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学习读本

第六章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五爱”

第六章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五爱”

这一章,我们来谈谈“五爱”。所谓“五爱”,就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是每个党员干部在加强道德建设中必须带头做到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学习研究期间,钱学森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他与别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祖国建设急需大批科技人才。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在中国政府的协助下,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携妻带子回国。随后,大批科学家回到了祖国怀抱,掀起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蔚为壮观的海外学子归国潮。回到祖国后,钱学森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马上以一位普通科学工作者、一个普通人的姿态,积极投入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十几年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风餐露宿,枕冰卧雪,默默地为祖国的科学和国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才智,为共和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钱学森等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面对这项崇高荣誉,钱学森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只是按照党的要求,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

在钱学森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谦逊美德,他的宽容待人,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和家庭的情怀,他对事业的忠诚不渝,无不验证了他令人景仰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他爱国、归国、报国的光辉事迹和坚定信念,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学习,广大党员干部尤其应该向他学习。

一、“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五爱”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党员干部必须带头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五爱”的基本要求就是,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概括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其中“爱国”是对公民提出的最首要、最起码的要求。对祖国的爱是一种博大的爱,热爱祖国的行为是一种崇高的行为,是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对祖国无限忠诚,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无限关心。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热爱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德,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热爱祖国就要了解国情,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祖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把爱祖国的强烈情感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立足本职,尽职尽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永恒主题,使“爱祖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爱人民,就是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为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努力工作。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客观实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爱人民,就要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绝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绝不能为了个人的、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爱人民,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人民之忧而忧,后人民之乐而乐。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富,而是要多想想如何支持和帮助周围的群众富起来。爱人民,就要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每个公民最起码的义务。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提倡爱劳动的道德风尚,反对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爱劳动要求人们做到: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在劳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勤奋研究,大胆创新,不断改进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遵守劳动纪律,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发挥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不计报酬,自觉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尽可能多做贡献。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财富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获得精神解放和道德进步的重要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科学技术愈来愈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成为对人类历史发展前途和现代国家兴亡有决定性影响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决定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带头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用科学知识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它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发展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积极同一切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这也正是中共十八大所强调的: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五爱”是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党员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丰富并确定下来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进一步高扬“五爱”旗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五爱”教育在培养党员干部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982年,“五爱”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再次重申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五爱”教育充分体现了道德建设的方向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较好地处理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实践证明,“五爱”教育在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的道德建设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新途径,但是不能降低对党员标准的要求,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道德建设“中性化”的倾向,坚定不移地坚持“五爱”教育的正确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应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赋予“五爱”以新的时代内容。要把“五爱”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把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把爱人民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结合起来;把爱劳动同培养劳动技能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把爱科学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把爱社会主义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要坚持与时俱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把“五爱”教育搞得既生动活泼,富有时代特色,又扎扎实实收到实效。

(三)“五爱”是党员干部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人民群众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宪法同时也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要求,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作为先锋战士的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干部,带头遵守和执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努力做到“五爱”,这是一项义不容辞的法律义务。

“五爱”不仅是国家宪法规定的法律义务,也是党员干部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观念,是各种道德规范形成的前提。模范执行党的决议,把“五爱”作为指导自己道德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每个党员、每个干部必须承担和履行的一个道德责任。

把“五爱”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五爱”是评价和衡量党员道德行为的重要尺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流派、不同价值取向的道德思想大量存在,并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明确“五爱”为道德基本准则,辨别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就有了统一的标准。其次,做到“五爱”是遵守其他道德规范要求的前提。“五爱”既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每个公民特别是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努力地遵循“五爱”的要求,才能自觉努力地履行其他道德规范。第三,“五爱”是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员干部在新时期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基本要求,在道德领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然要求党员认真做到“五爱”。

二、坚持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主义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与其他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的概念和范畴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阶级、阶层那里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爱国主义具有深刻的历史延续性和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意识和崇高的爱国情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对共产党人来说,这也是最首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邓小平同志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共产党人。在青少年时期,邓小平就具有爱民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我们祖国,邓小平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说过好多很动情感的话。他把自己当作中国人民的儿子,以十分真诚的感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同时,又号召和动员大家,对我们的国家要热爱!这一深厚的感情,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他的光辉一生的行动中,还凝结在他的创造性的科学理论中,尤其是他的富有特色的爱国主义理论里。

邓小平同志是由一个爱国青

年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他的爱国主义的水平逐步提高,爱国主义理论日益成熟和完善。邓小平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可以说都是围绕一个根本目的,那就是为人民谋利益,首先是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全中国人民服务,是他的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把爱国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是他的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他坚定地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他重新恢复和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为了争得广大人民群众和整个国家的利益。他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把中国人民从贫穷引向了富裕之道。他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富民强国之路。他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表明了他的爱国主义,是完全摆脱了历史上的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他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把中国人民引向繁荣富强的最佳途径。他提出的“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的标准,还有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都是利国利民的标准。他提出的我国实现现代化分作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经过程。他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三大任务,是我国当前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在为进一步完成统一祖国的任务中,他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使爱国主义理论大增异彩。他提出的爱国者的标准,即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主权、繁荣与稳定等标准,使爱国主义的标准更加鲜明、具体和完整。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的爱国主义,是从感情走向理智的,由朴素走向成熟的。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和实践,就是他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实践。

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历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过多次外强入侵。但是,每到历史关头,总有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凭着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舍小家,顾大家,抛头颅,洒热血,誓死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和民族气节,惊天地,泣鬼神,成为我们炎黄子孙永远的骄傲;他们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后人前赴后继、精忠报国。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无数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得到升华,成为爱国主义精神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爱国主义的情感和行为,历来都被视为品质高尚的象征。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中华儿女尤其以忠诚祖国、热爱祖国、献身祖国为大节,以救国治国、兴邦兴国为人生奋斗的最高境界。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最钦佩和敬重的是那些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慷慨就义的爱国者;最痛恨的是那些丧失国格人格、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从忧国忧民的屈原,到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从维护民族利益的林则徐,到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从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奠基的毛泽东同志,到为实现民富国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奋斗一生的邓小平同志,无不受万众称颂,被千秋景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同志这语重心长、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了一代伟人博大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爱恋,代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行为,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道德意义。爱国,已经成为人们衡量和鉴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的一个重要尺度。

爱国主义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当我们谈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当我们读到民族英雄不畏强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页页雄伟悲壮的爱国诗篇时,崇敬之情会油然升起;当我们看到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禁不住会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感染力,之所以能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在战场上拼杀、岗位上奉献、赛场上竞争的强大精神动力,主要在于它的亲和力和鼓动力。这种亲和力,使我们的祖国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强烈地吸引和凝聚着全民族的力量,结成了包括海内外一切爱国者在内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零散的个体力量聚合为宏大的整体力量。这种鼓动力,使中国人民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等口号的激励下,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使中国人民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感召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拼搏进取,无私奉献,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今天,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坚持爱国主义,就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是人们热爱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朴素、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也是忠诚、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爱国主义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拥护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爱国主义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最本质的时代要求。共产党员、党的干部,既是普通群众,又是其中的先进分子,在爱国主义这个问题上,应该有更高的觉悟和行动。共产党人讲爱国,就要深刻认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进而不断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要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自觉做到永远跟党走。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优越性,始终高举这面旗帜不动摇,坚持这条道路不动摇。要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衡量一个党员、一个干部是不是爱国主义者,最重要的就是看这几条。

(二)努力实现报国之志

“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们的谆谆教诲。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们看一个人爱不爱国,不仅要听他的言谈,更要看他的行动。清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把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志,为了民族的振兴,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才能对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个人的理想,彰显人生的价值。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挖国家和集体墙脚的行为。国家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只顾小集团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只顾个人捞好处,不对社会讲奉献,国家就没有凝聚力,就缺少发展后劲,就难以兴旺发达。从长远看,最终也无个人利益可言。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都不可能同时、同步给所有人带来同样多的利益,再加上改革本身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一些人的利益暂时受到冲击和影响是难免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国家就好像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当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有了这种认识,才能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的具体行动。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具体事情做起。爱国并不要求人人都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而更需要人们发扬主人翁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好工作,多做贡献,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爱岗敬业就是爱国的具体体现。我们每个党员、每个干部,大都在一定的岗位上承担着一定的工作任务。这些看来平凡的工作任务,都是同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整个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党员干部要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爱岗敬业,掌握真本领,成为所在岗位上的行家和骨干,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学习。列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特别在今天,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仅凭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已经远远不够,必须与时俱进,抓紧学习、终身学习。要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知识,学习和了解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刻苦钻研本职业务,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人民的忠诚卫士”方红霄、“移民先锋”冉绍之等先进模范人物,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立足本职、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的事迹和精神,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宁愿放弃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从来就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品质和最鲜明的特征,是爱国主义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动力。苏武牧羊不辱节;吉鸿昌、杨靖宇、赵一曼宁肯抗日死,不当汉奸活;朱自清情愿饿死也不吃日本的救济粮,等等,这些民族志士为了捍卫民族尊严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成为全民族学习的榜样。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发展。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这种精神,是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腐化。邓小平同志的话,深刻地阐明了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对我们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极端重要性。

有的同志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自己是一个普通党员、普通干部,工作岗位很平凡,干的都是具体的小事,很难在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这些大事上有所作为。其实,每个人的言行,都与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紧密相连。做好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进步,也就符合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真诚待乘客,用爱心和真情感染了社会,为首都争了光,为中国普通公民争了光。老党员干部马永顺年逾古稀植树不止,展示了中国人民保护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信念和决心。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主任医师薛毅是一位留学海外、颇有建树的年轻医学博士,当他国外的导师用高薪聘请他留下来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位留学生坦诚地告诉他的导师:第一,他的祖国很需要他;第二,他有他的信仰,他的行为不能违背自己的信仰。这位教授感慨地说:你是第一个拒绝我的人,但你的选择使我更为敬重你。虽然我们信仰的东西不一样,但能为信仰而活着、而奋斗、而牺牲的人,总是令人尊敬和羡慕的。回国前,教授破例送给他有很高价值的医学实验样本和书籍。这个例子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理想、信念、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总和。正所谓:爱国者人爱之,自尊者人尊之。

振奋民族精神,保持民族气节,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崇洋媚外的倾向。近些年来,有的人不讲国格人格,在涉外活动中贪图蝇头小利,为小恩小惠而慷国家之慨。有的人崇洋媚外,认为凡是和外国沾边的都是好的,甚至给公司、饭店、商场或文化娱乐场所也起个怪怪的洋名号,不辨良莠,照抄照搬洋文化,这些不要民族自尊、不讲民族气节的言行,是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必须加以反对和克服。二是盲目排外的倾向。这是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思想的反映,与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其结果只能导致经济、文化的落后和社会发展的退步。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祖国事业的发展。

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一)学习科学知识,

丰富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提高求实创新的能力

科学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之一,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创新就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贯彻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求实意识,提高创新本领。

科学知识,是对被严密规范的科学实验和生产、生活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性成果的总称。科学思想,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形成的系统化规律性的正确认识,特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是指以科学的态度处理问题所需要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科学精神,是指坚持正确的科学观,追求科学真理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态度和理论、实践的勇气。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科学知识是基础,科学思想是灵魂,科学精神至为重要,而科学方法是实现科学思想、体现科学精神的基本途径。党员干部具备了这“四科”,就能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科学精神的灵魂就是求实创新。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地提高求实创新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就是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就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就要甘于奉献、攀登高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艰险,始终勇往直前。总之,要坚持不懈地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气氛。

(二)移风易俗,反对愚昧迷信和伪科学

移风易俗,是指转移和改变旧有的社会风气、风俗习惯中落后消极的成分,代之以新的社会风俗。它是社会道德教育的好方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和形式。风俗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力量,是自发调节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则。社会风俗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状况的影响,而且受民族、地域、气候等状况的影响。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很多旧的风气习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倡导新的社会风尚,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如实行婚姻自由,改变旧的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早婚早育的习俗;实行计划生育,改变多子多福的习俗。实行火葬,改变旧的土葬占地多的习俗。又如提倡婚事新办、丧事新办等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当然,移风易俗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民族特点逐步地长期地进行下去。

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地方和单位,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相信占星、巫术、风水、命相,极少数人大搞求神问卜、驱鬼治病等封建迷信活动。河北省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丛福奎,就是一个入迷的“信徒”,“他遍访名山,周游名刹,同时住宅内设佛堂、供佛像,还专设供道台、供神台,每月初一和十五烧香、念佛、念经”。沈阳中院原院长贾永祥,在法院建楼时,竟请来“大师”看风水;海南省屯昌县工商局原局长吴岩,不仅在其家中设“佛堂”,竟连人事安排也要算命。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披着科学外衣的现代迷信和伪科学也粉墨登场了。比如,前些年,少数党员卷入了“**”事件,对邪教组织的传播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相信愚昧迷信和伪科学的党员干部动摇了自己的科学世界观,已不是个人生活方面的小事,而是一场涉及争夺群众、争夺思想阵地的政治斗争的大事。这关系到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关系到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思想是战胜愚昧迷信和伪科学的最有力武器。每一个党员干部应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无神论不动摇。要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增强科学意识,提高识别、抵制各种唯心主义的能力。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政策法纪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反对愚昧迷信和伪科学的过程中,从思想上、行动上划清和把握重大问题的是非界限,增强鉴别力,防止和克服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三)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物质型向文化型、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身体力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要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倡导这种生活方式。

第一,情趣高雅。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正确理解人生幸福观念的基础之上的。有的人认为,有钱才能满足物质享受,感官快乐是最大的幸福。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受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幸福观的不良影响。社会主义道德的幸福观,不仅包含着与劳动创造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生活的幸福,而且更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幸福。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正确的幸福观尤其重视精神生活的健康与充实。它具体表现在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关心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前途;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艺术生活的高雅情趣。只有用这种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指导和支配物质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也才能使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闲暇时间。善于利用闲暇时间,十分重要。一个有良好修养和高雅情趣的人,往往注意科学地安排闲暇时间,除了料理家务以外,还积极通过学习知识和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头脑、强健意志、激发责任感,开发创造力。同时,注意节俭和合理消费,进行健康的社会交往,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总之,党员干部要带头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只有生活正派、情趣高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所谓情趣,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志趣和爱好,是一种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里状态。由于是个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不少人就据此认为生活情趣是自己的“私事”和“小节”别人不应该横加干涉,说三道四。的确,对一般人的生活情趣也不必过多评说,但广大党员干部的生活情趣是否健康,无论是对自己的人品形象,还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首先,党员干部的生活情趣健康与否影响着党的形象。党的形象,从根本上说,是由党的性质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决定的。但在老百姓看来,党就是他们常看见、常接触的一个个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生活情趣的党员个体的叠加。党员、干部生活简朴、勤勉敬业、情趣高雅、品行高尚,那么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就高大,群众就会真心实意地拥护党的领导;反之,如果自私奢华、不思进取、情趣低俗、品行卑劣,那么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就会打折扣,长此以往,就会有被群众疏远,甚至抛弃的危险。其次,党员干部的生活情趣健康与否影响到社会风气。古人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领导核心,其成员的日常活动和喜好必然影响党外群众的行为,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好坏和趋向。如果广大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人民群众耳闻目睹并进而学习效仿,就易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反之如果党风不正,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就会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就会使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从而败坏社会风气。再次,党员干部的生活情趣健康与否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生活情趣是人生境界、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等多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的集中表现。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情趣爱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和事业的成败。生活情趣积极健康,可以使人增长才干,振奋精神,成就事业。徐霞客喜游历,写就《徐霞客游记》;张仲景好医术,终成《伤寒杂病论》。相反,不健康的生活情趣有时就像一把软刀子,在你舒舒服服,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磨掉你的理想和追求,毁掉你的事业和前途。现实中很多党员、干部锐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情趣爱好不健康开始的。如,有的把“爱好”变成了“嗜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什么感觉都想体验,什么人都敢交,什么刺激都想体验,什么场所都敢进,肆意放任个人爱好;有的心态不正,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喜欢赶时髦、好攀比。有的把个人情趣爱好当作获取钱财的“遮羞布”,千方百计结识老板、大款,与他们称兄道弟,甚至为了蝇头小利而不惜以党性原则做交易。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洁身自好,培养起健康的生活情趣。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经说过,共产党员如果能长期坚持与实践相结合的党性修养,就可能有最高尚的自尊心、自爱心,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端正人生追求、保持健康情趣作为修养品行、锤炼党性的现实需要,在提升修养、加强自律、接受监督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把自己修养成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一个新时期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人民公仆。

第二,丰富生活。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乐趣、精神的享受、身心的抚慰,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他人,热爱社会。但在丰富生活时必须遵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体现文明健康的生活追求。比如,在婚丧嫁娶问题上,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想法,结婚是一辈子的事,应当搞得热闹点;老人辛苦了一生,去世后丧葬应当搞隆重一点。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种借婚嫁之机大要彩礼、大讲排场的现象,那种在丧葬上大搞迷信,大造坟墓的做法,却是不讲文明、思想落后于时代的表现。革除这些陋习,简化婚丧礼仪,已成为我们提倡文明家风,改善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必须从每个家庭做起。当然,这简化的“简”字,是饱含着文明素质的简。它使婚礼在简中有欢乐、简中有情趣、简中有品位;它使葬礼在简中有纪念、简中有寄托。又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居室装修热,这是改善家庭居住环境的需要。但有的家庭为了赶时髦,借钱大搞装修,不仅擅自改变建筑结构,形成住宅安全隐患,而且助长了奢侈和超前消费之风,有的家庭因此而负债累累。这种现象,无疑是与情趣高雅、丰富生活背道而驰的。所以,应该走出那种认为营造舒适温馨的家必须豪华富丽的思想误区,在家庭居室的布置上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文化品位,把居室布置得合理、方便、温馨、整洁,体现出主人的文化素质、欣赏水平、个人爱好和审美情趣。

第三,科学健身。养生健身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提出了许多养生健身的学说,积累了丰富的养生健身经验。当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养生健身,强健体质,防治疾病,延年益寿。这是一件好事。但养生健身必须树立科学观念,采取正确的方法。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表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的许多养生健身的办法是正确的,例如,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节饮食。还有人们经常说的“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等。但也有一些不正确的养生健身做法,例如炼丹、成仙以及其他企图通过封建迷信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活动,这些都是要摒弃的。谁也不能期望通过养生健身解决身体的一切问题,因为人吃五谷杂粮,总会要生病的,只不过有的人注意养生健身,得病少些、轻些。一旦有病,就一定要到医院检查,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该做手术时一定要做手术。所以,正确的养生健身方法是在科学知识,特别是在医学知识的指导下,根据自己身体和工作的实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总之,革除陋习、树立新风,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从我们每个党员、每个干部做起,我们的每个党员,我们的每个干部,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树立起共产党员良好有道德形象,展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崭新精神风貌。

(本章完)