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学习读本

第九章 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_五、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

五、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

共产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青年是我们的未来,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同广大青年紧密联系。我们党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和教育是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和帮助。

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我们党要赢得青年,就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用光辉的事业凝聚青年,用良好的作风吸引青年。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相信和重视青年,关心和爱护青年,推动大批青年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新观念、新视角去看待青年,善于发现青年人才,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千方百计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受磨炼,增长才干和胆识。要放手使用青年人才,识其之长,用其所长,使他们各显其能、竞展才华。要真心爱护青年人才,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党是共青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章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团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党的各级委员会对共青团的领导内容主要包括:

(一)认真选拔和培养共青团的干部

这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那些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

改革开放中政绩突出;热爱共青团工作,群众威信高的优秀青年干部选拔出来,担任共青团的领导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共青团的干部的培养和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提高。

为了使团的干部了解全局,更好地工作,更快地成长,党章规定:“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上各级委员会书记,企业事业单位的团委员会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另外,党的各级组织应当把一定时期的工作方针和工作部署及时地传达给团的组织,对团的工作给以具体指示,主动帮助团干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应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部分重要理论资源。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建设过程中,共青团应该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在这方面要做出更突出的贡献。没有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理论,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的青年运动。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建设,共青团不仅要有自己的专家队伍,还要有自己的理论家和思想家。

(三)积极支持共青团根据党的工作重点和青年的特点,富于创造性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

共青团的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但这并不是说,党的组织可以包办代替团组织的活动。党要支持共青团维护和表达广大青年的利益和愿望,开展有益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适合青年特点和需要的活动,在青年中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支持共青团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进行民主监督,使团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独立开展活动,使广大共青团员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增长知识和才干,真正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四

)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突击队作用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作用

要用新观念和新视角去认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条件下青年成长、发展的新特点,把握青年工作的新规律,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管理青年事务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现代社会在认识青年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青年现象及青年的成长和发展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和更现实的条件下来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在地域上的隔阂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青年现象越来越具有区域化乃至世界性和国际化的味道。对此,需要有一种新的观念和视角来理解和认识。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变化,青年在变化。因此,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要切实解决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要研究青年成长和发展的新特点、青年工作的新规律,要在协助政府搞好对青年事务管理的同时,探索青年事务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要在青年工作实践中勇于开拓创新,站在时代、社会和青年发展进步潮流的前列。

(五)党组织要帮助共青团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为党员发展对象的工作,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做好党的后备军

要切实关注青年中发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向来把青年作为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同时,青年社会存在的另一种形式即是社会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青年社会问题也愈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其中的有些问题,可能迅速演变为全局性或世界性问题。要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为青年排忧解难,要帮助克服青年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首先要对青年问题的发生有**性、预见性,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要有科学性、准确性,而对于问题的防范和解决,则需要有系统性、策略性,要努力在政策、法律、管理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一整套能够有效运行的机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