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方法与领导艺术(根据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组织修订)

第九章 党支部书记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_本章导读

第九章

党支部书记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

本章导读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是党支部书记随时要面临的问题。协调即通过减少磨擦、克服内耗、解决矛盾等,求得群体或组织的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对领导者来说,协调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协调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子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等,但核心是协调与上级、同级、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往往反映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存在和发展受多种规律支配。

党支部书记要想在协调人际关系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就必须了解协调人际关系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准则,诸如择善原则、调衡原则、积极原则、真诚原则、理解原则、守信原则、人道原则、平等原则、互利原则、宽容原则、文明原则等,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处理与上级的关系时尊重而不失主见;与平级相处时坦诚共处、主动助人;与下属相处时公道、正派。最后,掌握促进班子团结的艺术等。

一、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人际关系往往反映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存在和发展受多种规律支配。与此相联系,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也是多种多样的。党支部书记协调人际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基本准则:

1.择善原则

择善原则是建立人际关系时首先要注意的一个原则。所谓择善原则,是指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时,不能盲目从事,而要有所选择地进行。不仅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而且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所谓善者,这里是指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无害或者有益的人及其关系。坚持择善原则,首先要考虑自己与交往对象互相的需要是否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如果是有益的,就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如果是有害的,就要坚决放弃。

“孟母三迁”择善而居的故事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2.调衡原则

调衡原则,是协调平衡原则的简称。这一原则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多个层面上。首先,党支部书记要对自己的需要加以协调和平衡,在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要经常地协调平衡人们需要与自己时间、精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党支部书记要对自身的多种人际关系进行协调和平衡,即处理好不同人际角色之间的协调与冲突。

3.积极原则

积极原则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人际交往行动中要主动。一般地说,就是在交往中应以主动行为寻求对方的反应,以鲜明及时的反应回答对方的行为。二是在人际交往态度上要热情。

4.真诚原则

真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真诚原则,就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时,要以诚相待。坚持真诚原则,关系主体双方首先要彼此坦诚。其次,坚持真诚的原则,人际交往双方应当同甘共苦。

5.理解原则

理解原则,主要是指关系双方在人际关系行为中互相设身处地、互相同情和谅解。理解原则也是人际关系的一条不能忽视的原则。一般地说,任何正常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心心相通,才有同情、关心和友爱。首先,坚持理解的原则,关系主体双方首先要互相了解对方的情况,特别是了解对方的理想、抱负、人格等状况。其次,坚持理解原则,关系主体双方在人际行为中要相互体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最后,坚持理解原则,关系主体双方在人际行为中要互相同情。

6.守信原则

守信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在人际关系中讲求信用,遵守诺言。详细地说,守信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言必信”,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说真话,不说假话,说话算数。二是“行必果”,就是说,在人际行为中遵守诺言,实践诺言。

7.人道原则

人道原则是人道主义精神在人际交往中的实施和贯彻。所谓人道,这里主要是指爱护人的生命、维护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坚持人道原则,首先要尊重别人;其次要爱护别人,关心别人;最后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8.平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坚持平等原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事实证明,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没有平等待人的态度,就不能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9.互利原则

与平等原则相联系的,是互利原则。互利原则也可以称为互利主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关系主体双方都能够从对方得到一定的利益和好处,相互满足各自的需要。

10.宽容原则

宽容原则,是指在交往中宽宏大量,心胸宽广,容人之短,忍耐性强。宽容不是随波逐流,不讲原则,能做到宽容的人是心中有主见、目标明确、原则性强的人。宽容是为了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实现更远大的目标。

11.文明原则

文明原则,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讲文明,有礼貌。一是交往内容要健康,二是交往动机要纯正,三是交往气氛要友好,四是交往态度要热情,五是交往方式要讲究。

二、沟通的艺术和重要性

沟通是领导干部日常实践的行为,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与领导的能力相关,直接涉及到领导班子的团结,也直接涉及到领导实践中各个方面的工作。领导学中提出领导干部应具备三种基本能力:信息沟通、团队建设、时间管理。而信息沟通又是基本当中的基本。可见,沟通对于领导干部的成功与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出主意、拍板、管干部,沟通是第二位的工作。事实上,这是不符合管理实践要求的。管理实际上是确定目标和方向、做出决策、贯彻实施三者交互作用的过程。领导者要抓班子、带队伍,要科学地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工作的进程,所有这些,起灵魂作用的是沟通,沟通是实现上述目标最基本的技能。领导沟通的主要形式表现为:

1.倾听

作为一个领导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因为倾听能够赢得下属对我们自身的尊重,也能够使我们对基层相关的信息有更加确切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能使我们对进入记忆中的信息迅速作出分解,并把握信息的关键,在听的过程中去判断,在听的过程中去处理。那么应该怎样倾听呢?首先要理清信息,从信息中分出四类:事实、观点、情绪、行动建议和内在的需求。倾听是有技巧的,倾听时要从多角度多侧面了解事物;倾听时要反馈对方的意见,进行应承、概括、情感支持、及时引导;倾听时要保持沉默,以此传递许多信息,也许意味着犹豫不定,也许意味着正在斟酌思索。

2.提问

对于领导而言,20世纪是“说”的世纪,21世纪是“问”的世纪。在20世纪,毛泽东、丘吉尔等领袖人物都是极具演讲才能的。21世纪则是“问”的世纪,由“说”到“问”是一大进步“,说”是单向的,而“问”,是双向的。“说”更多的体现的是领导者自己的决策,而“问”是在了解基层的基础上,再进行决策。所以,问对问题是领导的开始。杰克·韦尔奇说,领导要把自己当成最愚蠢的人,要问最尖锐的问题,然后要求下属付诸行动。

3.演讲

领导要具有哲学家的理性判断与头脑,外交家的敏锐与敏捷,历史学家的渊博知识和文学家的美妙语言。作为领导,要像一个哲学家一样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作为领导,要从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作为领导,要成为“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知”了还需要“道”出来;作为领导,要用美妙的语言去打动他人。演讲的技巧为:尽量脱稿演讲,适当使用“小抄”;观点鲜明,语言简洁;联系现场场景,把握听众需求;精心组织开头和结尾;注重自身形象。

总之,沟通是一门综合艺术,高明的领导者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正确运用各种沟通艺术,创造和谐融洽的沟通氛围,会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领导者一应具备谦虚谨慎的态度。领导者在与下级进行沟通时,一定要放下架子,虚心求教,先做学生,后做老师。二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领导者在表达观点时,应清晰明白,简单明了,富于感染力。三应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在与下级进行沟通时,要善于当听众,注意少讲多听;要有耐性,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话、妄加评论或心不在焉。四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领导者作风要民主,胸襟要宽广。五应具有运用体语的能力。与下级进行沟通时,领导者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体语。领导者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甚至轻轻拍一下下级的肩膀,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

三、与上级相处的艺术

上级相对于下级而存在,上级对下级具有引导、指挥、规范、监督等作用。其作用表现在:引导下级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指挥下级按要求完成任务;规范下级行为,对有益于组织整体利益的行为给予支持,不符合组织整体利益的行为加以限制;监督下级行动,发现偏离正确方向指正调整。显然,作为下级,能否有效地协调好与上级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本级工作能否得到上级理解和支持、本级职能能否有效发挥。而要有效地协调好与上级的关系,前提是承认上级对本级拥有的领导职权,清楚上级对本级承担的领导责任。只有承认上级的领导职权,才会自觉服从上级的正确领导,才不至于出现“以下抗上”的不协调现象;只有清楚上级的责任,才会理解上级的难处,主动为上级提供决策依据,并不至于出现盲目跟随犯错误的现象。

尊重领导是承认上级领导职权的体现,保持主见是认清上级领导责任的前提。尊重而不失主见,是正确处理好与上级关系的基础。既要尊重领导,又不失自己的主见,党支部书记应当掌握好下述六个方面的问题:

1.位低不必自卑

上下级关系只有在一个共同的工作

系统中才形成,没有工作上的相互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不会构成上下级关系。所以上下级关系是相互比较而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下级也就无所谓上级,同样地,没有上级也无所谓下级。上下级关系层是由于工作系统中的成员的分工不同、所拥有的职权和所承担的责任不同而形成的。上下级关系正是分工差异、责权差异在系统成员关系上的体现。要正确协调好与上级的关系,首先,必须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摒弃“领导高明论”,认识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长”。其次,要从根本上消除自卑心理,还得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再次,还应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扬长避短,增强对自己的自信心,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冲淡和消除无能为力、低人一等的思想,树立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2.服从不能盲从

要使上下级关系和谐,对下级来说,对上级的尊重是必要的。尊重体现在具体工作关系上,就是对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命令自觉地服从和认真地执行。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这是管理中的一般常识,这是保证上下级正常关系的起码要求,也是维持系统层次结构稳定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服从是以上级指令的正确性、可行性为前提的。服从,是为了落实上级的正确决策,促进工作发展,保持系统正常运行;如果服从的是上级的错误决策,从而在实践中使工作遭受损失,使系统状态恶化,这种服从已不是正常意义下的“服从”,而是“盲从”。

3.敬重不可阿谀

阿谀奉承是上下级关系中的腐蚀剂。下级对上级的尊敬是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之上的。上级的正确决策、果断指挥、勤奋工作、团结下级、迎难而上,受到下级的尊敬和爱戴,这是必然的。然而,下级对上级的阿谀奉承却绝不是这样,阿谀奉承者或是以上下级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其前提,或是以实现个人私利为其目的。阿谀奉承使上下级之间不再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而是下级迎合讨好上级的庸俗的附庸关系。在阿谀奉承中,下级作为较低管理层次对上级这个较高管理层次的参谋、协助作用丧失殆尽,上下级间的健康关系受到侵蚀,上下级关系被阿谀奉承所扭曲。所以,阿谀奉承是上下级关系中的毒素,是正确协调下级对上级关系的大敌。

4.棘手事能分忧

上级也需要有人为他排忧解难,认识到这一点,对改善和促进下级与上级的关系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那么,如何分担压力呢?常见的做法有:出谋划策、主动请战、转移矛盾、局部承压。出谋划策指的是当上级领导碰到一些难以决策的棘手问题时,作为下级,凭着自己的才识和经验,以及靠平时当“有心人”掌握的有关情况,积极协助领导想方法、出点子,主动提出数个方案供领导对比选择。这似乎有“越级犯上”之嫌,其实这正是合格的下级必备的素质。主动请战可使领导在碰到困难时感到部属的有力支持,从而在领导心中增加战胜困难的力量。主动请战是以实际行动协助领导,所以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有实干的思想准备和排难的决心。转移矛盾不外乎协助领导将难题分解,使难点转化,让领导从纷繁的矛盾中解脱出来。若将矛盾转移到本级来,就是上面所说的局部承压。局部承压是尽自己本级的最大能耐,替领导承担压力。有时为了顾及全局利益,自己这个局部就要做些牺牲,要有丢车保帅的勇气。

5.重大事要参谋

在上下级关系中,上级是否总是处于支配和施加影响的地位,而下级只能被支配、被动地接受影响?答案是否定的。聪明的下级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意图影响上级,如何使自己的局部工作更紧密地与上级的全局工作相结合。合格的下级总是主动关心大事,在上级领导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能积极发表意见。“重大事要参谋”,是一切成功者的体会。

四、与平级相处的艺术

同级关系的特点是:共同处于同一工作层次,管理权限,职责范围基本一致,具有共同的总体工作目标,工作联系密切,既有共同利益也易产生利害冲突。若在一共同活动空间(如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朝夕相处,从事同一事业,这样的同级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同事”。根据上述特点,不难看出,要共处于同一工作环境下,需要以诚相待,互相关心,平等交往;要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实现共同的工作目标,需要明确各自职责、精诚合作;要将每人的不同意见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意志,或者要协调各人不同的利益需求,调解相互间的利害冲突,需要襟怀坦荡、诚恳感人,要共渡难关或相互支持,需要互相谈心帮助。总之,坦诚共处、主动助人是协调好同级关系的基础。

1.互谅互让,平等共处

同级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级之间每个人对别人的认识和态度。同级之间,地位相同,责权差不多,基本利益也一致,它和上下级之间的主从关系不同,这当中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关系。因而,是把别人看得不如自己甚至认为别人应该低于自己,还是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不仅有弱点也有长处;是盛气凌人相待,还是平等和气相处;是锱铢必较纠缠琐事,还是体谅谦让识大体,便成为同级关系协调好坏的分水岭。实践证明,凡是把别人看得一塌糊涂,认为自己总比别人强、认为别人老是妨碍自己、对别人总是针锋相对的人,绝不可能正确处理同级关系,其人际关系一定是十分恶劣的。许多成功的经验表明,要使同级关系融洽和谐,必须客观认识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不嫉妒其长处,能体谅其短处,“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对相互之间的一些非原则性冲突能作出让步;能够而且善于用平等的精神对待别人和处理相互之间的各种事务。

2.分工明确,合作一家

任何一个工作系统要有效地发挥其整体效能,其内部各元素既要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又要相互密切关联。对组织管理系统来说,系统内每一位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是调动成员积极性的起码要求,是使每位成员之间的工作联系及协作有序化的必要前提。

“天堂”与“地狱”

有人问教士天堂与地狱的区别,教士把他领进一间房子,只见一群人围坐在一口大锅旁,每人拿一把汤勺,可勺柄太长,盛起汤也送不到嘴里,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锅里的珍馐饿肚子。教士又把他领进另一间屋子,同样的锅,人们拿着同样的汤勺却吃得津津有味。原来他们是在用长长的汤勺相互喂着吃。教士说“:刚才那里是地狱,这里是天堂。”

3.寻求共识,智解矛盾

同级共处难免意见分歧,天长日久,相互之间磕磕碰碰的事情总是会有的。同级之间有误解、有冲突、意见不同都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对待这些矛盾。有分歧、有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同级间的各类矛盾。要正确处理同级间的矛盾,关键是要有求同存异的思想,努力寻求共同点,冷静处理分歧点。尽量扩大在共同点上形成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语言,尽量缩小分歧给双方造成的影响。双方之间共同之处多了,不同之处少了,矛盾就可逐渐得到解决,即使一时解决不了也不至于使矛盾扩大和激化。

4.助人为乐,感情融洽

帮助人,是巩固和发展同级之间感情的十分重要的行动。由于工作的联系性,同事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的,若你不帮助我、我不支持你,工作的整体效益必然受影响。在工作中,谁能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伸出援助之手,将使碰到困难的同事增强信心,对你十分感激。真正融洽的集体,同事之间是少不了互相帮助的。

总之,要与同级融洽相处,要协调好同级关系,作为个人,应该坦诚平等待人、热情助人、“存异”容人;作为集体,应该互谅互让、平等共处、分工明确、竭诚合作、互敬互助、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五、与下级相处的艺术

作为上级,拥有管理下级的许多权力:审批下级决策、指挥下级行动、约束下级行为、判定下级优劣等等。一般说来,在上下级关系中,上级在多数情况下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由于上级所处的特殊位置,要处理好上下级关系,上级需要更主动一些。很显然,如果下级通过各种实际行动以求密切和改善上下级关系,手握决策大权的上级却无动于衷、对下级不理不睬,或官气十足、颐指气使,对下级毫不尊重,那么上下级的关系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搞得好的。

要使下级工作按要求运行自如,先得使下级不仅服从上级,而且要使下级真正尊敬上级。要使下级尊敬,就必须在工作中公正办事,在下级面前谦和待人。公道、正派、谦虚、随和应体现在言谈举止、使用人才、评判工作、处理纠纷、决断大事、凝聚人心等各方面。

1.言信行果,以身作则

要得到下级的尊敬和爱戴,要使下级自觉自愿地服从自己的指挥,首先应该在下级心目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上下级相处,上级对下级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要十分注意。下级会通过默默地观察看其行,对上级的喜恶倾向、为人态度、处事方针、品质特征等进行评价。要使自己在下级心目中的形象完美,一定要慎言行,重表率。夸夸其谈、大言不惭,草率行事、不计后果,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必然会损坏自己的形象,被下级所看轻。

2.唯贤是举,不拘一格

这似乎与协调上下级关系没什么联系,其实不然,用人是否得当正是上下级关系能否融洽的一个主要方面。任用为人正派、事业心强、精明能干的人,正气扬、士气振、人心聚;错用心术不正、谄上欺下、平庸无能的人,邪气压不下来,事业搞不上去,必然使大家看不到希望,心灰意懒,人心涣散。难怪唐太宗李世民说“: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他还告诫后人“为官择人,不可造次。”身为上级,如何识别下级的德识才学、根据什么标准使用下级、怎样发挥下级特长,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事。“为政之本,莫若得人”,选人一定要选准,用人一定要用好。求贤才,任贤能,就能凝聚人心,号召下级,上下同心,事业发达。

3.是非明辨,赏罚明确

作为上级处理下级之间的是非功过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上下级关系。在工作中,下级做得对的不支持,做得错的不反对,工作取得成绩不表扬,工作中的过失不批评,这将导致正确的得不到发扬,错误的得不到制止,使干事情的以及事情干得好的下级的积极性受挫,不干事的以及干坏事的下级反倒自以为是,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显然,“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是不利于建立和巩固正常的上下级关系的。是非不辨,做老好人,怕得罪人,功过不分,赏罚不明,优劣混杂,这样的上级既会失去正直、得力、能干的下级的支持,也会受到奸邪不正

、庸俗无能的下级的欺诈。

秦献公赏罚分明

秦惠公死后,年幼的出子即位,人称“小主”。小主的母亲把持了国政,并重用奄变。奄变为人奸诈,不久就把秦国弄得一团糟。贤人们都愤愤不平,隐匿不出;老百姓也怨声载道。

公子连此时正流亡在魏国,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打算乘机回秦国夺取政权,取代小主为君。于是他借助秦国大臣和百姓的支持回到秦国,来到了郑所要塞。

郑所要塞的守将是右主然,他下令严加防守,不放公子连进去,说道:“实在对不起公子了,俗话说:忠臣不事二主。公子您还是尽快离开这里吧!”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公子连离开了郑所要塞,进入北狄,转道来到了焉氏要塞。守塞的菌改把他放了进去。小主的母亲和奄变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惊失色,马上下令起兵攻打公子连。

秦国的将士们接到命令说:“敌寇在边境上。”将士们在出发的时候都口口声声地说:“去迎击敌寇!”但走到半路时,将士们乘机发动了哗变,都说:“我们不是去迎击敌寇,而是去迎接国君。”

于是公子连带领军队杀回了国都,小主的母亲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公子连立为国君,是为秦献公。

秦献公登基后要重赏有功人员。他很感激菌改,想多多地赏赐他;同时又很怨恨右主然,想重重地处罚他。

大臣监突了解到秦献公的打算后,便进谏道:“国君这样做不行。秦公子流亡在外的很多。如果您这样做了的话,那么大臣们就会争先恐后地把流亡在外的公子放进国来。这对您是很不利的。

秦献公想了想,认为监突的意见确实非常有道理。于是他下令赦免了右主然,而赐给菌改以官大夫的爵位,赏给守塞的士兵每人二十石米。

4.因势利导,适时调解

上下级之间难免有不同看法,下级之间也常常会发生一些分歧冲突,这些都需要上级出来做工作,疏导协调,统一上下级之间的认识,化解上下级之间的对立情绪。对上级来说,这是一项十分必要而且推托不掉的任务。疏导得当,矛盾双方冰消瓦解,气息心平,捐弃前嫌;疏导不当,矛盾双方互抱成见,剑拔弩张,分厘不让。显然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使上下级关系有不同的结果,或者转危为安,或者日趋恶化。

对这类问题疏导协调的关键是要善于因势利导,适时调解。任何矛盾都有个起因,有个发展过程,有个转化的契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任何一个工作系统都充满着各类矛盾。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有些分歧,闹些矛盾,只要调解适当,根据矛盾起因,根据矛盾激发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抓住转化契机,积极巧妙引导,就不会影响系统正常工作。有些情况下,还会“坏事变好事”,通过调解,消除相互间的障碍,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更有益于促进工作。和同级间的调解不同的是,在这里,上级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在调解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5.广开言路,民主决策

开明的上级深深懂得广开言路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如前所述,上下级关系既有主从性,又有互补性。要使上下级共同构成的工作系统按预期的目标发展,需要上下级形成合力。只有上级的积极性,而无下级的积极性,工作是不可能搞好的。要激发下级积极性,就需要增强下级的主人翁感,强化下级的参与意识。要使下级清楚,工作不是仅仅为上级,而是为了共同的事业。也要使自己明白,光靠自己的“长官意志”,要使工作有进展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还会将工作搞糟。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自觉鼓励下级主动参与,依靠下级的智慧,博采众议,集思广益,为正确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

6.信任关怀,轻松和谐

轻松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密切和巩固上下级关系。试设想,上级成天板着面孔,一副训人架势,爱搞突然袭击,总是提防下级捣乱。而下级整日提心吊胆、情绪受到压抑。上下级之间如隔鸿沟,这种状态怎么可能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只有上下级之间亲密无间、融洽和谐、气氛轻松,才可能有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六、促进班子团结的艺术

求团结是领导班子成员的自觉愿望。然而,只有这种自觉的愿望是不够的。有的领导班子欠团结的因素比较多,虽然大家都有求团结的愿望,但仍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主要的问题在于各级领导之间缺乏团结的艺术,致使有些求团结的行为不得要领,而招致相反的结果。那么,党支部书记应该怎样求团结呢?党支部书记要促进班子团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求大同坚持原则,存小异互谅互让,对歪风绝不迁就

求大同的原则性与存小异的包容性,是支部班子成员首先要把握的艺术。显然,为了做好支部工作,班子必须团结,每个成员都应该去追求这种团结。但是,这种团结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只有坚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在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基础上团结,才是坚持原则的团结。当然,在共同原则基础上,还会出现一些差异,如思想认识上的某些分歧,工作上的某些看法,性格上的某些反差,个人利益上的某些要求,等等。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差异,是班子成员之间求团结的重要艺术,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差异值得注意:一种是工作的、个性的。对这种差异,要互谅互让,不能把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强加于人,不能简单地否定别人的个性及见解。另一种是品质性的差异。如果过分地追逐私利,损害别人的权益,或者以权谋私,搞关系网;或唯我独尊,排斥他人;或争权争名争位,扯皮、推诿、拆台;等等,对这种差异,绝不能以人情代替原则,而要以简单对复杂,尽管相互关系很复杂,弄不好会伤害感情。但是,面对这些事情,遇到难处时要善于用“简单”的方式对待,即按照原则办事。这样做,复杂的问题可以变得简单,既制止了对方不正当的言行,又使问题得到正确处理,如果为一团和气而迁就无原则的事情,不仅简单的问题会变得复杂,而且自己也越陷越深,今日之差,必为他日之患。

2.求团结不能过度,在更多的时候是要注意“和平共处”

对于支部班子来说,团结就是平衡,平衡就是相对稳定。事实表明,支部班子成员之间关系相对稳定的程度与团结的程度相关联。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班子团结的程度过高,这反而会使班子增加出现裂缝的机会,会使得支部成员常常被动地忙于弥合这种裂缝。团结是相对的,这种高程度的团结也具有相对性,因而这种团结常常走向反面。因为在高团结的班子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当密切,这对于搞好工作是十分有利的,但是,高团结必然带来高情感,即支部成员之间的私人情感也因此而激增,这就有可能在工作上夹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高情感并不是永恒的,一旦成员之间的感情出现碰撞,高情感带来的往往是高对立,由此产生的不团结的裂缝比较难以弥合。遇到这样的班子,只有建立新的平衡来取代之,通常的做法就是调整班子,这往往不是班子成员自身能为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比较理想,即所谓“和平共处”程度上的团结,这种团结适合于支部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和平共处”的团结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团结,个人关系只是工作关系的一种延伸,而且这种个人之间的关系通常呈现出不即不离的状态,成员之间的团结是建立在共同的工作目标上的,由此产生的个人情感属于理解与共鸣、尊重与友爱、支持与帮助的性质,并非那种反常的特殊人际关系,这种团结往往既不至于中断,也不至于对立,更不至于破坏,有较好的稳定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和平共处”呢?一是要处理好工作上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二是要经常注意交流意见,这里的关键在于沟通,缺乏足够信息量的沟通,就会引起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正确的沟通也会引起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必须开辟多种沟通渠道,增加交流。当然,强调通过交流来保持“和平共处”的团结是有限度的,并不是提倡支部成员之间作空泛的交流,空泛的交流即“无事”的沟通,无事必然生非。

3.把握领导班子内部的变化规律,渡过相互关系的危险期

根据组织理论,领导班子的团结状况可能要经过这样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即支部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结成一个领导集体,互相开始熟悉,了解彼此的特点,并在适应其他成员风格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一些可能不被接受的行为;第二阶段是风暴阶段,即我们所讲的影响团结的危险期,主要是由于职责、权力、地位和认识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第三阶段是“和平共处”阶段,这是在渡过了危险期后的一个阶段,这时班子成员相互认同,并增强了凝聚感,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第四阶段是高团结阶段,班子成员彼此相互依赖,是班子最有战斗力的时期;第五阶段是第二危险期,即在高团结之后,往往重新出现风暴。因为在高团结之后要进入超团结层次是很难的。因此,在第五阶段高团结的状况通常要出现几次滑坡,乃至形成风暴。并不是所有的班子都要经过这五个发展阶段,有时由于上级对权力与地位规定得很明确,可能没有风暴阶段;有时或许存在较长的第三阶段,等等。在这里,支部成员在危险期中要格外谨慎,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维护班子的团结上来。如果一个班子在危险期中徘徊,团结就会瓦解,团结状况就会不断地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反复中恶化,直至班子瘫痪。

4.适度竞争是求团结的必要条件

在同一个班子中,领导成员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可谓“同级”,同级之间往往同时存在着合作团结与相互竞争的微妙关系。事实上,支部班子中的各个成员,从走上领导岗位的那一天起,就同时展开了团结与竞争两个方面的关系,在竞争中求团结,求团结时不忘竞争。在这里,团结是第一位的,竞争必须服从团结。但是,一味讲团结而不讲竞争,最终将减弱自己的团结能力,原来团结在周围的人会逐渐离去。因此,在团结中要树立竞争意识,既要热情团结同志,又要敢闯敢干,当其他成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无保留地帮助他们,共同前进。这样,尽管因为竞争在学识上分出了高下,能力上比出了强弱,成绩上赛出了大小,但却增进了团结,培育了友谊。使用以竞争求团结的艺术需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看一看,当自己的长处得到发挥时,是否妨碍了别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对别人的能力发挥有消极影响,应当注意调节自己行为的力度,否则会引起嫉妒而损害团结;二是在帮助落后的同志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在会议上、在群众面前提出助人的愿望,这样会使人感到你在显示自己而让其难堪,反感情绪油然而生。另外,帮助了同志切忌挂在嘴上,这样会令人讨厌而不领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