情而变、择机而动、适可而止,过与不及都会适得其反。因此,党支部书记一定要注意巧妙运用冷处理艺术。

1.巧妙运用沉默

俗话说,沉默是金。狭义的沉默即缄口不语。广义的沉默是冷处理艺术中最常见的手段,主要是综合运用目光、神态、表情、动作来或明或暗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领导管理活动中,沉默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殊的价值。沉默运用得当,可以避免冲突升级。此外,沉默还可以用来进行暗示性表态。在特定的背景下,不置可否的模糊语言就是一种明确的表态。有时候,下属提出的意见正中领导者下怀。但出于全面平衡关系的考虑,领导者又不能明确表示支持。这时的沉默看似不偏不倚,其实就是同意、支持。聪明的下属自然意会神通,知道自己的请示获得了领导者的默认。有时候,领导者并不赞成下属提出的意见。但往往不便直接驳回,更不宜解释相关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其实就是一种否定。这种明确的态度也能使下属心照不宣,从而不再坚持自己的原来要求。

2.灵活进行推托

在领导管理活动中进行冷处理时,领导者常常采取推托这样一种重要的管理技巧。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有时不宜采取直接的处理措施。运用时空的自然跨度与情境的发展变化,就比较容易促使这类问题的自行解决。推托不是优柔寡断,更不是无力控制。它是领导者统揽全局、科学运作的高超策略,集中体现了领导者的谋断能力。推托的实质并不是简单地回避矛盾,而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矛盾。为了实现领导者的每一个预定目标,必须实事求是、灵活多变地运用推托艺术。

(1)要以推待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终结的过程,主客观条件的成熟正是实行推托的基本依据。推一下,实际上就是在观察、等待、选择最佳的时机。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知底细时,推一下就是要调查研究、搞清原委。当双方争执不下、矛盾异常尖锐时,领导者往往不便拍板决断。这时候,推一下就能留下化解纷争、求取一致的缓冲时间。

(2)要以推代否。有的矛盾、有的问题无足轻重、无关全局,完全可以不予理会。如果对此认真、较劲,就必然损害团结、影响大局。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一推到底,让它自生自灭。领导者在运用推托艺术时必须视事而定,决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地一概推托。要切实掌握好相应的火候,真正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3.机智假装糊涂

由糊涂变聪明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特殊时刻的糊涂有时并不是真糊涂,而是真智慧。这种糊涂是聪明的一种高境界,是冷处理艺术中的巧妙手段。领导者的难得糊涂不是不闻不问、麻木不仁,而是大智若愚、宽容大度。领导者应当懂得一点糊涂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艺术。领导者要学会在特殊情况下装糊涂,从而促使自己领导的团体具有更强的亲和力。

难得糊涂

一个人在复杂莫测的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失之于人。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处事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后天的聪明,人贵在能集聪明与愚钝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随机应变。孔子论人,以智、仁为别,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聪明之区别糊涂,大抵若此。

(1)要藏锋芒。领导者事业有成,难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若不知收敛、肆意妄为,就可能卖弄奇巧、逞强斗勇。这就很容易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如果糊涂一点,就可以藏巧于拙。装疯卖傻的孙膑、司马懿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倘若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世人皆蠢而我独能,则我必成出头之鸟、众矢之的。因此,韬光养晦未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之道。

(2)要淡名利。金钱名利皆为身外之物,不必刻意强求。如果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必定会自取其咎。如果能淡泊一点、糊涂一点,定会受到下属的衷心拥护。

(3)要容人非。人各有长,亦各有短。领导者一定要重人所长、容人所短,切莫眼里揉不得沙子。时时处处洞若观火,势必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因此,太过精明的管理者往往成为孤家寡人。对于那些无关大局的非原则性的错误,领导者最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糊涂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高超的处事技巧与用人手段。这种技巧与手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而应当在领导工作实践中反复揣摩、长期培养、丰厚积淀、逐步形成。

十一、谈心的艺术

谈心是指同志之间相互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的一种形式。谈心是一门极讲究的领导艺术,其目的在于沟通思想,解决矛盾,增进团结。党支部书记一定要牢牢掌握这一领导艺术,积极引导党员广泛开展谈心活动。

1.谈心的一般步骤

(1)导入。就是把谈心对象逐步引入谈心的正题。谈心者在找谈心对象时,首先要打破谈心对象的心理防线,选择一些双方共同语言较多的事情进行交谈,在宽松的气氛中使谈心对象感到谈心者态度诚恳,是真正关心与帮助他。

(2)入题。就是靠近谈心主题,又不直接进入谈心主题的阶段。当谈心对象对谈心者消除了紧张戒备心理并产生了亲近感之后,谈心者就可以谈一些不直接涉及谈心主题,但又与谈心主题有一定联系的话题,启人以思,为转到正题打下基础。

(3)正题。就是正式进入谈心的主题阶段。当谈心转入正题后,思想接触较前两个阶段要深入得多,情感共鸣更加强烈。这时谈心者应该抓紧完成谈心所要了解和解决的中心问题。

(4)引申。为了巩固谈心成果,要依据谈心对象不同的认识程度,决定谈心或结束或延迟。一般来说,当谈心对象思想弯子一时难转,对继续交谈表现出某种不耐烦情绪时,应提前结束谈心;而对方对问题认识较好,情绪较为轻松时,可正常结束谈心。

以上所述的四个谈心步骤,一般运用于与谈心者不

太熟悉,感情较疏远,或是犯有严重过失的谈心对象。而对于同自己熟悉,感情比较亲近的谈心对象,就不必经过导入和入题阶段。

2.谈心时要注意的方法

(1)准备充分,明确谈心主题。一般来说,准备工作要做到“四清楚”。第一,思想状况清楚。谈心对象在想什么问题,有哪些思想疙瘩,原来的思想基础如何,现在思想情绪怎样,其脾气、秉性、文化、修养如何等。第二,前因后果清楚。谈心对象的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背景,当事人与有关人的关系如何,问题的根本症结何在。第三,社会关系清楚。多渠道、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谈心对象与社会、家庭、亲友等方面的联系,以及这些因素对谈心对象的影响。第四,有关资料清楚。包括谈心时所需要的思想理论和相关问题的资料,以便谈心时能有理有据地引导与说服对方。

(2)审时度势,把握好谈心的时机。谈心的具体内容、时间、深浅、急缓等,都要把握好,要因人因事而异,关键一点是要审时度势,控制谈心趋向,特别要注意把握好以下谈心时机。第一,发现苗头,出现隐患时要事先谈。第二,产生烦恼,处于气头时要冷谈。第三,身处逆境,暂时落后时要热谈。第四,评优表彰时要事后谈。

(3)选择好谈心场合与方式。谈心的目的是要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因此,既要考虑谈心的时间问题,又要考虑谈心的场合、方式。不同谈心环境、谈心方式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4)恰当地运用谈心情感。第一,以诚相见。要做到以心换心,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第二,会听善解。谈心时,要让对方充分发表意见。第三,坚持原则。谈心时,不能放弃原则,姑息迁就。第四,有耐心、恒心。人的思想转变,认识提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耐心细致,反复教育,持之以恒。

(5)掌握谈心的语言艺术。在谈心过程中应该多用些实用、朴实、通俗的语言,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做到情、理、例并茂,但不同谈心对象也要不同对待。第一,对待那些见识广、阅历深、接受能力强的人,在谈心时语言应富有哲理性,做到以理释事。第二,对待那些经历平凡、知识和接受能力一般的人,语言应通俗易懂。第三,对待那些年幼识浅、思想单纯、接受能力差者,交谈中可以多讲一些浅显的道理,多举一些其直接经历过的实例,做到以事悟理。

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十二、理财的艺术

经费不足是当前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它要求领导者要提高理财艺术。

(1)懂得怎样去找钱。找钱就是要学会“开源”,也就是要利用各种可行的途径去广开财路,增加收入。比如,要经常开动脑筋到省、市、县有关部门去争取各种资金,千万不要将“开源”的希望寄托在乱收费上。

(2)懂得怎样去管钱。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领导者不能直接管财务。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者对单位的经费使用情况不闻不问,对单位的一些主要经费开支情况,领导者一定要定期进行审核。看看有没有违规违纪的情况,有没有不该花的钱。

(3)懂得怎样去用钱。有的地方做个大门花十几万,一年来客的招待费占其可用财力的百分之几十,搞个形象工程几百万,却舍不得在真正的学习上花点钱,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多花点钱。钱应该花在有效益的经济建设上,花在老百姓身上。

十三、刚柔相济的艺术

刚柔相济是领导者必须掌握的一门领导艺术。刚与柔,从心理学角度讲,它是个人性格的两种不同成分的表现形式。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讲,它又是一种工作方法。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具备刚与柔的心理素质,必须娴熟地运用刚柔相济的领导艺术。

下属脾气性格的特殊性,决定了领导者必须刚柔相济。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有的下属脾气火暴些,有的下属秉性柔和些。面对这些性格各异的下属,领导者必须做到能刚能柔,刚柔相济,才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刚柔相济呢?

(1)要妥善处理刚与柔过程中的两种关系。一是要妥善处理柔与无原则让步的关系。我们强调的柔,是指在明确具体目标、掌握具体原则后,从大局出发,在局部问题上,在枝节小事上,在态度方法上,对对方的一种有意识有尺度的让步,这是为了单位长远利益的自觉的行为,是领导者胸怀宽阔和领导艺术的体现。而无原则的让步,则是缺乏领导魄力的行为,是对领导工作不负责的表现。二是要妥善处理刚与官僚主义、简单粗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刚,是指处理事务坚决,解决问题果断。这种刚,是对客观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后,为了维护国家、本部门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摒弃一切私心杂念,摒弃一切磕磕绊绊的关系,坚决果断,义无反顾的态度和行为。因而,无原则的让步和官僚主义、简单粗暴的作风与刚柔相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本质不同的行为。

(2)要努力强化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的培养。领导者运用刚与柔的艺术程度与个人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素质较好和思想修养程度较高的领导者能遇险不慌,遭极怒之事坦然处之,临极难之事静气理之。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的培养途径有三:一是自警提醒法。如字画提醒,在自己周围醒目处挂上有关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的字画以示警示。二是典型提醒法。就是经常选择刚与柔的正反典型事例进行学习,以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如时常想一想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事例,就能促使自己关键时刻能刚起来。三是自我反省法。经常自我查找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方面的薄弱环节,不断给自己制定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的新目标,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一直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3)要下功夫提高个人政治素质和养成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政治素质决定刚与柔的方向,调查研究决定刚与柔的基础牢固程度。有了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领导者就知道为谁刚,为谁柔,把刚与柔升华到为单位、为群众、为人民事业的高度,升华到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度,从而抛弃一切个人恩怨,使刚与柔变得纯洁、高尚。同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了事情发生的真相,领导者就能准确确定自己是选择刚还是柔的方法,就能把准刚与柔的度,就能刚得适时,柔得恰当,实现刚与柔的完美统一,从而妥善处理好各类问题和矛盾,调动全部下属的积极性,为本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驾驭着事业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交战,马谡自告奋勇要领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用全家性命担保,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

马谡虽是一名猛将,多次立功,但马谡却违反了军命,事后诸葛亮为整肃军纪,还是痛下决心斩了马谡,世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教育后人引为鉴戒而为之。

十四、把握时机的艺术

党支部书记应该怎样在具体工作中把握好时机呢?

(1)审时待机,蓄势而发。时机的特点在于变,这种变是有规律的,因为时机也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可知的。所以,领导的艺术在于研究时机、等待时机的到来。当时机还不成熟时,要善于蓄势以待。蓄势以待是在自己力量不足,或竞争对手力量正处于高峰时期,或自己虽有一定实力但时机尚未成熟等情况下采取的策略。蓄势以待并非守株待兔,消极等待,而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养精蓄锐,等待时机。领导者要利用这段时间加强基础性工作,做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培养士气的工作,甚至埋头苦干,加紧进行诸如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工作。这时,表面上虽处于平静状态,但实际上工作在加紧进行,所以是一种临战前的平静,是两个战役间的间歇。一旦形势发生有利变化,或机会来临,领导者就要敏捷地抓住时机大干一番。

(2)择机而行,乘势而下。领导者要具备很强的“时机”**性,才能有“择机”的自觉性。时机是一种客观存在,时时处处都存在。领导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蕴藏着各种各样的机遇。缺乏时机意识的领导者,在问题面前看不到机遇;而时机意识敏锐的领导者,当别人还没有发现时机的时候,他已意识到发展的时机即将到来,就会善于化问题为机遇,从方方面面做好择机乘势的准备工作。乘势是最好的利用时机的形式。古语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乘势是把本组织的工作同国家、社会的大形势结合起来,化大形势的力量为推动工作营造时机。这种做法,动力大,阻力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择机、乘势还要同自己的努力结合起来,如果要完成某项重要的任务,当士气已鼓起来时,要立即行动。打了“胜仗”要再接再厉,乘势而进,形成“破竹”之势。乘势同样要观察竞争对手的情势,寻找可乘之机,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甚至可以兼并他方,壮大自己。

(3)随机应变,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就是要根据时机的变化,以变应变、以变制变;因势利导就是要通过领导者的努力,积极地促进情况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因势利导是随机应变的策略,在客观形势面前,领导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如客观潮流已经形成,但其方向性同本组织既定方针不完全一致,则应调整组织战略,使之与大形势相符。但如果自己力量充沛,也可对形势施加一定影响,甚至领导“新潮流”。因势利导要注意对方的情势,如看到对方错失的机会,即“乘虚而入”,看到对方作出客观上有利于我的行为,则“顺水推舟”。总之,要千方百计使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4)悬机权变,任势而定。悬机是指有利时机尚未出现和明确时的情形,是引而不发的一种状态,所以悬机必须权变。任势是指我们虽然不能左右时机的变化,但是仍可依靠形势把不利变为有利。任势而定就是根据形势来决定怎样使“悬机”正确权变,或快人半拍,占得先机,形成先发优势;或迟人半步,后发制人,再行超越。机不可失,并不是机不可“设”。迟人半步,让人家先行就是一种“设机”。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可以借用别人开拓的思路,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利用这半步的时间差积蓄力量,寻找超越的时机,发挥后发优势。

十五、说服他人的艺术

在工作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良好的当众表达能力往往能够使人际关系变得融洽。而在表达的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双方观点不同的情景,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给人际关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因此说服技巧和处世应变能力就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1.站在对方的立场

在彼此观点存在分歧的时候,当劝说者试图通过说服来解决问题,结果却往往会发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实,导致说服不能生效的原因并不是没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由于劝说者与被劝说者固执地踞守在各自的立场之上,不替对方着想。如果换个位置,被劝说者也许就不会“拒绝”劝说者,劝说和沟通就会容易多了。

2.通过赞扬调动热情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够了解,并给予赞美,所以适时地给予同伴鼓励与赞扬往往会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趋于亲密。在工作中,上级对下属的赞扬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下属由于非能力因素借口公务繁忙拒绝接受某项工作任务之时,作为领导者为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热情去从事该项工作,不妨这样说:“我知道你很忙,抽不开身,但这件事情只有你去解决才行,我对其他人做没有把握,思前想后,觉得你才是最佳人选。”这样一来,就使对方无法拒绝,巧妙地使对方的“不”变成“是”,这个说服的技巧主要在于对对方某些固有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赞扬,以使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减轻挫败时的心理困扰,使其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领导者的劝说。

3.以真心打动别人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进行说服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对方情感的征服。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就必须跨越这样一座桥,才能攻破对方的心理壁垒。因此,劝说别人时,应该做到排心置腹,动之以情,讲明利害关系,使对方觉得是在公正地交换各自的看法,而不是生硬的命令,更没有丝毫不良的意图。要让对方感觉到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为他的切身利益着想。

4.忍一时风平浪静

当别人与自己的意见或看法相左时,千万不要不顾一切地据理力争,因为这样做往往会同时激起对方的逆反情绪,使争论逐渐偏离谈话的初衷,而转向对个人的攻击。因此,在出现类似的情况时,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克己忍让,以柔克刚,用事实来“表白”自己。一旦说服者采用了这样的做法,必然也会平息对方可能出现的暴躁情绪,在无形中达到了规劝与说服的目的。这种忍让的气度和“四两拨千斤”的说服技巧常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与尊敬。

晏子的语言

春秋时期,晏子代表齐王出使楚国。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楚王立即不好意思得对晏子客气起来。

5.共同意识的作用

团队成员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某些“共同意识”,因此,在谈话过程中出现矛盾的时候,应该敏锐地把握这种共同意识,以便求同存异,缩短与对方的心理差距,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其实说服本身就是要设法缩短和别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共同意识的提出往往会增加双方的亲密感,最终达到接近对方内心的目的。

6.说服时的语言艺术

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如果总是板着脸、皱着眉,那么,这副样子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与抵触情绪,使说服陷入僵局。因此,在注意到这一点时,可以适当点缀些俏皮话、笑话、歇后语,在说服的过程中,使对话的气氛变得轻松些,这样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7.自责的作用

在工作中也许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将某一项艰巨的工作或任务交付同事或下属时,明知可能不为对方接受,甚至还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但此事又太重要,实在非他莫属。要说服他十分困难。在面对这样的情形时,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是不妨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说一句:“现在我要向你交待一项工作,虽然明知你会感到不愉快!”这样的表达使对方听了以后,便不好意思拒绝或不满了,这就是自责的作用。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也是说服的最好技巧,没有人会对一个已经做过自我检讨的人再横加指责,而对于领导者的这种“自责”也是谦虚的一种表现。

8.顾全别人的面子

每个人都会因为面子而与别人发生过或多或少的冲突,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很在乎它。因此,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也要尽量考虑到保全对方的颜面,只有这样,说服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就像在职场中,想要改变同事已公开宣布的立场,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顾全他的面子,使对方不至于背上出尔反尔的包袱。假定与同事在一开始没有掌握全部事实的情况下产生了分歧,为了说服他,可以这样说:“当然,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设想,因为你那时不知道那回事。”或者说“:最初,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当我了解到全部情况后,我就知道自己错了。”这样的表达可以把对方从自我矛盾中解放出来,使他体面地收回先前的立场,同事之间的关系却不会受到任何的负面影响。

十六、学会倾听的艺术

在沟通中,倾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领导者都不具备这一能力,他们在与下属沟通时,只是简单地聆听而非倾听。“聆听”只是做出听的样子,而“倾听”却是包括理解与反馈在内的所有听的过程。倾听,是需要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的。能增加沟通效果的倾听,应该是积极而非消极的。消极的就好比录音机,只记下了信息,但反馈不了信息,不能产生互动。而积极的倾听,则需要领导者深入谈话者的思想,从对方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一个积极倾听的领导者,会试图理解说话者想表达的思想,而不是他自己想理解的。同时,他还会把倾听的结果反馈给说话者,保持自始至终的客观态度,不会妄加评论。到最后,他还会做出适当的总结,发表自己的看法,来结束这场谈话。要想跨越简单的聆听,实现真正的倾听,党支部书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良好倾听环境

倾诉者与倾听者之间产生共鸣,才能使倾诉得到调节心理的效果。在倾听时,首先要保持环境的安静,以便让倾诉者的情绪平静下来。尽量不要做其他的事干扰对方的诉说,如果你一会接听电话,一会忙些别的事情,心不在焉,对方会很快对你失去信任。相反,自始至终保持心无旁骛的倾听姿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理解与支持,会有助于对方说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的方法。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无论是要劝解对方,还是出主意,言语要适中,不要激起对方的情绪。因为找人来倾诉,对方的情绪一定就已经很激烈了,倾听者要做的并不是使问题更加激化。比如说有人找你诉说自己遇到的不公和委屈,结果你听完后就火冒三丈,甚至比对方还着急,那么就很难帮对方化解心结了。

2.要有耐心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别人的谈话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与心情有关的事情,因而一般可能会比较零散或混乱,观点不是那么突出或逻辑性不太强,要鼓励对方把话说完,自然就能听懂全部的意思了。否则,容易自以为是地去理解,去发现意见,产生更加不好的效果。二是别人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有可能是你无法接受的,但是有伤你的某些感情,你可以不同意,但应试着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和情绪。一定要耐心把话听完,才能达到倾听的目的。

3.客观全面分析问题

倾诉是处于心理困境的人们发出的求援信号,你能给他(她)的帮助,是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解开心结,回归正常的状态,你的身份是问题的疏导者,而不是裁判对错的“法官”。因此,在倾听的时候,最好不要打断对方轻易下什么结论,例如说“你这样做不对”,或“你应该怎样怎样”等,尽量让对方去说,然后待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从这一点对症下药。

4.重新解释

积极倾听者会说“我听到你说……”“你是否认为……”如果领导者在听到某一信息后,用自己的话重述一遍员工的话,不但可以使对方感到领导者对他反应的问题很关注,而且在不断地提问中可以更清楚地弄清对方的真实想法。

5.注意形体语言

比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领导者在与下属沟通过程中,保持与下属的眼神接触,就能让对方感觉自己被重视,还能让他觉得管理者正在思考他的话,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还有,适当的表情最能调动说话者积极性的,莫过于让他感到别人对他的话感兴趣。而要让他有这种感觉,管理者就要对他的话有适当的表情。比如欣赏地点点头,适当地微笑,都可以作为正在用心地倾听的表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