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方法与领导艺术(根据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组织修订)

第五章 党支部书记的调查研究方法_本章导读

第五章

党支部书记的调查研究方法

本章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就要求党支部书记在调查研究中、在了解情况时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眼要勤看看,耳要勤听听,脚要勤走走,脑要勤想想,这样才能更多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一种通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作为肩负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职责的基层领导干部,党支部书记不仅要重视调查研究,更要善于调查研究,把它作为提升自身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去实践。进一步说,党支部书记应当了解并掌握调查研究的准备工作、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的分析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调查会议的组织方法,等等。

一、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全面了解各种新情况,认真总结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努力探索各行各业带规律性的东西,积极提供相应的对策,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这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去调查研究,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有些干部,不是不了解情况,也不是看不到问题,而是不愿正视现实,不敢讲真话,报喜不报忧。这些现象都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只有公而忘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从当前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看,有调查不够的问题,也有研究不够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可能更突出。有的同志下去,只调查不研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汇报一下写个报告就了事;有的领导干部连调研汇报也不听,调查材料也不看。这种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不解决什么问题的调查研究,是事倍功半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调查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调查研究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在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

二、调查研究的准备工作

实施调查前,党支部书记要做一番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

(1)选择调查研究课题。选题是调研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定选题时要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同期性、重复性的工作和经常发生矛盾的例行性问题。二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三是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四是新经验、新事物、新人物、新事件。五是上级部署的问题。

(2)对所选课题进行初步调查。这种调查不是正式调查,一般调查的范围不大,涉及的人不多,以文献资料分析为主要形式,以实际调查为辅助方式。对调查结论要求也不高,只求对课题有个大致了解。

(3)提出研究假想。其目的是为调查研究提供指导。一是从实际经验中推出研究假设。二是从原有的结论中引申和发展。三是靠直觉和猜测。

(4)制定调查研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主要目的、具体任务、基本要求。二是调查研究的对象、范围、方式以及时间、步骤、进程。三是调查研究的组织领导、人员分工和具体要求。

(5)编制调查研究提纲。它是根据调研计划制定的。一般包括调查研究的题目、范围、项目、内容、对象、方针、要求和注意事项等,要有纲有目,防止调查遗漏。

(6)学习有关方针政策。调研前要学习有关方针政策,明确指导思想,熟悉相关资料,为调研打好基础。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的方法很多。按照调查研究的目的,可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按照组织调查工作的方式,可分为定期调查和专门调查。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和选择对象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按照调查的时序,可分为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两种类型。按照调查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在国外比较流行的,还有专家集体调查法、民意测验法等。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有:

1.全面调查法

全面调查法,又称普遍调查法,是指对调查对象的总体所包括的所有单位和要素进行逐一的调查,以便掌握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一般情况来说,普遍了解和把握的情况更为详尽和完整,可以避免抽样调查中的取样误差。对于了解全面情况,把握某一类现象的总体,以便做出基本的数量估计,是一件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但全面普查工作量大、范围广,调查对象始终处于变动状态,所以,在调查中容易出现重复、遗漏、登记误差等问题。全面调查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要坚持“无一遗漏”的原则。为此,首先要统一规定调查单位,即确定调查对象总体中的个体以什么为单位;其次,要统一规定调查的具体项目;再次,要严格按照程序,逐个单位、逐个项目地认真调查。二是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充分。要充分做好设计方案、建立制度、培训人员等工作,特别要注意先做好试点工作,以便取得经验,完善措施,弥补漏洞,防止偏差。三是大规模普查必须规定明确的限定条件,也就是说,要科学地从各方面规定必要的明确的限定标准,以保证既无一遗漏,又无一重复。

2.典型调查法

典型调查法,即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典型调查的特点是范围小、单位少,能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做比较深入透彻的了解,掌握大量活生生的典型事例,同时又节省时间和人力、财力、物力,可用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效益。运用典型调查法的关键是选好调查对象,即选好点。选择典型的通常做法:一是择优(劣)选,就是根据调查目标所确定的范围和要求,在规定的调查总体中选择处于优等或者劣等水平者作为选中的典型单位。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调查对象“两头”的情况。二是适中选点,就是在调查总体中选择处于中等水平者作为选择的典型单位。这种方法容易把握调查对象的总体的一般情况,常常在需要及时了

解调查对象的概貌时采用。三是划类选点,就是在较为复杂的调查对象中,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调查对象总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再根据各种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不同,确定每种类型的典型单位数量,在这个基础上,运用优(劣)或者适中选点法,进一步确定各种类型中的典型单位。这种方法,常常在调查对象总体所包含的各个单位的情况差异较大时采用。

邓小平的调查研究方法

邓小平求真务实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体现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问数字”、“爱算账”。他到各地调查研究,常常通过算账了解下情,通过算账摸清建设进展、发现存在问题、纠正工作失误,通过算账为重要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具体依据。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到深圳考察,听取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汇报工作。当听到深圳经济特区的工业产值1982年达到3.6亿元,1983年达到7.2亿元时,邓小平说:“那就是一年翻一番?”显然,他对这个递增的速度非常满意。25日上午,邓小平考察了深圳河畔一个渔民村。他到老支书吴伯森家做客时,一一询问吴伯森家里几口人,收入多少。吴伯森告诉他,这个村1983年人均年收入2800多元,户户是万元户。吴柏森一家,平均每人月收入四五百元。邓小平听后高兴地对随行人员说:“比我的工资还高啊!”走出渔民村口时,梁湘问:“像渔民村这样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全国人民做到要多少年?”邓小平说“:大约需要100年。”梁湘说“:不要那么长吧?”邓小平说:“至少也要70年,到本世纪末,再加50年。”后来,人们听到邓小平在北京宣布,要在21世纪中叶,使中国人民的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预期目标,就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正好与他在渔民村调研时计算的结果相吻合。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然后通过某种方式或途径请被调查者对问卷进行笔答或由调查者通过访问代为填写,最后回收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能够用较少的经费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所取样本具有很高的代表性。问卷分结构式问卷和非结构式问卷两种。结构式问卷提出的问题是封闭性的,答卷者只要在多种选择答案中选定画出即可。非结构式问卷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答卷者可以自由作答。这两种问卷各有利弊。为了解决结构式问卷表达范围狭窄和非结构式问卷结构松散等问题,通常采用一份问卷中二者兼而有之的混合型问卷。

4.个案调查法

个案调查法,是依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原理,在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中选取个别研究对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个案调查范围较小,通常只调查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单位。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个别案例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的一切资料,包括一些看起来非常琐碎而微不足道的小事,然后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以期取得对调查对象总体有透彻的了解。个案调查的优点在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调查时间和活动安排有一定弹性。个案调查往往作为抽样调查的探索性研究或作为抽样调查的补充。

5.专题调查法

专题调查法,是指对实际工作中的重要的经验,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政策,重要的思想,重要的批评、建议等方面的专题调查的方法。它一般是为了向上级汇报、供本单位领导同志研究或为制定、贯彻、修改某方面政策的需要而进行的。进行专题调查一般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所选问题必须是实际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从事这方面调查的人要有一定的理论、政策水平,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资料。三是既要了解现实状况,又要了解背景情况;既要掌握面上一般的情况,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四是进行揭露和批评性问题的专题调查时,一定要把事实核对清楚,分析判断一定要准确,是非和责任一定要分清。

6.汇报调查法

汇报调查法,是上级请下级汇报某些情况,从中了解有关情况和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座谈调查法的一种间接形式,通常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一般要求听取汇报者谦虚谨慎,不带框子,不定调子,提出问题,真诚希望大家提出参考性意见,鼓励大家发言,并善于对漫无边际和离题的汇报加以引导,不轻易反驳汇报人的意见。要求汇报人最好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汇报的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并敢于直言,实事求是地如实汇报情况,对客观事实和存在问题不隐瞒、不歪曲、不夸大也不缩小,如果调查双方出于公心,尊重事实,不但可以得到信息,还可获取“优化信息”,对双方都有启迪。

7.个别访谈法

个别访谈法亦称个别访问法,是调查者单独找被调查者面对面地进行交谈、讨论,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访问一个或几个人,对某些不便于在大庭广众下交谈的问题进行系统的一次或多次反复调查,对深入了解情况,全面系统地研究问题很有好处。个别谈话的对象,一是领导,二是当事人,三是知情人。运用个别访谈法通常的做法是:到一个单位去,先找这个单位的领导,了解有关情况的大致轮廓。然后再根据需要找当事人和知情人逐个交谈。运用个别访谈法,通常要求:一是访谈前必须设计方案,拟定调查提纲;二是千方百计取得访谈对象的信任和理解;三是访谈时要抓住要点,按预定计划进行,防止偏离访谈提纲;四是访谈即将结束时,要检查访谈记录,以免遗漏重大的问题。

四、调查研究的分析方法

调查研究结束之后,党支部书记要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以便从表面数据资料中发现规律性的结论。分析调查结果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定性分析法

定性研究是对某一社会现象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经验材料为依据,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分类、矛盾分析等方法,对某种事物进行研究的一种类型。定性分析法,是依据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进行哲学的思辨、历史的比较,从而把握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定性分析方法有一套体系,它的基础是演绎推理的方法和矛盾分析法,带有很深的哲学思辨色彩,同时大量运用比较分析法、类型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特征分析法等。定性分析法有以下特点:一是运用典型调查方法来获得资料,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获得结论;二是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探寻其本质特征和要素,从个别的、典型的材料中得出结论;三是所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性。定性分析法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缺点:一是只研究了某些典型事物,忽视了同类性质事物数量上的差异;二是所得出的结论受调查研究者主观成分的影响,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对象进行调查,甚至不同的人选择同一对象进行调查,但其结论也会出现不同的、甚至出现相反的结论,势必造成可比性较差;三是得出的结论推断所涉及的社会现象,如果以推导的大前提失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很大的失误,而且不易觉察。正因为定性研究有上述的特点和缺陷,所以定性研究类型主要运用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或者定量困难的对象研究,或者研究某些处于初级阶段的问题。

2.定量分析法

定量研究是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定量分析法是依据所调查的现实资料数据,运用科学的数学推导、演算模型等方法,考察事物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实地调查搜集资料方面强调运用抽样技术选择样本;二是在对样本进行调查研究中运用变量、操作化、假设、检验等概念和方法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量化研究;三是为认识社会现象的不同性质提供量的说明,通过量的研究来了解事物的性质,或者通过量的分析,了解某一社会现象各要素之间量的关系。把握事物的特征与性质,是建立在扎实了解事物数量基础之上的,而第一手数据资料又是一切统计、运算、抽象的基础。定量分析是为定性分析服务的,它要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的数字处理,从事物的数量方面去把握事物的状态与特点,因此,它要求细致入微,从数量关系中发现问题。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如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预测分析法等。在运用定量分析时,要注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定性分析的指导下进行有的放矢的定量分析,从而提高定性分析的准确程度,深化定性分析的深度。

3.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按照逻辑规则对事物的概念给以科学的定义,对概念间的关系(命题)进行正确无误的判断、推理、论证,从而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一种方法。运用逻辑方法应注意避免犯逻辑错误。进行分析研究时不能犯辩证逻辑错误,进行归纳、演绎、判断、推理时不能犯形式逻辑错误,尤其要注意防止以辩证逻辑否定形式逻辑。这类错误通常表现在进行调查研究时,不是严格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阐述事实,而是按调查者主观认定的观点收集资料,采取“削足适履”的实用主义态度,专门收集可以证明自己正确的材料。对周围资料的取舍,不论能否反映事实真相,而执意选择于己有利的个别事例加以渲染。对现象的解释,不是本着科学的态度是非分明,而是界限模糊,是非混淆,模棱两可。起草调查报告时,事实数据少,泛泛描述多。这种调研分析脱离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轨道,不论其“辩证逻辑”如何高超,都是不足取的。

关于逻辑

一对夫妻带着自己的孩子路过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个玩具,于是对妈妈提出要求,妈妈拒绝了。于是对爸爸说,妈妈不好,爸爸好,爸爸给我买玩具。

这就是逻辑最基本的公式列。

逻辑

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

逻辑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所谓抽象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logic最早被清末的严复翻译成汉语逻辑,属音义意义相结合的公认比较完美的翻译,当然主要是音译,后由中国传入日本,但在日语中则注明只是对logic的注音,logic在日语中的正式汉语翻译词为“论理”。

4.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矛盾的理论和法则去具体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容、形式、发展变化规律等,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方法。矛盾分析法不是就事论理,而是带有较浓厚的“以理观事”的演绎思辨色彩。它的优点是先抓住事物发展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以通观全局,然后再分层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从而不至于陷入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中。

5.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亦称对比分析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分析异同,找出差别,把握调查对象的个性特点和本质的一种方法。运用比较分析法的一般过程是,先将收集到的反映社会现象或过程的一些具体信息资料,用因素分析法予以剖析,接着分类排队。然后,从不同角度,如时间、空间、进程、内容、形式等方面与有关的事物加以比较。比较得越全面,特点总结的片面性就越小;比较得越深,特点就总结得越精。比较分析法有对比法、类比法和历史比较法三种类型。通常在运用这些方法时采取三种形式:一是横向比较,二是纵向比较,三是理论与事实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比较分析,要注意事物的不同属性,找出事物的同一性和可比性,才能对事物得出准确概括的分析。同时,还要注意事物的一定范围和时间、地点、具体条件,不能以点代面,混淆个别与一般、局部与全局、支流与主流、正常与不正常、宏观与微观的界限。对一定范围的同类性质问题也要作具体分析,进行比较。

6.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就是从纷繁复杂的调查资料中找出若干对事物的产生、形成、发展、运动起作用的诸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而周密的剖析和归纳,探寻对事物起重要和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要素系列,从而掌握影响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症结,搞清事物运动的规律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通常有总体分析、关系分析、因素树分析三种主要分析手段。总体分析就是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将与调查对象相关的系列基本因素,按一定标准划分,组成一个有机的多层面的网络结构,通过对“因素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从总体上考察与调查对象相关的诸要素以及比较关键的一些因素,并予以系统归类,从而准确把握分析方略和重点因素系列。关系分析就是对因素与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分析。因素树分析就是将关键性因素系列按各因素的功能等绘出因素树图,组成一个有“主干”、有“分枝”、有“绿叶”的因素树图,以便有步骤、有系统地从“干”到“枝”到“叶”进行因素分析。

7.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运用哲学、逻辑学因果关系理论,分析研究调查对象发展和变化的前因后果所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运用因果关系分析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分析这一原因对结果作用的规律性;如果找不到原因,也就谈不上因果关系。而运用逻辑学判明因果关系的方法,考察分析事物的有关因素的相互变化,归纳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调查研究中进行原因分析经常和普遍运用的方法,具体有求同法(又名契合法)、差异法、求同存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等五种方法。分析原因和结果,就是要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揭示事物及其因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通常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一是一因一果;二是多因一果;三是一因多果;四是多因多果;五是互为因果。

五、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

调查研究有许多方法和手段,这些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作用不同,内容不一。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党支部书记如何选择和运用这些方法,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首先,调查研究方法的分类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在调查研究中,调查与研究这两个环节只是大略的区分,不能截然割裂。一般说来,先调查后研究。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调查一开始,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了。而研究工作每深入一步,还必须有进一步的调查,调查和研究交替进行。调查开始阶段不作初步研究,就无法确定调查范围,就抓不住调查的中心,就无从选择正确的调查方法。在调查中,对大量的茫无头绪的材料,也要做一番初步整理工作,看看哪些材料是主要的,哪些材料是次要的;哪些能说明问题,哪些不能说明问题;哪些材料是充分的,哪些还不够充分;等等。

其次,各种调查研究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交叉的。在实际调查中,往往是数种方法并用,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调整。调查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不同,调查研究的目的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要以能否有利于及时、真实、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情况,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性为原则,同时,所选择的方法又必须是在具体客观条件下切实可行的。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一般都是需要几种研究方法相互配合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个问题往往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因而也就需要综合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应当善于按照具体情况、任务、要求和条件,把各种调查研究方法配合起来,以便取长补短,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

再次,调查研究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选择和运用是否妥当之别。每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只要运用得正确,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都有它的地位。任何一种方法,如果选择、运用得不妥当,不适合于调查研究的具体任务、内容和对象,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正确地选择和运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会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调查会议的组织方法

开调查会是调查经常运用的方式,它是最简单易行的调查方法。采用这种调查方法由调查者主持会议,根据预先准备好的调查项目,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并且同参加会议的人展开讨论和研究。

1.开调查会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邀请参加调查会的人,应当是对有关情况十分熟悉或亲自经历过的、并具有代表性又愿意提供材料的人,以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获取大量的实际材料。二是事先必须准备好调查提纲,并让到会的人了解开会的意义。最好使他们事先有所准备。参加调查会的人数,可根据调查者的工作能力、问题涉及范围以及参加者的情况等各种因素来确定。为了使大家有充分发言的机会,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七至八人为宜。另外,要充分考虑同时参加会议的人不会因为在一起妨碍畅所欲言。三是要尽一切办法保证到会的人无保留地说出心里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有诚恳的态度,同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对参加会议的人讲清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四是开调查会之前要把准备了解的情况列出清单,开会时逐步引导到会的人集中谈论清单上所列出的问题。谈论不够的问题可以一一询问,使谈论的问题深入。五是开调查会也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科学方法。有时,调查会的主持者不说明调查的详细内容,只是就某一方面的总议题要求与会者无拘无束地自由发表意见,主持者在倾听各种意见中了解事情的真相;有时,在调查会上先列出某些方面的问题,要求与会者不仅自己发表意见,而且针对别人的意见展开争论和进行评价,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六是根据需要,一个问题可以连续召开几次调查会,而每一次都要进行分析总结。问题解决与否以及出现的新情况,都需要逐一分类归纳,然后提出下一次开会调查的提纲。

2.调查会上要善于提问和妥善处理出现的各种情况

善于提问,会议才不会冷场。调查者应该根据与会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如下各种类型的提问:

(1)向全体与会者提问,这种提问,不具体指定某人回答,它主要用于座谈会开始,其目的在于引出话题,引导大家去思考和回答问题,鼓起大家发言的勇气。

(2)点名提问。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的与会被调查者可以采取点名提问的方式让他发表意见。

(3)中转提问。为了开好座谈会,调查者一般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可以这样提问:“对于老王同志提出的问题,老李同志是怎样考虑呢?”

(4)反问提问。有的与会者不愿作深入思考,或者自己明明有看法,却偏要附和某种意见,或者向调查者提问。这时,调查者一般不要回答,而应以同样的问题进行反问,启发对方积极进行思考。

当大家发言不积极时,可以提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用实例引起大家的兴趣和注意。也可以向有回答能力的人提出问题以引起讨论,还可以先提出答案简单的问题,然后进一步问为什么。

讨论议题时,可采取以下办法:将与会者的发言与调查内容联系起来、提出与调查题目有密切关系的新话题、及时扭转与议题无关的讨论。

讨论发生纠纷时,可采取以下办法:将有争议的问题暂时放置起来;向与会者中有权威的人提出要求,示意他做出能调停纠纷的发言;用果断而巧妙的方法引导大家进入有秩序的发言;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暂时休会。

3.检查会议的效果

除了检查调查情况的质量和数量之外,还可以从会议组织技术方面作检查:座谈会开始时,是否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座谈会是否在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应该参加的人员是否参加了会议;座谈会是否征求了所有与会者的意见;是否完成了调查计划中预定的题目,掌握了被调查者的意见;是否按预定的时间结束会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