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学习读本

第八章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

第八章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

大家对海瑞的事迹也许都很熟悉了。这里,我们再简要地说一下。

秉性刚直的海瑞,是明朝嘉靖时的举人,任过知县、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身为五品官的海瑞,当他目睹明世宗不临朝政,深居西苑,一心一意设道场,祷神求佛,追求长生不死,搜刮民脂民膏,大造宫殿时,冒死上疏,条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奏疏陈述了“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灾害不绝,盗贼愈加猖獗”的现实,直陈嘉靖过错,痛斥官吏腐败,指出君道不正,臣职不明,希望皇帝能悔悟,洗刷数十年积累的错误。奏疏中有些话十分尖锐,如他说:“今赋役烦增,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十余年来,天下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奏疏结尾说:“今大臣持禄禄而好阿谀奉承,小臣畏罪而不敢说话,臣不胜愤恨,是以冒死愿尽区区,惟陛下垂听焉。”

据传世宗看了海瑞的奏章,暴跳如雷,把奏章扔到地上,对左右侍臣说:“赶快捉拿海瑞,别让他跑了。”在一旁的宦官黄锦说:“大家都知道海瑞的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知冒犯皇上定当死罪,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等待朝廷问罪,家中僮仆都奔走离散,没留一人,看来他是不准备逃走的。”皇帝沉默不语。

世宗经常取海瑞奏章阅读,有时一天三次,被感动得长叹,数月不做批示,并说:“海瑞这个人可与殷纣王时的比干相比,但朕不是纣王罢了。”

世宗患病,烦闷不乐,召阁臣徐阶商议继位问题,他省悟道:海瑞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朕病已久,哪里能临朝听政!朕没有谨慎珍惜,才招致如此疾病,陷入困境。倘若朕能从西苑别宫便殿出去,返回大内,难道不等于接受了海瑞的辱骂?于是批评海瑞奏章“譬主毁君”,逮捕海瑞入狱,刑部拟定死罪,世宗不作批示。

两个月后,世宗死去,穆宗即位,海瑞获释官复原职。海瑞憎恨地主豪户兼并贫苦农民土地,尽力摧折豪强,抚恤贫苦民众。他极力反贪官污吏,给皇帝上疏说:“陛下励精治国,而治理国事、教化百姓有不能达到的,就是因为对贪官污吏刑罚轻了。”

1587年11月13日,74岁的海瑞病故于南京,临终前3天,兵部送来薪俸,多算37两银子,病**的海瑞让人送回。因为他没有儿子,死时,佥都御史王用汲进入室内探视,看到的是只有葛布制的帐幕和内有八两禄金的一只破旧竹筐,“葛纬蔽,有寒士所不堪者”,海瑞用的布帷帐和破蚊帐,比一般穷人家的还陈旧。王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热泪。苏州人朱良目睹士大夫凑钱给海瑞买棺木,感慨万分,便写诗一首:“披麟直夺比干心,苦命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另据周晖《金陵琐事》记载,海瑞金部遗产只有“竹笼中俸银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为失去这位清官而悲痛,罢市七天。同僚“凑金为敛”。海瑞灵柩顺水陆离开南京回海南岛时,白衣送行人群达100多里,应天十府的百姓纷纷“绘像祭之”。

海瑞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不怕死、不贪钱、不立党”的清官。他成了我国人民心目中正义的象征。人民将永远纪念这位刚正不阿、为民请命、仗义执言的道德高尚的清官。

我们在这里讲海瑞的故事,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像海瑞这样的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能够忠于职守,难道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不应该比他做得更好吗?这也就是本章将要讨论的问题: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它渗透于各行各业和各种人群,并与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相融合。它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放眼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着严重挑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人的基本素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职业道德素质作为道德素质的一个基本方面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道德素质高低,从而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只有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提高人的整体道德素质,从而全面促进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量事例证明,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许多都是由行业不正之风引起的。如果行业不正之风长期盛行,市场上商户不守信誉,假冒伪劣产品混迹其中等现象得不到遏制,就会造成经济无序、腐败严重、社会不稳的后果。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职业道德水平如何,不仅影响到自身形象,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济效益。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社会发展对职业道德的高要求

职业道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社会职业的分工,是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随着分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职业分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的某些领域已显示出比较明晰的特征,并在封建社会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社会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形成了新的更大规模的职业活动。特别是18世纪中期以后,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产业革命,生产过程的专门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社会活动的职业化越来越强。与此相应,职业道德规范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进一步得到健全和完善。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速度很快,职业分化越来越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要求广大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职业观念、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端正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否则,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个人,都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打败仗,被时代所淘汰。现实情况是,一些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不讲商德。一些地方假冒伪劣猖獗,假酒、假烟、假粮油危害人体健康,假种子、假名牌、假品牌损害消费者利益,败坏企业信誉。在市场交易中,秩序混乱,商家不讲信用,视合同协议形同废纸,恶意逃债、恶意破产层出不穷。二是不讲官德。一些干部为谋求私利,或搞权钱交易,损公肥私;或搞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好大喜功,乱建形象工程,以求个人政绩;还有的领导对国家的利益,民众的疾苦无动于衷,整日浑浑噩噩,当“撞钟和尚”。三是不讲敬业。干工作马虎应付,敷衍了事,不求干好,只求无过,缺乏认真的态度,没有尽职尽责之心。上述种种失德失范现象的产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观念在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扭曲与错位。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迫切的要求,而且是艰巨的任务。

(三)反对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

机构臃肿、层次过多、职责不清、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低,成为当代中国某些政府机构的重要弊端。党中央多次批评政府机构效率低下的官僚主义现象,并强调指出,要“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高素质”本身就包含了道德素质在内。造成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有体制、机构、人事管理、办公手段、法规、制度、道德等方面,其中道德因素犹不可忽视,主要包括:

一是行政人员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在我国的行政活动中,有不少低效率并不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而是直接由于行政人员道德低下、作风不良的结果。他们往往在道德上信奉极端利己主义,在作风上是官僚主义,丢掉我们党和国家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政宗旨,把职位、权力当成牟取私利的途径和手段。在他们的眼里,效率并不是行政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而是满足私利的筹码。有许多低效率正是由于没有满足当事人的愿望而故意造成的。比如:马上可以办的公务非得“研究研究”(烟酒烟酒)不可,其“研究”期限往往以送礼、宴请、行贿的程度为转移,如若不够格,则继续“研究”下去,拖延时间。又如:本来就属于该机构、该人员工作范围内的事务,由于不是“关系户”,又没有请客、送礼、贿赂,结果是“退避三舍”、再三推诿,叫人四处碰壁、八方受阻,最后还得相信“世界难行钱作马”。再如:按照正常途径可以直接办理的事情,由于没给或少给当事人的“好处”,就多出了许多环节和手续来,直路变弯路,并从中作梗设阻,叫人领略“峰回路转”的滋味,让“时光陪伴你”。还有本来手续已齐全、表格很清楚、一切都符合要求,就差盖公章的报告,由于不是通过某种私人关系,或“少请一餐”、“少给礼品”,手续就变得不齐全、表格就变得不清楚,一切都得重来,让你烦个够、急你没商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由于当事人的私欲没得到满足就故意刁难造成的低效率。

二是行政机关长期形成的缓慢性道德思维。在封建社会,由于中国人长期过着小农经济生活,人们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习惯,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十分淡薄。所以,在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道德舆论,还是自觉的道德舆论,效率的道德评价都难有一席之地。人们不习惯于把浪费他人的时间看成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浪费别人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不可能产生,即使产生,也不会被普遍接受。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不少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还有教育人们抓紧时间的《明日歌》(明代文嘉所作)。但这些格言、谚语、诗歌几乎都是停留在“不违农时”和“趁年少读书以免老大徒悲伤”方面,很少涉及提高办事效率。新中国建立以后,劳动人民焕发出极大的劳动热情,对新政府的办事效率提出较高的要求。新政府确立了崭新的行政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适应建国初期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建设新国家的需要,出现了旧中国从未有过的高效率。但是,毋庸置疑,由于小生产意识的长期又深刻的影响,人们在新的社会出现以后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缓慢哲学”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而且,建国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以及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使慢节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适应性。与此相适应,建国后的道德舆论不仅未对高效率作出肯定性的道德评价,相反使“遇慢而安,以慢为礼”的陈腐观念蔓延。这种陈腐观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宴请宾朋,常言“您慢慢吃”;送客上路,常道“您慢慢走”;与人交谈,常说“您慢慢讲”;叫人办事,常讲“您慢慢来”……所以,人们长期以来,对低效率习以为常,低效率被排除在道德谴责之外,成为一种非道德现象被人们所接受、允许或容忍。这种缓慢性道德思维其实质是一种崇古取向和静态取向,跟不上新时代的生活步伐,只能成为抑制创造性、阻碍社会飞速发展的心理障碍。

三是行政传统中的“忠君”道德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道德体系中,忠君观念高于一切,是其他道德观念的基础和前提,忠君原则是支配其他道德原则的核心原则。在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中,忠君的道德观念使行政道德体系的合理成分化为乌有,并造成低下的行政效率。一方面,各级行政官吏都把手中的权力看成是皇帝权力的部分转让,因而同样把权力当作私有的特权来牟取私利,大可不必去理会人民的死活。行政公务成了行政官员攫取私利的工具,“衙门朝南开,没钱莫进来”。另一方面,行政官吏为了“忠君”,以达到升官换取皇帝更多权力的转让的目的,都把精力放在钻研如何“敬上”、如何迎合君主主观意志,而放弃对管理要素的配置以及管理方法的研究,甚至视后者为畏途。在执行公务时,行政官吏只忠实地执行君主意志就行了,不必去考虑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办法。这样,使中国的封建行政官吏长期养成了一种唯上从命、唯忠是要、唯君主利益为本,对人民群众的死活麻木不仁的官僚作风。

新中国的建立,使忠君的行政道德观念受到沉重的打击,因为其封建的专制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其余毒远没有消除。我们从目前行政效率低下的诸多现象中,可以看到其流毒的顽固性。其一,只唯上不唯下。一些行政人员眼睛向上不朝下,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人民负责,只考虑上级机关或首长的指示、命令,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国家、人民的需要。如果上级机关或首长没有答应马上办的事情,哪怕实际上是“千万火急”的事情,同样拖延不办;相反,实际情况已经说明不能办、否则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的事情,只要上级机关或首长点头的,照办不误。其二,只“便官”不“便民”。在部分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

中,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服务性,只存在上级官员和同级官员之间,下级和人民群众不属于权力服务的对象。因此,他们可以急上级和同级官员之所急,提供各种方便以讨好上级、摆平同级,对下级和人民群众则摆架子、板脸孔、打官腔、作官势、发官气,给人来个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其三,只钻研“权术”,不学习业务。一些行政人员把精力都放在“权术”的钻研上,对上,揣摩领导意图,顺风转舵,投其所好,备其所需;对下,心机权谋,深不可测,培植私党,构筑“关系网”。但对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总是没时间、没精力,视业务考试为畏途。这种人,既没有水平去发现、纠正上级的错误决策,也没有能力去为群众办实事,只会弄虚作假,玩弄表面形式。这些都表明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仍然蒙着忠君道德观念的阴影。

官僚主义是影响政府效能发挥的主要思想障碍,是共产党人道德建设之大敌。这些官僚主义表现在官的行为上无非就是“庸官”、“懒官”、“昏官”、“滑官”的行为。“庸”同“能”相对,即“庸官”就是不能干的官,他们没有能力承担所负责任。这种人可能是“好人”,但只能是无用的“好人”,为现代官德所不齿。“懒”同“勤”相对,“懒官”就是不干事的官,也许他很有能力,但不想用自己的所能来为国为民做事。“昏”同“明”相对,“昏官”即不明事理、稀里糊涂的官,既没有先见之明、当事之明,也没有自知之明。“滑”同“实”相对,“滑官”就是不干实事的官,成天很忙,就是没有实绩,他同“懒官”不同,有时给人以“勤政”的错觉。唯能、唯明、唯勤、唯实应当是现代官德的主要因素,而官僚主义则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些。

当然,之所以说官僚主义是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大敌,从根本上讲不止于它在内容上如何同现代官德相冲突,而在于官僚主义本身的顽固性。周恩来同志曾指出,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也就是说,只要有官僚制度,就难免会有官僚主义。马克斯·韦伯曾在1918年断言:“工业与官僚制给现代和可预见的未来以特征。”90多年后的今天,韦伯的预言得到验证,而且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官僚制组织如此强大,原因在于它有较大的市场,被一些人视为珍宝。但令人费解的是,随着官僚制在社会各领域的扩展和渗透,社会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官僚制的运转,同时人们对官僚制的苦楚怨恨之声也与日俱增。韦伯所说的“官僚制”是指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它是一种高度理性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韦伯认为实施官僚制统治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只能发生在属于法理型统治的理性国家,中国古代的官员制未能发展成现代的官僚制,正缘于此;第二个条件:必然是一个以工具合理性为取向的社会体系。韦伯在看到现代官僚制合理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其负面影响。例如,贯彻分级审理原则必然会使文件数量陡然增多,可能会使文牍主义风气蔓延;强调履行职务活动必须在文件形式上齐全的过分求全态度,反而会使处理公务的效率降低;法规明确规定了官员的权限和职责,又可能导致对管辖以外的事情的漠不关心、互相推诿、本位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消极现象;处理公务严格按规章制度,意味着变人的关系为事的关系,又可能会带来官僚式的冷漠态度,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官僚制”与“官僚主义”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界限难以划分,官僚制是孕育官僚主义的温床。由于中国法制精神长期匮乏,官僚制的负面作用可想而知。

因此,在我国要提高政府效能,当务之急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有了法治精神,就可有效地抑制官僚主义,从而提高各级官员的道德水平。在这方面,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应该而且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

二、培育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精神

(一)塑造公务员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这里,我们谈谈培育公务员精神的问题。因为,在我们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大都是共产党员,所以说公务员精神的培育,也是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还在人。国家公务员作为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者,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应当把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义不容辞地树立起公务员精神。

公务员精神涵盖的内容极多,在现实社会中也不是仅仅公务员需要这种精神,社会文明和谐地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公民都应该具备这种精神,但是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公务员更应该具备这种精神。因而,要完成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承担起对公务员精神的塑造。

首先,这是政府公共性的要求。现代政府公共性的属性意味着政府必须把公民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并确保公共利益得以实现。而公共人格的确立、公共权力的界定以及公共领域的成长,则是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基本途径。公务员作为政府行为的具体执行者以及政府理念的传达者,他们是否具有公共精神,将决定着政府在自利性与公共性之间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其次,这是一个社会自身净化的要求。道德的官员与道德的社会是休戚相关的,对提升社会的公共品质来说,公务员的作用至关重要。正如有关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像政府那样对人民的风俗习惯产生如此直接的影响。公务员群体的精神状态对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要使我们的社会体现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就需要在实践中培育公务员精神,在发展中弘扬公务员精神。

当今的中国社会是存在着不和谐因素的社会。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社会的不和谐现象却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群体的现代公共精神更显得尤为重要,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公务员素质高低和社会风气是否优良的杠杆。公共精神是指作为具有独立主体人格和平等权利义务的个人,自觉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关心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勇于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一种积极态度和精神风貌。公务员的公共精神主要包括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公正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法制意识等具体内容。公务员在公共精神的指引下,形成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良好职业道德准则,并深深影响着全体公民的道德风范。

(二)塑造和谐社会需要的公务员精神

公务员精神不是一句空话,它必然取决于对公务员精神的塑造,而塑造公务员精神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才可能有稳定高效的经济、法律秩序和社会秩序,才有发展的软环境。对于每一个公务员来说,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塑造公务员精神至少要做到:一是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国家公务员要勇敢地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时候,都要首先考虑,我们所办的事情是不是符合群众的利益,是不是会带来负面影响。二是要增强敬业奉献意识。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做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就是要坚持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三是要增强艰苦奋斗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仍需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勤俭办一切事业,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效益。四是要增强忧患意识。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时期,每一名国家公务员,都应当充分认识当前的国际局势,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为增强综合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五是在做好公共事务的同时,国家公务员应争做构建和谐家庭的表率。个人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则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家庭的和谐,才有社会的全面和谐与繁荣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基层基础抓起,从构建和谐家庭做起。国家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但同时,国家公务首先是家庭的一员,所以理应在构建和谐家庭中发挥核心作用。只有首先在构建和谐家庭中起到了表率作用,才有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国家公务员在家庭中应当是学习的表率,要带头讲学习,认真学习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理念,带动家庭学习,积极争创学习型家庭。

(三)在社会实践中释放公务员精神

公务员精神是指与公务员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其中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005年9月20日,曾庆红同志在全国实施《公务员法》工作会议上,用32个字概括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精神,即: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这就是说,作为依法履行公职的工作人员,应具有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意识和道德。发展是历史运动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恒定方向。公务员精神是改革、发展的内容和基础,在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实践中必然要释放出精神力量的引导、激励作用。所以,全国几百万名公务员的精神力量对实现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

要塑造公务员精神,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精神,把公务员群体的力量凝聚到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就是要结合国情,旗帜鲜明地培育公务员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精神,就必须正确认识公务员精神族精神的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道德的具体体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公务员精神的形成也应该始终贯穿、体现着中华民族道德的特质,对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形成发生主导作用。广大公务员要真正的把握公务员精神的内涵,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公务员精神的本质特征,把自己培养成为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就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塑造培育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精神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对推进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广大公务员为弘扬和培育公务员精神,先后涌现出像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沈浩、李林森等一批又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树立起一座座充满时代精神的丰碑。虽然他们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具有一种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和崇高的公务员精神;他们用毕生精力诠释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内涵,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这样的公务员精神对全体公务员有着激励鼓舞作用。在这些优秀公务员身上,所体现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崇高品德,正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全新的公务员精神的核心内涵。同时,这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辉榜样和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优秀公务员,也给公务员群体注入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必将深刻地改变公务员的时代面貌。

培育公务员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和贯彻执行《国家公务员法》联系起来,放在公务员队伍建设过程中通盘考虑。一定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中央精神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把贯彻实施《国家公务员法》作为大家的思想共识,不断增强贯彻公务员法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一定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实施《国家公务员法》的工作部署,着力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精神,把能力建设贯穿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始终,把公务员精神真正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在每个公务员的具体岗位上。

三、党员干部要做职业道德的模范

(一)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中最基本的要求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倡导的首要规范。爱岗,就是安心、热爱本职工作,敬业是爱岗的升华,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的一丝不苟,能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党员干部要做到爱岗敬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一个人是否有作为,不在于他从事的是何种职业,而在于他是否尽心尽力把所从事的工作做好。因此,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益,就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能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得过且过。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推崇敬业乐业精神的民族,素有“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的职业价值观,非常鄙视那种“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为”的浮华习气。我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能工巧匠、思想大师、文化名人等,没有一个是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也没有一个是不乐意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献身的。任何一个敬重自己事业的人,都会把这种爱表现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再平凡的工作岗位,也能体现崇高的敬业精神,做出突出的成绩。缺乏敬业精神,再有什么鸿鹄之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要脚踏实地。脚踏实地做好工作是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工作没有做好,爱岗敬业就是一句空话。做好工作就需要不怕苦、不怕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从小跟父亲学医,爱上了医生这门职业,并以此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他被推荐到京城太医院后,有机会读到更多医学方面的著作。他发现前人所著的《本草》有很多错漏,忧心如焚,认为事关人命,不可等闲视之。因而搜罗百氏,访采四方,“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编撰成了《本草纲目》。这部190万字的巨著,所记

载的近两千种药物,都经过他的实际考察,有的纠正了前人的错误,有的是他的新发现,特别是他运用科学分类法,将植物类中草药进行分类整理,比西方要早200年,被达尔文誉为“百科全书”。李时珍是古人,我们现代人特别是党员干部更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工作精神。

要钻研业务。任何工作都有学问,所谓“行行出状元”。只有认真学习钻研工作中的学问,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北京百货大楼糖果组售货员、优秀共产党员张秉贵,以“一团火”精神对待工作和顾客,从早上开门接待第一位顾客,到晚上关门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心里想的,手里干的,全是为了顾客,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他曾说:“现在有些人总是瞧不起站柜台的,认为站柜台无非是一买一卖,没什么可学的,这话不对。站柜台的学问虽不高深,也不惊心动魄,但它里面同样有科学,要干好大有学问。”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他总结出“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十字服务规范”,以及“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快速售货法,练就了“一抓准”、“一口清”的绝技。他还将多年的服务经验和售货技艺,写成4万字的《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这种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的态度和精神,值得各行各业的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二)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是执行政策的重要保证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职业活动中人们相互联系的道义凭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交往中,尤其是原本不相识、不相亲的人,之所以能够彼此合作,靠的就是诚实守信。

首先要诚实,做老实人。“做人贵老实,百巧输一诚”。我国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狼来了》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在山上放羊,本来没有狼,他却故意喊“狼来了”,引得村里人几次上山救他,他以此为乐。但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他再喊“狼来了”,已没有任何人相信他了,结果他真的被狼吃了。这个简单的故事从反面深刻地说明了做老实人的道理。每个公民、每个党员干部要做到诚实守信,就要加强道德建设,说真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说假话、大话、空话,不干投机取巧、损人利己之事。

其次,要讲信用。信用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一个人没有信用,就不能与别人合作共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实守信历来是成就事业者的基本品质。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求人们讲信用、重信誉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党员干部要做职业道德建设的模范,就应该带头讲信用,带头与各种不讲信用的现象和行为作斗争,促进全社会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办事公道,是一切从业者在职业行为中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按工作岗位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办事,不以私害公,不出卖原则。党员干部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始终坚持做到这一点。

办事公道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这里所说的公开主要是指在办事过程中,办事所依据的政策公开,办事过程公开,办事结果公开。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私利,没有什么不可以公开的。实行政务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把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和工作纪律公之于众,是使各级国家公职人员接受社会监督,防止和纠正办事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使党和政府的工作让人民满意的有效方式。

公平主要是指在办事过程中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做到一视同仁。做到一视同仁,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要做到公平地对己、对人、对事,一要克服自私自利的思想观念。想自己太多,就可能丧失原则,以对自己有多少好处为标准办事情,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二是不搞小圈子、小团体、小宗派。党内不允许宗派存在,这是党的纪律。团结周围的人通力合作,使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是做好工作、办好事情的基本条件。一个人一旦有了圈子意识,就会在办事过程中,对自己圈子里的人百般照顾,而给圈子外的人“穿小鞋”,这种现象,我们是可以经常看到的。三是要心胸宽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以个人好恶取人,甚至对他人打击报复,这种人办事怎么可能公平呢?在办事公平、公道问题上,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主任吴天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实际工作中,无论什么人,只要有困难找到他,他都会一视同仁,尽力帮助,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公正是指办事过程中讲道理,坚持原则,不损害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严格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办事。有的人认为,只要是用权力为本部门、本单位、谋取好处,只要是把得来的好处“一视同仁”地给了属下,就不是谋私利,就不是无原则。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党员干部办事是不是公道,不能简单地看他对周围的人怎么样,而要看他对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态度如何。

办事公道还集中体现在按政策办事上。政策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的合法化、具体化的结果。按政策办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掌握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要掌握与自己工作、生活有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带头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要从遵守政治纪律的高度增强政策观念。政策与纪律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即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制定纪律和执行纪律的基本依据之一,判断一种行为是否违纪,首先要看它是否违反了有关政策;纪律是执行政策的保证;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政治纪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总之,党员干部要做到办事公道,必须十分注意在办事过程中坚持党性原则,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令,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决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三)艰苦创业、廉洁奉公是党员干部的本色

我们党的性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本色。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和各级干部必须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他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多次用革命战争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经验来教育全党同志。他说:“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度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他还反复提醒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1989年,他进一步指出,这些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党员干部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谆谆教诲,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座右铭。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怕艰苦著称于世。不少华侨在海外创业,开始的时候也相当艰苦,外文也不懂得,但是靠艰苦创业、勤劳节俭的精神,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终于把事业创建起来了。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格言,今天读起来仍然使人深受教育。我们党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当中,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历尽艰险、饱受磨难而不坠革命之志,这是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综合国力还不强,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因此,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艰苦奋斗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还应当看到,目前我国部分农村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好,许多职工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下岗待业的人员也很多。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认识,自觉地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没有任何理由铺张浪费,挥霍国家和人民的钱财。山西太原钢铁公司优秀党员干部李双良,原是一位普通工人。他退休后,完全可以颐养天年。可他却念念不忘自己的企业,想着能继续为企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于是,他主动提出承包太钢钢渣厂,组织了60多名退休工人,在不要厂里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硬是靠着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搬走了一座高23米、占地2平方公里的废渣山,为企业回收很多废钢,价值达157亿元,被誉为“当代愚公”。当然,倡导艰苦创业,并不是说生活越差越好,而是主张广大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

廉洁奉公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倡和发扬这个传统,对于促进党政机关廉政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促进党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做到廉洁奉公,关键是坚决防止和反对腐败。腐败作为一个反映特定社会丑恶现象的科学概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大都是指政府官员为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而不正当地利用公共权力。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是这样来定义腐败的:腐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众规范的行为,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和财富的交换。腐败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利用职权图谋私利是剥削阶级官吏的本性。“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剥削阶级官吏腐败行为的生动写照。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灭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讲都是腐败严重发展的结果,是任何一个剥削阶级和封建王朝都跳不出的历史周期率。

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奋斗历程和光辉成就证明,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坚决反对一切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体制的完善、法则的健全等都还需要一个过程,党内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在蔓延。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深刻认识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抓紧当前的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一方面,我们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决抵制和克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经常检查自己的活动是否符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另一方面,要努力通过体制创新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关键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都必须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

西方古代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节制之人既不喜爱放纵之徒所喜爱的大部分事物,相反的他们厌恶这些事物。一般说来他们也不喜欢那些不应当的事物。而对于喜爱的事物也不太过于高兴,得不到时不至于苦恼,即使得到了也有所节度,不太过,不违时。对于可以喜爱的事物,又有益于身体健康和不违反正义的事物,而且又是他们力之能及的,则必然有节制地加以追求。如果一个人不能如此自制其行,则其快乐就会不当,有节制的人正是以这种正确的理性指导自己的行动的”。这就是说,节制不是摈弃欲望,而是在理性指导下合理地追求欲望的满足。节制是欲望道德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欲望道德化的必然结果。歌德曾有一句名言:“伟大在节制中表现自己。”这同时又暗含着另一种真理性认识:庸人是在纵欲中表现着自己。一个人只有把欲望自觉限制在社会能允许的合理的范围内,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事实也表明,一个官员如果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就可能成为吸取人民血汗的贪官。

贪婪使人丧失崇高理想。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理想地生活的,尤其是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贪婪主要是对物质财富和权势的无止境的占有欲。人也许原来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并立志为此奋斗终身。可当财富与权势的欲望自由放纵时,也许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自我置于对欲望的无休止的追求之中。沉溺于酒色的人精神会萎靡不振;沉溺于金钱的人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沉溺于权力的人不知道世界上有同情和怜悯。党员干部、党的各级干部的崇高职业理想应当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去拼命追求权力之内或权力之外的其他一切权利,决不能用有限的权力去满足无限的贪欲,何况这种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就充分反映出有的政府官员利用手中权力来贪图私利的心态。贪婪会导致对他人造成伤害。许多官员之所以走向腐败之路,就是在于自以为手中有权,就为所欲为,无所约束,就可以目空一切、满足一切。因此,克制私欲和私利,一心为公,是官德的重要心理前提。

人有七情六欲,但从政为官最忌私欲。“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杜绝私欲,做官方可刚正不阿,不阿谀奉承,不偏一己私利。克制私欲,拒私心杂念于千里之外,就会淡泊守志,心存高远。如果不收敛私欲,放任自流,就会随俗浮沉,失去自我,失去原则和担当。遍观所有的贪官,无不与私欲共舞。也正是这毫不克制的贪欲,最终使他们欲壑难填,从而蜕变、腐化成为阶下囚。因此,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的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的巨大危害,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筑牢思想防线,恪尽职守、勤政为民,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